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通缩风险波及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4年第93期(总第1510期)2014年12月6日(星期六)
    [本期要点]  中国股市最近有点儿任性    日元持续贬值    中国通缩风险波及世界?
                           经济热点
    中国股市最近有点儿任性
     中国股市已开始一场狂欢。今年迄今,中国主要股市成功实现了五分之二的总回报率。促使中国股市情绪好转的因素,其象征意义要大于对基本面的影响。11月中旬,人们翘首以盼的沪港通机制启动。就在同一周,中国央行宣布降息。然而,在最初几天的兴奋之后,沪港通的升温却十分有限。至于降息,则更类似于一种指导意见而不是指令。尽管如此,上海股市的成交量却开始激增,日成交量多次冲高。整个11月,股市交易规模接近8000亿美元。而在12月头5天,交易规模就已超过了3500亿美元。这是因为,投资者看好中长期政策走向。经济学家预计,利率会进一步降低,更重要的是银行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一举措能直接提高货币供应量。在这一背景下,根据彭博(Bloomberg)的数据,中国股市的市值在上周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股市。尽管股市出现了反弹,以一些标准看,沪市股价看起来依然十分低廉,中国股市可能会进一步增长。
     A股再次大涨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的深证综指今年以来上涨40%,超过印度股市,成为2014年亚洲表现最好的指数。中国股市在三周内一直在强势反弹。过去,中国的行情对外界不那么重要,因为中国股市不透明,而且外国投资者很难投资于此。然而,自11月17日以来,国际投资者已可以通过沪港通机制买入上海股市的股票,且这一机制很可能推广到市值约为沪市一半的深圳股市。
     因此,来自香港的潜在的北上投资就成为深证综指反弹的原因之一。另一个更明显的推动因素则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央行11月21日宣布降息。至于第三个推动因素,则是人们对中国政府推出进一步流动性刺激举措的预期。
     对这轮行情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投资者心态。中国市场由具有从众心理的散户主导。今天股指暴涨,可能仅仅是因为过去几天股市就已经大涨。12月4日,基准的上证综指上涨4.32%。自11月20日以来,该指标已跃升逾18.3%。今年迄今该指标已上涨37%。深证综指12月4日则上涨了2%。自11月20日以来,该指标已跃升逾10%,其2014年涨幅为40.1%,成为亚洲主要股指中表现最好的一个。印度Nifty指数今年上涨了35.4%,以还算接近的涨幅位居第二。就在上周,中国股市总市值超过日本股市。如今,两者间的差距已经大大拉开。以美元计算,中国股市12月3日的总市值为4.657万亿美元——今年已增加了38.6%。相比之下,日本股市总市值是4.497万亿,今年已下降了2.2%。
     中国股市进入牛市?
     近期股市连续五个月走高受到一系列因素的综合推动,包括央行意外降息以及“沪港通”正式启动等。中邮基金投资部副总任泽松在接受搜狐财经专访时表示,近期A股有明显增量资金进场的迹象,A股将承担普涨行情,结构性牛市会变成比较全面的牛市。
     华尔街的一则报道指出,占中国股市交易额80%左右的散户投资者表现出对股市兴趣重燃的态度。万得信息的数据显示,上周股票交易新开账户达到37万多个,为截至2011年4月1日当周以来的最高水平,当时为41.99万个。
     不过,正如这篇报道的评论所称,近期的涨势也令人回忆起2008年股市大跌之前出现过的那种狂热气氛。中国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杨德龙称,本轮涨势本质上是投机行情,主要受到资金面的推动,风险是可能涨得快跌得也快。南方基金管理着320亿美元的资产。最大的担忧之一是,融资购买股票的中国投资者数量创出新高。如果股市下跌,这些投资者可能出现巨额亏损,而他们的平仓行为将加速股市的跌势。截至12月2日,投资者的融资余额已经达到创纪录的人民币8402.4亿元,高于截至10月31日的人民币6975.9亿元,也高于今年年初的人民币3445.8亿元。许多分析师认为,中国股市近期的上涨速度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现状是矛盾的。杨德龙称,股市上涨缺乏经济基本面的支撑,近几周保证金交易飙升的现象是短期风险上升的一个不详预兆。爱建证券驻上海的分析师侯英民表示,市场目前看来真的很亢奋,短期内有巨大的回调风险。
