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分享经济”的政治哲学
自亚当·斯密以来,不少支持市场经济的思想家认为,私有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如果没有私有权,没有明确的权属,市场就无法正常发挥调配资源的作用;自由则是交换的基础,如果没有对某物支配的完全自由,人们就无法进行交换,也就不会形成市场。对此观点的最著名论证是所谓“公地悲剧”:如果一块土地是属于所有人的,那么,人们出于理性都想要尽量多地掠夺这片土地的资源,同时尽量少地为维护资源而尽义务;其结果必然是资源被耗竭。因此,只有将这片土地划分给具体的个人,人们才有可能爱惜资源,才有可能通过精心打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现实是否如此值得追问。
私有经济的弊端
工业革命以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确实为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财富增长作出了不可思议的贡献。然而,私有经济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首先,在以私有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竞争中,贫富差距增大,富人与穷人之间变得越来越不平等,富人凭借其占有的各种资源和机会得以支配穷人。如法国哲学家卢梭所言,在私有经济中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有钱人通过财富得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自由,同时还有支配他人的权力。由此,富人与穷人之间虽然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这也被称作是“形式的平等”),却在权力和资源的占有上处于支配与被支配的地位。占有大量资源的富人可以实现自己的各种愿望——从环球旅行到登上月球,其自由得到无限放大;而捉襟见肘的穷人却连最基本的温饱、医疗和教育都没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富人凭借自己所占有的资源,能够轻而易举地继续获利(以资本获利),而穷人却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辛苦劳作而维持基本的生活。
其次,私有经济的弊端还体现在对于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上。在私有经济框架下,每个人的自由和愿望都只能依靠私人的占有才能实现。人们出于理性,总想要占有更多的资源,所有人的疯狂占有对地球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占有房屋、占有汽车、占有土地和厂房、占有能源和商品……即使可以租用,人们也更愿意占有,因为占有不仅让使用变得更自由,而且还可以凭借占有以盘剥那些不占有而需要使用的人,使自己从占有中获利。例如,有房者可以从租房者的租金中获利,甚至因此不用工作。于是,在纯粹的私有经济中,人类社会呈现出这样一幅景象: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地去占有,因为占有使人们变得更自由、更富有、更容易占有更多。私有经济中的理性人似乎无法逃脱这样的“囚徒困境”:每个人都在埋怨和咒骂其他人的占有,然而每个人又不得不继续疯狂地占有。因为,无论他人是否占有,占有都将对自己有利;在私有经济中,不占有就受支配,不占有就不自由。在巨大的人口背景之下,这种占有实际上演变成了对地球资源的疯狂掠夺,这让资源有限的地球不堪重负。
共有产权与“分享经济”
私有经济使得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加剧,地球环境迅速恶化,这些问题让人们不得不追问:私有制是否是市场经济所必须的?“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不若与人。”(《孟子·梁惠王下》)也许,个人自由的扩展和快乐的实现并不一定要求“私人占有”,在很多情况下,“分享”会给人们带来双倍的快乐。“分享经济”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产生的新型经济形态。
近年来,在传统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基于“共有产权”的经济形态。这其中包括对居所、汽车、自行车、知识、衣物、课本等各种东西的分享和共有。“分享经济”的基本观念是:使用而不占有,不使用即浪费。这种经济形式通常是,通过互联网整合大量的闲置物品信息,并准确地提供给需求者。可以说,“短租”、“民宿”、“顺风车”等对居所和机动车的分享,都蕴含着这一理念。2016年底开始流行的“共享单车”,其名称就直接反映了分享经济的意涵。事实上,在不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情况下,一些传统模式也包含了分享经济的意涵,比如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对课本的循环利用,一些慈善机构组织对旧衣物的循环利用等。总之,“分享经济”使得大量被私人占有的闲置资源,以低价提供给真正需要的人。占有者不需要,而需要者不占有,这就是分享经济要解决的矛盾。
在互联网时代,在各种信息可以迅速而准确传播的技术背景下,人们之间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分享”得以实现。借助于“分享经济”,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不用买车,也不用为抢车位而烦恼,同样可以天天坐着“顺风车”或“专车”去上班;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并不需要在海南三亚拥有一套海景房,就可以通过“短租”而在碧海蓝天下度过愉快的假期;年轻人在城市漫步时,可以借助“共享单车”代步;借助“民宿”,越来越多的人得以实现在世界各地旅游的梦想,有机会体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更有甚者,在金融领域,人们还可以通过“众筹”来实现自己的计划和愿望。总之,“分享经济”在大大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大大扩展了人们的经验和快乐,扩展了人们实质的自由。
更重要的是,分享经济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并非通过占有而达成愿望、实现自由的途径。也就是说,要达成计划和心愿,个人并不一定必须占有某些过去必须占有的东西,而只需付出较少的代价与别人“共同占有”某些东西。这一方面降低了人们实现各种计划的成本、扩展了人们的自由,另一方面也使得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别不再像过去那么深刻。在“分享经济”中,富人与穷人的差别仅限于“占有”与“不占有”,而不在于实质自由的大小。因为,即使不占有,也可以以较小的成本而实现人生目标。由此,“占有”与“不占有”的区别也就不像在私有经济中那样深刻,以致在占有者与不占有者之间形成身份和地位上的不平等。
然而,“分享经济”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像只有人们的道德素质达到较高水平时,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能真正实现一样。据报道,正在兴起的“共享单车”被人们成堆地扔进河里,有些单车座位上还插着针!许多人谴责这些现象,甚至说“中国人素质太低,不配享用”。从本质上说,“分享”和“共有”的人性基础是“爱邻如己”,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箴言来自东西方最古老的智慧,分别以肯定和否定两种表达方式揭示了人类社会“利己”与“利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私有经济”中,我们“利己”太多,以致丧失了“自我”,变成了欲望的奴隶;也许现在是该考虑“利人”的时候了,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在“分享经济”中,“利人”实际上是“利己”的最佳途径。
Tags:李石:“分享经济”的政治哲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