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莫迪推“印度制造”计划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4年第75期(总第1492期)  2014年9月27日(星期六)
    [本期要点]  中国面临“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    莫迪推“印度制造”计划    欧元区如何应对经济挑战?亚洲经济面临挑战  仍需扩大对外开放    拯救地球与经济增长可以两全    中国9月PMI料回升    部分投资者对上海自贸区头一年表示失望
                           经济热点
    中国面临“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发起了提振乏力经济增长的最新努力,由央行注入现金。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随着债务缠身的企业失去对哪怕是低息借款的兴趣,货币刺激正在失去其有效性。
     今年4月出台的“微刺激”措施聚焦于增加货币和信贷供应。上周中国央行采取行动,通过向五大银行发放贷款,向金融体系注入5000亿元人民币(合810亿美元)。此前,中国央行对一些小银行有针对性地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针对银行贷存比的监管上限也有所放松,使银行有更大自由度可以扩大放贷。
     政府希望银行将这些资金导向实体经济,但银行家和分析师表示,近几个月信贷疲软,在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借款人缺乏需求,而不是因为银行放贷受到制约。
     这引发了中国可能陷入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可怕前景,在这种经济低迷情形中,货币政策失去有效性,因为债台高筑的企业专注于偿还债务,即使利率下降也仍不愿借款。经济放缓之际商品需求疲软,进一步抑制了投资意愿。
     “任何在高杠杆下经营公司的人,都对最终需求的前景非常敏感,”野村(Nomura)经济学家辜朝明表示。他在分析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后陷入的停滞时,率先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概念。他对美国、欧盟和英国在危机后的经济进行了相同的分析,在这些经济体,央行巨幅扩大货币基础之举,基本上未能刺激银行向实体经济放贷。“如果大家都情绪良好、大笔支出,那么杠杆不是一个大问题,”辜朝明表示,“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就是这样运作的。但一旦形势扭转,它们就得超级谨慎。至少部分中国企业如今也呈现出这种行为方式。”
     的确,9月19日公布的一项央行调查显示,银行家们看到第三季度贷款需求下降,而另一项调查显示,制造商对经济越来越悲观。这些调查结果有助于解释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数据,那些数据显示8月份未偿还银行贷款同比仅增长13.3%,这是2005年以来最疲弱的增幅。分析师们仍相信中国政府可能出台激进的货币宽松政策以刺激信贷和投资增长,包括降息和监管机构指示银行增加放贷的所谓“窗口指导”。但银行家们表示,好的放贷机会很少,尽管监管机构已放宽了规则的执行,如75%的贷存比上限——这个上限长期以来是银行放贷的一大制约因素。“贷存比已经放松,流动性有所提高,但仍然很难发放贷款。(刺激)消息传出后,银行都争相购买债券。这些钱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上海一家中型商业银行的一位高管表示。不断增加的债务至少是部分原因。根据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的估算,北京方面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大规模刺激,使中国总体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从2008年底的147%,增至今年6月底的251%。
     辜朝明等人表示,全面爆发资产负债表衰退的一个前提是,中国出现更剧烈的资产价格下跌。房产价格已连续四个月下跌,但跌幅仍远低于日本在1990年——或美国在2008年——出现的灾难性崩盘。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意味着,当受损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减弱私营部门的借款和投资意愿时,政府必须以财政支出来填补这一缺口。
     中国今年早些时候尝试过这种做法:铁路等领域的支出增加,财政赤字短暂飙升。但如果私营部门的支出进一步减弱,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可能不得不克服历来对庞大财政赤字抱有的反感,出台更大力度的刺激。瑞银(UBS)高级经济顾问乔治?马格努斯(George  Magnus)主张,中国应该欢迎借贷下降,并接受增长放缓,视其为防止未来爆发一场全面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必然代价。“如果信用创造/债务积累模式被允许持续下去,我认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过高杠杆将越来越有可能引发一场对利率不敏感的投资低迷,”马格努斯表示。
     另据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尹中立认为,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盈利、租金收益率会越来越低,而股市、楼市仅因为市场上资金泛滥而上涨的话,这样的股价、房价上涨是虚涨的,是泡沫的膨胀。由信贷资金推动的股市、楼市上涨,其后果将是典型的资产负债表型衰退。
