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式共享经济能否长久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7年第37期(总第1742期)2017年6月5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中国式共享经济能否长久  印度GDP增速连续3年超越中国  美国经济恢复强劲增长  中国打响万亿元大数据市场争夺战  中国正在AI领域快速追赶  香港需要再工业化

经济热点

中国式共享经济能否长久


    [摘要:虽然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很多共享经济并非真正的共享,而是由科技公司主导的租赁模式,获取数据是其主要目的,同时中国式的共享经济现状也没有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式共享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共享经济正在中国蔚然成风,你可以租借任何东西,从篮球到公寓,从雨伞到歌曲。但这种经济正呈现出商业色彩,受益的是风险资本,而不是公民。
    全球共享经济的主要旗手(例如爱彼迎(Airbnb)和优步(Uber))让人们能够通过出租自己的公寓、汽车或时间获得更多收入,但中国几乎所有租赁商品所赚取的收入都集中到了资本所有者手中。
    “在别的国家,共享经济更像是个人的,”总部位于深圳的创业孵化机构3W咖啡(3W Coffee)业务经理Erik Zhang表示,“但在中国,它更像是公司的。”
    这些公司的巨大收获并非来自交易收入的分成,而是数据。频繁租赁的商品提供了大量有关用户习惯的统计数据。数据还可以用于信用评分体系:多次未能归还雨伞,你的信用评分就会下降。
    这让共享变成了一种被大量复制的商业模式。单车、充电宝、雨伞甚至篮球都能按小时租借。甚至连音乐供应商也加入了进来:在一些大城市的商场和超市,出现了类似电话亭那样的卡拉OK吧,唱歌爱好者可以在午饭时间冲进去唱一两首,甚至还能录音。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近50倍。中国享有“后发优势”,而美国消费者依然习惯用卡。电子设备配件制造商Anker旗下的街电(Jiedian),计划今年在中国的酒吧和咖啡厅放置逾100万部AnkerBox充电宝。业主只需承担电费;用户充电30分钟或60分钟(取决于充电宝所在地点)以上付费。很多服务收取的低廉费用背后隐含的是收集大数据的能力。
    “这不仅仅是单车;同样宝贵的是数据,”咨询公司德勤中国(Deloitte China)首席经济学家、合伙人许思涛表示,“风险资本和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投资(于去年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大量单车共享应用),原因就在这里。”
    共享经济的国际旗手在中国开展业务时,看到他们的业务模式被用户改变了。很多中国人不是在度假时把自己的房子出租出去,而是变身小房东,投资第二套住宅,然后按日出租——这种做法在日本也很普遍。
    “共享经济实际上基于你开展业务所在地区的特点,”Eric Zhang表示,“在这里,更多的是出于文化原因:在中国,人们不喜欢把东西与他人分享,除非这样东西我们不(再)需要了。”
    甚至连叫车应用滴滴出行也不仅为司机、还为相关公司带来了机会。滴滴出行在中国击败优步,后来收购了后者的在华业务。
    滴滴与很多向司机出租汽车的汽车租赁公司达成了合作,同时号牌租赁(这是维持汽车运营的一项昂贵费用)行业也迅速出现。一家号牌租赁代理机构的号牌租金为一年1万元人民币(合1500美元),该机构表示五分之一的业务来自滴滴司机。
    “在中国,像共享单车这样的业务并非真正的共享,”德勤中国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领导合伙人周锦昌(William Chau)表示,“它由一家科技公司所有。这是一种租赁模式……获取数据是它们的主要目的之一。”
    据路透中文网报道,中国政府已留意到,并预计今年“共享经济”将增长约40%至4.83万亿元人民币(7050亿美元)。到2020年,应该会占到GDP的约10%,表明中国希望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享经济领导者。普华永道预计,到2025年,五个共享行业——共享汽车、旅游、金融、人员、音乐和视频串流——的全球营收有望从目前的150亿美元增至3350亿美元。
    中国的共享经济不断增长,其背后的资金大多来自天使投资人和风投公司。路透根据中国数据公司IT桔子的数据测算,4-5月期间,总计至少为16.9亿元(2.47亿美元)的初期融资投向了20多家提供共享服务的初创公司。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12家企业获得了11.3亿元人民币,而共享篮球、共享雨伞项目合计获得了大约2500万元人民币融资(365万美元)。善用移动设备、热衷追求便利的中国民众拥抱这些创新共享之际,一些批评人士则质疑这些需求是否真实存在或是具有持续性。他们指出,这些企业的低营收、高资本密集度模式,意味着实现获利可能遥遥无期。“年轻人以租借取代拥有物品作为生活方式,”英诺天使基金投资总监朱艳梅指出。“但共享模式不是每种情况都行得通。在某些情况下,他们是试图满足真实需求,但在其他情况则不是。”
    一些投资人指出,这波融资热潮让人回想起2010-2012年数百个中国团购网站崛起及陨落的奇景,他们指出,在遭遇激烈的价格战之后,多数团购网最终倒下,亏损大约10亿美元。“在中国,跨入市场的唯一障碍是谁能筹得最多资本,这是好事也是坏事,”九合创投投资经理许妙成指出。“好处是,有资金可让众多企业创立。你可能不需要太多专门技术或新科技。坏处是可能有很多资金被浪费。”
    猪了个球(Zhulegeqiu)创始人徐敏表示,他希望迅速推广至全国,在中国估计达10万个篮球场上提供这项服务,最终成长为一个数十亿元人民币的事业,最终目标是提供所有可以分享的产品。这个总部位于浙江的初创企业,5月5日从马笛儿投资取得了1,000万元人民币(146万美元)的早期融资,距离徐敏提出这个构想不到两个月。“我们正不计代价地拓展业务,因速度就是一切,”徐敏向路透表示,“当然这意味着初期成本很高,因为很多事都得在一个月内完成。”他拒绝提供详细数据,但太阳能发电的篮球租赁机器的成本大概在几千元人民币,目前在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及成都设有据点。他说,成功关键在于比竞争对手取得更多资金,扩展脚步也要比他们快。不过就连一些积极的业者也存有疑虑,称偶而才会使用篮球,因此租用的需求不大。所有共享服务都要求一次性存入押金——一个共享篮球的押金为99元人民币(14.45美元),这为共享企业提供了一次性的资金缓冲,然而批评人士称,若不能很快获利,长期而言这些资金并不够。
    最近一波“共享”企业浪潮主要是受摩拜和ofo等中国共享单车企业迅速崛起的鼓舞,这些共享单车企业在刚刚超过两年的时间内总共筹资近130亿元人民币,向更多的中国城市以及包括伦敦和新加坡在内的国际市场推广此类服务。
    共享e伞的赵书平称,今年早些时候深圳街头的租赁单车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出,他的三个孩子冲着抢着要试骑,在那之后他便想出了这个主意。“我想:它们不过是普通自行车,如果这行得通,为什么雨伞不能共享呢?”他说道。赵书平在3月为其密码锁雨伞申请了专利,他称雨伞和锁具制造商都在争抢订单,为他提供了长达30天的付款宽限期。“眼下我的雨伞成本基本为零,”他说道,还称希望今年能在中国南方“适度”投放3,000万把共享雨伞。他表示业务已吸引了中国人寿等潜在合作方的注意,后者希望将这一模式复制到从香港到新加坡等市场。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印度GDP增速连续3年超越中国


