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当代俄罗斯的人口死亡率转变与世界趋势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介绍俄罗斯人口死亡率的测量指标,分析对其产生影响的变量,得出几点结论。苏联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口死亡率高首先是外生变量作用的结果,当代俄罗斯人口死亡率高,内生变量的因素上升为第一位,但是外生变量作用的结果也不容忽视。尽管俄罗斯国内普遍认识到高死亡率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危害程度并不亚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实行的“休克疗法”,但是,这种高死亡率的人口态势是俄罗斯无法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有其必然性。
关键词:俄罗斯 死亡率 测量指标 变量分析
作者简介:马蔚云,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哈尔滨 150080)
从世界范围来看,向低死亡水平迈进是人口发展的大趋势。俄罗斯的情况则相反,死亡率近几年虽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高位。其特点有二:一为死亡率高于世界平均值,且位列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首。二为死亡率高于出生率,导致人口的负自然增长率。高死亡率已被俄罗斯视为引发社会经济一系列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促使死亡率回落是俄罗斯的期望。然而,由于内、外生变量的影响,俄罗斯在短期内很难回到低死亡率的状况。中国是人口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也已达到了较低的死亡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死亡决定一个国家人口和一个民族发展的未来。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如何借鉴俄罗斯的经验教训制定相关政策,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拟对俄罗斯人口高死亡率进行初步探讨。
一、俄罗斯人口死亡率的测量指标
1.死亡人数和死亡率
分析和研究死亡,首要的指标是死亡人数。所谓死亡人数,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由于各种原因(疾病、人身事故等)而失去生命的人数之和。[1]
人口死亡率即人口死亡的频率和强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苏联在1941-1945年卫国战争中损失了2700万人口,[2]战争结束的1945年到1969年的25年间,苏联的死亡率迅速下降。1960-1965年苏联人口死亡率降到8.2‰的最低点,然而,70年代后死亡率开始迅速攀升。俄罗斯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3]人口死亡率1970年为8.7‰,1990年急升为11.2‰;全国总死亡人数1970年为113.12万,1990年为165.60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死亡率直线上升。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2-2001年为急速上升阶段,2001年达到15.6‰的最高水平。第二阶段是2002-2003年,死亡率呈缓慢上升趋势,2002年为16.2‰,2003年为16.4‰。第三阶段是2004-2005年,死亡率先呈微降后呈小幅上升趋势,2004年为16‰,2005年为16.1‰。总的来说,俄罗斯人口死亡数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与全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上升、死亡率下降的趋势呈反向关系(1995年全世界人口死亡率为9‰)。
这种按全部死亡人数占全部人口统计的死亡率亦称总死亡率、普通死亡率、粗死亡率或一般死亡率。按性别、年龄、婴幼儿等计算的死亡率,是特殊死亡率。
2.分性别年龄死亡率
在一般情况下,人口死亡率的大小随年龄而变化,是非常有规律的。从年龄结构来看,正常的人口死亡率是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的死亡率高,中青年的死亡率低。从性别结构来看,女性死亡率比男性低,同一年龄组女性的人口死亡率也比男性低。俄罗斯亦如此。从静态的角度看,俄罗斯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俄罗斯人口从0岁到10-14岁,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从15岁到59岁,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缓慢上升,60岁以后,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迅速攀升。从动态的角度看,1970-2005年的35年间,大多数年龄组的男女死亡率水平均有显著上升。在大多数年龄组中,男性死亡率的上升大于女性(只有30-34岁组和70岁以上组例外)。俄罗斯国家统计局资料也显示,1970-2005年各年龄组均为男性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女性,符合男性人口死亡率高于女性的客观规律。值得注意的是,20-49岁年龄组男性人口死亡率比女性高出近3倍。
3.婴儿死亡率
世界各地都十分重视婴儿的死亡情况,将控制和降低婴儿死亡率作为改善和增进人民福利的内在要求,视为人口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婴儿死亡对社会经济、环境和卫生条件的变化比较敏感,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往往体现了社会进步的程度;二是婴儿死亡率是人口死亡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婴儿死亡率变化对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影响最大。1970-2005年的35年间,俄罗斯男女婴儿死亡水平均显著下降。2005年俄罗斯的婴儿死亡数为16073人,死亡率为11‰,与1970年相比,死亡率下降了12个百分点。男婴死亡率比女婴高,但死亡率的下降速度基本一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婴儿死亡率的分类,婴儿死亡率在20‰以下为良好,在20‰~40‰之间为中等,在40‰~60‰之间为较差,在60‰以上则很差。根据这一标准,俄罗斯婴儿死亡率居良好水平。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俄罗斯的婴儿死亡率属于低水平,但还远远高于1996年日本3.8‰、新加坡3.8‰、瑞典4‰的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5‰的平均水平。