     如果不出意外,在货币充裕而实体经济不振的背景下,房地产价格将与股票价格一道成为多余货币宣泄之领域。金融和地产将再次上演泡沫膨胀的完美组合。但这一次与上一次会有本质的差异,这次是由信贷主导的资产泡沫,其破灭将直接导致资产负债表型衰退。
     如果出现这个结果,其危害将远远超出2001年至2005年熊市所导致的小规模资产负债表型衰退,受打击的将不仅仅是股票市场,还将包括房地产市场;也不仅是证券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需要修复,还将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及其他各行各业的工商企业或个人,整个银行体系也将因此被拖下水。导致的结果将不仅是股票市场的长期熊市,而是宏观经济的长期不振甚至衰退。
     要防止出现这样灾难性的结果,就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杜绝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控制企业或个人利用信贷资金投资房地产市场。具体而言,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货币政策要坚持“适度”宽松,但不能完全没有控制。以第一季度的速度去放信贷是十分危险的,人民银行应该对商业银行进行适时的窗口指导。第二,银行监督部门要强化信贷资金的风险控制,对可能涉及股市的信贷资金进行现场检查,对违规的机构和个人进行处罚并通报。第三,证券监管机构要淡化托市行为。股市的波动是正常的,如果监管机构经常性的干预股市的波动,将扭曲股价形成机制,使市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淡化,产生盲目乐观的预期,这是“5?19”行情给我们的教训。第四,房地产金融要坚持二套房贷政策,在支持自住买房行为的同时,控制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行为。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莫迪推“印度制造”计划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印度的权力中心,印度制造业的时机已到。9月25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推出“印度制造”计划(Make  in  India  Campaign),希望将制造业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目前的15%提升至25%,并为每年进入印度劳动力市场的逾1200万年轻人创造就业。
     在向印度受邀企业嘉宾以及印度驻外使节发表的一篇激情演讲中,莫迪希望让怀有疑虑的国际企业以及忧心忡忡的国内企业家相信,印度能够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他承诺将提供“有效”治理,促进(而非阻碍)创造就业的工业投资。“那些认为印度是一个巨大市场的人们从未想过印度公民是否具有购买力,”他表示,“联合起来让穷人中的最穷人群获得就业,能够延续我们的增长曲线,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当政府变成一个推动者时,我们就能实现我们想做的事。我们并不缺乏潜力。”
     印度是全球IT服务的强大供应商。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严格的劳动法以及臭名昭著的官僚主义,尽管印度年轻人口众多,但该国一直难以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上发挥作用。在2013年的全球出口中,印度仅占1.7%,高于1990年的0.5%,但远远落后于中国的11%,在中国,制造业占GDP的34%。
     自从5月末上台以来,莫迪政府将注意力重新投向了制造业,先是解决了令人头疼的监管和上报要求问题,着眼于破除阻碍发展的官僚主义思维——正是这些因素导致印度在全球“经商便利度”调查中的排名靠后。然而,要吸引制造业投资仅修补政府程序还不够。在9月25日的活动上,实业家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敦促印度政府“向全世界的资金和专业技能开放”。塔塔集团(Tata  group)董事长塞勒斯?密斯特里(Cyrus  Mistry)表示,印度必须更新实体基础设施、加固具有成本效率的能源和物流系统,并“提高民众的就业能力”。
                                                       (FT,2014.09.26)
    欧元区如何应对经济挑战?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撰文认为,欧元区经济不景气,需求不足是关键因素,欧洲央行(ECB)未能完成其稳定价格的目标。这不仅令人遗憾,而且还很危险。如果经济表现没有改善的话,认为物价能够保持稳定是愚蠢的。
     解决这些挑战的一个必要(尽管并非充分)条件是要理解它们。就这一点而言,一位对这些问题表现出深刻理解的欧元区资深政策制定者——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在今年的杰克逊霍尔(Jackson  Hole)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言论。他所提到的两点尤其值得强调。第一,德拉吉表示,“我们需要从经济的两方面采取行动:总需求政策必须伴随着各国的结构性政策”。第二,他做出了一项新承诺:他在脱稿演讲中说道,欧洲央行“将动用一切可用工具以确保中期物价稳定”。