     据彭博社报道,摩根士丹利称,中国可能会出现“超牛”上涨行情,股市会在18个月大涨一倍。摩根士丹利驻香港的亚洲及新兴市场策略主管、曾在6月份预计货币刺激政策将推动中国股市在下半年大涨的郭强盛(Jonathan  Garner)表示:“新开证券投资账户状况表明,投资者在大力参与股市投资……高成交的走势应一直得到重视。”郭强盛表示,他所预测的超牛情景基于中国经济“软着陆”以及增长模式向内需和服务转型等因素。郭强盛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投资者应看好医疗保健以及科技等“新经济”行业和金融类股。郭强盛还表示,在最近大涨之后,中国股市的估值仍低。
     据中新社报道,长城证券研究所所长向威表示,从目前的走势上来看,沪指已经积累了大的获利回吐压力,股市依然存在回调风险,但他认为回调的幅度不会太大,上证综指在年内可能摸高至3000点。12月3日,上证综指盘中攀上2800点整数位,深证成指大涨近3%后实现“九连阳(升)”。创业板指数则升破1600点,创下历史新高。A股大幅放量,以9149亿元再度改写历史最大单日成交纪录。当日上证综指收报2779.53点,涨15.98点,涨幅为0.58%。深证成指大涨276.98点后,以9643.92点报收,涨幅高达2.96%。
     中国股市须警惕杠杆风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认为,中国股市这番上涨主要是依靠资金推动,而巨额增量资金过度依赖融资杠杆,且股指仍太过依赖金融板块,上市公司整体和实体经济基本面其实并不乐观。
     首先,这轮行情从7月启动,最初的推动因素来自沪港通。在该机制将引来增量资金的预期下,沪港通概念股、AH折价股率先上涨。但从沪港通开通后“北上”、“南下”的实际交易额看,它引入的增量资金是有限的。其次,中国央行的定向降准和降息给股市带来了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同时股市财富效应也吸引来其他各路资金。
     但是,用融资杠杆买入股票仍是本轮行情的最大特征。据统计,截至11月底,A股市场中的融资余额已经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较8月初的4300亿上涨近一倍。融资买入排名显示,这些资金大都流入金融股。考虑到金融股在A股中非常高的权重,金融股大幅上涨,不仅带领指数走出了一轮轰轰烈烈的上涨行情,也让不少选错股的人“满仓踏空”。
     券商股之所以成为本轮行情的领涨板块,主要原因是券商获得了发行短期公司债的权力。券商自身的杠杆扩大,意味着利润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按照首批20家试点券商发行不超过净资产60%的比例测算,它们可以发债融资1579亿元人民币(按净资本总额2632亿元计)。这些钱可以用于融资融券业务和股票质押融资业务。若按目前融资业务利率8.6%计算,一年后,这些钱将为这些券商产生136亿元利润。如果让券商全行业都按此标准发债、扩杠杆,意味着该行业资产规模将扩大60%,这确实是重大利好,尤其在目前两融业务和股票质押融资业务需求旺盛、收益稳定的情况下,券商股被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要警惕券商股被过度炒作。如此快速、大幅的上涨很有可能透支未来的投资价值。同时,券商还会面临经纪业务牌照放开风险。银行、保险等资金参与融资业务是迟早的事情,券商维持如此高的融资利率以及搞特许经营,与中国金融改革思路严重相悖。
     从本轮资金炒作的逻辑看,仅仅金融股得到拉升,而其他板块没有上涨和轮动,说明市场仍是理性的。出现上述情景显然是机构资金所为。毕竟在实体经济前景黯淡、产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的背景下,只有金融和资本市场还有些想象空间,就给了机构资金炒作金融股的依据。
     本轮行情的缺陷因此也就凸显出来。实体经济基本面根本不支撑快速上行的疯牛行情,如果其他板块不能轮番上涨,金融股的回落就意味着指数的回落,且回落速度也会像上涨一样惊人。原因在于,依靠融资杠杆进来的资金,在行情上涨时会加速上涨,在行情下跌时也会加速下跌。毕竟,借钱炒股与自有资金炒股的心态完全不同,机构会严格控制风险,设定必要的止赢点和止损点;同时,一旦股市调头向下,机构还可以充分利用股指期货和融券做空。
     用杠杆资金撬动的行情风险不容小视,简单用单边牛市思维操作是危险的。如果金融股熄火之后其他板块依然没有动静,杠杆资金的快速抽逃和做空机制会让市场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回调。如是,结局可能就不仅仅只是“满仓踏空”那么简单了。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日元持续贬值
     日元汇率时隔7年零4个月贬值至1美元兑120日元大关,而在市场上,认为将继续下探的观点占据多数。日本政府、日本央行以及海外货币当局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日元贬值?
