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看空中国没有道理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6年第40期(总第1651期)2016年6月13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看空中国没有道理 世行下调全球增长预测 央行议息超级周来袭 汇市或现巨震 美联储加息或延至9月 IMF就中国企业债务问题发出警告 泡沫崩溃一周年的中国股市
    经济热点
    看空中国没有道理
    [摘要:在一些舆论看衰中国经济前景的背景下,《人民日报》发出“正能量”声音,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宏观对比,正面解读了供给侧改革等官方决策的意义,强调中国必将进入高收入社会。知名学者和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现在看空中国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将在2024年进入高收入阶段
    《人民日报》6月12日发表文章说,只要政治上不出现颠覆性错误,经济上不出现毁灭性打击,制度上不出现断层式波动,再过六七年,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将无悬念。
    《人民日报》6月12日一共发了两篇文章为中国经济鼓劲打气。其中,由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郑秉文所写的上述文章《从国际经验看如何长期保持增长动力》预计,中国将从2024年左右开始进入高收入阶段,也就是跨过世界银行设定的人均国民总收入12600美元的门槛。
    另一篇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撰写的文章,则强调中国现在达到的发展水平,远高于当年拉美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时的发展水平,已经不可能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只要经济能够实现由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的平稳转型,就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社会。
    有分析认为,去年以来,中国经济疲软引发广泛关注,在4月份“经济小阳春”过后,经济仍面临巨大下行压力,市场信心波动较大。在一些舆论看衰中国经济前景的背景下,《人民日报》发出“正能量”声音,是要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宏观对比,正面解读供给侧改革等官方决策的意义,强调中国必将进入高收入社会,以提振市场信心。
    郑秉文在文章中说,中国2010年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开始从高速换挡为中高速。按照中高经济增速来推算,中国走出这一阶段将用约13年时间。预计从2024年左右开始,中国将进入高收入阶段,但高收入经济体并不必然是发达经济体。如果按照中等增长速度,剔除价格因素,2035年前后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将达到2.6万至3万美元(2015年价格)。这是中国经济将经历的又一重要阶段。
    文章分析,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要素驱动为主的增长必须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增长;二战后两批进入高收入阶段经济体的重要经验分别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而这两条正是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经验;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通往中等发达国家的道路上,要想更充分释放经济潜力、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增强软实力。
      中国已具备条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刘世锦认为,目前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约为8000美元,与发达国家人均四五万美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果说以往高速增长期主要是数量追赶,今后将更多地表现为质量追赶。
    《人民日报》还引用几位知名学者的观点,论证中国必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分析,中国已经具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长期稳定并且支持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二是持续改善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三是坚持实行对外开放。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潜在通胀和经济下行双重风险,灵活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能确保风险可控,为解决问题赢得时间。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因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强调,中国推动三项重大改革,将释放巨大发展潜力,足以驱动中国在未来几年内跃升为高收入国家。这三项改革包括: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把土地的所有权和用益物权分离,允许用益物权抵押、担保、转让;通过政策设计,使投资于公共产品(包括环境、交通、市政、教育、医疗等)能够获得合理回报;通过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改革教育体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吸引全球人才等举措,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李稻葵也指出,外界有关中国经济存在高杠杆的看法并不符合实际,目前中国的储蓄率仍远高于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体,而且中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将进一步去杠杆,中国经济将更加健康。
