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应用新近发展的生产分解模型,从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两个视角深入研究了2000年以来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位置、竞争力特征,以及与主要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双边联系特征。研究发现,2012年以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逆转为下降态势,但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引导下,中国逐渐攀升至全球价值链的中上游位置。观察期内,我国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趋于下降,但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反而有了显著提升。中国的国内增加值主要出口到发达国家,但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需求转换,导致中国进口增加值的主要来源地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大多数经济体的前向联系是浅层次增加值贸易主导的合作形式,后向联系的合作 形式则正好相反。大多数国家都对中国市场形成了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中国成长为全球中间品的最大供应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关键的“枢纽”角色。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生产分解模型 前向联系 后向联系
【文摘】 一、引 言 与国内已有文献相比,本文所作的边际贡献主要包括:一是在更加系统、准确的理论框架下重新审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特征,也是生产分解模型在全球价值链研究中的首次应用,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参照;二是从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双重视角全面分析全球价值链特征,弥补了已有文献局限于单一视角的不足;三是研究内容涵盖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单边整体和双边联系的价值链分析,从而更完整地刻画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特征;四是提出全球价值链物理位置、经济位置、合作形式、双边依存度等概念并设计相应指标进行测算,从中得出一些有价值的新发现;五是揭示2012年以来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一些新特征,修正了已有文献的若干结论。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 中国更多地是以后向参与的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这是因为我国以加工贸易作为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路径,进口中间品经过加工装配后再出口的生产与贸易特征,决定了我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后向参与度要高于前向参与度。
从动态角度来看,前向参与度与后向参与度的演进轨迹大致相近,均呈现出“M”形态。
比较参与度指数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2000-2011年间,几乎所有制造业部门的前后向参与度都在提升,反映出这一阶段我国制造业正在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前端中间品生产和后端加工制造的工序都在逐步延伸,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日渐形成和巩固。与此同时,为制造业提供支持的大多数农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如金融服务、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的前后向参与度也在快速提升,说明全社会要素都已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
二是2012-2014年间,多数制造业部门的前向参与度基本维持不变,但以电子信息产业、电气设备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前向参与度却有进一步提升,反映出我国先进制造业稳步提升国内附加值,克服了国际贸易环境低迷形势的不利影响,引领制造业部门的结构升级。与此同时,所有行业的后向参与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意味着国内生产活动对国外增加值的依赖性全面减弱。
三是科学研发部门的前向参与度快速上升。科技服务部门也有类似的演进轨迹。考虑到这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自身并不直接出口,而是隐含在其他贸易品尤其是制造业产品中参与国际分工,科技部门与制造部门的持续融合,说明我国制造业出口品中的研发要素和技术含量显著增加,支持制造业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得到“质”的提升。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制造业部门,服务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相对偏弱。从传统制造业到先进制造业的大多数行业都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中国不仅是一个“制造大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具备“制造强国”的基本特征。不过,随着我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近年得到长足发展,专业咨询、科学研发等行业目前已接近竞争均势状态,金融服务业甚至具有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在传统制造业部门,中国多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明显超过发达工业国,但普遍面临着新兴工业国的竞争压力。例如食品加工业、家俱制造业的竞争力弱于墨西哥和巴西,木制品业、橡塑制品业的竞争力弱于波兰。土耳其在传统制造业中的竞争力尤其值得关注,纺织服装、金属制品、家俱制造等多个行业的竞争力水平都在中国之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