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国家能源安全:节流甚于开源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开源:瓶颈因素多
     1、增加自我保障的潜力较低。地球上的能源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按现有开采规模和已经发现的可采储量,据估计,全球石油资源仅能开发50年左右。而中国石油资源却相对贫乏,可供开采的储量更少,特别是人均拥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是2.6吨,只有世界平均水平  23.5吨的约1/8,中国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为1074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4796立方米的1/22,即便是最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可采储量也仅为89.8吨,只有世界162.5吨平均水平的约一半。中国目前的石油产量不足1.7亿吨,已经远不能满足需求,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石油消费却有增无减,预计到2010年中国需要石油3.2亿吨,但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储采比严重失调的安全隐患正在威胁着石油采掘业,增产余地较小,未来中国依靠自我供给保证程度只能达到50%左右。
     2、扩大进口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在内部生产无法满足的条件下,进口自然就成为必要的选择。专家估计,自1993年中国开始石油进口历史以来,进口连年攀升,2004年的进口量将达到1.2亿吨。按照发展趋势,2010年的进口量将达到1.6-1.8亿吨,而2020年进口量可能超过  2.3亿吨,对外依存度将高达70%。但是,大量进口石油照样受到国际市场供应能力与竞争格局的制约。有资料表明,到2020年占世界人口1/3的发展中国家(约20亿人)民众将只能处于几乎无法享受电力或液体燃料的落后条件下生存。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世界范围内对能源的需求和竞争态势呈现日益尖锐化的趋势,争夺最后的丰富油气资源的斗争很可能成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题。2004年5月24日德国《明镜周刊》的一篇文章明确指出,未来战争根源即在于石油争夺!不少人认为,美国攻打伊拉克实际上是“未经宣战的石油战争”是“世界石油大战的帷幕”,美国对伊朗以发动战争相威胁也与争夺石油资源有关。从国外采购受到价格上涨和波动的影响、竞争对手的挤压、运力不足和安全保障问题,如美、日等对我全球能源战略虎视眈眈,到处使绊,西方舆论甚至已经把油价飚升归结为石油供求失衡,隐含之意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导致石油需求大增,并导致这种失衡。如美国分析家认为,2003年中国石油进口增长占了全球新增需求的20%,而2004年则达到了全球新增石油的一半以上,到2020年进口依存度将高达75%。2003年进口9100万吨,比上年增长30%,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大国,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这自然会引起美国、日本等进口大国对自己“奶酪”被瓜分的担忧,并进而采取对我不利的对应措施。国际市场石油供应增长的有限性和需求增长的快速趋势的矛盾必将引发竞争并导致战争的危险。因此,中国过分“吸取”世界石油,不能不引起同样对石油有依赖性的大国的“关心”和担忧,西方国家中国石油“饿虎论”甚嚣尘上,西方大国对中国增加能源供应的努力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围追堵截的行为均表明,增加石油进口不能不面临竞争对手的敌视。中国石油对外高依赖性和进口国别过分集中在政局不稳的阿拉伯世界和运输线路高度依赖马六甲海峡(占进口总量的70%以上)及中国船队运送能力的低下(目前只占进口石油量的10%,5年后只能达到30%)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将严重威胁到国家能源供给保证和国民经济安全。即使国际市场有足够的石油出售和保证供应,但国际市场油价上涨和波动也将增加我国利益损失并扰乱我国经济秩序,如削弱进口能力、使石化行业产品成本急剧升高并波及其他关联产品价格,压缩企业利润空间,触发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危机,对国内消费品价格产生不利影响,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并降低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据估计,2004年石油进口量价齐升将使中国多支付90亿美元左右,直接拉低中国GDP增长率0.7个百分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与石油供应与价格起伏动荡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波动乃至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心腹大患。
