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熊市”?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8年第83期(总第907期)2008年11月4日(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金融危机将如何改变世界经济(续)
    (接第81期)
    四、全球经济应如何应对?
    危机挽救全球化
     据《参考消息》转载法国《世界报》11月2日文章,作者皮埃尔一安托万·德洛迈指出,次贷危机一视同仁,打击了所有人——不论富国还是穷国、银行还是个人、跨国公司还是中小型企业、巴基斯坦还是挪威、瑞士还是越南。它在痛苦中证明了金融与经济全球化的事实,超越了人们的认知。相对于最近的数次危机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新迹象。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就对西方大国影响甚微。
     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所有国家都遇到了同样的严峻形势。这是一次全球性危机不假,但不一定是全球化危机。1929年的危机伴随着大规模的保护主义运动。为了保护工业,美国人通过了《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提高了数千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出于报复,欧洲许多国家采取了相同的行动,导致全球贸易崩溃。在货币方面,各国只从对己有利的角度出发,结果引发了全面灾难。
     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相反,更应当说是“所有人为了一个目标”。金融危机在最近几周的恶化甚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调整与合作的机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以及世界银行为了拯救匈牙利结成了联盟;各大央行纷纷降低指导利率;发行机构之间达成各种各样的贷款协议;工业国家郑重呼吁阻止对于日本经济来说毁灭性的日元升值。所有国家(从欧元区国家开始)都迫不及待地实施“好医生”戈登·布朗开出的“治疗方案”。缺钱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可以从中国与海湾国家获得资金,作为交换,后者在决策方面的角色增加。一些新兴国家将被另一些新兴国家所救。简言之,国际合作从未像现在这样运行良好;各国从未像现在这样团结一致,尽管这种团结可能是被迫的。
     次贷危机加强了国家间的联系。每个国家都突然意识到,从实质上说“全世界互相依赖”。一国垮台会殃及别国;每个国家都需要别国,不论是销售产品还是刺激消费。这种觉醒伴随着两种教训。第一,孤立等同于判处死刑。丹麦为没有加入欧元区而懊悔不已,它付出的代价是较高的利率,为了保护它脆弱的货币,不得不求助于欧洲央行的金融支持。第二,所有人都认为,资本恢复自由、正常的流通对于重新启动增长来说必不可少。
     越南、智利以及其他很多国家都祈祷从本国逃走的美国和日本的资金尽快回流,以促进发展。这与重新闭关锁国的情况相反——全球化不仅没有被第一次全球性重大危机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避免全球衰退的最佳处方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兼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在10月28日的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题为 “The  Best  Recipe  for  Avoiding  a  Global  Recession”的文章指出,我们的政治领导人11 月将在华盛顿召开“布雷顿森林体系II”(Bretton  Woods  II)峰会。在过度沉迷于重塑资本主义之前,他们应当关注一下迫在眉睫的问题。自雷曼兄弟的倒闭引发全球银行业恐慌以来,美国和欧洲的政治领导人成功地在他们的银行周围拉起了封锁线,以预防金融崩溃。他们还没有做的是: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协调,以阻止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这才是亟待解决之事。
     美国的衰退是无法避免的。即使信贷紧缩有所缓和,美国家庭也不能再像近些年那样寅吃卯粮。家庭消费必然会急剧萎缩。楼市和股市逆转可能导致美国家庭财富缩水15万亿美元,由此产生的私人消费及投资的大幅下降可能达这一数额的十分之一。其它一些经济体也将遭遇自身原因引起的衰退,因为它们也允许国内出现房地产泡沫,而泡沫目前已经破灭。资本损失和楼市逆转导致美国以外地区支出下降,可能会使全球需求的首轮下降再多出3000亿至5000亿美元。
