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科学定位。从容变性。适度扩容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江泽民在“十五”计划建议和“七、一”讲话中都强调指出:我们应当结合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我体会这里说的“深化”含盖三层意思:一是科学“定位”;二是从容“变性”;三是适度“扩容”.  
       首先,讲讲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定位”问题。
     19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家斯密创立了劳动价值学说。斯密认为:“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正尺度”。但他所说的劳动是劳动的一般,难以解决价值的真正来源。马克思认为,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最终完成者。李嘉图认为,可分配的只能是商品价值,商品的价值分为工资、利润、地租三部分。工人得到的是工资,资本家得到的是利润,地主得到的是地租。李嘉图讲的价值的分配,不能说明利润和地租的真正来源,从而使他的劳动价值理论陷入困境。客观地说,不论何人,研究任何问题,都是在一定目的指使下进行的。斯密、李嘉图研究劳动价值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当时的生产力,扩大社会财富生产,巩固和发展初生代的资本主义制度。  诚然,他们的理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十分有利,功不可没。  但不容否认,与此同时,也粉饰了资本主义的太平,掩盖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相继问世的,几乎与马克思同时,被马克思称之为庸俗经济学家还有萨伊、(法国)、西尼尔(英国)等人,他们有的从三要素(资本、土地和劳动)来说明价值来源,薩伊就是这种理论代表者;有的从四要素来说明价值来源;有的从供求关系来说明价值来源;有的从平衡论来说明价值来源,等等,真是五花八门,这时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发展正处于“舂秋战国”时期。
     到了19世纪70年,像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差不多在同时和不同地点甚至于不同国度,独立地完成了对相同的效益递减规律的研究,结论惊人地相似,创立了边际效益理论,从而奠定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至于以后的经济学,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成熟,像凯因斯、蕯缪尔逊等学者,就不再研究价值了,而着力研究价格了,主要是均衡价格了。因为均衡价格是当时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需要,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稳定的基础,至今在西方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
     纵观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全过程可以看出,他们是从劳动价值论走向生产要素价值论,随后走到价格论。这个“三级跳”的发展和完成过程,经历了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的大半个世纪,这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花季”。
     当时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出现了一个叛逆者马克思。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有关价值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和本质特征,就是用“劳动价值一元论”,来代替当时风行的“价值二元论”(土地、资本)、“价值三元论”(土地、资本、劳动三要素都创造价值)、“价值多元论”或“价值泛论”等,应当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是劳动价值论发展史上由空想到科学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定位,创造价值的劳动只能是:一是物质生产领域的的生产劳动,二是生产商品的活劳动,三是活劳动中的抽象劳动,四是抽象劳中的社会必要劳动。
     应当指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由于受到历史的或时代的限制,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影响,今天看来,其中难免也包含一些不够完善、不够成熟甚至非科学的成分。
     其次,讲讲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  从容“变性”问题。
     劳动价值论:这是一个将近两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关注的大命题。它既是一个世界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实践问题;既有重大的经济意义,也是重大的政治意义。
     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只讲计划,不讲价值;只讲劳动,不讲劳动价值。今天,我们不仅要讲劳动价值,而且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创新论来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及其演变过程和在现实实践中的意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科学的水平。
     谁都知道,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看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放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全过程中来考察,才有可能对其本质和特征予以正确地把握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革命的理论;二是建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是由革命的理论发展为不仅是革命的理论而且也是建设的理论。今天对我们来讲,主要看重的应当是建设理论。目前在我国,考察任何问题,都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建设理论,以创新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这既是一个学风问题,实践问题,也是能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就当时而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其目的和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根本不同,他不是为了为资本主义唱赞歌,而主要是为了揭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即资产阶级如何利用资本来剥削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解决谁养活谁的问题,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以此来唤醒、武装、鼓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拿起批判的武器,起来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剥夺剥夺者,埋葬资本主义制度。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的劳动价值论及其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完全是用来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因而毫不夸张地说,它是纯正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又可简称为“革命的劳动价值论”。无可非言,这种理论在当时按其性质来讲,有强烈的阶级性,是和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着干的,有极其鲜明的阶级立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如前所述,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上看,正是这种理论,对以后100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所展开的红红火火的工人阶级运动,为工人阶级争夺生存权利,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这也是对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朽的贡献。
     但也要看到,正因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革命的理论,为了快速地推进革命的进程,所以在对待当时的资本主义问题上,有时激情多于理性,批判的多,肯定的少,看问题有时在有些问题上不够客观。比方说,在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在资本主义比较典型的英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事实上还未达到成熟或很成熟的程度(真正成熟的资本主义是二战后的美、英等国),更谈不上腐朽和垂死。可是,但他却过高地估计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成熟程度,夸大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过低地估计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生命力,过早地宣布资本主义“死刑”,宣告资本主义的“喪钟已经敲响了”,  从而导致有时对无产阶级革命成熟程度和时机  判断的失误。
