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哈萨克斯坦炼厂改造及其影响分析(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国际石油经济》2012年第11期 毕明 参加讨论

摘要:哈萨克斯坦炼厂存在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加工深度不足等问题,轻质油品收率和质量偏低;加之部分油源依赖俄罗斯原油,炼厂开工率低,导致产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哈国启动了对国内三大炼厂的大规模改造计划。到2015年底改造完成后,预计三大炼厂的总加工能力将达到1900万吨/年,加工深度提高到87%90%,原油全部来自国内,轻质油品质量达到欧Ⅳ、欧Ⅴ标准。中国企业可以在哈国炼厂改造完成前的“空窗期”,以来料加工方式向哈国供应成品油,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利用技术等优势,积极参与哈国炼厂的现代化改造。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炼厂改造,加工能力,油品需求,质量升级

石油天然气行业是哈萨克斯坦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被视为哈萨克斯坦经济稳定的基石和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最近五年来,哈国内成品油需求以年均6%7%的速度增长,而炼油企业的加工能力未能同步增长,造成哈国成品油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高质量的轻质成品油多依靠进口来弥补。为满足国内油品需求,摆脱进口依赖,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哈政府制定了多部纲领性文件和战略发展规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以提高哈国的成品油供应能力。其中,对哈国三大炼厂进行系统性改造被提高到国家发展优先方向之一,也被列入未来五年哈国油气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哈国石油工业概况
    1.原油生产与出口大国
    
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2》,截至2011年底,哈萨克斯坦探明石油储量为39亿吨,占世界的1.8%。根据哈石油天然气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哈国内开采原油和凝析气8006万吨(在独立之初的1991年,该指标为2520万吨),为国家创造预算收入近3.8万亿坚戈(约合256亿美元)。2011年,哈国出口原油7136万吨,其中,通过阿特劳-萨马拉管线出口1542.7万吨,通过CPC管道(CaspianPipelineConsortium)出口2843.9万吨,通过阿塔苏-阿拉山口管线出口1089.4万吨,向俄罗斯奥伦堡天然气加工厂供应凝析气121.1万吨,阿克套港海运出口796.48万吨,铁路出口742.27万吨。
    2.原油加工和成品油市场
    

    哈萨克斯坦虽然是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国内炼油企业存在油源短缺带来的开工率低、工艺落后造成的加工深度不足等问题,石油产品特别是以轻质成品油为代表的高端油品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严重依赖进口。
    根据哈萨克油气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数据,2011年,哈全国原油加工量为1505万吨(包括小型炼厂加工量),产出汽油279万吨、柴油414万吨、航空煤油39万吨、重油434万吨。而同年哈国内成品油消费量为1170万吨,其中汽油366万吨、柴油439万吨、航空煤油51万吨、重油233万吨。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均存在较大缺口,缺口量分别为88万吨、26万吨和12万吨。同时,哈国产成品油还存在质量较低不符合环保要求等问题。为满足国内需求,2011年,哈萨克斯坦不得不从俄罗斯进口约160万吨轻质成品油。
    为了解决国内成品油短缺问题、保证国家能源安全,近年来,哈政府颁布了多部纲领性文件,例如《2010-2014年国家加速工业创新发展规划》(2010年3月)、《2010-2014年哈萨克斯坦工业化纲要》(2010年4月)、《2011-2015年哈萨克斯坦油气部战略规划》(2011年2月)、《社会经济现代化——哈萨克斯坦发展主要方向》(2012年1月国情咨文)等,提出对哈国内炼厂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计划和目标。此外,哈政府还密集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包括《哈萨克斯坦境内机动车有害物质(污染物)排放要求技术细则》(2007年12月)、《汽油、柴油和重油安全要求技术细则》(2010年3月)、《反垄断法》修订版(2009年1月)以及《关于对部分成品油生产流通国家调控法》(2011年7月)等,从生产、流通、消费、进口及出口各个环节着手,对成品油实施严格的监管。例如,采用国内成品油市场配额、限价和限制经销商等手段实施价格调控和监督;开征成品油出口关税、出口收益税;实施轻质成品油出口禁令等。
    目前,在哈政府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KazMunayGas)的主导下,哈国内炼油厂正在实施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根据专家对哈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口、汽车数量、工业增长等数据的综合评估,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至2015年底,哈国内三大炼油厂(阿特劳炼油厂、奇姆肯特炼油厂和巴甫洛达尔石化厂)改造全部完成后,总加工能力将达到1900万吨/年。预计到2015年,哈国的原油加工总量将达到1750万吨/年。
    二、哈三大炼厂现状
    