    对于中国人口红利丧失问题,李稻葵认为,中国可以通过更灵活的就业和退休制度予以弥补,还可以通过加强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红利来替代。
    现在不是卖空中国的时候
    渣打银行集团首席执行官比尔?温特斯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指出,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中国能否把控艰难的经济转型——从制造业主导的管制经济,转向更依赖国内消费的更加开放的经济。中国去年出台的一些政策决策也令市场感到恐慌。尽管存在很多实实在在的风险,但它们是可控的,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也很了解这些风险。现在不是卖空中国的时候。
    中国政府下定决心实现从现在至2020年年均6.5%的经济增长目标,它也有办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预计中国将加大在地区发展上的投资,支持更高价值产品的生产,并改善基础设施。
    中国政府还计划降低经商成本。同时,中国政府还将缓和随着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出现的社会和经济混乱。最近的官方数据以及我们银行的实地经验表明,这些措施正在生效,为更平衡的中国经济奠定基础。
    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中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烟囱工厂和流水线的集中地,但是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再平衡。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超过一半,每年正在以较高的个位数百分比增长。
    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凭借的是为超过4亿日益通过移动设备购物的中国在线消费者打造定制化的生态系统。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公司及影院运营商,万达在中国100座城市建造并经营购物中心,同时正在发展金融服务业务,为购物中心的30000个承租商家提供服务。
    通过向零售客户发放数以百万计的会员卡,万达掌握了其承租商家的宝贵交易信息,使得它们可以提供依据客户需求定制的金融产品,比如支付卡。这就是我们眼前正在发生的旧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型——而且是大规模转型。
    未来20年,预计中国将有3亿人口(与美国总人口数量大致相同)从农村迁往城市。阿里巴巴、万达和其他很多企业正在直接投入到中国飞速增长的国内经济中。我们预计,中国将渐渐转向自给自足的经济增长,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中国经济再平衡的另一个方面要求政府逐步关闭制造业僵尸企业,它们在当今经济环境中已成多余。谨慎解决该问题将耗时很多年,同时,随着数以百万计的工人不得不前往新的地方和工作岗位,这将引起社会动荡。
    中国政府正面临着在不引起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实现经济转型的棘手任务,但是它有能力做到这一点,途径包括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解决目标产业裁员问题的成本可能很高,或许高达GDP的1%-2%。
    但是,中国经济的中央计划色彩较浓,政府控制着经济中的很大一部分,因此中国或许会比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更好地管控这一过程。
    中国目前的总债务已经到了按国际标准可能高得令人不安的水平。随着中国试图运用反周期刺激措施来获得喘息空间、推动亟需的改革,债务水平可能会进一步上升。虽然这种刺激措施的有效性会递减,但是我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可控的,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的债务主要由国内持有,并且得到国家和地方资产的足够支持。即使考虑到国有企业的债务和可能需要增加银行资本的情况,中国的净债务也与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水平相当。
    很多人质疑经济再平衡的成本是否会通过贷款损失由银行承担。如果制造业迅速重组,如果固有损失由那些企业的贷款方承担,不良贷款的规模可能会很大。
    尽管目前尚不清楚情况将如何演进,但是考虑到中国银行体系的国有程度以及政府的可用资源,我们相信中国有能力吸收再平衡成本。
    最近的事态再次使人们担忧中国经济的中央管控和政策制定者迎接自由市场的意愿和能力。中国知道它必须放松管控,并继续开放资本账户。
    在与中国政府官员对话时,我察觉到他们身上新出现一种谦逊感,并且愿意承认过去犯下的错误——比如在去年股市泡沫中的错误举动,以及对人民币贬值的沟通不力。今年中国政府在政策沟通上更加清晰,政府官员承认在迈向可持续经济发展未来的路上会有颠簸,但是他们下定决心要实现成功转型。
    中国面临的短期挑战十分艰巨。我们不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会一帆风顺。但是对于那些愿意长线投资的人来说,最终的回报仍然诱人。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世行下调全球增长预测
