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 2013年,东三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1.6:49.7:38.7,其中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工业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5.8个百分点和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3个百分点。如果从产业占全国的比重看,东三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1.07%、10.83%、11.23%,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9.57%),具有相对优势。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大、土地肥沃、森林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第一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占全国比重为8.04%,低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53个百分点,只有其中的住宿和餐饮业比重略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
在工业内部,占东三省工业营业务收入比重较高的行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013年这些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2.02%、10.85%、7.28%、6.77%、6.44%、6.08%、5.83%、4.28%、3.69%、3.14%和3.06%,对东北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柱作用。2013年,东三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为8.49%,其中,开采辅助活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0%,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占全国比重在10-20%之间,“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占全国比重也超过全部工业的平均值。无论是占全国同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还是占东三省全部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均较高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集中于资源及其下游产业、装备制造业的特征更为突出,这些产业既是东三省工业的支柱又具有全国竞争力,将成为未来带动东三省产业发展的重点。
总体上看,尽管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但也存在工业结构比较单一,过度依赖于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的特点,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产业链短、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例如,东北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为17.66%,而对农产品进行更深度加工的食品制造业占全国比重只有9.02%;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有16.68%,而对木材进一度深加工的家具制造业比重只有8.87%。东北产业结构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能够适应国际分工趋势、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产业比重偏低。进入20世纪后期,国际产业呈现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格局,发达国家将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如服装)和产业链环节(如电子产品的组装)环节离岸外包到更具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改革开放顺应了这一趋势,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裕的比较优势,发展成为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2013年我国服装、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分别高达38.6%和41.2%。而东三省“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只有4.97%、2.74%和1.32%,远远低于工业整体占全国的比重。2013年,东三省按货源地计算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3.23%。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滞后,东北地区实际上错失了依靠国际市场加快发展的机遇。
二、东北地区振兴需要重点发展哪些产业,有何要素支撑这些产业的发展? 哪些产业能够成为未来的高增长产业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取决于该产业所依赖的资源条件、产业本身的发展基础和竞争力、市场需求的前景和技术变革等方面的因素。据此我们可以将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重点产业归纳为如下四类。一是资源型产业,包括食品产业、木材与家具产业、能源资源的采掘与加工产业。东北地区是全国最主要的粮食主产区,拥有丰富的农业、林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相关产业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相对来说,食品产业、家具制造业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推进,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追求绿色、有机食品、实木家具等,正好契合了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受全球经济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徘徊以及我国前一阶段重化工业化高增长时期结束等因素的影响,资源、能源的采掘及下游加工产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二是传统优势产业,主要是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和其他运输设备产业,东北地区在这些产业具有传统优势。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生产要素价格的快速上涨与传统成本优势的削弱,倒逼我国制造业需要加快通过装备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全面升级;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并带动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转型,我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由大做强,将给装备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三是市场升级型产业。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且二者的差距不断拉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来源。东北地区同样进入服务业相对快速增长的时期,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支撑产业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支撑消费升级的传统服务业均将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的技术变革为主要推动力,而重大技术变革恰恰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实现“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已经拥有良好的基础,而与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密切相关的石化、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等产业均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三、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对策 1.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装备制造业是东北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拥有一重、长客、沈鼓、北方重工、大连船舶重工、瓦轴、哈电、哈空调、沈阳机床、大连机床、齐重数控、齐二机床、沈飞、哈飞、沈阳、新松黎明、新松机器人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汽车、大型发电成套设备、大型输变电成套设备、列车车辆成套设备、船舶、机器人等领域具有优势,100万千瓦核电、超超临界火电、空冷发电机组、70万千瓦大型水电机组、30万千瓦抽水蓄能机组、3-5兆瓦大型风电机组、15000吨水压机、超高压和特高压输变电、百万千瓦级空冷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高技术产品实现了国产化突破,技术水平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
然而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做大做强的桎梏。一是曲高和寡。尽管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在技术水平上处于全国领先,但是许多产品的应用市场狭小、总体市场规模有限,因此难以对东北经济发展起到重大带动;二是企业活力差。东北地区的重大装备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这些企业虽然为我国许多重大装备解决了有无的问题,破解了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受制于的局面,但是商业化产品的竞争成败不仅取决于产品的技术水平,而且取决于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性价比。东北地区的装备企业将先进技术和设计商业化并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不足,对市场反应慢、适应能力差,产品成本和价格高,适销对路、增长潜力大的产品少。同时,一些国有企业仍然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包袱,改革和转型困难。三是产业配套能力差。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需要新产品、工艺的创新机构与下游的生产企业进行频繁的交流和试验,完善的产业配套有利于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产业配套环节的缺失会对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造成损害。高端装备作为一种复杂产品,零部件多、技术集成度高、行业领域跨度大,对产业配套体系的依赖更为明显。东北地区总装制造的大企业优势明显,而处于专精制造领域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不发达,没有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组织结构,总装企业所需要的许多原材料、零部件都需要到东北以外地区采购。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装备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日趋紧密,信息产业不发达将会对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带来不利影响。四是创新能力不强。2013年,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08%,而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只有1.65%、0.92%和1.15%;东三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和有效发明专利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仅为4.82%、5.99%和3.65%。许多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技术通过合资、技术引进等方式获得,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2.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升级转变的历史机遇,增强市场反应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完善配套体系、扩展产品品种,从而建立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大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入手:一是加快推进政府转变职能,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服务型、学习型政府建设,杜绝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的现象,改善企业发展的软环境。以制定实施负面清单为核心,清理清理不必要或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审批项目,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和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管制,使市场能够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二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释放企业活力。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三是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完善产业配套。通过积极招商引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打造一批行业领先的“隐形冠军”企业,与装备制造总装企业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四是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加大对东北地区智能机器人、大型成套设备等重大装备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一批公共技术支持平台,集中力量重点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通过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加大对做出贡献的拔尖技术人才给予充分物质奖励等手段,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热情。五是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利用全球资源。实施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台套政策和对国内应用市场的扶持,支持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经济参与“一带一路”和优势产能国际合作,扩大产品的出口,实施跨国兼并和设立研发实验室等,支持智能工厂等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项目在东北地区的试点、示范。
以对话体发表于《新一轮东北振兴 改革传媒发行人、编辑总监王佳宁深度对话五位专家学者》,《改革》 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