     “天使合唱团”必定对欧元区存在需求问题的说法议论纷纷。迄今为止,欧元区的正统观点是不能提及这样的事实。同样重要的或许是关于采取行动的承诺。它让我们想起2012年7月德拉吉在伦敦说的那句著名的“不惜任何代价”。在那之后,欧洲央行宣布了“直接货币交易”(OMT)计划,从而在不费一枪一弹的情况下消除了无处不在的恐慌。令人惊奇的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从2012年8月初的6.3%和7.0%,下降至本月初的2.3%和2.1%,比英国国债的收益率还要低。
     德拉吉在杰克逊霍尔研讨会上指出,他“确信”,今年6月宣布、目前已在实施的一揽子措施将会对“需求产生预期中的提振”。人们有理由对此感到怀疑。在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的6年里,名义需求仅增长2%。信贷渠道仍未恢复健康。财政政策也继续收紧,即便利率接近于零:经济合作组织(OECD)预测,2014年,经周期性调整后,欧元区财政赤字与GDP的比率将从2013年的1.4%进一步收缩至0.9%。欧元区各国竞争力依然存在显著差异。在通胀水平如此低的时期,这些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它正使那些容易遭受冲击的欧元区国家陷入通缩,提高了它们的实际负债水平。与此同时,信用程度高的欧元区核心国家成为需求“黑洞”:今年德国经常账户盈余可能高达GDP的8%。
     欧洲央行近期承诺购买“简单透明的资产支持证券(ABS)”的宽泛组合。它希望,这将改善欧元区内部的信用媒介。它还希望,通过该购债项目和其他已经宣布的项目,欧洲央行将能够将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扩大至两年前的水平。这很明智。之前,在其他央行(它们的问题远小于欧元区要处理的问题)正避免过早退出此类支持之际,让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收缩相当于欧元区GDP的10%则是错误的。此外,欧洲央行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其前瞻性指引的效力。欧洲央行多年来坚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它理应如此。
     然而,尽管采取了所有这些行动,欧元区错综复杂的问题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实际上,即便是欧洲央行也预计未来最多只会温和增长。那么,欧洲央行应该出台更多举措吗?最重要的是,其他政策制定者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欧洲央行是否应该购买政府债券——假设按照成员国占欧元区GDP的比重来购买——从而启动直接量化宽松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高官们在今年7月的一篇博文中指出,此类QE将是有效的。他们说,这将让欧洲央行的目标更加可信,并对包括债券和股票(很可能还有汇率)在内的金融资产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沃尔夫说,我赞同欧洲央行应该尝试量化宽松。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当前局势极为严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动用这项非常有用的工具。但债券收益率已经大幅下降,QE将不再有两年前那么令人惊艳的效果。此外,欧洲央行显然将会承担信用风险。它将因为对政府进行货币融资而受到指责。我认为欧洲央行应该推出QE。但欧洲南北之间的争吵肯定会白热化。
     此外还可以采取什么举措?从德拉吉的演讲中可以看出,一个可能是积极运用财政政策。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增加公共投资和减税并行,尤其是在仍有财政调整空间的国家。财政立场总体而言过于紧缩——经合组织预计,在发生深度衰退的情况下,财政赤字与GDP的比率也将仅为2.5%。正如德拉吉所要求的那样,欧元区各国需要大力改革,以提高供给潜力,以及通过刺激投资来促进需求。德拉吉决心在必要时动用一切可用工具来扩大需求、增强供给潜力和提高竞争力,这显然正是欧元区必须努力做到的事情。新一届欧盟委员会需要维护常识和增长,而不是再次坚持吃苦政策。
     这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欧元区成员国的民众对高失业率和深度衰退的忍受力令人印象深刻,但这种忍受力不可能是无止境的。如果大国持续倡导民众忍受,很可能就会引发民粹主义的反应。遗憾的是,这正是我们在苏格兰看到的结果。我们可能很快在其他地方也能看到这种结果。谁能保证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National  Front)党魁马琳?勒庞(Marine  Le  Pen)不会成为法国下一任总统?一旦意大利总理马泰奥?伦齐(Matteo  Renzi)下台,谁会接替他?没错,这些欧元区成员国需要采取行动。但它们肯定需要支持。德拉吉已经指明了道路。欧元区应当遵循这一路线。
                                                   (FT,2014.9.22)
    亚洲经济面临挑战  仍需扩大对外开放
     汇丰亚洲经济研究部门共同负责人诺依曼(Frederic  Neumann)为《华尔街日报》撰文,认为亚洲经济人面临挑战。文章指出,经过数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现在这个引擎需要重新调整。债务不再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解决方案,或许从来也不是。
     美联储(Fed)明年可能开启紧缩货币政策之门,信贷成本将上升,从而冲击亚洲地区近来本就不稳的经济根基。而长期繁荣的关键动力──生产力增长步伐有所放缓,因为轻松的增长淡化了改革的紧迫感。
