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数量与技术经济学 >> 正文

人力资本与资本存量对中国地区收入差异的影响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国市场》2012年第22期 刘岩 参加讨论

摘要:本文利用人力资本与资本存量来解释我国不断扩大的地域收入差距,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05年的收入差异进行了静态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计量结果显示,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人均资本存量的差别,但改革开放以后人力资本的作用显著提高,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弹性在1996年以后超过了人均资本存量弹性。指出要缩小我国的地区收入差异应该重视三个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增加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

关键词:地区收入差异,人力资本,人均资本存量

作者简介:刘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1 研究背景

新中国从1949年建立以来,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收入分配却成了逐渐突出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体收入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也不断攀升(1992年低于0.4,1993年为0.420,2000年为0.428,2005年为0.478),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人类发展报告2005》显示,如果贵州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人类发展指数仅仅勉强超过纳米比亚,但如果上海是一个国家,它的人类发展指数则相当于葡萄牙(UNDP,2005)。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产活动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人力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率到底有多大,不同的研究结果各异。Mankiw等(1992)的研究将经济增长的很大部分归功于人力资本的投入,而Benhabib和Spiegel(1994)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邹薇、张芬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农村地区与非农村地区的收入差异有显著影响,而姚先国、张海峰(2008)的研究发现在中国与资本投资相比教育差异并不是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60年来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宏观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探索人力资本和资本存量在对人均收入的影响上到底孰轻孰重。

2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收入差异、教育与资本存量状况

对我国收入分配情况进行具体计量分析之前,先来总览我国不同地区人均收入、教育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整体状况。

2.1 收入差异

中国地域广阔,东部、中部与西部的经济差异历来存在。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就高于西部地区。1950年东部地区的人均收人为153.2元,中部和西部分别为78.1元和66.8元;1990年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为2851元,中部和西部分别为1449元和1236元,而到了2008年,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42876元,中部和西部分别为18822元和15379元。白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差异开始显著扩大,东部的人均CDP不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都远高于中部和西部。

2.2 产生原因

地区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2.2.1 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地形多为平原、丘陵,降水充沛,交通便利,而西部地区位于内陆,多是山区、沙荒地、高寒区,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导致了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等的不同,1949年沿海12个省集中了全国70%的GDP。

2.2.2 产业结构的影响

东部地区人口分布密集,第二、第三产业发达;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高。1978年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为22.86%,西部为37.10%;2002年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为10.67%,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为19.17%。1978-2002年的增长贡献率东部第一产业仅占10.35%,西部第一产业为18.56%。同时,东部地区以轻工业和加工业为主,而西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

2.2.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倾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地区之间的人均资本存量差异并不大,但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倾斜,东部地区的人均资本存量快速积累,而中部、西部地区的增长相对缓慢。1991-2001年我国东部累计人均投资额达2337.69元,是西部的1.96倍。

2.2.4 对外开放程度差异的影响

东部地区天然的区位优势,完善的投资环境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因素带来了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而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时间比东部晚,程度比东部低,与东部人均进出口额差距逐渐扩大。东部人均利用外资为西部的8.76倍,2002年东部的外贸依存度为65.54%,而西部为8.01%。东部的对外开放远远高于西部。

2.2.5 人力资本的影响

东部地区的城市化程度高于西部,1998年东部城市化率为28.4%,西部为19.1%。同时东部地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也高于西部,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偏低,与东部的人力资本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1%的普查数据,我国东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7年,中部为9.37年,西部为9.21年。

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推论,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总体上经济增长水平会比较快,而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地区间的收入水平会随着时间发展逐渐趋同。(Solow,1956;Swan,1956)。但是内生增长理论又说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贡献,而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较高,因此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可能不会趋同(Romer,1986;Lucas,1988)。那么在我国,导致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人力资本与资本存量的影响哪个更大呢?本文对此进行探究。

3 方法与数据

3.1 研究方法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地区间存在着收入水平、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显著差异,那么人力资本与资本存量的回报如何度量?

早在20世纪50年代,Mincer等人就已经研究了人力资本的收益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这种方法基于微观明瑟尔方程,在控制了个体的教育程度以及其他个体因素后,估计个体所属群体的人力资本对于个体收入的影响。Rauch(1993)最早利用该方法估计了人力资本的地域集中对生产率的影响。利用美国城市调查统计数据,他发现平均受教育程度每上升一年有助于提高该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2.8%左右。那么在中国情况又是如何呢?新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认为人力资本存在外部性,由Lucas(1988)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概念(external effect),明瑟尔方程也考虑了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作为教育外部性的度量。但由于该方法需要大量的个体微观数据(如人口普查数据),但目前中国的此类数据相对缺乏,且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很大程度上不可观察,难以定量研究,而本文不仅研究人力资本的回报,也将其与资本存量对比,并探究60年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所以本文采取宏观方法,且不考虑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假设一个地区的总产出

其中K表示当期的资本存量,Ⅳ为总人口,u为劳动者投入当期生产活动的时间,h为工人所具有的人力资本水平,A为外生的全要素生产率参数,下标t表示时期。

对该式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得:

为了考察人均水平,将上式变形得:

假设工人投入的工作时间u不变,则方程变为:

其中C为常数。

由于数据资源限制,本文对人力资本的衡量使用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这个指标,设

本文的回归分析建立在以下方程的基础上

将中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时间从1952-2005年分成5个阶段:1952-1962年,1963-1973年,1974-1984年,1985-1995年,1996-2005年①。假设全要素生产率A在每个阶段内都保持不变。对三个地区每一阶段分别进行静态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回归分析。②

