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全球中的地位和作用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一、世人惊呼: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工业制造业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逐步引起世界广泛的关注,由此而引发的“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不绝于耳。
     日本政府于2002年5月8日在公布的2001年《贸易白皮书》中首次承认,日本充当亚洲经济发展领头羊的“雁型结构”已经崩溃,取而代之的是急速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文中还说:如今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中,“中国制造”的电器产品已占第一位。日本的生产大国地位已开始动摇,亚洲已进入大竞争年代。
     近期,日本《产经新闻》曾连续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已经加盟世贸组织,巨大的中国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在信息技术等最尖端的领域,中国也在摸索‘世界标准’,将在国内外与日美欧展开争夺战,其前哨战业已开始。”
     2001年8月2日,新加坡出版的《海峡时报》发表了日本麦金西公司董事长大前研一题为《亚洲的下一个危机:中国制造》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制造业将以越来越充沛的活力迅猛发展,而世界其他国家对此还没有做好准备。文章还认为,除了中国大量闲置的低工资和极具可塑性的工人是这个国家一个非常大的竞争优势外,还有另外三个因素促使中国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发展。首先是政治体制,由于通过解除对经济的控制,中国已形成了多个具有较大经济管理自主权的地区,如深圳、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大连、天津、苏州等,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已经大大超过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的企业所受的制约更远远小于日本、法国和瑞典等国家的国有企业所受的制约;第二是中国的企业家渴望学习,没有沾染自满情绪。中国正在迅速取代其他亚洲国家花费15年甚至更长时间建立的企业;第三是中国的货币稳定,不存在像困扰墨西哥、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等国那样的币值贬值、经济波动等问题。世界各国将更加信赖中国和中国产品。
     《华盛顿邮报》报道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许多国际性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中国,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那里有廉价的且素质又高的充裕的劳动力市场。例如,中国工人的工资,只是日本的1/20。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中国劳动力价格很难抬高起来。中国政府把廉价劳动力当成吸引外资和资源的有效手段,并相应地采取一些有效政策。有人算了一笔账,自1990年以来,世界各国在亚洲投资有将近一半落入并扎根在中国。
     美国《新闻周刊》2001年9月3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公司在扩展》的文章,认为新一代大型的和具有信誉的中国公司,正在电子、电器,甚至高新技术领域中迅速崛起。
     韩国《经济先驱报》的文章认为,中国已经接替韩国成为工业制造方面的地区性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每两台空调中就有一台是中国的,电视机和洗衣机也分别占了国际市场的1/3和1/4,到2010年,它会在所有重要的工业领域超过汉城。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外国人士担心:“中国经济这样高速增长,最终将吃掉全世界。”还有人说:“中国将要接管全世界”。
     当然,外人的说三道四远不止上述这些,但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窥见一班,在他们眼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问题是,所有这些评论,是“雾里看花”,还是“旁观者清”?对我们来讲,就很有必要认真审视、思索和对待了?
       二、并非“空穴来风”!