     亚洲未来面临着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官员们应该坐视不管,任由事情发展。他们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来避免经济出现更大的滑坡,并且有迹象显示在亚洲地区正在广泛地讨论改革话题。
     近几个月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提高国有企业效率,国有企业被认为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阻碍。在日本,安倍经济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公司治理改革似乎正在推进。印度总理莫迪最终开始梳理该国盘根错节的官僚主义。定于下月就职的印尼当选总统维多多(Joko  Widodo)已经暗示他将会削减燃油补贴。
     这只是个开始。若要恢复生产力并使经济摆脱低息信贷,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不过,在这一长串的改革计划中,仍缺少一个关键步骤: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开放力度。扩大对外开放的紧迫性也许看似令人惊讶。在中国和东盟,FDI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不过,如果中国、东盟以及更加封闭的邻国日本、韩国和印度进一步提高经济对外开放度,则会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效率。
     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允许外资企业在更大程度上进入本地市场将能够增强竞争。以往,进入亚洲的大部分FDI都集中在制造业,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这对于引入现代化组装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有益的。
     不过,本地市场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保护,通常由国有企业或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所主导。长期以来,外资企业在服务业(包括电信、零售、公用事业、专业领域和金融)一直面临严格限制。在服务业,竞争更加有限,导致生产力落后。
     其次,FDI提供了可靠融资。鉴于美元走强以及未来几年利率可能会攀升,最近的投资组合融资热潮或出现逆转。这有可能是一个艰险的过程,人们只需要记起全球金融危机、步履蹒跚的欧元区或是去年的“缩减购债”就明白了。不过,整个过程中FDI持续涌入,占2013年外国融资的40%。为了确保资金的稳定流入,更大规模的FDI至关重要。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亚洲对FDI的限制比任何其他地区都要多。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平均而言,对外资控股的限制是,持股比例不得超过77%。这比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92%还要低。当然,在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行业,上述数字有很大的变化。新加坡和香港是全球最开放的地区,而泰国(52%)、菲律宾(60%)和马来西亚(68%)则远低于地区平均水平。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对制造业企业持开放态度,特别是在出口加工行业。但在服务业方面,中国一直比较封闭,评分仅略高于沙特阿拉伯,但低于肯尼亚和巴基斯坦。眼下,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产业。与此同时,虽然过去二十年印度逐步开放市场,但最近五年流入中国的FDI下降逾40%。而对于一直算不上外商投资热土的日本而言,如果能够减少限制举措,并让封闭的本地市场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日本也将从中受益。
     近些年令人担忧的一个趋势是限制举措范围扩大。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CTAD)指出,各国政府减少服务等行业进入渠道的速度快于开放制造业的速度。此外,目前存在这样一种感觉:即使没有新规定实施,市场竞争环境已变得对外资企业不利。为吸引FDI以及获得随之而来的利益,税收制度的执行需要有透明度,投资相关规定应事先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托拉斯规定应得到公正执行。
     当然,还有一些挥之不去的担忧:外资企业可能寻找规则漏洞,阻碍本地优秀企业的发展,以及在环保或劳工法规方面打擦边球等。不过这些是治理方面的问题,不管影响对象是谁,监管都需要得到加强。在合理监管下的FDI所能带来的益处超过风险。进一步开放对亚洲而言将是有益的。
                                                     (WSJ,2014.9.24)
    拯救地球与经济增长可以两全
     保罗?克鲁格曼在为《纽约时报》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认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可以并行不悖。他说,我刚刚看到两份新的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报告:一份是由一家顶尖国际组织进行的大型研究“新气候经济项目”(New  Climate  Economy  Project)发布的报告,另一份则是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工作文件。两份报告均宣称,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来限制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几乎没有负面影响,而且实际上还可能促进经济更快速地增长。这或许听起来美妙得令人难以置信,但的确就是事实。它们都经过了严肃而细致的分析。