     日元汇率与2011年10月创出的日元历史最高点(1美元兑75.32日元)相比,在3年多时间里贬值了45日元。瑞穗银行分析师唐镰大辅认为,“120日元只不过是日元贬值局面的中途”。这是因为受日本银行的大规模货币宽松和巨额贸易逆差的推动,抛售日元的压力依然巨大。
     在跌破1美元兑120日元大关之后,作为下一个汇率行情的关口,市场关注的是成为2007年以来最低水平的124.14日元。虽然存在4日元左右的距离,但花旗集团全球市场日本公司的高岛修认为:“海外投机者进一步抛售日元的余地仍然巨大,在数周内有可能达到124日元”。在2000年以后,2002年1月创出的1美元兑135.20日元是最低点。
     10月美国退出了量化货币宽松,市场预计美联储最早将在明年中期实施加息。投资资金流向利率有望上涨的美元以及抛售日元、买进美元的动作出现增多。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齐藤裕司指出:“预计中长期日元汇率将跌破1美元兑120日元的海外投资者出现增多”。
     在股票市场上,日元进一步贬值将带动日本出口企业的收益出现扩大,不少观点认为这将成为推高股价的因素。三井住友信托银行的市场分析师濑良礼子表示“日经平均指数将达到日元汇率为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的07年时的水平(1万8000点)”。和日元汇率一样,12月4日,日经平均指数创下7年零4个月来的最高点。如果日经平均指数恢复至1万8000点,将创下07年7月24日(1万8002点)以来的新高。
     对于日元迅速贬值,也出现警惕感。日元持续贬值将通过进口物价上涨的形式对家庭收入和进口企业造成影响。在12月14日投票的众议院选举中,在野党批评日元过分贬值,日元汇率成为争论点之一。此外海外当局的动态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日元持续贬值将导致美欧和新兴市场的出口竞争力下降。“货币贬值战”牵动着全球各国的神经,海外货币当局可能采取措施牵制日元贬值。日本政府也对日元贬值至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抱有警惕感,野村证券的池田雄之辅预计:“今后日元贬值的步伐将出现放缓”。
     在12月4日的纽约市场上,日元汇率一度下跌至1美元兑120.25日元,自2007年以来,日元汇率时隔7年零4个月再创新低。自日本银行(央行)于10月底实施追加货币宽松以来,日元贬值10日元以上。但日元似乎扔面临很大的抛售压力。在12月4日日本的外汇市场上,日元汇率徘徊在1美元兑120日元,不过同时晚间欧洲央行(ECB)行长德拉吉召开记者会时,日元卖盘出现增多,日元汇率下跌至1美元兑120.5日元。德拉吉有关货币宽松的发言在市场的预料之中,受外汇市场上欧元升值、日元贬值影响,日元兑美元汇率也出现下跌。
     截止今年夏季之前,日元汇率一直徘徊在1美元兑102-103日元左右,但是8月份之后跌势出现增强。日元抛售压力出现增强的原因主要有3个。1是日本央行推出大规模的货币宽松。受10月底日本央行闪电实施追加货币宽松影响,在随后的一个月时间日元贬值了10日元。原油价格下跌导致物价上涨缓慢,市场上有观点预测央行将进一步推出追加货币宽松。第2个原因是日本面临着巨额的贸易逆差。14年1-10月日本的贸易收支为逆差11万亿日元以上,为历史最差水平。进口商品和原材料之际有必要抛售日元以筹措外汇,贸易逆差成为日元贬值的主要原因。第3个因素是美国经济复苏导致美元买盘正在加强。美国10月终结了量化货币宽松,有分析认为明年中期还将消除事实上的零利率政策,进而转向加息。投资资金为了以有望迎来利率上升的美元展开投资,正在加强抛售日元买入美元的操作。
    日元贬值让日本GDP大幅缩水
     日元正在不断贬值。进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和出口企业的业绩改善理应有助于日本摆脱通货紧缩,但日本人因日元贬值而真正感受到富裕了吗?如果以美元来衡量日本经济,就可以看到日本经济在萎缩。
     “2年前情况如何?由于过度的日元升值,日本企业丧失了竞争力。如今我们改变了那种情况”,11月30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神奈川县厚木市发表街头演说时如此强调。
     日本2013年实际GDP增长1.5%。根据IMF的预测,实施消费税增税的2014年也将保持0.9%的增长。自2013年1-3月至2014年7-9月,实际GDP增加了约8.6万亿日元。但是,从海外看到的日本未必称得上“经济增长强劲”。如果观察IMF比较各国经济实力时经常使用的换算为美元的名义GDP展望,可以发现2014年的日本仅为4.8万亿美元,将减少至中国的10.4万亿美元的一半以下。中日两国的GDP发生逆转是在2009年左右,之后差距持续扩大。主要原因在于日元相对于美元的价值在2年里下降了约50%。日本2013年换算为美元的名义GDP较上年减少了17.5%。此外,预计2014年也将下降2.6%。换句话说,日本的GDP在推行“安倍经济学”的2年里,将减少1.2万亿美元。
     日本国民人均GDP在2014年很有可能下降至世界第26位左右。而1990年代中期曾排在仅次于卢森堡和瑞士的世界第3位。日本银行(央行)统计显示,日本家庭的金融资产截止2014年6月底为1645万亿日元。受股价上涨带动,较12年底相比增长了6%,但是换算成美元则减少了9.8%。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日本人前往海外购买商品的机会也不断增多。受日元贬值影响,日本居民的购买力出现下降,难以产生富足感。实际上,1-10月日本人的出国人数比上年减少了3%。在此期间,以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韩国和的游客为中心,访日外国游客人数同比大幅增长了27%,突破了1100万人。4月外国游客在日本消费的金额超过了日本人在海外消费的金额。自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以来,旅游收支时隔44年首次出现顺差。一方面日本人越来越勒紧钱包,另一方面日益富足的亚洲游客则享受着日本贬值的利好,支撑着日本的消费。