    世界银行在美国时间6月7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表示,出口大宗商品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努力适应原油及其他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是促使世行下调增长预测的主要原因。世界银行警告,随着新兴市场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而发达经济体又难以取得增长,全球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放缓的风险日益增加。
    世界银行将2016年全球增长预测从今年1月份预测的2.9%下调至2.4%。它表示,出口大宗商品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努力适应原油及其他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是促使世行下调增长预测的主要原因,这些经济体今年的增长预测仅为0.4%,比1月份的预测下调了1.2个百分点。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巴苏(Kaushik Basu)表示,全球经济明显面临增长趋缓状况进一步延续的风险;诸多风险因素让复苏举步维艰。
    巴西、俄罗斯、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等大宗商品出口国的经济增速预期遭到最大幅度的向下修正。由于金属、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暴跌,这些国家的政府被迫削减开支。货币贬值也迫使央行提高利率,以抑制恶性通货膨胀;借贷成本上升让投资承压,并导致很多公司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由于年初以来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愈发显著,世行也将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预测下调了0.5个百分点,至1.7%,相比之下发达经济体去年的增速为1.8%。其中,世行将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速预测下调至1.9%,1月份时的预测则为2.7%。
    世行表示,低油价环境造成了美国能源行业的资本支出大幅减少,而强势美元以及外部需求疲软则拖累了出口增长。世行同时还将它对日本的增速预估从1月份时的1.3%下调至0.5%,主因消费支出和出口疲弱。大宗商品价格今年已经有所反弹,油价反弹了大约三分之一。不过,世行认为,这波反弹仅仅将近年来的巨大跌幅扳回了一部分,预计今年油价的平均水平将在41美元,低于1月份时预估的每桶51美元。世行担心美国更快收紧政策另一方面,世界银行也担心美国联邦储备局可能比市场预期更快地收紧政策,造成借款成本上升,从而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动荡,如果紧张不安的投资者退出新兴市场股市、汇市和债市,资本流动的波动还可能再次加剧。报告也提醒政治风险对未来经济增长构成威胁,英国退欧可能会严重阻碍投资,因为不确定性会拖累市场。
    另据报道,近日,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发布了2016年年度长期展望论坛报告,将市场前景定位为“稳定,但不安全”。PIMCO认为,全球经济正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随着三大政策工具边际效应的逐渐降低,全球经济稳定性所面临的风险正在不断上升,且没有“备胎”政策来替换。
    PIMCO在报告中预测的基本情景是,未来3到5年美国GDP年增幅为或略高于1.5%至2%,通胀在2%上下浮动;欧洲GDP增幅1%至1.5%,以及中国为5%至6%,并且强调了全球经济、政治和市场将日益增加的风险。PIMCO认为,全球经济正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仅仅依赖三大政策工具勉力避免衰退:零或负利率政策、井喷式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增杠杆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全球经济呈现缓慢增长。但这三种政策工具也开始“弹尽粮绝”,边际效应逐渐降低。与此同时,非常规政策的成本正在不断上升,而部分国家通过增杠杆来维持经济增长的能力也将步入瓶颈。一旦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失去功效,风险逐步上升时,全球经济将没有“备胎”来替换。
    据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统计,截至5月底,全球负利率国债发行量达到10.4万亿美元。惠誉5月份曾发布统计称,全球所有政府发行的负利率国债已经让投资者一年损失了240亿美元左右。《金融时报》援引惠誉分析师格罗斯曼表示,央行行为和全球投资者对高质量债券的需求高涨是推高发行量的主要原因。监管层要求银行增加资本缓冲资金更是强化了这一现象。惠誉称,欧元区国家银行为了满足监管要求,纷纷增加了政府的购债需求导致收益率承压。最新数据显示,法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为-0.441%;德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为-0.52%;意大利3年期国债收益率为-0.016%;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0.095%。除了国债,受欧央行进一步购债计划即将启动的影响,大规模企业债也出现负利率交投情形。
    被称为“新债王”的冈德拉奇早前提到,负利率是我听说过最愚蠢、最可怕的政策。他认为,欧洲利率去年进入负值领域后,欧元不断升值,欧股相较美股简直是个灾难。早前,债王格罗斯也表示,利率必须脱离负值区间,否则,资本主义的基石就会被破坏。那些必须为退休或子女读书而储蓄的消费者们需要进一步削减开支。负利率政策的原意在于刺激经济增长,但现实却是进一步抑制了经济增长。另外,他还指出,负利率将导致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的商业模式被破坏。当养老基金不幸投资了德国国债这种近期收益率跌成负值的资产就会危机四伏。波多黎各、底特律和伊利诺斯州养老基金系统已面临偿付危机。