     3、境外投资开采风险大、成本高。虽然直接到国外勘探和开采原油不失为增加供给的办法之一,最近10多年中国企业在合作开发境外资源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2003年获得的份额油约2000万吨,但与进口量及国内需求量相比仍然相去甚远。无须讳言的是,直接到国外开采不仅投入巨大,还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管理经验、资本实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难度大、风险高,如中俄石油管道历经10年仍然难产、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份受阻、收购里海油田遭遇阻击、与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签订的石油合作协议流产。现在一些专家设想打通与缅甸长达2000余公里的边境线,借道缅甸在印度洋上获得出海口,或者直通伊朗,以及在泰国克拉地峡开通一条运河,以绕开被美军扼住咽喉的马六甲海峡,但是,这些工程且不说政治上能否达成一致,单从经济上看也不一定可行,如印度洋—缅甸—中国通道需要上千亿美元,克拉地峡的修建也需要100多亿美元,即便政治经济条件出事成熟,建成也将是遥遥无期的事。可见,走出去增加供应石油来源所受到的条件和制约因素相当多,外部性、不确定性非常大。
     二、节流:“消肿”潜力大
     1、中国能源利用率低。有关研究表明,世界能源总量的50%-70%被现有的不合理的耗能设备和方式白白浪费掉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能源发展的资金投人不足,使得能源应用技术迟迟得不到改进,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而形成恶性循环,如发展中国家的电厂平均每千瓦小时消耗的燃料要比发达国家的同样电厂多44%,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每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所使用的能源要比发达国家多2~3倍,发展中国家每年的能源债务就超过600亿美元。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当低,2003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只有约4.4%,却消耗全世界原煤的31%,铁矿石的30%、钢材的27%、水泥的40%和石油的7.7%。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OECD国家平均值的3.8倍、日本的7.2倍,而摩根斯丹利国际投资公司所提供的报告甚至认为,英国和日本每1000美元产出只需消耗0.4和0.42桶石油,而中国要高出10倍。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利用率低的原因很多,从客观条件讲是我国许多设备技术落后所致,  如我国工业锅炉的平均能耗效率为60%,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我国变压器制造业仍沿用1996年的标准,产品损耗参数甚至落后于某些欠发达国家,以10000KVA/110KV变压器为例,现行国家标准中的空载损载和负载损耗分别为13.2KW和53.1KW,而出口越南的产品用户标准分别为11KW和39.25KW,仅此两项我国耗能就分别比越南高出17%和26%,若以目前国内装机总量4亿KVA计算,按变压器负载6000小时/年核算,空载时间8600小时计算,则国内变压器每年比越南浪费40.808亿KWT,合20.404亿人民币。2003年,中国2400多万辆汽车耗油量超过7千万吨,占全国汽油总产量的85%,柴油的20%,而我国汽车的油耗率比国际水平高出20%以上。据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分别为1.38亿吨和2.56亿吨,为当年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如果汽车耗油率能降低20%,则一年可以节约数千万吨汽油。从主观条件方面看,能源利用率低是由于政策不到位、管理水平低、缺乏节能意识,如,虽然早在1997年11月1日第八次全国人大就通过了《节约能源法》,但实际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对节能意义和节能产品的宣传营销力度不够大。据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2004年8月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7个城市的2211名居民所作的调查,只有34.2%的回答者说准备改变生活方式,如减少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产品,只有20%的回答者对垃圾进行分类,表示使用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城市居民仅占8%。不合理价格政策抑制节能产品的推广使用,如由于节能机型目前较少、价格较高,居民不愿因一次性开支大而购买节能家电,如消费者选择购买节能变频的空调的比例不到10%。由于太阳能设备定价过高(是普通热水器的5-6倍)、服务不佳和效率较低,普及率相当低,如深圳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住宅楼不到10%,上海、深圳等城市甚至认为太阳能热水器妨碍观瞻而对热水器使用进行限制,而美国、日本和发达国家则为了鼓励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承诺给予用户50%的补贴。我国许多城市限制小排量汽车进市中心或高架桥、分单双号驶入市区,甚至还以“有碍市容”为由限制使用档次较低的出租车,如北京规定出租车必须达到2.0以上的排量。此外,过分追求城市形象工程也是能源浪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各个城市竟相开展“夜明珠”工程,耗油耗电严重,仅“夜上海”工程全部开启时的耗电量就达到20万千瓦,占全上海总发电量的2%,相当于三峡电厂目前对上海供电总量。目前,中国住房面积达到400多亿平方米,但达到节能标准的只有千分之几,新建住房的达标率也只有15%,如果能达到荷兰、丹麦等欧洲的节能水平,则我国能耗就可以降低70%以上。如通过合理安排,全国13亿人口平均每人每天节约一度电,一年就可少烧几千万吨油。