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如何保“下限”?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3年第51期(总第1371期)2013年7月13日(星期六)
    [本期要点]:“北京对策”迎来终点?    美联储考虑提高缩减刺激政策门槛    日本央行上调经济评估    欧洲金融经济困境可能进一步加剧    中国如何保“下限”?
                         经济热点
    “北京对策”迎来终点?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过去五年里,每当中国经济增长跌至8%下方,全球投资者都能指望中国政府开启刺激政策的闸门,给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注射强心针,从而全面提振需求。如今,中国经济增长正向7.5%甚至更低的水平下滑。分析师们几乎一致认为,中国已进入增长下台阶的时代,而政府非但没有恐慌,反而欢迎这种局面,相信这将带来一个更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6月中国出口同比下降3.1%,这是17个月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进口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近10%,远低于预期。对此,负责编制贸易数据的中国海关总署的新闻发言人郑跃声相当坦率。“当前我国外贸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
     鉴于分析师乃至政府官员都认为,中国不会——也不应该——恢复过去10年期间的两位数增长,各方的辩论焦点是:中国经济是否在过于剧烈地减速?有一派观点认为,政府在放缓加深的情况下将不会动摇,潜在导致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承受多得多的痛苦,现金紧缺的环境迫使企业削减支出,并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迄今,它(中国政府)发出一致的信号:政策姿态将保持趋紧,以遏制金融风险,”野村证券经济学家张智威表示。他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增幅有30%的几率跌破7%。
     但也有另一派观点认为,中国政府不久就会沉不住气。“放缓势头已经相当剧烈。若维持现行政策,我认为形势将持续恶化,最终进入通缩时代,那将导致大规模失业,那种局面是领导层不能接受的,”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严厉政策姿态是出口数据糟糕的主要原因之一。让人民币相对于坚挺的美元维持小幅升值态势意味着,人民币成为全球表现最佳的货币之一,尽管中国经济遭遇困难。“中国产品的外部需求真的受到很大影响,情况已经到了北京需要反思汇率政策的地步。无疑,人民币现在币值过高了,”法国兴业银行经济学家姚伟表示。
     通胀数据也突显中国国内需求疲弱。虽然6月消费价格指数(CPI)有所抬头,但上半年平均值仅为2.4%,远低于政府设定的3.5%的目标。更令人忧心的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第16个月处于通缩状态。部分受产能过剩的拖累,企业纷纷削减销售价格,从而压低了它们的利润。
     即将发布的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预计将强化经济不断放缓的格局。多数分析师相信,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幅将小幅降至大约7.5%,这将是第二个季度出现同比增幅下降。
     巴克莱分析师已将中国经济新的政策组合称为“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写的“破除‘硬着陆’恐惧症”一文称,6月底,我在写给巴克莱资本全球客户的最后一份“北京明信片”(Postcard  from  Beijing)中提出了Likonomics这个新词,并简要讨论了其三大政策支柱:不刺激、去杠杆和搞改革。
     该报告原本计划于27日凌晨发布,后来被研究部主管们压下了,理由是报告中提到的“硬着陆”问题需要经过更广泛的内部讨论,不然可能会令其他分析师们措手不及。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当天上午9点多系统自动把报告发出来了。原来纽约的主管们虽然做了决定,却忘了让新加坡的同事把报告从系统中撤下来。
     后来所发生的一切,表明巴克莱研究主管们一开始的决定还是有道理的。虽然他们没有料到Likonomics这个词会一夜走红,但有关硬着陆的评论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借用我前同事常健博士的话,在报告发布之后的一周内,巴克莱研究部几乎有一半的分析师都在写报告讨论如果中国增长出现硬着陆会对其他经济与市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而另一半的分析师则在试图搞清楚这个问题。不少媒体的报道更是直接以硬着陆作为新闻点。由此看来,我确实低估了市场在面对硬着陆风险时的心灵脆弱度。
     关于硬着陆问题,我想提出三点看法:第一,所谓的硬着陆,其实是个相对主观的问题,今天被看作硬着陆的增长减速,明天则不一定;第二,中国经济增长在未来几年发生周期性显著减速或者硬着陆,从逻辑上看有其必然性;第三,增长硬着陆短期内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但却是长期走向可持续增长的必经之路。
     有意思的是,虽然近年来国内各界已经就适当容忍低增长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大多数人依然谈硬着陆色变。过去几年经济学者与政府官员们反思中国政府应对全球危机期间的政策,认为四万亿刺激措施成功地保住了增长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基础设施领域产能过剩、地方政府举债过度、银行资产质量下降、通货膨胀压力上升  、资产泡沫风险增加等等。也就是说,过度追求高增长可能得不偿失。这一反思的直接结果,是2012年年初以来尽管GDP增速不断回落,政府没有再采取激烈的刺激政策。
     当然,容忍经济减速与接受增长硬着陆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但怎样才算硬着陆其实也是个很主观的问题。几年前多数人将GDP增速落到8%以下看做硬着陆,现在低于8%已经成为常态。目前不少人可能仍然将GDP增速滑到7%以下看做硬着陆,但这个看法明年就可能改变。过去我们一向强调“保八”的重要性,其实是指望通过增长保障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但十五年前提出“保八”的时候,中国的劳动人口每年以八百万的数量增加,去年劳动人口已经减少了三百五十万。既然如此,所谓的硬着陆也即GDP增速回落到3%左右究竟会造成多大的痛苦呢?
