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周学:构建“微观、中观、宏观三位一体”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经济学动态》杂志社 周 学 参加讨论
周 学
    
来 源:《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4期
    

——兼论破解我国内需不足的方略  


    内容提要:滞胀危机和世界金融海啸的先后爆发,表明现代宏观经济学不仅不能解决当代最大的经济问题——消费需求不足,而且催生出更严重的经济危机,因此需要做重大改进,使之从宏观走向中观和微观;从平面研究走向立体研究,从虚拟走向现实。本文构建了融微观、中观和宏观于一体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分析和阐述了微观经济、中观经济、宏观经济三个层面的内在关系和外部联系及其变化规律,提出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在消费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政府干预理论等10个方面对两种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了优劣比较。
    关键词:一体化理论体系  立体研究方式 消费不足
    

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困境与危机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以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当时,面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迷信供给能创造需求的传统宏观经济学束手无策。如何扩大总需求,缓解生产过剩危机成为宏观经济学必须解决的最大难题。凯恩斯主义提出了用政府投资来填补总需求与总供给缺口的政策主张,形成了以赤字财政政策为主、扩张性货币政策为辅的政府干预方式。但随着政府财政赤字的规模越来越大,货币供应量越积越多,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生产过剩危机的变种——滞胀危机。换言之,凯恩斯主义就像一个庸医把聋子治成哑巴那样,将生产过剩危机治成了滞胀危机。
    滞胀的出现,表明财政赤字政策这条路已经走不通,只剩下货币政策这条路还可以试一试。于是,新兴的新古典综合学派推出了以货币政策为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它的特点是,第一,变政府干预为具有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干预;第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要以通货膨胀率不超过目标值为准。这样,中央银行既握有相机抉择的大权,可以自行决定货币发行量,又负有确保通货膨胀率不超过目标值的责任。如果经济出现衰退迹象,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如果通货膨胀率有超过目标值的征兆,中央银行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制止通货膨胀率继续上升。从实施效果来看,似乎颇令人满意,如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既实现了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又控制在目标值内,让一些经济学家着实欢欣鼓舞了一阵。但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的爆发打破了人们的幻想。
    与凯恩斯主义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基础要庞杂得多,也隐晦得多,以致它惹出如此惊天大祸,不少经济学家至今还没有弄清楚它的运行机理、本质缺陷所在,甚至还有人认为它仍是最好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和欧盟也继续堂而皇之地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借口是通货膨胀率还没有达到目标值。
    为什么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赤字政策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量化宽松政策都是超经济发行货币,而后者尤为特甚,但产生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前者产生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的滞胀危机;后者引爆了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并存的世界金融海啸。这是因为两者的运行机理不同,前者以财政赤字政策为主,扩张性货币政策为辅,政府投资与金融当局过多增发的货币捆绑在一起,因而金融当局超经济发行的货币大都通过购买国债转为政府投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因此货币的过多发行直接推动了实体经济的物价上涨。为对付通货膨胀,政府不得不削减开支,减少财政赤字,降低货币增长率,遏制通货膨胀上升势头,但这又引起经济下滑,从而出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现象。后者以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只要通货膨胀率没有达到目标值,就放手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基于政府开支过大引起滞胀危机的前车之鉴,政府严格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于是中央银行超经济发行的货币大部分流入虚拟经济,因此尽管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但实体经济的物价上涨却很缓慢。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证券、期货、期权、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构成的虚拟经济则极度膨胀,资产价格不断攀升,泡沫越来越大。根据虚拟经济公式:虚拟经济增长=货币增长×杠杆效率,可知它的膨胀主要靠两个因素,一个是流入虚拟经济的货币数量,另一个是杠杆率。从货币数量的增加来看,1982-1992年美国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率为8%,远远超过货币主义“单一规则”所规定的4%;1992-2002年年均增长率上升到12%;2002年以后更是高达15%以上。如此巨量的货币涌入虚拟经济,为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创造了条件。在这个为大量增发的货币不断扩展的舞台上,金融投机家们趁机呼风唤雨,兴风作浪,大显身手。他们在金融创新的旗号下,将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变为自我发展、自我膨胀,创造出大量杠杆率极高的金融衍生品。正是在货币量急剧增加和杠杆率节节攀升的推动下,虚拟经济如脱缰之马,迅速膨胀。据有关报道,2006年全球虚拟经济总量高达370万亿美元,为世界各国GDP总和的8倍多;平均每天的流动量约为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产生两个效应,一个是财富效应,即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如股票、债券、不动产等)使人们资产越来越多,消费意欲越来越强,促进了消费的增加。再加上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预期提高了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估计,更进一步刺激了他们对当期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这也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所以能在一定时期维持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但其效果远不如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赤字政策。据报道,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投入3万亿美元,股票总值增加15万亿美元,仅拉动经济1万亿美元。这既表明美联储增加的货币大都流入虚拟经济,也说明财富效应的效果太差,流入虚拟经济的3万亿美元,经过金融炒作,达到15万亿美元,而这15万亿美元仅拉动美国经济1万亿美元。