4.死因死亡率
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血液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器官疾病是俄罗斯人口内生型(自然)死亡的三大病因。资料显示,这三种疾病一直居俄罗斯人口死亡病因的前三位。从动态角度看,三大疾病除呼吸道器官疾病外,均呈上升趋势。血液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从1970年的53.75万升至2005年的129.95万,增长幅度高达142%,大大高于因各种原因死亡总数104%的增幅;肿瘤死亡人数从1970年的19.21万升至2005年的28.79万,增长近50%;呼吸器官疾病死亡人数从1970年的11.37万降至2005年的9.47万,下降近17%。造成这三种疾病的原因与俄罗斯地理环境、气候和饮食习惯有一定的联系。传染疾病、寄生虫病虽然已不再是主要疾病,但其死亡率从1970年的3.12万升至2005年的3.9万,增长25%。说明俄罗斯的医疗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对疾病的控制和预防能力有所下降。
5.平均预期寿命
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是测度人口死亡率的可靠指标,死亡率下降,必然导致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在近30年来,俄罗斯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人们预期寿命逐步下降。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俄罗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70年的68.93岁降至2005年的65.30岁,1990年最高,为69.19岁,1995年最低,为64.52岁,其他年份在64-69岁之间,人口预期寿命呈缩减趋势。从静态的角度看,大体可以得出俄罗斯目前的人口预期寿命较低的结论。从动态的角度看,人口预期寿命从1970年的68.93岁降至2005年的65.30岁,下降了3.63岁,下降率近5.3%。从年均递减幅度看,下降的速度并不快,但从俄罗斯人口预期寿命变动曲线图来看,俄罗斯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度下降有一次,1990-1995年间,人口预期寿命由69.19岁下降至64.52岁,5年间剧降4.67岁,降幅高达6.75%。而从1990-2005年的15年间,才下降了3.89岁,5年间的一次下降超过了15年间合计下降数的20%。这一次大幅度下降正值俄罗斯“休克疗法”,是经济急剧衰退,通货膨胀严重,分配不公问题最突出的时期。
6.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是指整体的人口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关于人口再生产的含义存在两种理解:一为狭义理解,指人口的自然(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这样的人口称为封闭人口;一为广义的理解,指由于自然(出生率和死亡率)和机械(迁移)运动而出现的人口不断更新的过程,[3]这样的人口称为开放人口。这里所讲的人口再生产是狭义概念。衡量人口再生产的指标体系有两个:一是规模指标,包括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二者差额为正数时是人口净再生产率或净增人口数,差额为负数时是净减人口数。二是强度指标,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二者之差额为正数时是自然增长率,差额为负数时是自然减少率或负自然增长率,差额为零时是零自然增长率。俄罗斯官方资料显示,苏联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但总体呈递减趋势:20世纪40-60年代保持在14‰的水平,1970年为5.9‰,1991年为0.7‰。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死亡率一直高于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逐年递减趋势:1992年为-1.5‰,2006年为-4.8‰。关于俄罗斯人口再生产的类型,俄罗斯国内外存在不同的认识。俄罗斯学者扎哈罗夫(С.Захаров)认为,当代俄罗斯已从限制后代的数量逐渐演进为生命循环过程中人口的优化,即前面所讲的内涵型的人口扩大再生产。而西方人口学家把死亡率超过出生率的人口再生产现象称之为“种群否定”。在笔者看来,后者的定位比较符合俄罗斯的实际。
二、影响俄罗斯人口高死亡率的变量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2000-2006年度的统计数据,测算俄罗斯人口死亡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实际可支配货币收入表示)之间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弹性系数2001年为-0.1,2002年为3,2003年为0.5,2004年为0.8,2005年为1。2001年弹性系数为负值,说明人口死亡率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反向依存关系;2002年弹性为3,说明人均收入每增长1%,人口死亡率增长3%,人口死亡率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正向依存关系;2003年和2004年弹性小于1,说明人口死亡率随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增幅低于人均收入的增长;2005年弹性系数为1,说明死亡率与人均收入之间线性相关。经济模型的分析似乎表明,经济发展不会促使死亡率的下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对死亡率的下降确实具有直接的作用,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说明,死亡率的下降绝不是某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许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2.消费水平