     日经平均指数已恢复至1万7000点。较12年底相比上涨了近70%,不过换算成美元涨幅仅为20%左右。受日元贬值影响,换算成美元的股价上涨脚步沉重。瑞穗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唐镰大辅说:“自2000年之后按美元换算的日经平均指数一直难以突破150美元”。关于外国人的投资动态,唐镰认为:“投资者似乎仅仅是因为感觉按美元换算的股价便宜才购买日本股票,对日本企业业绩复苏的期待并不是很强烈”。
     日元贬值对于日本普通家庭收支来说,有可能带来负担加重。食用油自2015年1月起,3家大型企业将实施涨价。日冷食品公司宣布自明年2月起,提高家用冷冻食品的供货价格。据日本内阁府统计显示,消费者心理指数受物价上涨的影响,截至10月连续3个月相比上月出现恶化。企业的收益增长带来工资上涨和就业扩大、进而拉动消费这一“日元贬值良性循环”能否出现将日趋重要。
                                                       (综合消息)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通缩风险波及世界?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十年来,中国的高速增长和投资消化掉了该国的巨大产出。然而今天,中国的许多工厂——就像义乌的那些工厂一样——却发现很难卖掉存货。国内外的需求都趋于停滞,导致许多行业长期产能过剩,尤其是钢铁、玻璃和水泥等基础大宗商品行业。在许多人看来,唯一的对策就是继续降价。
     这一结果在中国官方统计数字中反映出来。数据显示,所谓的工业品出厂价格(PPI)陷入完全通缩已近三年。更令人担忧的或许是,今年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仅增长1.6%,增幅为将近五年来的最低值。“你觉得欧元区存在问题?中国的问题要严重得多,”法国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策略师阿尔贝?爱德华兹(Albert  Edwards)表示。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也是许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随着中国生产商降价促销,从工厂车间到商店货架,整个世界都感受了到它的影响。由于许多经济体(尤其是欧洲和日本)的政策制定者担心物价下跌,中国自身刺激通胀的能力正成为整个迷局中的关键一环。正如瑞银(UBS)的经济顾问乔治?马格努斯(George  Magnus)所言:“我们其余人最不愿遭遇的就是中国的通缩压力。”
     乐观人士表示,中国不太可能陷入困扰其邻国日本20年之久、目前是欧洲政策辩论核心议题的那种顽固的通缩螺旋。中国经济的年增速至少目前仍保持在7%以上,中国也因此成为驱动全球需求的一个重要引擎。但在11月份,中国央行却实施了2012年以来的首次降息。这一迹象可能表明,通胀减缓正在引发越来越大的担忧。“这清楚地表明,近来中国承受的通缩压力有多么沉重,”法国巴黎投资(BNP  Paribas  Investment  Partners)中国股票部主管弗朗索瓦?佩兰(Fran?ois  Perrin)表示。
     十多年来,中国一直被外界指责输出通缩。2002年,时任日本财务省(MoF)官员、现任日本央行(BoJ)行长的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在英国《金融时报》上警告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将为世界经济添加一股“强大的通缩力量”。
     仅仅一年多之后,美联储(Fed)发布了一篇名为《中国在输出通缩吗?》(Is  China  exporting  deflation?)的讨论文章,但该文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规模“太小”,不足以产生什么影响。十年过去了,无论是作为产品供应方、还是作为原材料需求的来源,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增长放缓是近来推动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关键因素之一。上周,油价暴跌至四年低点。
     全球能源价格下跌正在加剧世界各地的通胀减缓,但许多人认为,中国当前这波通胀减缓反映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独有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长期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和增长乏力。这些问题都是自上至下体制的副作用,在该体制下,被宠坏的国企不愿紧缩开支,地方政府则吸收了大量宽松信贷。
     从太阳能电池板和造船到钢铁和化工,长期以来中国的很多行业都存在过度发展的问题。这些行业的许多企业目前都靠呼吸机苟延残喘,而且越来越依靠中国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获取资金。在影子银行体系中,“非银行机构”销售高收益理财产品,这种投资据信有国家作担保——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尚无定论。就连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也可被归结为许多城市都存在供应过剩问题。