     国外一些人士和媒体大肆鼓吹中国已是“世界工厂”,并非全是“空穴来风”,也不都是恶意(当然也不排斥有极少数人是别有用心,为“中国威胁论”制造根据),他们自以为还是有一定的事实和理论根据的。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实力相比,可以说相差太远,根本不是日本的对手。可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近9.3%的速度迅速增长,而日本经济增长率却连续低迷,近几年来徘徊在2%左右。
     从近10年的情况看,中国经济平均以8%的速度增长。特别在1997—1998年,在亚洲发生严重金融危机时期,东南亚国家经济(包括金融市场)都被冲击得稀里哗啦,而只有中国经济能独领风骚,一枝独秀。中国在大力刺激内需政策下,1999年,经济增长率仍达到7.2%。这一增长幅度充分显示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抵抗外来风险的实力。
     再与欧美经济比较来看。进入2000年,世界石油价格上涨,美国经济发展放慢,年增长5。3%,欧洲经济年增长3.6%,而中国经济年增长达8%。2001和2002年,美国经济一路下滑,而中国经济仍保持上扬势头。今年有望达到8%。
     从整体上看,198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4517亿元人民币,1990年增加到1.8万亿人民币;2000年增加到8.9万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2001年增加到  9。59万亿人民币,相当于1。15万亿美元。经济实力在世界上已上升到第6位。完全可以相信,今年可突破10万亿人民币,约1。2万亿美元。
     至于在制造业方面,中国也是近20多年来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美国增长幅度不大,日本在90年代曾一度出现负增长。在近年的中国出口贸易收入中,制造业约占80%以上,中国财税收入的50%来自制造业。
     中国经济不仅现在表现良好,而且后势看好。因为中国有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有高品质的廉价劳动力,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好的改革开放政策等,使中国近年来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引起世人密切关注的投资热点。近日据外贸部报道,2002年,我国贸易额可达到6002亿美元,超过美国,世界第一。
     法国巴黎百富勤驻华首席代表陈兴动在7月28日结束的“世界制造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说,现在国外有句时髦的话——“到中国去”,“分享中国发展成果”。
     到目前为止,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中有400多家即80%已进入中国,39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投资项目2000多个。世界上顶尖的彩电大企业如松下、东芝、三洋、三菱四大公司,都已将彩电生产主要基地迁至中国。除彩电外,东芝的录像机,三洋的CD、DVD单放机,夏普的空调、复印机,松夏的手机等,其主要生产基地也都先后迁至中国。据说在日本市场上很难看到DVD,若有也很贵,很多日本人在中国市场上买了带回去,颇像80年代中国人出国回来总要带几件在国内市场难以买到的电器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外资来中国,不仅仅是生产的转移,还包括研发和销售的转移。
     如果从中国产品总量上看,中国的钢、煤、水泥、化学纤维、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水泥、服装等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市场上有较高的份额,如钢为16%,煤炭为26%,水泥为25%。
     还有一份来自国外的调查报告说,目前中国共有包括家电、电子、医药等十多个制造行业共80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外商把工厂设在中国,资本、人才、技术等都跟进来,这样就加速了外商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产品从这些工厂大量生产出来,除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外,还销往世界各地,而这些商品无不打上“中国制造”的烙印。
     同时,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后,中国市场国际化,又大力促进中国民族经济特别制造业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生产的产品,除一部分在本国销售外,其中或大或小部分,也要销到世界各地去,这些销往国外的产品,无疑也都打上“中国制造”标签。
     “中国制造”的声音如雷贯耳,响彻世界,“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及世界各地,“世界工厂”就是上述两股“商品热流”烘托出来的。2001年,中国出口商品额就高达2660亿美元,其中90%属于工业制造品。
     这一切说明,世人对中国是“世界工厂”的感叹并非空穴来风,在他们看来,还是持之有据的。问题是,他们的结论未必正确?
     三,我国的差距在那里?
     在成绩面前,我们不能忘乎所以,更不能盲从,要冷静思考我们有没有差距?如果有,就要进一步考虑,差距表现在哪里?
     为了找寻差距,首先必须严格确立一个什么是“世界工厂”的科学坐标?