    印度政府5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度(2016年4月-2017年3月)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7.1%。维持了被视为潜在增长率的7%大关,连续3年高于中国的GDP增长率。由于废除2种大额纸币,印度经济1-3月大幅减速,但不少观点认为2017年度以后印度经济将达到7.5-7.9%,增长将加速。
    印度2016年度的7.1%增速符合1月统计局发布的预测。虽然政府与民间的设备投资仅增长2%,增长乏力,但增长9%的个人消费拉动了整体水平。此外,印度还修订了过去的数值,2015年度GDP上调0.1%,调至8%。
    印度今年1-3月增长率为6.1%。由于2016年11月实施的废除大额纸币对消费等造成影响,与去年7-9月的7.5%和10-12月的7%相比出现减速。
    中国以1-12月的全年时间计算GDP,难以单纯比较,但中国2016年增长率为6.7%,印度在全年数据上高于中国。印度中央统计局此次将2014年度GDP上调至7.5%,因此连续3年超过中国。
    不少观点预测印度的增长率将进一步加速。世界银行预测印度经济增长2017年度将达到7.2%,2018年度达到7.5%。此外,同样预测印度经济增长将加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2018年度将达到7.7%。
    不少观点认为,印度的税制改革和限制放宽将带来增长加速。称得上独立后最大税制改革的物品及服务税(GST)也拿出了7月引进的时间表。此外,市场也对景气度的改善感到乐观,印度SENSEX指数截至5月30日连续4个交易日创出史上新高。
    (日经中文网,2017.6.1)
    