     更为重要的是,未来几年我们很难避免出现经济显著减速的情形。过去独特的增长模式即高速增长与结构失衡的结合体,我将其归因为改革期间不对称的市场化策略,  一方面产品市场已经完全放开,另一方面要素市场扭曲依然普遍而严重。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能源等市场的扭曲压低了生产成本,相当于为投资者、生产者与出口商提供变相的补贴,而向居民变相地征税。这一将收入从居民转移到企业的特殊再分配机制正是促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导致了结构失衡、效率低下和收入不均等问题。
     其实,中国增长模式已经开始出现转变。GDP增速已经从前几年的10%降到了目前的7.5%左右,经济再平衡也已经开始:经常项目的顺差大幅缩小、收入分配明显改善、甚至消费占GDP之比也逐步回升。而促成这些转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劳动力短缺而出现的工资高速上涨,从而逆转了过去由家户向企业的收入再分配。不过工资上涨仅仅是成本冲击的第一波,资金与能源价格上涨将是成本冲击的第二波。一旦资本与能源成本实现正常化,一大批杠杆化程度高但已经面临严重产能过剩压力的重工业企业将陷入财务困难。普遍的去产能过程可能导致经济快速下行,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经济硬着陆很难完全避免。
     不过这样的增长减速可能是暂时的。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还远远高于3%,经济下行是个周期性而非永久性的现象。比如利率市场化可能会打击杠杆率较高的国有重工业部门的生产,但非国有部门则可能由此改善融资条件从而实现更高速的增长。总体看来要素市场扭曲的消除应该有益于总效率的提高。换个角度看,发生临时性的经济硬着陆,其实就是经济周期正常化的一个具体表现。过去政府强制地将增长率波动压制在10%左右的狭小区间,以后进一步市场化了,中国经济会在各方面变得更像普通的新兴市场经济,而新兴市场经济的增长出现较大幅度的周期性波动,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周期性下行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帮助经济的质量,这也是中国政府一直在追求的目标。通常的规律是,经济上行时,好项目坏项目都可能上马。经济下行时就可以把那些质量不太高的投资项目挤出去,同时也能提高下一轮投资、信贷决策的质量。过去我们经济没有明显的上下行,不管是好项目还是坏项目,只要上了马都能存活下来,实际是显著地降低了经济的平均质量。这也可能是现在经济稍有减速就听到一片哀嚎的主要原因。
     总之,硬着陆本身是个相对的概念,其对实际经济的冲击力也在随着增长潜力的下行而逐步减弱。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意味着增长硬着陆很难完全避免,我们所说的硬着陆,在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其实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经历临时性的硬着陆,既能摆脱对无法持续的政府主导的投资的过度依赖,还能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率与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打破关于硬着陆的恐惧症。过去就是因为怕硬着陆,不敢改革,过度刺激。这些做法造成的新问题比它们所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也严重得多。
     当然,不怕硬着陆,并非意味着政府什么都不做。政府依然可以采取政策措施适当地稳定宏观经济,也可以采取措施缓解经济减速对就业市场的冲击。而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支柱即不刺激、去杠杆和搞改革,正是帮助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对症药方。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美联储考虑提高缩减刺激政策门槛
     据路透报道,美联储(Fed)官员正在考虑改变货币政策目标,并承诺在更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低利率,希望藉此阻断市场借款成本攀升。
     为了使经济走出衰退,美联储已经火力全开。但数月来联储官员担忧,缩减购债计划最终来临之际,投资者可能会推动公债收益率(殖利率)上涨。他们的担忧已经成为现实。5月,随着就业增长出现增强迹象,以及美联储暗示最早可能在9月开始缩减购债计划,与价格反向关联的公债收益率开始急剧攀升。
     随着公债收益率攀升,部分联储官员考虑这样的想法,即通过承诺即便失业率降至6.5%之后也维持利率接近于零,来牢牢控制借款成本。6.5%是美联储当前考虑收紧货币政策的门槛。美国6月的失业率为7.6%。