     然而,即便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出现急剧衰退,也不一定就会让全球陷入衰退。全球经济规模约为60万亿美元,因此,多达1.8万亿美元的首轮需求下降约占全球总产出的3%。如果没有抵偿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那么需求下降可能会再翻一倍,达到约6%——与4%的趋势增长率相比,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将衰退约2%。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便全球需求下降3%,也可以为亚洲和中东等盈余经济体所采取的扩张性政策所充分抵消。但直到最近,中国还一直奉行紧缩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抗击通胀。现在,中国必须彻底改变政策立场,促进国内需求,支持整个东亚协调一致的扩张。
     任何协调一致的扩张都应包括下列行动。首先,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应该将互换额度延伸至所有主要新兴市场,包括巴西、匈牙利、波兰和土耳其,以预防储备枯竭。
     其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将低限制性贷款延伸至所有需要此类贷款的国家,从巴基斯坦开始。
     第三,美国和欧洲的央行及银行监管机构应与它们的大型银行合作,劝阻它们不要突然收回海外业务的信贷额度。西班牙可通过其在拉美的银行发挥作用。
     第四,中国、日本和韩国应进行协调一致的宏观经济扩张。对于中国,这意味着增加公共住房和基础设施支出。对于日本,这意味着不但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增加面向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贷款,为由日本或当地企业承建的工程提供资金。发展融资可以成为强有力的宏观经济稳定器。中国、日本和韩国应与亚洲地区的其他央行展开合作,促进由政府间贷款支持的扩张性政策。
     第五,现金充裕的中东国家应为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的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此外,尽管油价下跌,中东国家仍应维持国内支出。事实上,全球性宏观经济扩张越早实现,油价就会越快回升。
     第六,美国和欧洲应扩大提供给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信贷,这不仅可实践它们没有兑现的援助承诺,还可作为一种反周期的激励措施。发展中国家极度缺乏基础设施投资,对大型基建企业将是一场悲剧。
     最后,美国和欧洲尽管预算赤字规模庞大,但仍存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余地。美国扩张政策的重点应是基础设施和面向现金拮据的州政府的转移支付,而不是减税。这些措施不会阻止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出现衰退,但却能阻止亚洲和发展中国家陷入衰退。至少,它会为正在迅速增强的全球经济收缩划定一个底线。
    五、中国经济将受多大影响?如何应对?
    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熊市”?
     据《参考消息》10月20日转载英国《泰晤士报》10月17日文章说,在中国北方港口秦皇岛,近900万吨过剩的煤堆成一座黑色的山,耸立在码头边。这个存放区是中国工业需求的晴雨表,到下周末时,它可能被没人想要的化石燃料完全塞满。在上海,瑞士珠宝商几近绝望。每年一度的奢侈品展——那是中国高端消费需求光彩夺目的晴雨表——销售额远低于2007年。展会上最昂贵的展品——一条标价700万人民币的钻石项链——未能售出。
     直到不久前,仍在迅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还被视为亚洲经济增长无可置疑的强劲发动机,但它现在已被熊市迹象困扰。经济学家甚至开始粉碎投资者对避免全球经济衰退的最后一线希望:他们警告说,不应该指望中国来拯救世界。兴业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格伦·马圭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个经济体能抵消美国消费者决定停止花钱所造成的影响。”
     更为迫在眉睫的担忧是,中国“吃掉世界”的贪婪胃口已经减弱,曾环绕从锌到牛奶、原油和咖啡等各种农矿产品的“中国溢价”也因此消失了。力拓矿业集团15日警告说,中国的工厂和熔炉将会减产以避免损失,这一警告粉碎了人们的错觉,而世界各地的交易商早已醒悟——否则如何解释,举例来说,自7月以来铜价下跌45%。
     分析家说,问题之一是,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急剧并且可能令人不安的下跌,而大量的铜和锌以及中国钢铁总需求的一半都是流向房地产业。摩根公司分析师张锋说,房市下跌可能比许多人预计的更糟,他也没有看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复苏的丝毫迹象。