  美国经济恢复强劲增长


    美国经济的最新迹象表明它正在告别2017年的疲弱开局。数据显示,消费支出在4月份录得今年最快增长,似乎表明世界最大经济体正在摆脱政治动荡的影响,再次准备带动全球复苏。
    消费支出是美国经济的关键驱动因素,而其今年早些时候的放缓使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季度的年化增幅仅为1.2%。亚特兰大联储(Atlanta Fed)5月30日表示,更强劲的数据推动其受到密切关注的GDP预测模型显示,第二季度将实现强劲的3.8%增长。
    “这证实了我们的观点,即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冬季疲软后将会再度加速,上半年的整体增长将稳稳保持在2%的水平,”DS Economics的黛安·斯旺克(Diane Swonk)在谈到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数据时表示;数据还显示个人收入呈现稳健增长。
    根据经济分析局的数据,经季节因素调整后,4月的家庭支出比3月增长0.4%,是去年12月以来的最快增速。根据Berenberg Capital Markets的数据,非必需性项目(剔除食品和服装等必需品)上的支出增速是7个月以来最快的。
    美国出现复苏迹象之际,另外两个大型发达经济体——欧元区和日本——的数据也显示出摆脱危机后低谷的新迹象。
    尽管美国的通胀仍然较低,但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不断向好,很可能让美联储(Fed)的政策制定者放心,他们正计划自金融危机结束以来第四次上调短期利率。美国央行已发出信号表明,很可能在6月会议上决定加息四分之一点。日本的失业率保持在2.8%,这是20多年来最低的,而4月份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长3.2%。在欧元区,经济复苏正蔓延至曾经遭受债务危机最沉重打击的一些地区。尽管欧盟的经济情绪指标(Economic Sentiment Indicator)在4月至5月间略有下滑,但法国和葡萄牙的读数达到了多年高点。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曾经是落后者之一的法国的读数达到107.7,这是六年来最高水平。美国在过去三个月以每月17.4万的平均速度增加就业岗位后,已接近全面就业,但核心通胀率——根据个人消费支出衡量——顽固地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
    (FT中文网,2017.5.31) 
    

  中国经济

  中国打响万亿元大数据市场争夺战


    中国大型IT企业已经开始启动基于大数据等的新服务。在5月26日开幕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鸿海精密工业公司表示,将引进结合大数据分析与超高清图像的生产管理系统。为了抢滩到2020年有望增长至1万亿元的大数据市场,各IT企业将展开激烈竞争。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26日在中国内陆地区的贵州省贵阳市举行,在开幕式上,除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和百度首席执行官(CEO)李彦宏之外,鸿海董事长郭台铭、美国高通总裁德雷克·阿伯勒(Derek Aberle)以及在美国苹果负责中国战略的戈峻等人出席。包括约30家外国企业在内的300多家企业的代表者一一亮相。
    中国政府最近提出了到2020年之前将大数据相关市场规模扩大至目前的3倍、达到1万亿元的目标。被期待成为大数据产业核心的是贵州省。凭借大数据振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排在全国倒数第3位的贵州省,是积极推进扶贫的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核心政策。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宣读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贺信,称“数字经济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作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作用日益凸显。贵州省主动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取得了积极成效”。除了副总理马凯出席之外,贵州省省委书记陈敏尔也到会致辞。各IT企业的首脑彰显出根据政府的意向寻找商机的姿态。
    鸿海与旗下的夏普此次共同参展。董事长郭台铭强调说,利用超高清的8K影像和第5代通信,能大幅提高制造一线的品质水平和安全性。同时透露将在贵州省的工厂引进利用大数据提高工厂内和工厂间物流效率的机制。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博览会上,提出了利用大数据高效管理资金的金融服务。他指出,大数据时代,人人有机会。同时称,贵州在电商网购的增速是全国第一。还提出了将来企业活动或将转移至互联网上的看法。
    腾讯控股面向地方政府,展示了收集各地区的人口动态和企业的运营状况等大数据、实现高效城市运营的机制等。而在海外企业中,高通提出了实现自动驾驶的机制。
    据美国调查公司IDC预测,2017年大数据的世界市场规模将比上年增长12.4%,达到1508亿美元。其中美国为788亿美元,而西欧达到341亿美元,加起来占到世界市场的3/4。截至目前,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的大数据规模仍然很小,但将来“中国市场逼近美欧的可能性很大”,美国半导体巨头的当地高管分析称。
    在全球接连遭受网络攻击的背景下,大数据时代的安全对策展示和讨论也在推进。中国大型IT安全服务商奇虎360科技公司透露称,与公安部合作实施对航空和能源系统发动网络攻击的试验结果发现脆弱性严重。中国相关企业与政府共同设置用于提高大数据相关安全性研究的研究设备等,有关安全领域的动作也日趋活跃。
    (日经中文网,2017.6.2)
    