    阿特劳炼油厂、奇姆肯特炼油厂和巴甫洛达尔石化厂的年设计加工能力分别为500万吨、600万吨和750万吨,均为最基本的燃料型炼厂,以常减压蒸馏装置和简单的催化重整装置为主,其产品达到欧Ⅱ环保标准。这三家炼油厂分别坐落于哈西部、南部和北部地区,地理位置分布较合理,生产的石油产品基本可以覆盖哈全境,被称为哈石油加工领域的“三驾马车”。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通过其旗下全资子公司哈油炼化销售公司(KazMunayGas—refiningandmarketingJSC)对三大炼厂实现国家控股管理,有力地保障了哈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稳定供应。
    此外,哈萨克斯坦还有32个年加工能力为1万40万吨不等的小型炼油企业,由于加工产品质量低,不符合哈国家标准,部分企业已被取消生产许可证,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
    1.哈三大炼厂概况
    

    (1)阿特劳炼厂
    阿特劳炼油厂是哈萨克斯坦历史最悠久的炼油厂,于1943年开始建设,1945年建成投产,最初年设计加工能力为80万吨,油源是恩巴油田(位于阿克纠宾州)的低含硫原油和来自巴库的馏分油,主要生产航空和车用汽油以及各种机动车和锅炉燃料。上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哈西部地区的发展,原油开采量提高,阿特劳炼厂被重新定位,主要加工产自西哈地区油田石蜡含量较高的重质原油。为此,炼厂自1969年开始全面升级改造,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符合环保标准、具有高附加值的轻质石油产品的产量,降低对环境有害物质的排放。炼厂陆续建设和投产了催化重整、延迟焦化、焦炭煅烧、汽油加氢精制和异构、柴油加氢精制和脱蜡、硫磺生产、氢生产和净化等工艺装置,改造工程一直持续到2006年结束。经过这轮改造,阿特劳炼厂的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年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可生产符合欧Ⅱ标准的车用汽油,在所生产的汽油总量中高辛烷值汽油的比重从改造前的7%提升到38%;还可生产符合欧Ⅲ、欧Ⅳ标准的柴油。此外,该炼厂还具备年生产20万吨加氢精制航空煤油(国家标准,TC-1级)的加工能力。2011年,阿特劳炼厂实际加工原油447万吨。
    目前,哈油炼化销售公司持有阿特劳炼厂99.5%的股份,其他小股东持有0.5%。
    (2)奇姆肯特炼厂
    奇姆肯特炼厂于1985年建成投产,是三大炼厂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坐落于哈国人口最稠密的南部地区的大型炼油厂。建厂之初设计加工能力为每年1200万吨,后由于苏联解体,第二条600万吨生产线未能建成。炼厂设计年加工能力为600万吨,目前拥有联合装置(常压蒸馏、催化重整、加氢柴油、煤油加氢精制、气体分馏)、真空蒸馏装置、减黏裂化装置等。
    奇姆肯特炼厂主要加工哈国库姆科尔油田的原油(占炼厂油源的80%)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油田的原油(占炼厂油源的20%)。生产的成品油包括An80、92、96标号的汽油,以及柴油、航空煤油、重油、液化气、减压柴油等。2011年,奇姆肯特炼厂实际加工原油460万吨。
    2005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公司以41.8亿美元收购了在加拿大注册的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PetroKazakhstan),PK石油公司的主要资产包括奇姆肯特炼厂和库姆科尔油田群。中国石油集团收购PK公司后选择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合作经营和管理PK项目,陆续将PK项目33%的股份和奇姆肯特炼厂49.72%的股份转售给哈方。目前,奇姆肯特炼厂股东为中油国际公司和哈油炼化销售公司,双方各持股49.72%,其他小股东持股0.56%。
    (3)巴甫洛达尔石化厂
    巴甫洛达尔石化厂于1971年开始建设,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石油加工厂,也是唯一一座完全以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原油作为加工油源而建设的炼厂。1978年,炼厂一期建成投产,一次加工能力为600万吨/年。来自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油田的原油通过鄂木斯克-巴甫洛达尔原油管道进入炼厂。炼厂投产之初仅有简单的加氢精制工艺装置。1983-1986年,炼厂进行扩建,陆续安装了催化裂化装置、延迟焦化装置、重油真空蒸馏装置、石油沥青收集装置、气体分馏装置等。1989年,炼厂二期建成投产,随着所有二次加工装置投入使用,原油加工深度可达85%。