     时代是在发展的,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已早成为历史,现代的资本主义与前大不相同;即使在今天恐怕也不能笼统地和武断地说资本主义世界的“丧钟已经敲响了“。
     更重要的,如今,在这个世界上,由于历史不寻常地演进,  已经出现并存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它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革命而是建设。现在看来,马克思当年的劳动价值论及其相关的理论,就其原本含意来讲,无论如何还不能成为今天建设这些社会主义社会和国家的理论依据。因为那时还没有任何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或国家可建。在马、恩全部箸作中还找不到一处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建设”的字眼。这也难怪,因为那时的历史进程还未提供任何一点可以值得这方面研究的实际资料。
     据考证,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概念的是布哈林。布哈林是在十月革命后不久,结合当时俄国的实际,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革命的代数学”,也是“建设的代数学”。
     如今,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理论,并非是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主要内容的革命,而是为了建设新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总的说来是用它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完全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理论”或“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的理论和建设的理论在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上都是有很大不同的  。
     革命的理论必须用革命的方法去研究,并以期达到革命的目的。革命和建设是有联系但又是很不相同的事业,各有不同的逻辑和规律。从总体上看,革命是破旧,建设是创新,创新需要更多的知识、智慧和勇气,因而后者要比前者复杂的多、艰难的多  。如今,我们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在工人阶级已经掌握政权的情况下进行的,与马克思时代不论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大不相同,其目的,正如上述,在于建设社会主义,在今天的我国,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来与时俱进地看待马克思主义,而不能完全照搬马克思创立的革命的劳动价值论,要从中汲取精华,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建设的劳动价值论。中国古诗上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今,我国的劳动者已经变成有产者,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还要不断提高,个人财产还要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总不能像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的那样,把有无财产或财产多少作为衡量阶级的标准,或作为先进和落后的尺度。如果那样,我们将犯极大的错误。
     比方说,  如果照搬,按照传统的革命的劳动价值理论,科技是不能创造价值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大力去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就不能成立。如果我们不是健忘,在我国建国后较长时期存在的轻视和排斥知识和知识分子的现象,甚至“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危言,其思想根源和理论根源可能即在此。
     再比方说,按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资本家的组织和管理劳动,只是资本剥削功能的延伸,资本家都是不劳而获的剥削者,都是榨取工人阶级血汗的吸血鬼,资本主义企业和企业主即资本家就应当被消灭,资产阶级就应当被打倒、推翻,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也不能让它存在和发展,等等。如果我们真的照此办理,其后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讲讲劳动价值论的适度“扩容”问题。
     这里我我们既要扩大生产劳动的笵围;又要扩大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范围。
     过去总认为,只又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不是生产劳动。这一观点导致我们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重一、二产业,轻第三产业,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长时期不合理、不协调,影响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西方国家倒从实际情况出发,认为第三产业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也创造财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得到空前发展,所占比重已达70%。
     为了使劳动价值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还必须密切关注自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以来,由于科技的发展,作为人类的生产劳动,已经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其中主要有:一是价值创造已由体力劳动为主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二是科技劳动对价值的创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精神劳动生产的精神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使用;四是管理劳动在经济生活中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等,而且所有这些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如果抹杀这些特点,不利用这些特点为社会主义服务,仍固守傳统的观点不放,自以为一贯正确,
     如果进而密切联系我国实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私人企业以及其他非公有经济,得到很快、很大的发展,当今,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个问题必须正面地回答:一是私营企业主是否都是不参加劳动的剥削者?二是私人企业主的全部收入是否都是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榨取即纯剥削收入?按照原本意义上的革命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在此基础建立的剩余价值的观点,问题是十分清楚的,私人企业主就是资本家,资本家不劳而获,其全部收入都是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剥夺剥夺者,消灭私有制和资产阶级。果真如此,那么,我们20多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的一切成果,必将全部付诸东流。
     而我们的实际情况是怎样呢?据我所知,中国的私人企业主几乎没有一个是完全脱离生产过程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不参加企业经营管理的。如果不怀偏见,不教条主义的看待私人企业,稍微公正和客观点看问题,应当承认,他们既是私有者,是资本家,但也是劳动者。作为资本家,只要他们不搞违法经营活动,只要他们的行为有利于人民,都是为社会所認可,并为法律所允许的,均应鼓励他们更快地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作为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我认为主要有三个部分所组成:一个是创业劳动;二是经营管理劳动;三是科技开发劳动。以上三种劳动不仅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生产劳动,而且都属于脑力劳动,即复杂劳动,都应得到较高的回报。当然,在他们的收入中,也有一部分是来自资本收入,这种收入按其性质是剥削,但这种剥削应当说是有理、有利、有功的,是合情、合法的,不要歧视,更不能剥夺。应按照要素分配的理论和原则,进行合理的分配。由于他们在经营中还要承担风险,理所当然地还要得到风险收入。
     也应承认,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投资者,如股票持有者,在场内外炒卖股票,或游离于股市运行之外的一些董事和董事长,还有单纯的债权人等,他们是不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必将为时代所不允许。
     总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必须用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的观点,创新的观点,并密切联系当代特别是中国当前改革开放和建设的实际,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否则,就有可能重犯过去已经犯过的并使我们吃了很大苦头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Tags:科学定位。从容变性。适度扩容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