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技术创新,外贸发展方式,R&D投入
作者简介:汪素芹(1957-),女,安徽来安人,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周健(1987-),男,浙江丽水人,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硕士生。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突破3.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实现1.9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进口1.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然而,中国并非贸易强国,外贸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劳动力和环境等要素投入及耗费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中国出口以数量扩张为主,产品附加值很低;出口产品以价格竞争为优势,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外贸发展与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中国外贸发展方式亟需转变。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就是要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从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向增强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从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而实现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技术创新是最重要途径。技术创新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带动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进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关于技术创新对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研究的相关文献,大多侧重于定性分析。胡景岩(2007)认为,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及其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了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陶明(2007)指出,企业只有通过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张少杰(2009)认为,只有实现了自主创新,才能在提高外贸效益、减少贸易摩擦、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等方面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从而使中国外贸增长方式沿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Bastos(2007)通过分析不同形式外贸发展方式的特点,得出结论,只有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外贸发展方式,才能够促进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对技术创新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黄静波(2008)利用新新贸易理论模型,从出口企业角度分析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率的关系,提出企业技术创新对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张军(2008)通过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认为中国对外贸易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良性转变。张先锋等(2008)通过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认为技术进步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直接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有利于形成资本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制成品出口的外贸模式。朱启荣(2011)通过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标体系,研究了进出口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该研究角度与本文视角不同,但方法可资借鉴。
从现有文献来看: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技术创新对外贸增长方式影响的机理,以及加快技术创新实现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丰富,实证研究不足。本文主要运用协整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实证分析技术创新对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为实现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路径。
二、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的测算
研究技术创新对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首先必须分析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水平。本文通过构建外贸发展方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之量化,测算综合指数,用以反映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水平。
(一)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中国外贸发展目标模式的发展方向与要求,本文从规模指标、结构指标、综合效益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四个方面来构建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下设立二级与三级评价指标,形成一个由30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内容涵盖1个总目标系统(目标层)、4个分目标系统(一级指标)和10个方面(二级指标)的外贸发展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水平指数测算
1.数据来源及处理
指标体系中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其中,部分数据是经过计算而得,如综合能源进出口比率就是用能源进口量比上能源出口量得出,初级产品效益度就是用初级产品进口比上初级产品出口得出。
由于指标性质的不同,有些指标为正指标,有些指标为逆指标,还有一些指标为适度指标,因此不能直接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将这些指标进行正向化。对于逆指标,本文采用倒数法进行正向化,而对于适度指标,采用平均值法进行正向化。
2.特征根及其贡献率
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算得到表2中的特征根及其贡献率。由表2可以看出,变量相关矩阵中的最大4个特征根分别为19.929、4.568、2.29和1.231,它们的值都大于1,而且它们的综合信息贡献率达到93.394%。这表明前4个主成份能够包含原变量中的绝大多数信息,故选取前4个主成分进行进一步计算。
3.主成分函数
4.主成分综合值通过计算,得到表3中的1991-2010年各年的主成分得分,再根据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将1991-2010年的各评价指标值分别代入以上4个主成分函数,得到表3中的各年度主成分(F1、 F2、F3、F4)得分系数,再将各年度主成分的得分系数代入主成分综合模型,得到各年的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水平指数(见表3中F项)。
主成分综合值是体现中国历年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的综合指标,负值表明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处于较低水平,表现为粗放型的外贸发展方式;正值则表明中国外贸发展方式逐年好转,朝着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转变。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整体上保持上升态势。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综合值从1991年的-1.771上升到2010年的3.399,其中以2003年为分水岭,此前多为负值,且呈现不稳定态势;2003年后开始转为正值,并逐年提高。虽然在遭受金融危机后出现短暂回落,但在2010年迅速恢复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三、技术创新对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文测算出来的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综合值,选取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方法,实证分析技术创新对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通过选取表示技术创新的三个变量:R&D投入强度、技术创新产出率和人力资本强度,与得到的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水平指数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为了使回归模型获得更好的拟合度,本文选取影响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其它相关因素,即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贸政策,结合到技术创新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综合值的回归方程中进行相关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变化是外贸结构变化的基础,而外贸结构的变化又会引起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对一国的贸易影响是广泛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对进出口贸易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一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一国的贸易结构,对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合理转变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直接影响到该国的贸易结构,鼓励还是管制某种商品的进出口对贸易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从而也就影响着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本文涉及的模型方程主要有如下三个:
上述方程中,GERD、ORT及HCT分别表示技术创新的三个变量,即R&D投入强度、技术创新产出率和人力资本强度。另外,TI、FDI及ETAX分别表示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三个影响因素,即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贸政策。三个方程中的其它解释变量都保持不变,仅表示技术创新的变量进行了变化,这样设定的目的:一是通过将不同的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放在同一个回归方程中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突出技术创新对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所具有的影响作用;二是将每个方程中表示技术创新的变量进行变换,有利于分析比较不同技术创新变量对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程度,从而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变量处理
技术创新变量中R&D投入强度用R&D投入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技术创新产出率用专利申请授权数比上科技活动人员数来表示,人力资本强度用R&D折合全时人员数比上科技活动人员数来表示。另外三个解释变量,产业结构用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用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指数来表示,外贸政策用累计出口退税指数来表示。同时,为了有效克服模型结果的异方差问题,对各解释变量均作了对数化处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