     许多分析家断言,始于2008年夏天的工业发展减缓不仅仅是奥运会前为减少污染而出现的停顿,它也是调整平衡的进程的开始,这一进程看来势必会变得令人痛苦。这些分析家也警告说,不要夸大中国面临的危险,因为即使它缺乏拯救世界的力量,它也有足够的力量自保。中国外汇储备将近2万亿美元;中国家庭有大量的存款,负债很少:农村改革应该最终会帮助农民变得更富有;而一党制国家也能以闪电般的速度采取措施。如果中国决定刺激国民经济(这看来几乎是肯定的),它很可能会宣布庞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这些项目在政治上能找到充足的理由,并将刺激经济,同时不会使通货膨胀在敏感时期抬头。
    “中国制造”在美国开始“失宠”
     10 月30日,《参考消息》刊登了该报驻洛杉矶记者于大波的报道“‘中国制造’在美国开始‘失宠’”。报道说,许多人或许不会忘记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2005年12月20日登载的那篇“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一团糟”的文章。然而,正当中国人被这种乐观情绪笼罩之际,美国人“悄无声息”地对“中国制造”来了个“釜底抽薪”:他们纷纷把在中国的厂家向其他国家转移,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美国市场开始大量出现“越南制造”、“印度制造”和“马来西亚制造”。
     如果说几年前的“中国制造”还享有“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地位,那么今天的“中国制造”则遇上了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市场份额正在被不断蚕食。细心的人们在购物时会发现,曾经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中国制造”标签正在逐渐减少。
     美国顾客反映,过去中国产品价廉物美,一直是家庭购物的首选,但现在市场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完全可以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而不再只认“中国制造”;更重要的是,一些其他国家制造的同样商品的价格要比“中国制造”的便宜。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普通家庭经济变得拮据,他们会青睐价格更便宜的商品。但从价格说,“中国制造”过去拥有的优势已经上市,取而代之的是“越南制造”和“印度制造”等。
     “中国制造”正在由“受宠”变为“失宠”,一家玉器店老板说,从中国进货价格贵了约三分之一,卖价又不能提价,生意难做,很快要“卷铺盖回家了”。按照以往的经验,每当美国经济陷入困境时,中国低成本的产品往往会扩大市场份额,但目前“中国制造”在美国的遭遇却一反常态,这主要是因为:一,美国经济萧条导致国内需求下降,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随之下降;二,中国出口企业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从而使中国商品价格上涨;三,美国把生产基地转向了低成本国家,“中国制造”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四,近年来美国媒体和政客轮番发起诋毁“中国制造”的攻势,打击了部分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报道还援引《华尔街日报》23日的篇文章指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是造成“中国制造”在美遭遇“寒流”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制造”目前面临的危机或许只是开始,因为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走向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沉渣泛起,美国等西方国家会更进一步的把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拒之门外。
    时代周刊  中国最大的噩梦:失业
     据 “星岛环球网”转载《时代》周刊文章指出,2006年,中国经济仍然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增长,每年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进入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人中有许多人能找到收入不错的工作。现在,中国GDP增长率巳经降到9%左右,而且随着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经济衰退,预计中国的GDP增长率还会进一步下降。广东巳经有几十家生产玩具和塑料制品等消费品的工厂倒闭。在今后几个月里,随着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这种形势只会变得更加严重。据东莞市外资企业协会估计,在广州、东莞和深圳三个城市的45000家工厂中,有  9000家工厂预计将在中国农历春节前关闭。该协会说,那就意味着将有270万工人面临失业。他们说这个数字还是“保守的”。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兼驻北京首席代表杜大伟说,为数百万失业工人寻找就业机会是“领导人面临的最大的挑战”。目前的危机己经大大加快了早已存在的就业变化过程,中国经济正在压缩低水平的工厂就业机会转向制造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业就业机会。
