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绿色发展背景下福建滨海生态旅游发展路径与环境规制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8/10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2期 吴丹洁 黄… 参加讨论

    摘要:通过对福建滨海生态旅游的态势分析、生态资源综合评价、聚类分析,提出了绿色发展背景下福建滨海生态旅游“抓大、联中和放小”的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发现的福建滨海地区资源保护措施做得不够理想、资源优势没有能够完全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优势的现实问题,从实施原则、发展策略、产品开发、人才培养、防护林生态景观建设、管理控制和法律保障七个方面提出了环境规制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环境规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环境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项目编号:71273209);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年度重点项目:“绿色发展背景下福建滨海生态旅游发展路径与环境规制研究”(项目编号:FJ2017B038)。
    1     研究背景
    由于世界总人数的增长速度过快,经济发展大量消耗了环境资源,逐渐导致地球环境资源衰退,各种能源资源紧缺,水土资源被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在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发展过程中,伴随而来的资源开发强度增大,大批跨区域的工程建设、工业化及资源开发,城市群地区的植被、森林正被大量消耗,扰动了自然环境的稳定,导致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岸线丧失等生态环境退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退化等严重的环境破坏。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必要的进程,落实生态保护新理念,完善国家生态保护策略,形成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生活生产方式,是当前产业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必须根据生态环境资源的情况约束绿色发展。随着绿色发展方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潮流,旅游业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上也进行科学创新,作为旅游业中的高品位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逐渐成为现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流。利用科学性的发展方式,在发展经济可持续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加强保护措施,并且在消耗环境资源的时候,考虑环境资源的可承受力以及可再生性,让自然资源不被破坏并且能够长久性的合理利用,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强势,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福建山海交融,风光旖旎,《福建省海滨带旅游开发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构建海滨旅游发展带,建成我国重要的海滨旅游目的地和亚太地区新型海滨旅游经济繁荣带1
    在扎实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中融入绿色发展新理念,滨海区域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滨海区域的生态旅游具有生态性、脆弱性、永久性、易损性与参与性的特点。在寻求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提出环境规制相关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现在社会出现的各种资源紧缺问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开始日益增强,而生态旅游的开展就是其中的一项产物。并且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因此,各个国家也把生态旅游业作为新一代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2。下文就主要从国外的生态旅游研究与国内的进行对比,并反思国内的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国外生态旅游研究
    国际旅游业机构一直对生态旅游给予高度重视,在二十世纪末,墨西哥曾经召开了一次国际环境会议,在会议上对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了重点强调。会议后的第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对多个国家进行有关生态旅游的专项研究,并对这些国家所存在的生态旅游问题进行研究3。与此同时,多个国家也开始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方针,将生态旅游的概念运用到国家基本旅游发展中。具统计,现如今公开发行国际的生态旅游类的杂志至少几十种,其中包括以生态旅游研究为主,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为主等等,这些杂志上包括了大量的生态旅游发展研究相关的文章。在国外的研究中,生态旅游的类型主要以两个标准进行划分。首先是生态旅游参与者的数量4,其次就是生态旅游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对更为主要的标准。
    (2)国内生态旅游研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才兴起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并且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总结我国生态研究内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首先对生态旅游进行分类,分类的方式根据不同的人文背景、学科知识出发,有的是分为旅游产品、科学与哲学;还有简单划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类型。虽然分类的形式有各种各样,但是其中主要的重点内容都是以生态旅游的方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地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推崇不同地域人文特色。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分为良性的、恶性的;其中良性的主要是指生态旅游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为人类提供了更优良的生存环境,其次就是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有效的提升当地经济水平5。恶性的影响主要就是生态旅游业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没有对环境使用良好的保护措施,直接性的开发利用,反而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3)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对比反思
    根据上文所述可以发现,国外的生态旅游业兴起的时期与进行研究的时期都比国内早,而且还曾经对一些生态系统较为丰富的国家做过专项研究。而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相对较晚,在引进生态旅游之后,由于旅游业的经济资源丰富,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自然环境保护中。因此相比之下,我国现在的生态旅游虽然有很大市场资源可以开发,但是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做得不够理想,以至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降低。我国应该先把重点放在生态资源保护中,再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进行旅游业的开发。