     “世界工厂”是一个较为古老的概念。早在18世纪中叶,在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以后,由于英国工业制造业超前地发展,并在炮舰政策开路下,打开了大量输出商品的道路,并从国外大量引进劳动力和原料,抢占了甚至垄断了世界较大范围的市场,而其他不发达的国家无力也无法与它们相抗衡,形成了英国一统天下市场的局面,于是,西方有的学者就把当时以及以后一个相当时期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比较典型的英国,称之为“世界工厂”。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经济日趋衰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取代英国;二战后,继而发展起来的日本,也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时至今日,这个角色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替代。  
     在经济学文献中,对世界工厂还找到明确的定义。但是,根据英国、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作为“世界工厂”的国家,至少具备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整体性和群落性。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和主要的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具体地说、在制造业领域,不只是有少数产业、企业和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是有一大批产业、企业和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和份额。例如英国,从1760年到1830年,制造业在全世界的比重从1。9%上升到19。9%。其中,煤占世界的50%,铁占世界的53%。还有钢、钢板、钢材,以及相继发展起来的造船业、军工业、机械工业和农业机械等,均占世界首位。再如20世纪的美国,在钢铁、汽车、化工、机器制造、飞机、电器、医药等领域,其生产规模和出口额,均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二是先进性和创造性。作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它的产业和企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都是其他任何国家无法与之相比拟的。实际上已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同类产业和企业的“领头羊”,并领导世界的新潮流。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水平及其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是实力性和扩张性。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实力。经济实力的基础在工业。19世纪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是英国。当时作为世界上最强的英国,它的工业品和跨国贸易遍及世界五大洲,并发展成为殖民帝国,并在炮舰政策配合下,抢夺了许多殖民地,中国的香港就在那时夺去的。二战后的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造业的产值占世界的10%,国际贸易也都独占鳌头和独领风骚。当时的日本,不仅是经济大国,也是经济强国。
     按照上述标准要求,客观地说,我国的制造业距离“世界工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具体表现在:
     ——中国工业产值在全球比重中还不够大。1999年中国第二产业产值将近5000亿美元(包括建筑业)。而这一年全球制造业产值是9万多亿美元。美国占其中的20%,排名第一;日本占15%,排名第二,德国第三,中国只占其中的5%左右,排名第四。
     ——在2001年进入世界500强大企业中,中国企业有11家。严格说来,这11家企业虽然个头很大,如金融、石化等,都是归大堆堆出来的,不够强,更没有一家是世界名牌。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在这11家企业中,没有一家是真正的工业制造业。
     ——中国工业产品,品种少,档次低。以钢铁产量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钢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其中大量是低档的建筑钢材,品种比较少。2000年,中国钢铁出口40亿美元,而进口钢铁97亿美元,贸易逆差53亿美元。进口钢材主要是用于IT业、汽车业的高档板材。在中国外贸中,逆差最大的还有集成电路,2000年,逆差高达105亿美元。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虽然生产出大量工业产品,但品种少、档次低、质量差。它们的核心部件,如集成电路等,主要靠进口。
     ——目前,我国生产并出口的大多数是单价低、高附加值低的产品。我国机械产业,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从美国进口的一架波音民航客机的价值,就相当于中国出口给他的20—30万台彩电的价值。
     ——中国的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弱,在全球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中,美国占31%,日本占29%,两国合计占了60%,中国迄今还排不上名次。1999年,全球汽车总产量5072万辆,美国1303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量的25.7%;日本990万辆,占19.5%;中国汽车产量为183万辆只占3.6%。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2000年销售额56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年销售额为2.1%;中国发电设备的三大动力集团和两大输变电设备公司资产合计只相当于日立公司的3.44%,合计销售额只相当于日立公司的1.87%。中国最大的冰箱洗衣机生产厂家年产量200万台左右,而惠普全球洗衣机产量1999年就高达740万台。在纺织和服装业方面,我们堪称纺织大国。200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世界纺织类贸易额的13%,占全国商品出口额的百分之23%。中国服装的出口占中国服装生产总量的50%,出口价值高达360亿美元。但是,从实力上看,我们远不是纺织强国。据德国《纺织经济》报道,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著名纺织企业中,美国有7家,日本6家,英国两家,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典和韩国各1家,是清一色发达国家企业、发展中国家一个也没有。我们作为世界纺织大国,而没有世界级的纺织企业和纺织企业集团,更谈不上跨国公司了。有点不可思意,但又确实如此!