     杜大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危机可能对中国有利。它可能有助于使中国经济获得新的平衡,从生产型转向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服务业”。他说,如果GDP 增长率进一步下降到8%,政府仍然可以达到其就业目标,但是,调整的速度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调整速度太快,可能会遇到困难。”
    中国经济只是放缓而非衰退
     据《澳大利亚人报》10月21日文章指出,中国经济虽然放缓,但仍保持增长,作为澳大利亚经济的主要驱动力量,中国经济放缓的速度可能超过人们的预期,但距离困扰其他国家的衰退还有很远。
     金融学家迈克尔·佩蒂斯发表文章称,“中国是危机的一部分,而不是旁观者”。他说,中国国内金融体系薄弱,在脱离全球经济低迷方面选择有限。中国拥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整体经济价值也远远大于这一储备额,但中国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大国。他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以债务形式存在的,并不能借贷给美国或者其他政府。为此,中国的主要贡献将是“与国际组织以及主要贸易国的政府和央行合作,以稳定市场。”
     《华尔街日报》10月20日文章报道,里昂证券安迪·罗斯曼认为,中国现在仍然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能够避免跟随西方世界跌入经济深渊。中国经济增速放慢,但在以下几方面与美国和欧洲不同:1、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信心没有丧失;2、不存在流动性问题和银行破产风险;3、国内债务率低,对国外抵押相关投资很少;4、出口增速将放缓,但并不会完全停止;5、国内消费依然强劲;6、原材料和能源成本下降,2009年的工业利润率将会提高;7、北京有方法来刺激投资;8、如果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低于8%的目标,政府有财政能力和政治意愿来快速落实积极的刺激措施。
    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
     俄新社10月21日的报道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风暴肆虐的今日,中国才是名副其实的“稳定岛”。它拥有金额巨大的外汇储备,不仅有能力维护本国的稳定,还能助发达国家解困。然而,北京是否愿意拿出这些钱来?谁又需要这笔救命资金?
     如今的中国经济并无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先决条件:国内经济运行相当稳健,并拥有可靠的“防火墙”,衰退很难发生,更遑论经济的“硬着陆”了。
     据统计,中国各大银行的坏账仅占其资产的5%,它们主要服务于国内市场。中国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没有我们想像的严重。官方公布的2007年的出口依存度为 37%,这似乎说明中国经济是由出口来驱动的。然而,独立研究机构利用“增加值”计算法得出了另外的数字:约10%。非但如此,中国经济的最主要推动力仍是国内投资。当然,其中有部分投向了与出口相关的项目,但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并不大。
     中国企业对外国贷款的依赖度不高,其国内债务同样不会令经济学家担忧。2007年有预算盈余,2008年的情况也将大致如此。龙洲经讯咨询公司的阿尔图尔·克列别尔认为,中国经济不存在结构性问题,因而“硬着陆”出现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它真的出现,最糟的结果也不过是“最初一年的增长率非常慢,5年内的平均增长率降到6.25%到6.5% 以内”。他指出,中国经济近年来会出现“软着陆”,即增长率从预计的8.5%到9.5%降至8%到8.5%。而发达国家购买力的下降可能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正面影响:消费者将倾向于购买更廉价的中国商品。有如此高的稳定性,加之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行动,肯定获利可观。但中国当局暂时似乎还不想咄咄逼人。
    中国经济是调整或是露衰退先兆?
     从去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增速下降,GDP由12.7%一路降到了今年第三季度的9.0%,首度进入单位数的经济增长。这是中国经济维持长期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调整,抑或是经济开始显露出衰退的先兆?