    3     福建滨海生态旅游发展路径分析
    (1)福建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福建发展生态旅游主要有资源、地域、气候环境优势。福建有辽阔的海域、生态环境资源丰富,海洋文化类型厚重。拥有港湾、滩涂、海蚀景观、海岸、湿地等丰富的海洋生态类型,海洋物种多样;昙石山文化、海丝文化、妈祖文化等海洋文化,船政学堂、胡里山炮台等海洋文化遗址,严复、林则徐、陈嘉庚等名人故居,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鼓浪屿、独具魅力风情的惠安女等人文景观;福建“依山傍海”,陆地90%面积为丘陵山地,被称之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陆地海岸线长度位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福建岛屿繁多,主以侵蚀海岸为主,岛屿四处分散,共有1500多个岛屿。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海丝”核心区,与同根同源的台湾隔海相望6、一衣带水、“五缘”相连,具有东西交汇、南北贯通、两岸四地等海洋地理区位,“海陆空”立体交叉联通,成为“海丝”互联互通的枢纽,可充分发挥侨胞祖地、海内外闽籍乡亲的客源优势,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海洋旅游合作往来,共拓海洋旅游、共同规划开发海洋旅游线路,将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福建靠近北回归线,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全省70%的区域≥10℃的积温在5000-7600℃之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1℃,滨海地区气候宜人7;滨海城市风光秀丽,厦门、福州、泉州入选“2016年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福州四季花香、绿荫如盖,2018年福州入选“中国十大幸福城市”,海港风景旅游城市厦门获得“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殊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被评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齐名。
    福建发展生态旅游劣势主要为: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没有能够完全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优势;旅游发展中生态资源环境开发的技术水平不高,综合性的服务水平能力不足,与其配套的基础设施落后;生态旅游业的旅游产品开发能力不高,差异化能力不足、景观构造形式趋同化;生态资源搁置情况严重,以至于品牌竞争力偏弱,效益不能达到预想效果。
    国家提倡绿色发展,建设“清新福建”的旅游品牌,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三个领域的发展对于旅游行业的效益有着非常好的帮助,首先是金融业,支付方式开发的多样性让旅客在在外旅游时能够更为便捷的支付。其次就是信息产业,旅游业也开始以网络的形式进行旅游产品的销售,让旅游业的产品宣传力度更大,效益也随之增大。最后就是进口车辆的税收降低,有效的降低了交通的成本,增大了旅游发展的潜在收益8。市场经济持续增长也意味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收入的不断增加,这样的持续增长型为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经济基础,加上福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蓝色海丝旅游带、开发海丝品牌,加强旅游国际合作、人文交流,融入国际旅游大市场,为旅游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生态旅游发展的挑战主要为:开发资源与保护资源的矛盾性;从业人员生态素养的欠缺;监管不力。旅游市场逐渐开始成熟,所带来的必定是资源开发的增加,生态资源旅游需求不断提高,既要保留生态的原始性、人文性,又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9。因此,如果平衡资源开发与保护是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首要问题。旅游业发展特点不突出,仅仅局限于低层次旅游,使得产业难成为统一的旅游品牌;由于受短视行为和粗放型经济方式的影响,当前生态旅游业具有很好地经济发展空间,生态旅游的公司也开始层出不穷,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很多旅游公司人才生态素养的欠缺加上又过度利用生态资源,最终导致资源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被破坏。
    (2)生态资源综合评价
    生态环境资源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多,滨海地区的先天地理优势形成了现在的人文与自然环境资源。上文所提到的,滨海区域主要的自然景观丰富,生态旅游的多样性,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旅游产品。具有特殊的生态资源、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由于滨海区域覆盖的生态环境较广,不管是海景还是人文景观,都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生态资源互补、地区特点显著,滨海区的人文特点与自然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互补性,让旅游的附属信息更加丰富,具有更高的旅游价值。从地区的特点来看,以厦门为主的就是海滨城市的景观特点,而泉州就是以海上的丝绸之路为特点,这些滨海区域的自身特点显著,又互相联系。④特异性评价。资源本身的特异性、特异性资源的分布密度以及特异资源具有的的生态价值。⑤发展潜力评价,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地理环境的优势,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⑥脆弱性评价,不同的自然灾害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例如海啸、台风等。
    (3)综合评价指标——项目分类管理
    显著竞争优势的滨海生态旅游项目:鼓浪屿、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厦门万石山森林公园、海沧工业文化旅游、船政公园、海峡两岸花博园、湄州妈祖庙与妈祖文化,要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建设。在设计上突出整体景观功能,将海洋文化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严控污染,维护区内生态平衡,在有效控制下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将海洋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10
    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中等滨海生态游项目:厦门鳌园、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福州森林公园、漳州天福茶博物馆、崇武古城与惠女风情、南安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福州三坊七巷、开元寺、平潭海蚀地貌、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福建博物馆、洛阳桥公园和泉州九日山摩崖石刻,应有机联结,形成福建滨海生态旅游的综合竞争优势。加强监管和旅游条件以保障游客人身安全,同时增强游客生态意识,在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旅游中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属于自主发展的生态旅游项目:平潭沙滩、漳州现代农业观光园、清源山、东山马銮湾沙滩、木兰陂、东山大澳渔港和三都澳,应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将生态旅游与经济收益有机结合,在保护沙滩、岸线、海水、森林等资源、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自主发展11