    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经济联系遭到破坏,巴甫洛达尔炼厂的原油供应中断,该炼厂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历史上最艰难的十年,油源缺乏、生产停工、财务状况恶化,直到2000年底才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运营。为解决炼厂加工工艺对俄罗斯油源高度依赖的问题,哈专家研究制定了新的加工方案,根据哈萨克斯坦原油特点调整炼厂工艺结构,2011年加工的原油中有62万吨为哈萨克斯坦库姆科尔油。
    目前,巴甫洛达尔炼厂设计加工能力为750万吨,2011年实际加工原油465万吨。生产的石油产品包括An80、92、95、98标号的汽油,以及柴油、喷气发动机燃料、液化气、重油、硫磺、石油焦等,产品质量符合欧Ⅱ标准。
    哈油炼化销售公司持有该炼厂58%的股份,哈萨克“萨姆鲁克-卡泽纳”国家主权基金公司(SovereignWealthFundSamruk-Kazyna)持有剩余42%的股份。
    2.三大炼厂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油源不足导致开工率低下
    哈国三大炼厂的国内油源仍实行“计划配给制”,即由哈油气部每年确定炼厂的生产任务并向国内各油气生产商下达供油计划,以此来保障国内炼厂的原油供应。由于该计划执行不力,国内炼厂的原油供应数量和时间常常得不到保证。
    此外,俄罗斯原油供应不稳定也对炼厂开工率影响较大。哈国三大炼厂均建于前苏联时期,除了阿特劳炼厂能够完全加工本国原油外,奇姆肯特炼厂和巴甫洛达尔炼厂都是按照加工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油田原油而设计建造的,因此哈炼厂高度依赖俄罗斯原油,每年进口俄原油达600万700万吨,占总加工量的半壁江山。近年来,随着哈国原油产量的提高,俄罗斯逐年减少向哈国炼厂的原油供应量。2010年1月1日,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正式运行后,俄哈两国未能就原油和成品油关税问题达成一致,双方仍然按照先前的做法,对内部免关税原油实行配额制,每年通过谈判协商,确定本年度具体的免关税原油供应配额量。受此影响,来自俄罗斯的原油供应不稳定,对炼厂的加工量和开工率影响较大。这种情况在2012年上半年尤为突出。由于俄哈两国政府关于2012年俄罗斯向哈萨克斯坦出口免税原油和成品油协议迟迟未签署,供应哈炼厂的俄原油受阻,巴甫洛达尔炼厂油源不足,面临停工的危险,不得不把部分本应输往中国的中哈原油管道油源临时配置到该炼厂。
    由于国内外油源供应缺乏保障,哈国三大炼厂加工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常年处于开工率不足的状态(见表1)。
    (2)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导致加工深度不足、高质量的轻质成品油收率低
    哈三大炼厂均建于苏联时期,设备陈旧、加工工艺落后,导致炼厂加工深度不足,所生产的石油产品种类有限且轻质油品收率低(见表2),特别是高标号燃油最为突出。以An90标号以上的高辛烷值汽油为例,阿特劳炼厂的收率不到5%,奇姆肯特炼厂为14%,巴甫洛达尔炼厂收率为23%,而现代化炼厂的高辛烷值汽油收率一般都在30%以上。高质量油品收率低下导致哈国炼厂产品结构中汽油、航空煤油等轻质石油产品所占比例较低,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每年需从俄罗斯大量进口;重油、减压柴油等重质油品所占比例较高,但受技术、工艺设备的限制无法进行深加工,只能用作发电、供暖燃料或者向周边市场出口。
    (3)缺乏投资导致炼厂改造困难
    苏联解体后,哈政府面对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局面,确立了发挥资源优势、吸引外国投资、推动本国经济、改善人民福利的指导思想。自1991年独立以来的20年间,哈萨克斯坦吸引的外资总额达1260多亿美元,但这些外国投资主要着眼于哈国的资源优势,大多集中在资源开采等上游领域。下游的石油炼化产业改造因投资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加之受哈国各种严格的环保法规限制,因此不受外资青睐。同时哈政府预算收入有限,自身也无力投资,造成炼厂的改造计划屡屡推迟或中途夭折。例如,为增加原油加工深度、提高机动车燃料产量,奇姆肯特炼厂曾于1998年开始建设年加工能力为180万吨的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该项目后因缺乏资金不得不中断施工,最终未能完成。至今,哈三大炼厂已普遍老化,即使是最“年轻”的奇姆肯特炼厂也已运营近30年,加工效率、能力以及产品质量均显著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集团国际部)

Tags:哈萨克斯坦炼厂改造及其影响分析(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