     最近,政府研究人员公布了一个投资浪费数字。他们的计算显示,自2009年旨在减轻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冲击的刺激计划推出以来,中国的“无效投资”(比如根本不需要的钢厂、“鬼城”和空荡荡的体育场馆)已达6.8万亿美元。
     产能过剩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承受的压力导致的。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评价地方官员的业绩,导致他们有动机维持工厂的生产,哪怕工厂已不盈利。过剩的产能已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物价下跌侵蚀了企业盈利水平,并对银行体系构成压力。地方官员施压银行放松对企业的贷款标准,否则这些企业将被迫倒闭。不盈利的生产企业背上更加沉重的债务,但避免了倒闭并维持着生产,这就造成了更大的降价压力。中国中央政府已承诺不再主要依据GDP来评价官员业绩,但这一转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逐渐影响到更低级别的政府。
     通缩还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积累。如果来自银行的资金被切断,那么供应过剩行业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只能求助影子银行体系并支付高得离谱的利率。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令日益膨胀的债务负担变得更加沉重,加大了违约风险。
     产能过剩问题不仅仅会影响中国国内:中国制造产品的价格下跌影响着全球的物价。金融危机爆发前,这种价格下跌帮助催生了西方的一轮消费热潮。但现在,供应过剩可能会加剧发达经济体物价下跌的局面。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表示:“中国的通胀减缓和需求增长疲弱,可能会对其他存在更严重通胀减缓和需求增长疲弱的国家产生负面的溢出效应。”
     通缩会对经济构成双重打击。它会加重实际债务负担(据渣打(Standard  Chartered)估计,中国的债务与GDP之比超过250%),这样的后果是中国无法承受的。
     物价下跌还可能会抑制消费,因为人们会预期物价会越来越便宜、从而推迟购物。然而,在中国试图将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由信贷助推的投资变更为消费之际,它需要本国民众去购物。
     在消费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中国政策制定者可能不会采取什么措施——至少在全面通缩的可能性变成一种更严重的风险前是如此。汇丰(HSBC)首席亚洲经济学家范力民(Fred  Neumann)表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那些驱动全球需求的消费国有利。”
     如果物价继续下行,北京方面有几种选择来催生需求。但正如日本和欧洲的央行官员已经发现的那样,要想在应对多年信贷过度增长的同时以货币政策来推高通胀,绝非易事。许多分析师预计,北京方面将进一步降息、并针对某些领域推出定向宽松举措。这或许能起到支撑消费支出和减轻企业债务负担的作用。
     但降息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也是个问题。借款成本降低将主要造福于那些笨重的国企,帮助它们苟延残喘——即便从经济角度讲它们是生存不下去的。降息可能还会向外界释放现状将得到维持的信号,美银美林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说,这“可能会让市场觉得,新一届政府又走上了用宽松信贷来刺激增长的老路”。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的领导下,中国已确立了走向全面改革的路线,意在引入真正的市场力量。但目前还没有多少迹象显示中国已走上这条路线。“我认为政策圈的主流仍在积极谈论改革。”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张智威说,“问题在于何时启动为好、以及如何实施。”
     在全面改革启动之前,中国的经济模式仍将依赖于两个可信的增长引擎——信贷助推的投资、以及出口。然而,这两个引擎都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金融危机之后的这几年里,信贷的增长已然是爆炸式的;而全球增长疲软意味着,出口引擎正趋于停转、并在拉低物价。
     外界担心中国决定祭出推高国内通胀的终极武器:货币贬值。人民币大幅贬值能提振出口,帮助消化过剩的产能,还能抵消大宗商品价格走弱造成的拖累。但进口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可是个坏消息,投入成本升高对中国的生产企业也不是什么好事。
     分析师表示,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目前仍然很小,但在不断增大。“我认为贬值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国经济数据越弱,政策制定者就面临越大的压力来祭出这张容易打的牌。”范力民说,“如果中国选择贬值,那将改变整个局势。”