     6月,伯南克提升了把失业率门槛提高的可能性,但由于他表示联储计划到明年中期停止购债,该讲话引发公债收益率飙升,这条信息被淹没在市场的喧闹之中。
     “我确实认为很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成员希望把零利率保持尽可能长的时间,特别是在退出量化宽松时期,”期货交易所运营商CME集团首席经济学家Bluford  Putnam说,他曾经担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经济学家。“因此,他们可能讨论未来把6.5%的门槛变为6.0%或其他数字。”
     明尼亚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柯薛拉柯塔一年前就支持这个观点,当时他主张把失业率门槛定为5.5%,此后他也没有让步。柯薛拉柯塔称,如果家庭和企业认为在失业率仍远高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的健康水平之际,而联储开始抬升利率,支出和招聘就会受到抑制,而不及预期联储在就业恢复正常后再改变政策时的水平。
     联储当前的承诺和柯薛拉柯塔的提议,均需要一个重要保障条件。美联储称,如果通胀有可能突破2.5%,即使失业率仍然很高也有可能升息。
     美联储官员私下表示,降低失业率门槛的选项已经提交商讨,但还没形成定论。但是债市的近期动向增加了该选项的吸引力。在过去两个月,作为抵押贷款和其他借贷利率指标的美国10年期公债收益率已经攀升约一个百分点。
     美联储官员在决定修改政策之前,可能希望看到持续低通胀,还会担心购债计划的变化带来又一次破坏性的利率上升。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发生。当美联储的19位官员6月发布最新经济预测时,他们中间没人相信在失业率降至6.5%的关键点下方之前,通胀率会升至2.5%上方。但是,当伯南克6月19日暗示结束购债的言论引发全球股市和债市大跌后,一些美联储同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试图通过讲话来压低公债收益率,说明他们对于市场预期急剧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那些可能扰乱今年就业市场现有进展的因素。
     在伯南克表态后的一周内发表讲话的七位央行决策者中,包括很具影响力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杜德利。他甚至表示,市场有关提前升息的预期与美联储的预期“很不一致”。
     美联储最近不断发声,包括伯南克7月10日的温和讲话,似乎起到了作用:10年期公债收益率已经下跌,股市上涨,标普500指数7月11日收在纪录高位。但是跟踪美联储关键政策利率的期货交易商更加坚信,在2014年第四季,接近零的隔夜利率届时将在持续约六年后结束。这不同于6月的预测。当时的预测显示,19位美联储官员中有14位都预计2015年之前不会升息。
     伯南克7月10日的讲话被视为安抚市场的新举。他重申政策仍将“高度宽松”,即便失业率降至当前门槛之下,利率也可能保持在低位。“不会在失业率达到6.5%后自动加息,”他称。但高盛首席美国分析师Jan  Hatzius表示,美联储仅靠重申维持利率在低位的承诺,甚至是推迟削减购债计划,都可能无法说服公众相信其不会在2014年加息。
     阻止债市下跌的“更有效”方法是,下调失业率门槛。这样一来,如果伯南克一如预期在当前任期结束后离职,把舵盘交给外界可能并不清楚其观点的新任总裁手上,那么或许会帮助稳定市场预期。
     Hatzius在致客户的报告中称,这也将向“市场表明,美联储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并未改变,提早削减购债计划更多的是货币政策在战术,而非战略上的一种转变。”
     伯南克7月10日的讲话表明了这点,称不应把包括购债和利率在内的多种政策工具可能出现的调整,或循序渐进式的调整,与目前高度宽松政策的整体目标相混淆。
     决策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或许是,如何说服投资者相信,其不太可能在结束量化宽松后的短短几个月便开始加息。相反,他们希望清楚表明自己愿意根据经济形势,等待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再收紧政策。不过,有关下调失业率门槛的争论远未敲定。
     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威廉姆斯6月向记者称,考虑到货币政策调整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对经济产生影响,在考虑加息时以6.5%作为门槛是“合理的”。即便如此,他也暗示此观点有待商榷。
     “我认为我们确实应该进行这样的讨论,”他称,“更加接近(门槛)后,我们需要重新调整沟通方式,以进一步明确这些问题。”(完)