    (联合早报,2016.6.9)
     央行议息超级周来袭 汇市或现巨震
    多国央行本周将接连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其中包括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以及瑞士央行,不过预计这4家央行应该不会有所重大政策变动。但是受市场预期影响,以及在英国退欧公投前市场流动性较差的情况下,外汇市场的走势或会脱离基本面而出现“巨震”。
    分析师认为,美联储本周虽料按兵不动,但是暗示年内加息2次的美联储点阵图仍可为美元提供“强劲”支撑。美联储在15日的会议上采取利率行动的可能性很低,但是需要关注经济预期的更新以及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决议公布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加拿大丰业银行认为,FOMC的点阵利率预期将是本周的主要风险。其经济学家霍尔特在报告中写道,在趋势就业增长问题解决前,FOMC可能不会放心加息,“恶化”的就业市场趋势意味着,本周不可能加息,7月份加息的概率“很低”,而9月加息预期依然是基本假设情境,但是概率降低。
    此次FOMC货币政策会议,虽然不指望美联储会为接下来可能的加息时机提供明确指引,但接下来美联储更新后的点阵图值得市场密切关注,并从中判断出美联储是否仍然计划在年内加息2次。如果美联储今年的计划加息次数降至1次,那么美元接下来的走势将极为脆弱,但是加息2次的预期未变,美元仍将获得“强劲”支撑。更有可能的是美联储将会减少明年的计划加息次数,这将在长期内给美元添加更大压力。
    美联储开完会的翌日,日本央行可能会在其货币政策会议上维持利率不变。有迹象显示执政的自民党对日本央行的支持减少,可能会削弱日本央行在7月10日参议院选举前加大刺激措施的动力。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认为,日圆今年在G10货币中表现最佳,但其升势或许远远没有结束。而且其认为,日圆到年底还要再涨7%,美元兑日圆到今年年底将达到两年半低位100日圆。由于投资者担忧全球经济放缓,2016年日圆已经上涨12%,与大多数分析师的预测都相反。
    现在,市场面临的风险正在成倍增加,其中包括经济数据走弱、英国脱欧公投以及美国大选民调等等。鉴于日本已经连续22个月实现经常项目盈余,因此上述风险只会强化日圆作为避险货币的吸引力。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增长失去动力或多或少意味着全球经济也同样如此,而这将使人们对风险感到紧张。
    在经历了连续4年下跌之后,日圆2016年出现反弹,日本央行创纪录货币宽松引发的日圆跌幅被收复大半,并且自2013年以来首次达到1美元兑100日圆的可能性也大为增加。大多数外汇分析师还在努力追赶日圆的反弹速度。他们将今年日圆汇率预期从去年12月底的125调整为114。虽然预计美联储按兵不动,但是如果在日本央行同样按兵不动的情况下,那么预计美元兑日圆短期内下破105的可能性极大,甚至下看100。
    据有关预测,英国央行在6月23日退欧公投前不会宣布政策变化。此外,英国央行已经明确表示,在公投之前将会谨慎地看待数据。在即将发布的会议纪要中,英国央行可能再度提及公投对需求和产出构成的风险。如果英国决定留在欧盟,预计对于可能的加息时机的措辞将会快速转变,英国央行的下一步行动可能是在明年初加息。但是如果公投结果是离开,英国央行可能需要在短期内减息。在整份会议纪要强调英国退欧风险的情况下,英镑或提前承压“阵亡”。即使在英镑获得支撑,且没有明确的迹象显示英国留欧概率大增的情况下,英镑也会“横久必跌”,或是持续震荡下挫。
    (香港商报网,2016.6.13)
    美联储加息或延至9月
    美联储主席耶伦6月6日表示对美国经济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但同时突出强调了美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四大不确定性,暗示美联储需更多时间来确认美国经济反弹的趋势。市场人士预计,美联储加息进程将放缓,推迟到9月后加息的可能性更大。
    她说,尽管近期美国经济数据好坏不一,她仍然预期积极因素要多于负面因素,特别是居民消费将明显回升,支撑美国经济继续改善和向着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两大政策目标迈进,美联储进一步渐进加息将是合适的。
    耶伦指出,有四方面的不确定性尤其值得关注:一是近几个月来企业投资疲软,国内需求是否足够强劲以支持美国经济继续改善存在不确定性;二是存在发达经济体增长疲软、中国经济转型、英国脱欧公投等外部不确定性;三是近年来劳动生产率增长大幅放缓,未来将反弹到何种程度存在不确定性,这会影响未来美国经济增长潜力;四是需留意近期通胀预期走低的迹象,通胀水平需多长时间回到2%的目标存在不确定性。
    耶伦表示,最近公布的5月份就业报告令人失望,引发了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新的疑问。她强调,不应过于看重单个月的就业数据,美国整体就业市场指标仍然向好,但鉴于月度就业报告是重要的经济指标,美联储也需要仔细评估未来就业市场的发展状况。
    美国劳工部将于7月8日和8月5日分别发布6、7月份的就业报告,而美联储将于6月14日至15日、7月26日至27日和9月20日至21日举行接下来3次货币政策例会,这意味着美联储最早要等到9月才能有足够信心证实就业市场继续改善和再次启动加息。
    彭博社将投资者和经济学家从耶伦讲话中捕捉的政策信号总结为:6月加息已不可能,7月加息可能还是太早,9月能否加息也还不确定。长期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的美国俄勒冈大学经济学教授迪伊表示,如果未来几个月美国就业增长未能反弹而持续放缓,美联储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按兵不动,或许要等到12月才会考虑再次加息。
    但美国万神殿宏观经济学研究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谢泼德森认为,耶伦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核心观点并未发生变化,她相信5月就业数据疲软只是暂时的,不过考虑到美国经济放缓的可能性和英国脱欧的风险,她不适合在公开演讲中对加息时机作出暗示。谢泼德森预计美联储9月加息的可能性更大。
    (香港商报,2016.6.8)
    国内与港台经济