可见,由于种种政策失误和人为因素等跑冒滴漏现象非常普遍,并导致我国能源利用率偏低,节能空间非常大,节能远比增加产量、扩大进口、境外开发等解决“能源荒”的诸多方式中更有潜力、更为重要、更为有效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能源危机威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月17日纽约石油期货市场价格飚升到近55美元,比年初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升了50%多,而且,上涨势头有增无减,人们日益预感到“第四次石油危机”的降临!分析家们忧心忡忡地指出,油价持续上涨,如果在40~50美元的区间徘徊相当长一段时间,就有可能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其规模可能与1973年、1979年和1990年的石油危机相当。英国财政大臣在10月2日七国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上指出,高油价持续会削弱经济复苏的信心并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能源,能源,还是能源!能源这一砝码在中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天平上日益沉重!对外部能源的巨大依赖将成为制约今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不利因素。亚洲发展银行发出了警告,“油荒”  隐患给发展中的中国敲响了警钟。国际能源机构推算,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将使中国实际GDP下降0.8个百分点。退一万步讲,即便供应来源和经济条件均可以保证对能源增长的需要,而环境及环保治理能否承受得起能源消耗高、污染大的压力还是个巨大的问号!能耗高所致的污染已经成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如目前作为世界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之一的北京的大气污染的79%是由于汽车废气排放造成的。美国外交关系学会高级研究员伊丽莎白.埃克诺米在《江河变黑了:中国的未来面临环境污染的挑战》一书中写道,中国因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而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总成本占到了GDP的8%-12%,单单有害排放一项给健康带来到成本(包括每年30万早产儿)到2020年将达到980亿美元,到2025年环境恶化将迫使7000万农民离开土地。亚洲发展银行早在其2001年发布的前景报告中就发出忠告:“中国经济只有提高其能源利用率,发展新的国内供给,开发多样化能源,才能避免石油进口成为贸易支付差额的沉重负担”。2004年10月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2004-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排名列第46位,比上年度下降两位,能源消耗量过大、经济结构不合理、银行系统危机及行政效率低是影响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在这次论坛上权威人士发出警告说,按照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增长速度计算,未来中国对原油、原煤和电的消耗基本上每五年增加一倍,不仅资源、而且生态环境也不可能满足这么高的能耗。
     三、路径选择  
     1、制订国家能源节约战略。战略是方向!面对能源危机威胁渐近,必须居安思危,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制订以节能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把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集思广益,尽快制订‘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把节能当作决定民族前途命运、国家竞争力的大事,变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为了使资源消费和环境成本扩展在资源和环境可控范围内,需要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消耗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进行实物量和价值量的监测,提高能源消费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赶上新能源时代的快车,
     2、建立和完善节能法律政策体系。没有政策法律保证,节能难以落到实处。经历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打击之后,日本痛定思痛,于1979年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并根据情况进行了若干次修改,《节约能源法》成为日本近20多年来厉行节能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证。必须尽快出台重大装备节能型产品强制标准的产业政策和法律,制订符合先进环保、节能概念的各种设备与产品的最低技术准入门槛,通过税收扶优限劣的作用,对能耗高、污染大的行业和产品课以重税,而对低能耗和轻污染的行业和产品则实施低税率、零税率或者财政贴息,还可以通过设立资源调节税来推动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的运行,促使资源型区域适度开发资源并为资源枯竭时的经济转型预先积累必要财力,对油耗高、污染环境的产品(如摩托车)实施消费调节税,适时、适当开征燃油税,按照排量大小,对汽车实施不同的税费政策,鼓励清洁汽车和小排量汽车,限制大排量汽车,如比利时从2005年1月1日起对每公里排放二氧化碳低于105毫升的新车减税幅度为车价的15%,最多可达3280欧元,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3、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节能和开发替代能源的基本手段,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设备革新,是建立低能少耗、无污染生产体系的关键。