                                               (Reuters,2013.07.12)
    日本央行上调经济评估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日本央行周四(7月11日)上调了对日本经济的评估。该行称,日本经济正开始温和复苏。这是2011年1月以来日本央行首次使用“复苏”来描述经济状况。在结束了为期两天的政策委员会会议后,日本央行决定维持货币政策不变,同时维持对2015财年经济前景的乐观看法。这表明该行对其大规模宽松政策的信心。为扭转持续了15年的通货紧缩局面,日本央行于4月份大举推出刺激性货币政策。
     然而日本央行小幅下调了当前财年和下一财年的通胀预期,同时还下调了当前财年和接下来两个财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在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大幅调整政策三个月多一点时间之后,日本经济复苏正在积攒动能,因为出口商受益于日圆走软、消费者增加支出、通货紧缩压力逐步消退。央行周四的表态可能强化这种观点:除非为在两年内实现2%通胀率目标采取更多宽松措施的必要性变得明晰,否则央行暂时不会调整宽松政策。
     在政策会议上,日本央行还对始于今年4月份的三年的增长及通胀预期进行了半年度中期评估,并维持了许多私营部门经济学家眼中的过度乐观物价预期。政策委员们的预期中值是,日本在始于2015年4月的财年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升幅将达到1.9%,这与4月份该行公布黑田东彦上任后的首份半年度预期报告中的一致。这一预测未将日本计划于2014-15年将5%销售税税率提高一倍的影响考虑在内。
     但是日本央行目前预计,当前财年的通胀率为0.6%,较此前预期的0.7%略有下调。对于下一财年,该行现在预计通胀率为1.3%,此前预期为1.4%。然而,维持2015财年预期不变,显示出日本央行仍对其可以履行承诺、在两年左右时间实现2%通胀率目标充满信心,尽管之前两年的物价预期有所下调。虽然日本央行政策推高了国内的通胀预期,但是央行与市场的预期仍存在巨大差距。根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对41位经济学家的6月份ESP预期调查显示,他们对2015财年核心CPI升幅的平均预期为1.0%。仅有一位受访经济学家称,央行可以在两年内实现2%的通胀目标。
     对于日本经济增长前景,日本央行将本财年经济增速预期从此前的2.9%下调至2.8%。此外,该行还将2014和2015财年的增速预期分别从1.4%和1.6%下调至1.3%和1.6%。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致决定,维持货币基础每年扩大60万亿-70万亿日圆这一关键政策不变,主要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债来实现。
     上述决定符合接受道琼斯通讯社调查的12位分析师的预期。在月度经济评估中,日本央行称经济“开始温和复苏”。上一次日本央行用“复苏”来描述日本经济状况还是2011年1月的事。央行政策委员、前野村证券经济学家木内登英连续第三个月提议,央行作出更加灵活的通胀承诺,表明他希望确保长期利率稳定;在4月份货币政策发生巨大变化后,该利率波动加大。木内登英敦促其他政策委员将2%的通胀率作为中长期内的目标,并将当前宽松政策指定为“在大约两年的时间框架内的强力措施”。但是他的提议被8:1的投票结果驳回。
                                                     (WSJ,2013.7.11)
    欧洲金融经济困境可能进一步加剧
     据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8日向欧元区官员发出警告称,在经济衰退长期持续之际停止针对危机采取应对措施,欧元区的金融和经济困境有可能再度加剧。IMF在其对欧元区的年度经济评估报告中表示,欧元区内部的离心力依然较强,正拖累所有国家的经济增长。尤其是青年人失业率处于纪录高位,可能会对潜在经济增长和改革获得的政治支持造成长期破坏。报告指,这就需要迅速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包括欧洲央行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建立银行业联盟,以及通过欧元区救助基金对薄弱的银行进行资本重组。协调一致的积极行动或有助于促成欧元区迫切需要的经济增长。失业率继续刷新纪录高点,尤其是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受到严重冲击的国家。另一方面,毫无章法的解决方式可能会进一步削弱信心,使欧元区容易受到新的不利因素的冲击。
     而《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欧元区陷入战后最长的经济萎缩,“领头羊”德国曾被视为欧元区经济回升的希望,但5月德国工业生产大幅下滑出口持续下降,德国经济恢复遇难关,引发了外界对于德国是否能“引领”欧元区走出困境的质疑。由于经济低迷影响,欧元区对德国工业需求已大幅下滑。