     报告中的这种关于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的新乐观主义来自哪里?我们早就知道,考虑周全的排放控制策略,特别是征收碳税或实施排放限额交易计划等给碳定价的策略,其成本将远低于某些人想让大家相信的水平。差别在于,气候保护的经济学前景现在看来要比几年前的设想还要光明。
     一方面,可再生能源技术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大幅下降,2010年以来就已经削减了50%。可再生能源自身存在局限性——基本上,太阳不会总是照耀,风也不是常刮——但如果认为一个经济体靠风电场和太阳能板获取大量电能属于嬉皮士式的幻想,那你就与现实脱节了。另一方面,事实证明,给碳排放定价会带来很多“协同效益”——不仅包括降低气候风险,还有其他诸多积极影响——而这些效益很快便会显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文件显示,最重要的协同效益涉及公共卫生领域:燃煤会引起多种呼吸系统疾病,进而推高医疗成本,降低生产率。
     该文件认为,这些协同效益说明,那种常用于反对为碳排放定价的论调——达成国际协定前不值得采取行动——是错误的。即便没有达成国际条约,也有充分的理由采取应对气候威胁的行动。
     不过,让我们回到主题上:如今,大幅削减排放比几年前的最佳设想还要容易,而减排举措在中短期内就会带来大量好处。因此,拯救地球的成本会非常低廉,甚至可能是零成本。
     主张气候绝望论的预言家们登场了。他们拒绝接受这方面的种种分析,兀自宣称限制碳排放的唯一途径就是终止经济增长。大多数时候,这种话出自右翼人士之口。他们通常会说自由市场经济有着无穷无尽的变通和创意。但是,当你提议给碳排放定价,突然之间他们就坚决认为业界完全无法适应改革后的激励政策。为什么,看上去他们几乎就是在找借口避开气候变化问题?尤其是要避开任何会伤害石油利益的东西,不管这对其他所有人有怎样的益处。不过,气候绝望论造就了一种奇特的组合:在科氏兄弟运作下,一些人坚称排放限制会扼杀经济增长,与那些认为这是在反增长而不是反气候行动的人不谋而合。你可以在以欧洲人为主的“去增长”运动或后碳研究院(Post  Carbon  Institute)等美国团体中看到后一种态度;我在“重新思考经济”的亲左会议上也见识过拯救地球需要终止经济增长的说法。公平地讲,反增长环保主义即便在左翼阵营里都是比较边缘的,但是影响力也已经大到引人注目了。有时候能看到正经的科学家也站到了这个队伍里发表言论,(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什么叫经济增长。他们以为,那是个粗糙、切实的玩意儿,不过就是要生产更多东西,没有想过要实现GDP里的一美元产出,是有许多选择的——关乎要消耗什么,关乎使用什么样的技术。
     因此,我们得弄清楚一点:气候绝望论是完全错误的。经济增长和气候行动水火不容的观点,听起来现实又冷静,但其实是一种稀里糊涂的错误观念。这些阻止我们采取行动拯救地球的特殊利益和意识形态,如果有朝一日能被化解,我们就会发现,行动的成本和难度之低,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NYtimes,2014.9.23)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9月PMI料回升
     据路透社报道,路透综合20家分析机构预估中值显示,中国9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料微幅升至51.2,经济短期暂时企稳。鉴于目前旺季不旺、经济需求总体偏弱,政策面料维持宽松格局。“后期经济动能的恢复速度受到制约,尽管受基数的影响,主要经济数据继续走低的概率不大,但经济很可能还需经历一个市场出清的过程,短期内大周期复苏概率较小,”申银万国债券团队在报告中称。
     该报告认为,从PMI和申万调研指数来看,目前旺季不旺、经济需求总体偏弱,政府为避免经济硬着陆,仍可能出台其他局部政策适当托底,同时在货币政策方面持续宽松。
     受产出指数持稳、新订单指数上升带动,汇丰9月中国制造业PMI初值小幅回升至50.5。这是该指数连续第四个月位于荣枯分水岭上方,上月终值为50.2。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日前发布四季度中国金融展望报告认为,当前中国正处在向新常态转变的关键时期,新常态初现端倪,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是顺利实现这一转变的条件。“未来几个季度中国经济明显回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经济正处在向‘去产能’和‘去杠杆’叠加阶段转变,”中行称,预计全年经济将延续低增长、低通胀格局,GDP增速7.4%左右,CPI上涨2.2%左右。
     不过花旗集团认为,生产活动萎靡以及就业信心疲弱,可能令原本脆弱的需求承受更多压力,官方制造业PMI或将环比小幅下降0.2个百分点至50.9。该投行并指出,尽管中国央行近来通过释放SLF以及下调14天回购利率,努力引导利率下行,但这些举措恐怕还远远不够,政策可能向更宽松方向倾斜。
     此前出炉的8月中国宏观数据差强人意,尤其工业增速降至6.9%的近六年低点,让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充满疑虑。中国央行上周已经量价齐下,通过5000亿元人民币SLF(常备借贷便利)投放和下调正回购利率,向市场传递明确的宽松信号。
