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翠 赵晓丽
摘要:低碳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环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整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CO2排放的基本状况,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影响、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CO2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化分析,探讨了中国能源行业高耗能、外部不经济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适合中国可行的降低CO2排放的能源发展路径。
关键词:CO2排放,能源发展路径,计量经济模型
1 综述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既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Tao Wang(2010)根据技术改革、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差异,采用情景模拟分析,得出在经济发展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要使CO2排放量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就必须要增加技术研发,最大限度地采取低碳技术。Dabo Guan(2008)运用结构效应分解法和投入、产出法分析了中国CO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Hengwei Liu(2010)、Jiang Bing(2010)、李明生(2010)等学者也对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国内外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多集中于技术研发方面,具体定位于降低CO2排放的能源发展的分析较少。本文研究的目的即在于探寻中国降低CO2排放的能源发展的模式。
2 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影响分析
2.1 低碳能源消费现状
中国的CO2排放主要来自于电力生产中的煤炭消费,电力需求80%的满足主要来自于传统的火力发电。2008年,火电厂发电量高达2618.558亿kWh,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约4.87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虽然,水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装机比重也在逐步提升,但是,与火电相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都将占据较小份额。
气候变暖产生的负面效应的增加,地质、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政府对环境及气候问题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不断加强。为降低煤炭资源消费,减少CO2排放,政府一直致力于探索煤炭的最大消费部门——电力行业的降低CO2排放的能源发展方向。
以可再生能源为燃料的发电厂装机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63亿kW,2001年以来,年均增速高达63%。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年均增速也达到25%。截至2007年12月,有81个生物质能发电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达到2亿t,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煤炭消费量。
表1为2000年以来,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厂的发电增长及构成情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各类型可再生能源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水电发展最为迅速,增长率高达96%。2008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300MW,装机总量居世界第二,累计风电发电量达到12210MW。
2.2 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分析
2002年以来,中国总体CO2排放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格局,导致煤炭成为中国能源消费CO2排放的主要来源。20世纪80年代起,煤炭在CO2排放中的“贡献率”基本维持在80%以上。2005年,我国能源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51亿tCO2。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和模式,决定了中国CO2排放总量的增加。2002年以来,中国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激励了各电力公司不断兴建新电厂。但同时,燃煤电厂的大量增加所带来的煤炭消耗的不断增大,导致CO2排放量陡增。当然,考虑CO2排放量仅考虑总量因素是片面的,中国碳排量总量的巨大,主要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及广阔的国土面积相关。
结合人均CO2排放量分析,中国人均CO2排放量相对较低,长期以来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以2004年为例,中国人均CO2排放量为3.56tCO2,2005年为3.89tCO2。
3 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影响实证研究
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中国降低CO2排放的能源发展路径。CO2的排放过程本质上可以等价于一种“新产品”的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种投入因素,如原材料、科技强度、劳动力等因素,同时也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以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总量(TCE)作为被解释变量,能源消费总量(TEC)、能源强度(EI)、GDP、国家人口数(NP)作为解释变量,对1980-2008年的29个样本区间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TCE=β0+β1TECi+β2EIi+β3GDP+β4NP+μi i=1,2,2…29 (1)
其中
β1—待估参数;
μi—随机误差项。
本文研究数据区间为1984年-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TEC)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CO2排放总量(TCE)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EIA)。GDP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进行收集。另外,由于无法直接获得能源强度的相关数据,但是GDP、能源消费总量可以查得,因此,本文以两列数据为基础,经作者计算整理获得能源强度(EI)数据。计算中的GDP数据以1980年为基期进行折算,以消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