     -——中国企业和产品缺乏过得硬的品牌。1998年,国际权威机构评出的不包括日本在内的50家亚洲品牌中,中国内地除青岛啤酒一家榜上有名外。香港有18家。青岛双星鞋行销全世界,美国平均15人就穿一双双星鞋。可是,在美国人的眼里,双星公司是美国pss公司的加工厂。沃尔玛的一个名牌冰箱“神奇的橱师”,就是由中国科龙生产的。全世界最大羊绒衫生产基地在中国,质量和款式都是世界第一,鹿王或鄂尔多斯生产的出口商品无不打上英国道森的牌子。中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如贴自己的标签只能卖10美元,如贴外国标签可卖30美元,即使四六分成,我得四,也可得12美元。还要看到,在2001年外贸前100名企业的名单中,除了海尔集团外,更多的还是披挂外国商标的中国企业。如中国杭州的摩托罗拉、中国北京的诺基亚、中国上海的飞利浦等类型的牌字。而这些利用外国的名牌为己牌,已失去民族工业的味道和尊严,并反映对外资名牌的依赖性和从属性。
     ——我国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含量低  。多数企业所需的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不足,达到国际先进技术装备水平的仅有10%,机械产品达到国际水平的仅有5%。传统产业中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的1/10。更值得注意的是,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0。7美元,美国是3。4美元,德国是7美元,日本是10。5美元。
     ——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2001年,在中国外贸200强中,排名前三位的是广东省的三家外贸代理公司,出口额分别达到61.8亿美元、61亿美元和37亿美元,合计出口额达160亿美元,占出口额前200家企业出口总值的1/5强。出口值最大的生产型企业鸿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却刚过20亿美元。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在外贸200强企业中出口值中有74%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许多大型的出口企业只是“世界加工厂”。由于我国的生产制造企业往往处于跨国公司生产链的最后一个环节,摆脱不了对他们的依赖。                   所以,从总体上说,中国目前不论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方面,还是在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方面,都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水平。也就是说,中国的制造业不论在综合素质还是核心竞争力方面,与先进的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相比,的确还有较大的差距。如今的中国,于其说是“世界工厂”,倒不如说是“世界加工厂”。
     至于中国将来能不能成为世界工厂?还是一个未知数?原因有三:一是在世界经济已趋于一体化的情况下,似乎不可能把世界的大部分工厂集聚那一个国家里。应当是,到处是市场,到处有工厂。二是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优势,根据优势互补和效应优先的原则,在高科技四处开花的年代里,不应也不可能把工厂集中在哪一个国家里。三是经济生活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很难用中国现在的速度来看未来。中国今天的速度,只不过是重复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的一些现象,如二战后50-—80年代的日本速度和20世纪60—9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速度。当时世人称之为“东亚奇迹”。现在他们的情况又怎样呢?客观地说,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长盛不衰,永远保持高速度。恐怕中国也不能例外。
     必须看到,面前我国的高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国债投资来拉动的,而投资的方向主要集聚在基本建设和建筑业,我们把它看成一条难能可贵的成功经验,并在上面大做文章,大肆宣扬!不错,我们的确从中得到不少好处,但必须考虑到债券投资是有风险的,因为它往往是用牺牲未来的速度来成全眼前的速度的。在这点上,中国必须在心理上有足够的准备,不能忘乎所以。不能因为国债投资见效快,就大量发行国债,不考虑予期可能发生的后果。国债和股票不同,它是要到期还本付息的。记得,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曾说过“所谓的东亚奇迹,是以高投入来保证的,由于资源和资本相对稀少,如此速度是难以为继。”前车之辙,不可不鉴。
     当然,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当“世界工厂”,也并非坏事。但是,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工厂”,在目前阶段上,必须在发展战略上,既要发挥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更要十分重视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努力提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世界工厂”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和一蹴而就,对我们来讲,须要倍加努力。
    

Tags: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全球中的地位和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