    另一个是投机效应。通货膨胀目标制长期超经济发行货币,在虚拟经济,积累了巨量可供炒作的货币,为投机家们大展手脚提供了广阔舞台。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造出千奇百怪、让人眼花缭乱的大量金融衍生品,甚至借助数学模型将有毒的金融产品设计得高深莫测,玄妙无比,使广大普通百姓在稀里糊涂中上当受骗。在利益的驱动下,金融投机家,特别是金融投机机构越来越贪婪,胆子越来越大,设计出的有毒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伪装的越来越巧妙。同时,虚拟经济的极度膨胀使金融成为比实体经济更赚钱的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不仅造成一些发达国家金融产业过度膨胀和人员臃肿,而且也出现了去工业化和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可谓害人害己。
    当大批有毒的、虚假的、肆意编造出来的金融衍生品四处泛滥,把虚拟经济变为大赌场、大骗局(如庞氏骗局、次级抵押贷款、各种有毒金融产品和衍生品等)后,这些骗局原形毕露之时,也就是世界金融海啸爆发之日。
    令人奇怪的是,尽管闯下如此塌天大祸,一些经济学家仍然认为只要通货膨胀率没有达到2%~3%的目标值,量化宽松政策就应该继续实行下去,克鲁格曼甚至要求把通货膨胀率提高到4%-5%。他们还主张“事后处理策略”,即对资产泡沫的膨胀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直到破灭后再来收拾残局。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之所以至今仍信奉通货膨胀目标制,继续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个:一是这次世界金融海啸来得太突然、太猛烈,人们一时还没有弄清楚它的发生机理和原因,以为只是偶发现象或偶然因素造成的; 二是没有找到可以取代它的更好方法,因而尽管明知是饮鸩止渴,也只能硬着头皮实行下去。
    当然不少经济学家也进行了反思,认为货币政策不仅要盯住通货膨胀率,还要防止资产泡沫的产生和风险积累,主张实行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这些观点已经为政策制定者所采纳,如对近来颇为盛行的比特币,格林斯潘就指出它是有毒金融衍生品,一些国家也采取了限制或取缔措施。但这类有毒的金融产品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还会不断涌现,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仅仅限制或取缔有毒的金融产品不过是扬汤止沸,不能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要继续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靠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就等于为金融投机提供了一个越来越广阔的舞台,各种有毒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就会纷纷登台,施展种种骗术,人们即使千般警惕,万般防范,也难免百密一疏,上当受骗。
    虽然有些经济学家也看出通货膨胀目标制只能控制通货膨胀,不能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但这种认识还没有点到要害,通货膨胀目标制不仅不能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还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制造者。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是资产泡沫的破灭造成的金融市场崩盘。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大量货币在虚拟经济的聚积;另一个是金融投机家和金融投机机构对巨量货币的炒作所创造出来的各种有毒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金融骗局的大泛滥。
    如今,通货膨胀目标制已经陷入两难境地:如果限制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降低金融杠杆率,抑制资产泡沫膨胀,制止风险极大的金融产品泛滥,就无法刺激经济增长;反之,则会引发金融海啸。可以说,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处境与当年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赤字政策引起滞胀危机时所处的两难境地如出一辙。从2008年爆发金融海啸至今已经过去了5年多,但发达国家经济仍然增长乏力,步履维艰,十分脆弱,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草木皆兵,如美联储刚提出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意向,就立即引起股市下跌,经济恐慌,不得不放慢步伐。这就是通货膨胀目标制为什么至今仍为西方国家所奉行的原因。但如果继续开动印钞机,不仅效力递减,而且当前美国股市节节攀升,已经达到相当危险的程度,如果继续上涨下去,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经济泡沫破灭。
    总之,为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现代宏观经济学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起,直至今日已经奋斗了近百年的时间,其中既创造出以财政赤字政策为主要干预手段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创造出倡导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新兴的新古典综合,但都先后以滞胀危机和世界金融海啸的爆发而名誉扫地。这不能不使人反思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是不是走错了路。
    虽然现代宏观经济学屡遭挫折,但“危”往往又意味着“机”,失败是成功之母。本文试图建立一个集微观、中观、宏观为一体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为解决经济问题,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提供一个新思路,把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从宏观引向中观和微观,从虚拟引向现实,从平面研究引向立体研究,做一些抛砖引玉的尝试。
    