3.2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为《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由于《中国统计年鉴》缺乏资本存量数据,所以本文采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张军、吴桂英和张吉鹏对中国省际资本存量的估算数据。在地区的选取上,本文以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十个省市为东部地区,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黑龙江、山西、海南九个省市为中部地区,新疆、宁夏、青海、陕西、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甘肃十一个省市为西部地区。由于内蒙古的数据严重缺失,故未采用。人均GDP与人均资本存量皆扣除了相比上一年的物价指数,以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于在校大学生人数比例、人均资本存量都是当期值,因此未考虑时滞。

3.3 回归结果

圆括号内是标准误差,方括号内是95%的置信区间。可以看到回归结果的F检验值都比较高,所有系数都位于95%的置信区间内,东部和中部组内、组间R2也都比较高,西部组内R2较高而组间R2很低。回归结果总体上可信度较高。

从以上结果中可以看出: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均资本存量弹性依次是东部高于中部高于西部,东部的人均资本存量弹性高于东部的人力资本弹性,而中部、西部的人均资本存量弹性接近或者低于人力资本弹性。

(2)从1963-1973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人力资本弹性都趋近0,其中东部和中部为负,这可能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同时这段时期各个地区的人均资本存量弹性都比上一期有了明显的增长,东部的人均资本存量弹性仍然最高,为0.81,西部最低,为0.45。

(3)1974-1984年这段时期,三个地区的人力资本弹性都恢复为正值,且高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部和西部的人均资本存量弹性有了显著的增长,分别为1.04和1.30。同时西部的人力资本弹性超过中部,为0.24。

(4)1985-1995年即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东部和中部的人均资本存量弹性和人力资本弹性都大幅上升,西部的人均资本存量弹性也迅速上升到1.91,人力资本弹性继续上升但幅度不大,为0.26,远低于东部的0.54和中部的0.58。

(5)从1996-2005年即距现在最近的10年里,三个地区的人均资本存量弹性都有所下降,但东部的人均资本存量弹性仍然较高(0.98),而人力资本存量弹性却降低了,为0.21;中部地区的人均资本存量弹性降低为0.44,人力资本存量为0.33;西部地区的人均资本存量弹性最低,为0.38,而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弹性却快速增长,接近0.50。这说明边际递减规律非常明显,因为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相对于人均资本存量来说较高,所以人均资本存量对人均收入的边际贡献更大,而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相对于人均资本存量来说仍然偏低,所以人均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增长。另外,由于近十几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激增,这也是导致人力资本弹性下降的一个可能原因。

(6)各个阶段整体上来说人均资本存量的弹性仍然高于人力资本的弹性(除1996-2005年西部地区),说明人均资本存量仍然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中部、西部的人力资本弹性也较高,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是完全有必要的。

4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其一,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这种趋势在改革开放以后尤为明显。东部地区集中了最高的人均资本存量、人力资本、贸易优势、科技水平等,虽然近几年来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开始略微超过东部,但东部与中部、西部的绝对差距已经很大,三个地区的趋同趋势并不明显。要缩小地域收入差距仍然任重道远。

其二,全国范围来看,资本存量对人均收入的贡献持续增长,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内达到最高,然后开始减小。人力资本对人均收入的贡献不断上升,1985-1995年东部和中部的人力资本弹性最高,然后开始出现边际递减现象,而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弹性在1996年以后才有了迅猛的增加,人力资本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究其原因,东部、中部的人力资本水平较高而资本存量相对偏低,所以资本存量的弹性大于人力资本的弹性;西部人力资本相对偏低而资本存量较高,所以人力资本的弹性大于资本存量的弹性。可见要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投资至关重要。一个地区的人均收入与该地区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比例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大学教育对提高一个地区人均收入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减小地区收入差异光靠资本投资是不够的,种种迹象表明仅仅依靠直接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的政策措施只能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在改革开放之前西部一些省份的资本存量就较高(如甘肃),但仍然比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了许多,如果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再多的物质资本作用也很有限。一方面,中国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长期以来人力资本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中部、西部地区还存在大量的低技能劳动者,这将影响资本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正如Lucas(1990)指出的,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更容易吸引物质资本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也已经为观察到的跨国资本流动所证实。所以缩小地区差异也要通过在中部、西部配置更优良的教育资源才能实现。

5 思考与不足

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等限制,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1)人力资本并不只包含教育,也包括个人能力等其他难以观测的因素,所以只考虑教育不能完全反映人力资本的回报。

(2)对教育变量的选取,为了获得从1949-2008年60年的连续数据,没有采用人口普查数据而采用了每一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量这个指标,忽略了教育的质量差别。事实上,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一些国内最好的大学都分布在东部省份,不同的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很可能是不同的。

(3)没有考虑教育的溢出效应,只分析了教育和资本存量直接的经济效应,对人力资本的回报估计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鉴于以上不足,以后对人力资本中除了教育以外的因素、不同地区教育质量对收入的影响进行后续研究是必要的。

注释:

①因为资本存量数据只有1952-2005年的估计值。

②根据豪斯曼检验,各个省之间的个体效应显著,普通最小二乘法或随机效应估计的系数有偏,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参考文献:

[1]姚先国,张海峰.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8(5).

[2]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

[3]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

[4]邹薇,张芬.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J].中国社会科学,2006(2).

[5]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9).

[6]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49-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8]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夏雨


    

Tags:人力资本与资本存量对中国地区收入差异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