  中国正在AI领域快速追赶


    理查德?沃特斯为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头号快速追随者。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正领导一场追赶的商业竞赛。
    某些类型的技术似乎是专为快速追随者设计的。这些竞争者也许并不置身于一个新创意的前沿,但他们能够做出足够快的反应,为自己开辟一大块新市场。机器学习的兴起看起来像是这样一类创新:中国已完成自我定位,要在人工智能(AI)革命的这个标志性技术领域成为头号快速追随者。
    仅仅两、三年前,这仍然貌似最狭窄的领域。其最先进形式——被称为深度学习——源于三所北美大学的研究工作。那些突破背后的人们,后来跳槽到谷歌和Facebook这样的地方。初创企业,如伦敦的DeepMind(现在是谷歌的一部分)和旧金山的OpenAI,则成为某些最先进研究的中心
    但是,如今机器学习的基本方法——用海量数据进行训练后变得更聪明的算法——已经被很好地理解。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通用技术,可以应用于几乎任何问题。
    得益于开源软件,构建先进AI系统所需的很多工具可以公开获得。例如,去年,两名在深度学习领域并不具备先有知识的工程师赢得了一场公开竞赛,他们设计出一种诊断心脏疾病的算法。他们的秘诀是求助于GitHub,这个开源代码的在线素材库已成为开发者的工具箱,让他们得以扩展自己的个人素材库。
    谷歌的Tensor Flow——以及其他科技公司开发的类似的机器学习框架——也都已经免费提供,使这些原本为了帮助这家搜索公司的工程师应用该技术而开发的工具对所有人开放。
    大量AI研究的开放性,是让快速追随者的日子更加好过的另一个因素。DeepMind在一年前发表的一篇关于AlphaGo(该系统上月击败中国的围棋世界冠军)的研究论文,据悉在中国引发了一大堆模仿活动。在中国,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正在领导一场追赶的商业竞赛。
    这种模仿上的轻而易举引起了美国国家安全捍卫者的特别担心。如果说机器人系统代表着战争的未来,而AI提供大脑,那么代码和关键研究突破的自由流动似乎表明,很难保持国家优势。
    在应用机器学习方面,中国还在忙于培养一支大规模的新员工队伍。谷歌也许在让其工程师接受一定程度的机器学习培训,同时地处硅谷的斯坦福(Stanford)等大学看到了机器学习相关课程的需求有所增加。
    但是,AI专家、曾经执掌微软和谷歌在华业务的李开复表示,相比关注这项关键技术的中国有望很快培养出来的数百万机器学习专家,美国的这些努力相形见绌。正如李开复所说:“美国在技术方面拥有无可争议、无法复制、无法效仿的领导地位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至少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是这样。”
    中国在机器学习方面处于有利地位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该技术的应用有赖于庞大数据集的可获得性——的确,该领域的许多人认为,终极的竞争优势将不在于拥有最佳算法,而在于能够获得最佳数据以训练AI系统。
    如果是这样,那么中国庞大的市场,加上一群从事广泛数字活动的互联网领军者,应该会提供大量的原材料来推动智能系统的兴起。
    (FT中文网,2017.6.2)
    

