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4日,《光明日报》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的文章:《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转型的主动选择》,全文如下:
张卓元: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转型的主动选择
作者:张卓元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6年2月24日
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重点部署,将其表述为“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中央此次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正在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开出了一剂标本兼治的对症“药方”,具有开创性意义。2016年新春伊始,看到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教授主编的中国改革年度研究报告《转型闯关——“十三五”:结构性改革历史挑战》付梓出版,感到十分振奋。他在报告中力图客观分析“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和面临的重大挑战,明确提出“以经济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的大判断、大思路、大建议,系统回答了新形势下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难点、目标、突破等重大问题,启发我们对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结构性改革的特定时代内涵 报告中提出,结构性改革是以结构性调整为重点任务,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基本目标,以制度创新为重大举措。这不仅需要结构调整,更需要结构性改革;不仅需要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更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以经济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重点是正确处理好市场、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加大有效的制度供给,以实现经济转型的实质性突破。这一概括,既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客观分析,也是对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贡献,对于学术界继续深化结构性改革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以结构性改革赢得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动权 对我国来说,新的形势是什么?从国内来说,首先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靠增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走到尽头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对传统思维“说不”,为创新体制“叫好”,下决心推进结构性改革,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来,向高端制造业进军,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向绿色要生产力。
对此,报告中探讨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四大历史性趋势:一是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产业结构变革大趋势;二是由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向居住证制度转型的城镇化结构变革大趋势;三是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型的消费结构变革大趋势;四是以全面实施自由贸易战略为重心的开放转型大趋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克服困难、闯过关口”的主动选择 供给侧改革还是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诸多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些年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但并不是说所有产能都过剩,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是同时并存的。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供给侧想办法。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我国供给体系未能适应需求的重大变化而做出及时调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
面对这些问题,报告中提出“十三五”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六大任务:一是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二是以加快金融监管转型为重点的金融改革;三是以提升公共性为重点的财税体制改革;四是以着力解决雾霾为重点的环境治理转型;五是以开放和“去行政化”为重点的教育结构调整与改革;六是由传统市场监管方式向市场治理创新的转型。这六个方面,既是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也提出了深入研究结构性改革的分析框架。
(原文见《光明日报》2016年2月24日,第15版)
关键词:张卓元 结构性改革 经济 转型 供给侧
原文链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2/24/nw.D110000gmrb_20160224_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