    福建滨海生态旅游项目不是均等看待,而是差异化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走“抓大、联中、放小”的发展路径。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发展路径,还应该采取相应的与环境规制相关联的对策,努力克服福建滨海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4     福建滨海生态旅游环境规制的对策建议
    规制是“政府对经济行为的管理或制约”,分为经济规制与社会规制。环境规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途径,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与措施,引导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纠正环境的负外部性,以达到经济发展持续、生态环境美好、人民生活幸福的目标。
    (1)三严三结合的基本原则——源头治理保生态
    生态旅游资源既包括自然形成的观光类产品,也包括历史积淀形成的人文类产品,因此在对这些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一方面要保护好自然类的旅游资源,不能盲目甚至是破坏式开采,另一方面对于人文类的旅游资源,则应该努力研究这些文化资源的深层内涵,使其得以有效的发扬和传承,而不能以现代文化破坏甚至是取代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旅游资源的短视式开发与粗略式管理生态旅游违背了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因此应该首先确立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建议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应遵循“三严三结合”的原则:严格环境准入,严守生态红线,严密的环境法治,修复和维持有机结合的建设发展设计,经济规制与社会规制的有效结合,生态经济与生态文化的有力结合,从源头保护制度打造和谐共生的环境、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系统。
    严格环境准入是国家对生态环境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之一,以控制环境的准入来提升自然环境的整体质量。严守生态红线的口号补全应该是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国家利用这种管理手段强制对生态环境进行管控。严密的环境法治主要国家根据现在生态环境资源出台的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的环境法制。
    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进行动态性环境监测,并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监管12。根据本土特殊地貌的功能分区和科学评估,通过差异式开发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经济规制与社会规制的有效结合,以克服市场失灵,以确保公众利益;采取修复和维持紧密结合,加强建设管理控制;生态经济与生态文化的有力结合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从源头保护制度打造和谐共生的环境、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系统。
    (2)普及式教育和差异式开发有机结合的发展策略——综合效益可持续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为大体两个系统,自然生态资源系统与人文生态资源系统,其中自然生态资源主要分为四类:地文生态资源、水体生态资源、气候天象生态资源以及生物种群生态资源。人文生态资源主要分为人工自然型生态资源与人为创造型生态资源。而在自然资源中,最重要的就应该是不可再生资源,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尤其的谨慎。因此积极的开发其他替代性能源,比如煤炭石油可以被天然气、页岩油/气替代,或者致力于核聚变研究,至于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等只能锦上添花,不能负担起经济运行的巨大需求的。并且积极考虑循环经济,就是废物利用,积极研发新材料,替代传统矿物材料,比如生物质材料,这些都是对不再生资源有效的保护措施,以打造出和谐的生态景观环境13。发展策略上,应该将普及式教育和差异式开发有机结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资源实施不同的策略。
    对于需要重点建设的具有显著竞争力的生态旅游项目而言,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开发,将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工有机结合,而对于中等竞争力的生态旅游项目而言,则应该以保护为主,尽可能不再进行人工的开发和建设,因为这些项目通常比较脆弱,具有一定的不可恢复性,所以要以保护为主。而对于那些放开的生态旅游项目,则应该通过相应的机制设计使参与者的经济收益与生态保护相挂钩,当然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不适宜对于所有的项目都实行自主开发策略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以保护作为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要注意制定一系列的保护细则,比如要尽可能减少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水域内的动力船河水污染,禁止在较高保护需求的海域围填海。而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则应该根据相应的标准对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对旅游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对于凡是可能对环境生态造成负面影响的都要予以坚决禁止,还要注意控制特定时间段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在此基础上,要通过环境教育的方式让游客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注意开发的市场导向原则,在设计某种生态旅游产品时,需要进行必要的目标市场调研,结合不同旅游者的消费偏好和本土特殊的地貌、生物群落、生态特征,开发设计出适销对路的生态旅游产品,这样才能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产品的优化组合的产品开发方式——滨海旅游增特色
    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上,要注意根据特定的旅游资源实行特色开发,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因此要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的内涵尤其是生态内涵,增强滨海旅游特色、实现生态旅游产品的优化组合。在推进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将旅游产品有有机结合成为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产品链条。生态岛屿串联一体组合式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海岛旅游线路产品;以现有的内河水运为基础,将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通过运河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发挥其综合竞争力;海洋文化生态旅游而言,应打造福州、厦门、泉州、湄洲岛等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而言,则应该将历史遗迹、音乐文化、工艺美术品有机结合,从而使游客深刻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森林公园而言,可以将观光旅游、保健旅游、探险旅游、柯岩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娱乐旅游有机结合,而对于福建滨海旅游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大力开发内河旅游,即此外,对于而对于乡村旅游而言,则应该以若干农产品中心为依托,将观赏、游览、品尝、休闲和购物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发旅游纪念品或工艺美术品的过程当中,要加强相关的监督检查和生产许可证制度,有条件的还可以开放生产作坊,让游客亲自参与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消费者的兴趣。而对于文化体验类活动,则应该注意挖掘原汁原味的特色,同时努力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加以创作,一定会对消费者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4)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训与当地居民经济收益相结合——长效机制提素养