     中国国内金融市场10月1-7日逢国庆节假期休市。汇丰中国9月制造业PMI终值定于9月30日(周二)北京时间09:45发布。制造业PMI是一个综合指数,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由五个主要扩散指数加权而成。通常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
                                                     (Reuters,2014.9.26)
    部分投资者对上海自贸区头一年表示失望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投资者表示,对于上海自由贸易区(FTZ)成立一年来在放松资本管制和推行其他金融改革方面进展缓慢,他们感到失望。周五发布的数据证实,上海自贸区距离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还很遥远。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在简报中表示,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总额为1560亿元(合250亿美元),仅占全市总量的15%。但郑杨也暗示,会有更多实质性变化,只要这些变化不导致资金流动异常波动。他说:“自由贸易账户资金流动正常,没有成为热钱流入套利和资金向内渗透的管道,这为下一步资本市场压力测试提供条件。”
     去年12月,中国央行为自贸区账户创建了一套制度,让海外账户之间能够方便地转账。这些规则看上去也允许自贸区账户与中国其他地区银行账户在某些情况下相互转账。不过,监管者在实践中对放开这一渠道一直很谨慎。“眼下从自贸区内向外转移资金是不允许的。”中国工商银行(ICBC)自贸区分行行长周宏表示。“我们称之为‘二线’。严格来说它仍被视为跨境转账。资金渗透能力有限。”她补充表示,这种转账只在资金用途为贸易或另一种被批准的目的时才被允许。
     事实上,监管机构仍关注于控制投机资金的跨境流动。9月2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去年4月开启的一项调查已查出100亿美元的虚假贸易被用于掩护非法资金流动。一些分析师仍然对更广泛的资本账户放开前景感到怀疑。他们认为,政府设立特别区域是为了加强管控,而不是放弃管控。“这些区域制造了企业暗箱,受到‘钦点’的人可以通过暗箱将资金转入和转出中国。”美奇金投资咨询公司(J  Capital  Research)创始人杨思安(Anne  Stevenson-Yang)周一在一份简报中指出,“政府并没有公布明确的规则。整个机制是在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这意味着一部分人拥有比另一部分人更大的自由,一切都在监管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它们按照每个具体案例、或至少每家公司的情况,决定该如何走。”“如果总体的打算是开放资本账户、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那么要么不需要设置这些关卡,要么这些渠道会有明确、透明的使用规则。”
                                                   (FT,2014.9.28)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14年9月26日收盘点(括号内为9月19日收盘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17113.15(17279.74)↓;纳斯达克:4512.19(4579.79)↓;标普五百:1982.85(2010.40)↓;英国FTSE100:6649.39(6837.92)↓;法国CAC40:4394.75(4461.22)↓;德国DAX:9490.55(9799.26)↓;日经225:16229.86(16321.17)↓;上证综合:2347.72(2329.45(2331.95)↑;香港恒生:23678.41(24306.16)↓;台湾加权:8989.82(9240.45(9223.18)↓;新加坡海指:3292.21(3305.05)↓;越南指数:604.98(613.29)↓;印度BSE30指数:26626.32(27090.42)↓;南非金融时报40指数:44507.63(46162.81)↓;巴西BVSP:57212.38(57788.70)↓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14年9月26日收盘价(括号内为9月19日收盘价):
    欧元/美元:1.2684(1.2829)↓;英镑/美元:1.6250(1.6288)↓;美元/日圆:109.2900(109.0400)↓;美元/人民币:6.1267(6.1409)↓;CRB指数:280.28(279.40(281.90)↑;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2014年10月):1220.00(1216.90)美元/盎司↑;WTI轻原油(2014年10月):93.35(92.45)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3月期):6720.50(6826.0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2014年12月):4.7425(4.7450)美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1049.00(1075.00)↓
    (注:绿色下箭头表示收盘价低于上周五收盘价,红色上箭头表示收盘价高于上周五收盘价)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4年第75期(总第1492期)  2014年9月27日(星期六)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莫迪推“印度制造”计划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