首先,鉴于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新的消费热点并对节能具有重大影响,在中国传统机动车技术落后国际先进水平30-40年,而新型燃料车则几乎在同一起跑线的状况,我们应该努力在新型混合汽车方面有所突破,大力发展新型节能汽车—氢气汽车、燃料电池混合汽车、太阳能汽车等。同时,积极发展替代能源和新型能源—如核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氢能、风能等。2003年中国核能仅占全部发电量的2.29%,远低于世界近20%的水平,如果到2020年核电装机总量达到3600万KW,即可少燃烧1.2亿吨原煤,大力发展核能是减少对石油依赖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条件,发展核能前景广阔,势在必行。能源依赖大国日本大力开展技术创新致力节能的做法值得我们效法。日本从  1972年设立日本热能源技术协会到于1978年成立“节能中心”,全面协调和指导国民和企业的节能以及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取得了辉煌成就,2002年日本太阳能发电量达到  25.5万千瓦占世界太阳能发电总量52万千瓦的48.9%,为世界太阳能魁首,政府计划到2010年使太阳能发电设施容量再扩大10倍,达到482万千瓦,大约节省118万公升原油,同时减少因这部分原油燃烧而排出的二氧化碳。由于坚持不懈地推行节能运动,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结果,日本创造同等水平的GDP  的能源消耗下降了1/3,如每创造100万美元GDP所需原油换算成能源量(指数),日本仅为美国的40%和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的50%(分别为92、254和191),其对石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已经大为提高,目前,在原油价格上涨20%的情况下,日本实际GDP  只会下降0.08个百分点,而1974年下降0.46个百分点。  
     4、  推进能源管理改革和产业市场化。首先要打破能源垄断经营制度。能源领域竞争主体、市场秩序、市场功能、定价机制等的改革滞后是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如中国石油的垄断经营体制下的国际石油市场的追高行为使垄断公司得利,而国家和居民受损,因此,为了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应该推进能源管理体制改革,让外资和民营企业能够自由参与能源产业经营,扩大市场竞争性。其次,建立市场化期货市场和战略储备机制,增强石油供应保障的预见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减少决策判断失误,如1998年石油平均价格只有10美元/桶时不肯做战略储备,如今高达50美元时临时抱佛脚,大量进口,国家损失巨大。第三,改善经济核算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领导率先垂范,厉行节能是动员全民节能并伟大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2004年5月开始在河南、黑龙江两省五市推广加入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汽油由于党政机关车辆可以不试用的特别规定而使试点推广受到不良影响!这表明,领导的重视和观念转变是国家节能政策的保证条件之一,因此,必须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把节能与经济发展指标结合起来,将能源利用率和环境效益指标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并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和应对能源危机的核心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5、优化产业结构。结合产业发展政策和宏观调控,大力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综合运用税收政策、投资立项审批、土地、价格、环保准入、技术门槛、银行贷款和能源费率的差别对待来体现对能源消耗不同的产业和产品进行区别对待,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传统产业、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低油耗、低能耗、环保型产业,鼓励新型物耗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加快从物质能源消耗型向技术创新型经济的转型步伐。这是走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之路,保证资源消耗和供给一致的核心所在。
    作者:林跃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经济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e-mail:  terlin@126.com    电话:81929638
    

Tags:国家能源安全,节流甚于开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