  香港需要再工业化


    回归20年来,香港产业结构的第三次转型升级方兴未艾。特区政府开始意识到工业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推动“再工业化”。同时,顺应全球工业4.0的大趋势,利用创新及科技,这是新型工业的大背景和政策推动力。
    据特区政府统计处数字,1997年至2016年,香港工业GDP所占比率从6.1%下降到1.1%,从业人数从44.3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4%)减至9.7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6%),而且下降趋势尚在持续。必须承认,香港的工业日渐式微,但并非消失,也不可能消失。
    从过去20年香港经济的转型经验来看,只就工业谈工业,也是不完整的;而且,工业促进贸易,尤其是包括知识产权、高科技、高增值产品的进出口,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015年,香港进出口贸易占GDP比率高达18.1%。因此,当我们把工业和贸易产值相加,则是另一番景象,两者GDP所占比率迫近20%,是最大的行业。尤其在经济低潮中,工业和贸易往往率先复苏过来,经受周期性起伏并不断向前发展。可见,工业生产是经济的必要元素,若再加上贸易的优势,简直如虎添翼。
    随着香港工业家把生产工序迁移至相对低成本地区,本地的制造业生产活动大减。但是,他们在香港依然充满活力,并提供高增值服务,其本地办事处往往以贸易公司及营运总部的方式运作,因而在统计上被列为贸易服务供货商。他们的香港总部负责策划整个生产流程,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香港的地理优势,而且还为中介服务带来庞大需求。
    例如,香港的制造商及贸易商在处理生产及出口业务的过程中,依靠本地公司提供技术、物流、质量控制、设计、金融、保险及其他中介服务,因而形成了一个精密的工贸网络。这个网络包罗设计及产品开发公司、质量检查员、检验所、货运代理、银行、保险公司、律师、会计师等。可见,香港制造业利用全球生产链妥善布局,就像一个巨大的磁石,对本地的相关科技及服务产生巨大的磁力。
    “再工业化”指的是什么呢?当然不是要走回头路,搞劳动密集型的工业生产。而是要启动新思维、谋划新愿景、寻找新出路。众所周知,香港的地价十分昂贵,生产成本十分沉重。面对工业用地供应紧绌,社会经常问一个问题:地从何来?对此,我们聪明的工业家们早已有了答案,就是将工业产品的初创与研发留在本地进行,再借助离境制造生产,迅速推动企业规模扩大,并带动贸易的大幅增长。
    香港的工业在上世纪70年代打下基础,80年代已逐步过度到离境制造生产。应该说,香港工业正是顺应了世界扁平化的趋势,实现全球化的资源分配及发展扩大,即企业总部在香港,离岸制造。近年来,在内地设厂的港商已将次要生产工序或最后组装环节转移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例如东南亚,以满足原产地规则,减低关税成本。随着“港深科技园”的开发,港商亦可考虑把部分高端工序搬回香港,这不仅有助于香港“再工业化”,届时出口货物披上“香港制造”品牌,还可以享受赋税优惠。
    截至目前,仍有超过两万家在珠三角地区投资设厂的港资厂家,其企业的灵魂、精神、文化、技术、创意、管理、市场开拓、融资等精髓仍在香港,企业的“根”仍在香港,他们是香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香港经济社会的资产与实力,更是粤港融合发展的具体表现。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资料,在内地的港资企业对香港的金融、贸易、运输和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贡献。
    其实,香港出口商已发展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发挥的作用远远超乎纯粹撮合买卖双方完成交易的中介角色。他们负责监察创造产品价值的整个过程,由采购、启动生产,以至货品运抵买家。这种向增值链的前端及后端发展的趋势,推动港商将业务重点由原件制造(OEM)转移至原创设计(ODM)及品牌产品创造(OBM)。简而言之,虽然多数工业企业的生产活动不在香港进行,但他们制造的产品仍然通过香港这样的贸易平台,源源不断地销售至全世界。
    因此,特区政府推行“再工业化”,必须与港企在境外生产线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把支持“外延发展”港企的产业升级,列入创新及科技的范畴,从而达至相得益彰之效。而香港工业生产线北移(尤其是珠三角),以及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移,都应视为香港工业腹地的扩展,这将有助巩固香港的贸易地位。
    (香港商报,2017.6.5)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7年第37期(总第1742期)2017年6月5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Tags:中国式共享经济能否长久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