二、“微观、中观、宏观三位一体”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经济循环运动模式
    消费与生产是经济循环的两个基本环节。它们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唯一目的”,不能为生产而生产;另一方面生产是消费的基础,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在自给自足经济(自然经济), 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因而其经济的循环运动比较简单,只有两个环节:消费和生产。两者的关系是,生产要根据消费需求来制造产品。由于投资需求是从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两者相伴而生,如影随形,共增共减,因而消费需求可以代表总需求。当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或消耗掉以后,又会产生新的需求,于是经济运行进入下一个循环过程。自给自足经济的运动正是从消费到生产再到消费这样循环不已:消费—生产—消费—生产……。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分工的日益发达,总产品规模越来越大,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多,各种产品已经无法直接交换,需要用货币来充当交换媒介。于是人类社会从自给自足经济进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总产品的表现形式也从实物形式一种,增加到实物形式和货币形式两种。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总产品首先要从实物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总货币收入(总收入),然后通过分配机制分给各个居民,用以购买其所需产品。虽然在总量上,总产品与总收入相等,但总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必须过总收入这一关。如果总收入不能用来购买总产品,就会出现产品严重积压,不仅总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也阻塞了经济循环运动的通道,产生灾难性后果:轻者出现生产衰退,重者导致经济崩溃。正是因为收入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如此之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循环运动也就理所当然地从两个环节增加到消费、生产、收入3个环节,我们称之为经济循环运动模式,如图1所示。 
    对于市场经济的循环运动,凯恩斯主义从另一个角度,运用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也进行了描述和阐释。该公式为:消费 投资=消费 储蓄;公式左边为总需求,公式右边为总供给。
    如果对经济循环运动模式与国民收入均衡公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有某些相同之处:前者的消费(包括其所派生出来的投资)环节,相当于后者的总需求;前者的生产环节相当于后者的总供给的实物形式—总产品;前者的收入环节相当于后者的总供给的货币形式——总收入。在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中,总供给一身兼二任,既代表总产品的货币形式,又代表总产品的实物形式。如果公式两边相等,也就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不仅意味着总产品(实物形式)的价值得以实现,而且意味着总产品的货币形式——总收入也都用于购买由投资品和消费品组成的总产品。经济循环运动模式也是如此,它能否顺利运行,同样系于总收入能否购买总产品。如果一部分产品没有销售出去,不仅会导致本轮经济循环运动发生梗阻,而且会引起下一轮经济循环运动萎缩。这样,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在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中,表现为投资小于储蓄,经济出现衰退;在经济循环运动模式中表现为总收入中有一部分没有用于购买总产品,也会导致经济衰退。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确实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毕竟它们反映的都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
    (略)
    图1 经济循环运动模式
    但经济循环运动模式与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也存在差异。后者将消费与投资的关系割裂开来,两者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影响。例如当该公式左边的消费减少时,投资却保持不变,而不是相应减少,这显然与事实不符。投资需求是从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当消费需求减少时,投资需求必然相应减少。凯恩斯主义作为当时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不会不知道这一经济学基本常识。他们之所以将两者共增共减的关系隐去,不过是为引入政府投资预留通道。
    尽管国民收入均衡公式存在缺陷,但从该公式仍然可以得出消费不足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原因这一重要结论。因此它虽然存在投资需求没有随着消费需求减少而减少的缺陷,颇有减轻总需求不足程度之嫌,但承认消费不足是总量失衡的根源所在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正确的结论。
    按照正常逻辑,接下来应该寻找消费不足的具体原因和解决办法,把因某种原因被“冻结”的那一部分消费释放出来,恢复总量均衡。但令人奇怪的是,凯恩斯主义偏要另辟蹊径,用政府投资来填补消费需求不足造成的总需求缺口。究其原因,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Tags:周学,构建“微观、中观、宏观三位一体”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