     中评社10月27日发表张沐的文章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合计201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有专家认为,今年特大自然灾害对全国GDP的影响约0.5%,外贸前九个月对中国经济的增长率贡献跌至1.2%,较去年同期少一半。还有0.6%恐怕就得算上是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明年经济会继续回落,估计一直要持续到2010年。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物价会走低,企业受到成本和价格的双重压力,会更加困难。问题在于,设若经济增长继续下滑,出现低于8%的增速,恐怕中国每年新增的就业大军就会形成非常难以解决的大问题。不要说新增职位不足,各地已出现的企业倒闭潮将会进一步恶化。过去一年来,珠三角地区已经有 7000多家企业倒闭,而长三角的企业倒闭现象也很可观。是以中国领导层近日在保经济、金融与资本市场稳定的“三保”方针外,又加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 “四保”方针。这正是看到倘经济增长底线失守,必有大批企业会因之倒闭,相应会令至失业急速恶化,严重冲击社会稳定。
     值得注意到是,在西方国家看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的影响,国民经济增长能达到9%的速度,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在中国,这个数字一宣布,就开始受到各方面的指点和担忧。其中,不乏有一些点到要害的真知灼见——譬如中国的股市综合指数,居然惨跌了60-70%之多,而直接受到危机冲击的西方国家包括美、英、法、德、日等,股市跌幅至多是40%左右。再则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大幅萎缩,虚高的价格随时有崩塌的危险。如此严重的滑坡现象,实在难以体现中国整体经济基本面仍然强劲向好的状况。
     那么,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实在值得认真研究探讨。无论是证券还是房地产市场,应当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规范乱象,包括相当严重的泡沫,还有政府监管不力乃至管理不当的问题。
     不过,中国的经济运行形势,自去年以来的突出问题是物价上涨过快、投资膨胀过大,从政府到专家学者乃至广大民众,几乎一面倒是担心经济增长虚高过热。是以宏观调控的基调成了实行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而值得庆幸的正是由于适当紧缩投资,以及几大商业银行推进体制改革,使得中国的投资银行及各种信贷仍然稳健运作,没有出现如同美国那样的一系列严重的金融危机。
     当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变,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中国政府迅即采取一系列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持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有消息称,定于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作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经济下滑、需求不足等问题的新的重大部署,既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也有针对新情况的新措施。并将在中央经济会议上做出重大决策。据悉,明年在扩大内需上会有一些大的举措,一方面增加消费,一方面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扩大农村内需有明显帮助。
     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和消费,如何拉动消费成为明年经济的关键。在近几年消费增长幅度已较大的情况下,投资的增长必要时要靠一些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的建设,包括铁路建设速度相信会加快。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中国的一些基本比例关系还不错,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健康的经济之一。各国经济危机带来人们对生活必需品和物美价廉产品的需求,这对于中国来说是有好处的。他还建议救房市应从需求方启动,适当放宽按揭贷款标准。樊纲认为中国产品将受益于“土豆现象”。这种现象就是饥荒、大萧条来的话,土豆的需求和价格反倒上涨。“当需求和消费削减的时候,先削减的是奢侈品和高档产品,但必需品和物美价廉的产品需求反倒上升。”樊纲举了此前几次金融危机的例子:“日本泡沫破了之后,我们对日本的出口大涨;IT泡沫破了之后,我们对美国的出口又涨了一块,这个效应在起作用。”
     其实,中国在拓展出口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乃至新兴发展国家的市场,原先大多接收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而中国许多机电及日用工业品本来就很有竞争力,既可以开拓出很多新的市场,也还能避免过于依赖西方大国市场的弊端。难怪,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宣称“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坦承,“由于其他国家经济动荡加剧,中国经济增长率会有所减缓,但根据我们的预期,中国经济增长率仍将保持在9%左右。”他表示,中国政府已开始对“内部体系”进行深入改革,由于内需强劲,中国未来数年能够保持稳定增长。
    有理由相信中国还将保持30年高增长
     据英国《金融时报》10月22日题为“金融危机如何改变中国”的文章说,2008年是邓小平所主导的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国还会享受另一个30年的高速增长期。
     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计算表明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刚刚走完了一半。尽管自1978年以来中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它仍然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这一点并没有为大多数人所认识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人均GDP排名中,中国连前100名都没有进入,这表明,中国还有很大的追赶空间。
     另外,人们也不必对中国经济减速感到恐慌。中国第三季度9%的增长速度仍然高于历史水平,比日韩等国经济膨胀时期的速度都要快。而美国享有这一增长速度还是远在半个世纪以前的时候。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中国经济已走到了一个转折点。如果中国仍要保持惊人的发展速度,那么它就必须做出改变。中国领导人已经在面临如何管理本国经济这一核心问题。
     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依赖于出口,因此在全球经济经历深刻衰退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保持其每年20%的出口增速。其实,过去五年的真实情况是,投资尤其是重工业投资过多才是中国的问题所在。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平衡本国经济的重要性。中国官员承认,中国需要减少对投资和低成本出口的重视程度,转而应该向消费、服务业和创新等方面倾斜。中国增长模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
     (完)  
    (摘编、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8年第83期(总第907期)  2008年11月4日(星期二)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熊市”?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