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利用Eviews15.0软件对式(1)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数据的初步混合估计结果显示,样本回归的拟合程度很高,可决系数R2=0.992较大,接近于1。但是,各变量的系数值检验均通过t检验,因此说明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性,需要进一步检验,但这也说明了各经济变量间复杂的经济关系。
表2为各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变量GDP与NP、GDP与TEC间高度相关,进一步证明了变量间高度线性相关性的存在。为进一步探索影响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此处剔除高度相关的解释变量GDP,继续对计量模型进行逐步回归以调整。
逐步回归结果显示:CO2排放量受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最大;受人口总数的影响非常小。根据逐步回归结果,可以初步判定影响中国CO2排放总量的拟合回归模型为:
TCE=-765.740+0.024TCE+58.557EI (2)
运用广义差分法对序列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差分方程处理结果显示,各变量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说明该计量模型存在一阶自相关,滞后变量对CO2排放总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一阶自相关系数ρ=0.507616。利用一阶自相关系数构建Eviews命令,进行调整:
1s[TCE-0.507616×TCE(-1)]c[TEC-0.507616×TEC(-1)][EI-0.507616×EI(-1)]
估计回归系数,结果如表3。
相对处理之前的结果,各变量的参数估计值均通过了5%水平下的t检验。模型最终估计结果为:
TCE=-316.86+0.508TCE(-1)+0.023TEC-0.012TEC(-1)+51.726EI-26.257EI(-1) (3)
再次进行B-G LM检验,得LM=2.1512,p=0.3411>0.05,模型不再存在序列相关性。
分析式(3),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总量除了主要受能源消耗总量及能源强度两个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各变量上期值的滞后效应影响。CO2排放总量在长期表现出趋势性特征,受经济效应、环境效益的滞后性特征影响,也表现出随机效应的短期动态特征。
能源消费总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增加CO2排放总量0.023个单位。据IEA预测,中国CO2排放量的最高峰将在2020年前后达到。也就是说,如果将CO2排放量作为一种产出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边际收益”递减阶段。因此,“原材料”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是关键性的。一方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促使中国的能源需求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能源消费量的增加,促使CO2排放量不断增加。因此,通过单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措施,达到控制CO2排放量的目的,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相背离。
能源强度对CO2排放总量也有显著性影响。能源强度越大,每单位GDP增量所耗费的能源量越多,排放的CO2也越多。由式(3),能源强度每提高1个单位,将导致CO2排放总量提高51.726个单位。因此,降低能源强度对于减少CO2排放总量将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过程中,时间序列数据通常表现出很强的时滞性问题。上一期的能源消费习惯会对下一期的能源消费产生影响,从而影响CO2排放。由于当期能源强度很大程度上受技术水平影响,而技术因素本身也是一个积累变化的过程,因此,CO2排放总量与能源强度及能源消费总量的滞后值均存在相关关系。
4 结论及降低CO2排放的能源发展路径建议
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严重依赖性,决定了降低能源消费总量,达到控制CO2排放总量目的的措施在现阶段的中国可行性不大。但是,降低能源强度,通过技术进步达到降低CO2排放的能源发展目标,是减少CO2排放的有效方法。经济的发展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技术进步,降低能源强度,既直接降低了CO2排放总量,又通过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降低能源消耗,从而节约能源投入成本,间接降低CO2排放总量。
为降低CO2排放,提出能源发展的路径建议是:
4.1 增加技术投入和资金支持,降低能源强度和碳密度
降低能源强度,重点应对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水泥等CO2排放密集型的重工业,增加技术投入和资金支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碳捕捉和储存技术,满足降低CO2排放的能源发展路径的要求。此外,增加资金支持,发展和完善煤炭气化技术,对碳分离、降低CO2排放量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2 提高电力装机中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容量
电力行业中燃煤电厂是目前中国CO2排放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国家对降低CO2排放的能源发展的重视,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势必应该呈现下降趋势。虽然,短期内煤炭作为一次能源需求主体的结构不会发生很大变动,但并不与提高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的装机容量相违背。
4.3 根据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碳排放限制措施
政府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具体的降低CO2排放的能源发展使用要求和低碳技术要求。对经济较发达、人类发展指标较高、技术较先进的南部及东部沿海地区,采取严格的减排措施,鼓励低碳能源的发展;相反,对各项指标较低的西部贫困地区则在有效控制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要求,采取缓和的措施发展低碳能源。
参考文献:
[1] Tao Wang,Jim Watson. Scenario analysis of Cina's emissions pathways in the 21st century for low carbon transition [Z]. Energy Policy,2010.
[2] Dabo Guan,et al. The drivers of Chinese CO2 emissions from 1980 to 2030 [Z].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8.
[3] Hengwei Liu,Kelly Sims Gallagher. Catalyzing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A CCS roadmap for
[4] Jiang Bing,Sun Zhenqing,Liu Meiqin. Cina's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the low-carbon economy [Z]. Energy,2010.
[5] UNDP. China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Society [R].
[6] 李明生,袁莉.中国低碳社会的模式与建设路径探讨 [J]. 软科学,2010,4:39-42.
来源:《中国能源》2010年第07期
责任编辑: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