      IMF就中国企业债务问题发出警告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称,如果中国当局应对不力,中国的企业债务可能会引发一场更大的危机。
    这是各方针对中国不断膨胀的债务发出的最新警示信号。在旨在提振经济增长的大规模放贷的推动下,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债务相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升至创纪录的237%。这使得IMF在其今年对中国经济的年度评估工作中将该问题放在了首要位置,该机构的一个团队将在周二完成最新的评估工作。IMF的二号人物、此项最新评估的负责人戴维?利普顿(David Lipton)表示:“(在中国)企业债务仍然是一个严重且不断恶化的问题,必须立即加以解决,并承诺实施重大的改革。”
    在深圳发表演讲时,利普顿指出了中国债务问题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潜在风险。“过去20年,我们已经反复领教了一国经济和市场的动荡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多大的影响,”利普顿说。他提到了去年中国市场动荡带来的全球“溢出效应”。他警告,解决中国企业债务负担的努力只取得了“有限进展”,中国相当于GDP的145%的企业债务“按任何标准衡量都属非常高的水平”。他说:“随着2015年和2016年初信贷增长的迅速提速、以及投资率的居高不下,这个问题正变得日益严重。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薄弱环节……重要的是中国要快速解决它。”
    熟悉中国央行内部讨论的人士透露,行长周小川长期以来一直在警告企业债务累积之危险。今年5月,官方的《人民日报》选中了这一话题,在头版刊发了一篇对身份不明的“权威人士”的访谈,这名人士警告称,不断飙升的债务水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中国已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以降低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坏账,其中包括证券化和债转股——尽管利普顿和一些分析人士都认为,这些举措成效有限,并未起到将坏账从整个金融系统中消除的作用。
    6月12日,中国央行副行长张涛在上海出席一个金融论坛时表达了想要淘汰僵尸企业的意愿:“一个没有优胜劣汰机制的行业是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的。”张涛表示对于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要建立有序的处置和退出框架:“……允许金融机构有序破产。该重组的重组,该倒闭的倒闭,增强市场的约束。”
    利普顿特别指出了国企问题。他表示国企在中国经济产出中仅占22%,而且“基本靠救助维持”,但其债务规模却占企业债务总额的55%。利普顿警告称:“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盈利下降加上债务上升,削弱了企业支付供应商款项或偿还债务的能力。银行持有的不良贷款越来越多,而过去一年的信贷热只会放大这一问题。”利普顿虽然总结说这一问题是“可控的”,但他警告称,IMF近期所估计的、中国银行业在不良企业贷款上的潜在损失达到GDP的7%是个保守估计,未将“影子银行业”的敞口考虑在内。
    风险还在于,如果企业债务问题得不到迅速解决,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大危机。利普顿说:“今天是企业债务问题,明天可能就成了系统性债务问题。系统性债务问题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或者引起银行业危机,或者二者同时发生。”
    (FT,2016.6.12)
    泡沫崩溃一周年的中国股市
    2015年中国股市泡沫崩溃即将过去1年时间。目前中国股市仍徘徊在下跌4成的水平,依赖政府救市的股票市场筹集资本的本来功能削弱。另一方面,人民币在去年夏季贬值后,贬值压力仍然巨大,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正持续买入人民币进行干预。看似企稳的中国金融市场仍未消除扭曲。
    中国股票市场属于海外投资者的投资受到限制的“封闭市场”。作为中国股市的代表性指数,上证综合指数6月8日收盘为2927点。与2015年6月12日的顶点(5166点)相比,跌幅超过4成。指数自4月下旬起跌破3000点大关。
    市场功能的下降日趋突出。上海市场的交易额5月30日仅为1167亿元,还不到2015年6月顶峰时(1.3117万亿元)的10分之1。此外,1-5月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融资额仅为260亿元,仅为上年同期的3分之1。这是因为担忧股票供求恶化的当局收紧了IPO。
    上市的23家主要证券公司2016年1-3月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减少一半,有观点认为,多家证券公司将进行降工资和裁员等调整。
    遭受沉重打击的个人投资者正在减少交易。同时由于只顾眼前的应对措施,市场失去了基础。中国政府在去年夏季股价暴跌期间,禁止了被称为“场外配资”的杠杆交易。限制大股东抛售股票,还相继扣押机构投资者和证券企业的高管,指控其从事了投机性抛售。今年1月还上演了在实施4天后就取消在行情动荡时停止交易的“熔断”机制这一闹剧。中国上市企业2015财年(截至2015年12月)的净利润时隔7年出现下降,今年1-3月也萎靡不振。在业绩增长预期下降的背景下,支撑股市的是公共资金。
    总市值巨大、对指数影响明显的银行股经常成为“国家队”买入的对象。在中国工商银行等四大银行中的3家,截至3月底公共资金的持股比率比2015年底出现上升。在下午的交易中,股价暴涨的情况很多,市场相关人士认为,“为了支撑整体行情,当局在市场结束之前进行了买入”。
    (日经中文网,2016.6.13)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6年第40期(总第1651期) 2016年6月13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Tags:看空中国没有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