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1期《求是》杂志刊载了张晓晶研究员的文章《化解产能过剩更要注重管理》,全文如下:
对于产能过剩,长期以来主要是从需求管理来理解的,其治理方法也是通过扩大总需求来吸纳过剩产能。这一思路很直接,也有其合理之处,但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特别是,通过扩大需求或许暂时缓解了当前的产能过剩,但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因此,亟待转变治理产能过剩思路,从供给面来寻找途径更为关键。
2013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9.6%,个别行业产能利用率甚至只有50%左右。有观点认为,这种供大于求是因为需求不足。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外部需求和国内需求都不振来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在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结构性减速,潜在增长率下一个台阶的情况下,期待总需求还能有两位数的增长已不现实。各种测算表明,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新常态是将总需求增长维持在7%—8%之间。这意味着,通过需求扩张来吸收消化过剩产能的余地很小,转向供给面管理才能见效。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的常见现象,但当前我国产能过剩涉及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问题之严重,却主要是和基于体制效率的供给面因素密切关系,更直接地是和政府干预过多相关。尤其是,地方政府间为获取产业优惠政策的竞争,导致结构同质化,形成大量产能过剩。本世纪初以来,各地争相上马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化工业项目,导致这些行业反复出现产能过剩。近年,光伏、风能等又成为各地热捧的朝阳产业,致使这些行业也出现过剩产能。另外,从这两年出台的国家级战略规划看,虽强调要发挥各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但产业发展方向仍存雷同。例如,汽车、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被大多数规划列为发展重点。
政府干预意味着政府要对经济风险兜底,导致企业存在道德风险,出现不计成本盲目扩张的现象。这实际上是软预算的老毛病。有人说,重复建设在市场经济中属正常现象,但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中,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的损失是由企业自己来买单的。而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造成的损失可能最终主要由政府来买单,原因就在于这种扩张冲动主要来自于政府的鼓励或诱导。本轮产能过剩大部分是投资品产能过剩,大都是由政府驱动或扶持的。民营企业在本轮产能过剩中推波助澜,也是由于地方政府以行政方式推动产能增长,以廉价供地和财政资助等方式干预市场,引发部分行业过度投资。有研究表明,当前产能过剩较严重的地方,正是政策倾斜区域和扶持性产业。
注重供给管理,一方面,要减少政府干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不合理的干预主要表现在对产业发展进行指导,选择市场中的赢家进行扶持。尽管我们并不否定产业政策的作用,但政府掌握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今后应更多依靠市场来发现和选择赢家。也就是说,要慎用产业政策,减少和慎用审批管理,同时管住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不要鼓励发展什么产业就搞土地零地价、税收优惠、电价优惠等政策,这会扭曲市场,推动投资的潮涌现象,易于形成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在部分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同时,高端服务业及高新技术领域存在严重供给不足,突出反映了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化解产能过剩,需要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并举。结构调整涉及对存量资本进行优化配置,具体说就是在企业重组并购中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由资本市场而不是行政干预来调整产能。由于大量产能过剩是因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惟有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才能冲出低端过剩的重围,闯出新天地。
此外,这次产能过剩是全球现象,治理过程要有全球视野。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初露端倪,服务贸易迅速推进,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悄然变化。只有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中寻找我国产业生存空间,才能在为我国过剩产能找到出口的同时,准确定位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避免出现新的过剩。
(原文刊载于《求是》杂志,2014年第1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 产业升级 减少政府干预 供给管理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