    生态旅游相关人才生态素养的欠缺是福建滨海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于生态旅游相关参与者的生态旅游教育。将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教育培训与当地居民经济收益相结合,形成环境保护的协同长效机制。
    具体来说,首先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熟悉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相关情况的变化做出科学的决策。同时,还要加强对于生态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对于导游的培训,要使其能够在导引消费者进行旅游的过程中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在具体的培训方式上,可以邀请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以讲座或培训班的方式进行,或者相关旅游部门与高校进行联合办学,远程授课,从而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尽心系统的学习。
    此外,也要加强对于生态旅游项目所在地居民的环保教育,这可以利用媒体或者舆论的力量,在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宣传普及的基础上,对于典型事例进行广泛宣传,一方面要对于贡献者进行表彰,另一方面要对破坏者进行批评和揭露,从而在社会范围内形成“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探索将环境保护与当地居民经济收益相挂钩的方式和路径,这样才能形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当然,各旅游景区也需要根据实际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诸如资源保护管理的规定、诚信游客承诺、行业诚信经营自律公约,并在显要位置进行张贴公示,以约束和提醒相关的行业经营者、游客和本地居民。
    (5)强化滨海防护林生态景观建设——鹭翔湿地舞秀林
    沿海防护林是滨海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强化滨海湿地防护林生态景观建设,实现生物多样性;在湿地内规划建设建滨海观光游憩区等途径实现其滨海特色景观、提升滨海城市生态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4蕴含的哲理正如阴阳五行一般,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只有当所有的元素都和谐共融,才能算是正确的方向。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树是其命脉之源。沿海防护林树林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绿色屏障等功能;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也是景观综合体,应多规合一、海陆统筹、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建设防护林体系,让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契合,有效的发挥出地理优势15,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杜绝陆源污染,建设生态缓坡,开展海湾清淤,强化海洋与内陆缓冲带的滨海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在滨海区域增添绿色的自然屏障;因地制宜将水利工程与生态景观结合,有效的抵御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经受住“海绵城市生态治水”考验,在提升城市抵抗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污染等灾害冲击能力的同时也起到绿化美观、生态造景的效果16
    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应设有围网、门禁等隔离带设施,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可以进行湿地观赏、体验等生态旅游以及参观考察、摄影等活动。在紧邻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统筹生态景观与动植物生境的修复、维持,营造“鱼跃绿波映胜景,鹭翔湿地舞秀林”的佳境。
    (6)修复和维持紧密结合的动态监管保护生态——碧海银滩焕靓颜
    修复已经受损的生态环境并加以维持是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的首要前提之一,而修复与维持生态环境应该从环境的管理控制做起。
    福建“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所指出,要加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包括网路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两个方面,要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生态旅游项目推向世界,并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好的旅游体验。同时,在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将修复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环境紧密结合,一方面,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关停对生态环境由重要负面影响的企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另一方面,要严禁在旅游区乱采乱伐,严格限制旅游区原材料产业容量,控制游客容量,避免过量的游客进入景区造成压力过大从而破坏自然生态的问题出现,对此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来规避旅游高峰,降低旅客的滞留时间。
    有效的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案,实时监测、动态管理,能够从根本解决修复并维持生态环境的问题。应该根据生态旅游项目不同的开发进度对其实行动态管理,一般而言,在生态旅游项目的立项期,主要是组织专家力量对项目的可行性及其生态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并实行专家责任制。当项目获得批准正式实施之后,则应该尽可能实行绿色的施工管理,将人工建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并做好项目后期的验收工作。最后,在施工完成项目投入使用后,则应该进行实时的生态监测,即使处理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修改前期的生态项目审批流程和标准。
    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通过修复和维持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净化沙滩、整治海湾、修复岸线等,让福建滨海呈现高颜值、碧海银滩焕靓颜,提升生态旅游的整体质量,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最佳效益。
    但是,根据现有的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中,并针对没有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并维持管理的系统的、统一的法律法规,只是一个宏观的大体方向。应该在现在已经出台的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订立出一套能够使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维持紧密结合的规章制度17,从而在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7)建严密的环境法治保障美丽生态——多彩景观共潮生