俄罗斯居民每天平均消费的食物的含热量已由1990年的3140大卡减少到1997年的2520大卡,减少了19.75%,2005年大约为2200~2300大卡。2006年3月出台的《2006-2011年全俄消费篮子计划》规定,俄罗斯每人每天食物热值为2268大卡。[4]按照世界粮食组织的分类,每天摄取的热量达到2150大卡属低下的营养水平,达到2600大卡属正常的营养水平。俄罗斯每人每天食物热值不仅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低于非洲国家2300大卡的平均水平,勉强达到能够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标准。从食物的蛋白质(肉、鱼、蛋、奶)和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维生素及无机盐的食物(蔬菜、水果等)来看,俄罗斯居民的食物还不符合科学的标准。从淀粉质食物(面包和马铃薯)来看,居民消费量达到或超过合理标准,提供消费食物的约一半热量。这些情况表明,改革后俄罗斯居民的生活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消费水平比较低,膳食结构不合理,质量恶化。发达国家居民的食物消费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但没有恶化。由此看出,俄罗斯食物供给等营养水平的下降是导致死亡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3.医疗卫生条件
俄罗斯习惯于以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医疗卫生机构病床数量和国家用于医疗费的支出表达医疗卫生条件。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医生数量从1992年的6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69万,每万人拥有医生数量从1992年的42.9人增加到2005年的48.8人,普通医务人员从1992年的170.9万减少到2005年的153万,每万人拥有普通医务人员从1992年的115人减少到2005年的108人;医疗机构数量从1992年的1.26万家减少到2005年的9500家;病床数从1992年的194万张减少到2005年的157.5万张,每万人拥有病床数从1992年的131张减少到2005年的111张。从国家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来看,前苏联用于健康保护的预算支出比美国、法国或日本少75%~83%。这是按实际价格计算的,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按不变价格计算差距会更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情况也大体如此。俄罗斯除医生数量外,其他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说明医疗卫生条件的恶化是导致死亡率上升的又一个重要原因。[5]
4.其他变量
诸如心理情绪、社会治安、生活习惯也是影响俄罗斯死亡率的变量。[6]
(1)心理情绪。自杀不仅是俄罗斯外生型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自杀是一种激烈的自我伤害的行为,它的成因虽然包括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个性特点等,但心理情绪是比较共同的特征。心理情绪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性格脆弱,挫折承受力低。法国著名学者杜尔凯因称之为自杀的利己类型。二是情绪抑郁性格孤僻。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等人都将这种自杀视为一种病态。随着俄罗斯经济转轨进程的加快,社会规范的缺失,主体不能对个人需要、愿望、利益的实现和满足程度进行正确的定位,人们原有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社会无法律、习俗以及其他标准约束它的成员的行为,这给有些人造成了心理压力和障碍,当他们的期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可能会体验到较大的挫折感,自杀的隐患增大。
(2)社会治安。1991年底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政治经济局势剧烈动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巨大变化,造成社会矛盾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多。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在物质因素转变的情况下使以物质经济条件为基础的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社会治安状况的恶化便是其中之一,90年代尤为明显。尽管近几年社会治安出现了令人欣慰的变化,但是一些地方爆炸、杀人、抢劫等暴力活动仍十分猖獗。俄罗斯外生型死亡率的高低与社会治安的好坏有直接关系。他杀死亡人数从1970年的0.94万升至2005年的3.56万,增长幅度达279%,大大高于因各种外部原因死亡总数93%的增幅。
(3)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危害,是俄罗斯高死亡率的原因之一。血液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器官疾病是俄罗斯人口内生型死亡的三大病因,酒精中毒是外生型死亡的三大病因之一。俄罗斯国家杜马健康保护委员会主席塔吉扬娜·雅科夫列娃认为,实际情况更严重一些。她指出,俄罗斯心血管、恶性肿瘤、酒精中毒和外伤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每5名死亡人口中有1人与酒精消费直接或间接相关。如果俄罗斯能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到欧盟国家的水平,俄罗斯人口的预期寿命将增加6~7岁。[7]