     这样的举措可能会对其他地方——特别是欧洲和日本——的抗通缩努力产生灾难性影响。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这意味着,中国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将对欧元区已然极低的通胀趋势水平构成新的下行压力。
     但是,日本央行大力扩张量化宽松计划之举加大了中国实行货币贬值的可能性。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已跌至创纪录低位,韩国也对市场放话称,它正密切关注日元走势。如果日本央行挑起一场地区性的货币战争,那么中国可能无法保持中立。
     “如果你正努力挤掉信贷泡沫,就像中国目前所做的,那么你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本币迅速升值。”法国兴业银行的爱德华兹说,“从经济角度讲,中国没有很多选择。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日本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企业债历史性的违约未能将金融业清理干净。今年3月,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超日太阳能(Chaori  Solar)未能支付一笔债券的利息,成为中国当代的首例违约。投资者曾预期随后会出现一波企业破产和违约潮,那将损害市场信心,但也将淘汰一批拉低物价的过剩产能。人们曾预计,加大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会让投资者开始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有国家作担保,促使市场对风险进行更合理的定价。
     现实的发展与人们的预期迥异。人们担心过快地向系统注入太多风险可能会关上企业再融资的窗户,这种心理使得人们此前的预期没有成为现实。地方当局也害怕看到大批企业破产。
     为了防止企业破产,地方政府官员强迫银行发放新的贷款。违约潮没有出现,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尽管在升高,但仍保持在极低的水平。
     一家国有坏账银行最终在10月为“超日债”的持有人解了围。另一家坏账银行华融还解救了“诚至金开1号”的投资者,这款信托产品今年1月险些违约。在这两个例子中,解救行动基本上都是低调展开的,人们因此猜测这是国家授意的援助。
     在改变这种现状、将更多市场力量引入经济方面,中国已进行了一些尝试。今年,许多大型国企宣布了重组或资产剥离计划。中国石化(Sinopec)最近出售了旗下加油站业务价值174亿美元的股份,中信集团即将向旗下在港上市的子公司注入370亿美元资产,而中国的三大移动运营商正探索将三家合资成立的铁塔公司的股份对外出售。但这些举措仍是零敲碎打性质的,而且从很多角度来看只能算是在经济的细枝末节进行的实验。
                                                     (WSJ,2014.12.3)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14年12月5日收盘点(括号内为11月28日收盘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17958.79(17828.24)↑;纳斯达克:4780.76(4791.63)↓;标普五百:2075.37(2067.56)↑;英国FTSE100:6742.84(6722.62)↑;法国CAC40:4419.48(4390.18)↑;德国DAX:10087.12(9980.85)↑;日经225:17920.45(17459.85)↑;上证综合:2937.65(2682.84)↑;香港恒生:24002.64(23987.45)↑;台湾加权:9206.57(9187.15)↑;新加坡海指:3324.39(3350.50)↓;越南指数:578.76(566.58)↑;印度BSE30指数:28458.10(28693.99)↓;南非金融时报40指数:43876.25(44205.76)↓;巴西BVSP:51992.89(54664.36)↓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14年12月5日收盘价(括号内为11月28日收盘价):
    欧元/美元:1.2283(1.2452)↓;英镑/美元:1.5580(1.5645)↓;美元/日圆:121.4600(118.6300)↑;美元/人民币:6.1523(6.1450)↑;CRB指数:252.33(254.37)↓;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2015年1月):1190.70(1175.50)美元/盎司↑;WTI轻原油(2015年1月):65.63(65.99)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3月期):6478.00(6460.0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2015年3月):5.9400(5.7850)美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982.00(1153.00)↓
    (注:绿色下箭头表示收盘价低于上周五收盘价,红色上箭头表示收盘价高于上周五收盘价)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4年第93期(总第1510期)2014年12月6日(星期六)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中国通缩风险波及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