    生态旅游的蒸蒸日上推动眼球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同时由于游客不文明行为,导致水资源、生物种群和自然景观面临威胁,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日益加重。生态环境的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公共利益,我国相关的环境法也跟这不断提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应构建严密的环境法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需要采用法律性手段明确开发和资源保护,保障公众共同享用的环境生态利益。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先后制定了《福建省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办法》《福建省海洋污染溯源追究管理办法》等10多部地方性法规。修订了《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特别关注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土壤环境的保护,并构建了相关的监测、督查体系,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国家对于环境建设的新要求。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根据生态旅游制定出一套专用的法律法规,现在生态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是根据其他相关的法规所调整,采用的是相对传统的相关规定,在一些较为新颖的领域中存在空白的现象,甚至某些时候会出现没有法律法规参照的情况。我国的生态旅游在立法方面大部分采用的是规章制度与行政法规,但对于行政法规而言,属于国务院制定的较少,因此大部分是由旅游局制定的规章制度。滨海区域的生态旅游主要具有生态性、脆弱性、永久性、易损性与参与性这五个特点。其中生态性指的是滨海区域具有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功能;脆弱性是指滨海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受外界旅游活动的干扰能力不高,系统的稳定性较低;利用永久性和易损性主要指滨海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成就了生态旅游利用的永久性,但是由于环境比较脆弱,相当容易在开发生态旅游的同时对环境资源进行破坏;而参与性就是指当地居民的参与,让当地居民在受益同时共同发挥环境资源保护多元合力治理的作用。
    立法应特别关注生物多样性的物种生命线保障、海陆生态脆弱区或敏感区的生态安全保障、水资源涵养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保障等生态红线区域,并构建相关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统筹规划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海岸线资源,建立跨流域、跨岸线、开发与保护区域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滨海湿地保护、海岸带保护等相关立法。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越线责任追究、环境损害赔偿等相关制度。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条例,以及落实船舶运输管理、企业排污许可证等相关制度。构建严密的环境法治来保障美丽滨海,丰富的环境资源、多彩景观共潮生,必将提升滨海城市形象和品位。
    5       
    山海皆相连,万物生命共同体。在当前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建设的大时代背景下,滨海生态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可观的潜力,实施福建滨海生态旅游环境规制的目标在于滨海产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随着滨海生态旅游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对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的相互协调和共存提供了媒介和资料,达到了既满足当代需求,又不对未来建设有所制约的稳定发展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可观的自然和人文财富。滨海生态旅游是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让绿色发展成为新动力,推动蓝色经济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让区域特色文化与生态文化传承并进,绿色发展与法治推进并举,绿色生态铸就清新福建、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新浪网.6颗珍珠串起蓝色旅游带.http://www.sina.com.cn,2004.
    [2]施容.国内外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研究综述[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0(1):228-229.
    [3]薛妮.国内外生态旅游法制建设比较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71-72.
    [4]彭鹏.国际旅游岛视角下的海南生态旅游发展分析[J].中国商论,2017,50(8):48-49.
    [5]陈瑶.居民对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18(1):8-17.
    [6]东南网.地理概况:东南沿海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http://www.fjsen.com/a/gov/2010-10/28/content_3801399.htm,2010.
    [7]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uoqing/2016-11/21/content_5135519.htm,2018.
    [8]齐丽云.滨海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238-242.
    [9]陈龙.秦皇岛滨海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40(7):74-75.
    [10]吴丹洁.福建海洋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7-8.
    [11]吴丹洁,苏俊华,詹建兴.绿色发展背景下福建滨海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以福州、厦门、漳州为例[J].生态经济,2017,33(12):127-131+144.
    [12]安喜芬,付海亮.《贵州省旅游条例》(修正案)立法评析[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5(1):25-30.
    [13]张赛男.关于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考[J].品牌,2015,28(8):25-28.
    [14]新华网.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15/c1001-23559327.html,2013.
    [15]游永福.诏安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15,68(1):162-166.
    [16]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等.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01):79-97.
    [17]张永辉.南海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51(3):3-7.
    吴丹洁: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世界经济、教育与经济。
    苏俊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Tags:绿色发展背景下福建滨海生态旅游发展路径与环境规制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