性开放容易感染性病,甚至艾滋病。另外,使免疫功能下降,易发肿瘤,各种合并症增多,甚至导致死亡。资料显示,俄罗斯性开放导致两个严重的后果:梅毒的发病率从1990年至1997年间增长了51倍!艾滋病的发病率也在迅速增长。性开放,加之贫乏的避孕知识,导致妇女堕胎比例增加,提高了母亲死亡率的风险。1980年,俄罗斯母亲死亡率比欧盟国家或美国平均值高4倍以上,9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母亲死亡率迅速下降,差值扩大至8倍以上。因此,必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首先是建立保证疾病能够被及早发现的预防制度。其次,应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结束语
从生命角度而言,20世纪俄罗斯的人口平衡极为矛盾。一方面,建立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经济增长扩大了保持和完善这种体系的可能性。国家在为居民接种和城市环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获得信息的能力都得到提高。所有这一切均有利于死亡率特别是影响死亡率总体变化的儿童死亡率的下降。另一方面,20世纪前半叶,俄罗斯经历了种种磨难,灾难周期性地导致死亡率的急剧上升和大量的人口损失。社会丧失了对死亡的许多外生变量的控制,人口安全被置于次要地位,结果是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人口代价。死亡率的急剧上升,使国家失去人口转变的早期阶段所伴随的人口的大量增长。假如俄罗斯能避免这些灾难的话,今天的人口会多出1亿~1.2亿。
在很大程度上,苏联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口死亡率高首先是外生变量作用的结果,是外生型的人口死亡率(战争、饥荒、大清洗等)。当代俄罗斯人口死亡率高,内生变量的因素上升为第一位,但是外生变量作用的结果(酗酒、自杀、他杀等非自然死亡)也不容忽视。其根本原因是苏联解体后国家经济状况严重恶化,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此外,心血管疾病、结核病、艾滋病等疾病的蔓延以及酗酒、毒品泛滥导致居民死亡率、特别是青壮年死亡率直线上升,免费医疗制度的逐渐废除更是加剧了这种形势。青壮年死亡率上升使得俄罗斯人均寿命大幅降低。
当前俄罗斯的人口转变与世界趋势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中,人口死亡率转变(死亡率高)滞后于出生率转变(出生率超低)就是一个显著的不同点。之所以说是死亡率转变滞后于生育率的转变,是因为俄罗斯死亡率虽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高位,而生育水平更低。俄罗斯有学者认为,俄罗斯死亡率的年龄强度在1967-1996年的30年间与1937-1966年的30年间相比没有变化,仅以男性为例,30年间就多死亡1000万以上。[8]2006年,俄罗斯人口死亡率为出生率的1.6~1.8倍,高出美国和欧洲国家2~3倍,[9]目前正在向更低的生育水平迈进。这种滞后的后果则是人口规模的急剧萎缩。1992年俄罗斯人口为14830万,2007年6月末减少为14200万。而且,俄罗斯人口到2030年将降至1亿,2075年进一步降至5000万~5500万。足见人口死亡率转变滞后的人口规模萎缩的后果。人口自然运动取决于生育率和死亡率人口要素的变动的结果,对俄罗斯而言,死亡率高、生育率低是俄罗斯人口变迁的特征。被西方人口学家称之为“种群否定”的死亡率转变的这种滞后性直接影响了俄罗斯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变迁。[10]
俄罗斯的人口高死亡率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危害程度并不亚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实行“休克疗法”的后果。从长期看,高死亡率不是俄罗斯的必然趋势,存在回落的可能,但幅度不大。从短期看,尽管俄罗斯国内普遍认识到高死亡率和超低生育率可能带来的危害,然而,这种“高死亡率和超低生育率”的人口态势是俄罗斯无法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有其必然性,在俄罗斯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继续存在,这是俄罗斯制定人口政策和观察人口态势的基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
[1]胡伟略.人口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5-145。
[2]Века А. В.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с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дней[M].Мн.:Современный литератор,2004: 676.
[3]Население Ро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рации[EB/OL]. http://www.gks.ru/free_doc/2007/b07_11/09-01.htm.
[4]Под общейредакцией Волгина Н. А. Соцальная политика[M].М.:Экзамен,2004:367.
[5]Сазыкина А.Больше калорий и культуры заложа т законодатели в потребителъскую корзину на 2006-2011 гг[J].Золотой Рог,2006,(1):8.
[6]郝勇.上海市人口死亡率的综合环境因素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03,(5):62-63.
[7]Ч исленность населения падает[EB/OL]. http://www.regions.ru/news/1959410/14.03.2006.
[8]Под ред.Витковской Г.,Панарина С. Миграция и безопасносьвРосии[M].М.:Интердиалект, 2000:81.
[9]Новиков А. Население России через 50 лет сокра тится на 30%[J].Финансы.,2006,(28):31.
[10]由莉颖.俄罗斯的人口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