     路透的一篇分析则指出,欧洲似乎正在重蹈日本的覆辙。文章指出,不起作用的货币政策,不能或不愿放贷的疲软银行业、被困在低增长环境中的经济,通缩魅影挥之不去。如果这些现象听起来似曾相识,那是因为确实如此。
     欧元区仍摆脱不了金融危机留下的大笔债务,愈发类似199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苦于因资产泡沫破裂导致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缩水问题。而日本央行也因制定政策时的谨小慎微而遭诟病。现在,日本央行总裁黑田东彦祭出规模空前的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则在缩小资产负债表规模,并以通过“前瞻性指导”口头压低利率而沾沾自喜。
     失业率居纪录高位,反映出欧元区产出缺口之大,再加上政府和民间部门仍需偿还如山的债务,导致一些分析师称通胀恐要低于欧洲央行略低于2%的目标水平。摩根大通在一份新的报告中表示,预期税后核心通胀率将跌至1%以下,这种情况还将至少维持到2015年底。5月核心物价则较上年同期上涨1.1%。物价面临的下行压力在欧元区受困的二线国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汇率贬值之门关上后,恢复竞争力的唯一方法就是压低薪资和其它成本。希腊45年来首次出现通缩,就增加了该国债务的实际负担。摩根大通认为,可能还有别国出现同样状况。
     欧洲央行决策者承认物价稳定面临偏向下行的风险,并表示已准备好在必要时进一步放宽政策。对部分分析师来说,再度放宽政策只是迟早的问题。“我们还没到那个地步,量化宽松还不是我们的基本假设。但1990年代的日本提供的经验是,欧洲在整顿银行资产负债表前拖得越久,通缩风险就越大,”摩根士丹利的Joachim  Fels表示。
     对于拖延所带来危险的警告正扑面而来,尤其是欧洲银行业者未能将ECB的低利率传导给南欧企业和家庭,这正在撕裂欧元区17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为了逆转这种态势,银行损失需要完全确认,脆弱但可存活的银行要进行资本重整,无存活能力的银行要关闭或重组。”
     日本在十年间的大多数时间里都在处理受地产价格暴跌重挫的“僵尸银行”,而欧洲对于共担未来银行倒闭成本的安排,可能在2019年前都不会生效。欧洲央行执委亚斯穆森则表示,一切已为时太晚。而且,提议中有权力关闭问题银行的这个机构,不会立即拥有能够开展工作的后备基金,虽然其可以通过行业征税来积累资金。
     人口结构问题则是另一个恼人的因素。
     日本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990年达到峰值,标志着经济增长黄金年代的结束。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日本60岁以上老人占其总人口的比例为32%,比其它国家都要高。但这并非日本独有的问题,许多欧盟国家也需应对人口迅速老龄化的问题,比如葡萄牙、爱尔兰和拉脱维亚。
     除非消除这些阻碍变革的障碍,否则我们可能将经历失去的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
     对于欧洲央行来说,要微妙地平衡好两个方面:即要使债市向成员国政府施以足够的压力以促其改革,又要提供足够的货币支持以刺激需求。因此,欧洲央行总裁德拉吉安抚市场道,利率将在更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当前或更低的水准。
     英国标准人寿保险公司分析师Andrew  Milligan称,“一方面,欧洲央行采用某种形式的前瞻性指导带来帮助。这有助于打消有关全球其他国家将追随美国政策的观点,而且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欧元。但主要问题仍在于,欧洲央行是否有能力支持个别受困国家。”
     当然,任何一家央行的能力都有上限。在一定时间里坚持放松货币政策,可以提高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从而减轻偿债负担。但央行无法延长人们的寿命,或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
     在人口萎缩的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速和生产率的任务全落在了政府肩上。
     以日本为例,迄今为止,所有的刺激都是通过财政激励和黑田东彦的大胆货币政策所提供,这意味着首相安倍晋三在参议院选举后祭出“第三支箭”——结构性改革时,其需要提出实实在在的目标。
     “如果安倍最终决定采行颇具雄心的促增长举措,而且‘安倍经济学’也取得成功的话,那么对欧洲最重要的启示是,要想重振经济,需将大胆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举措双管齐下,并恰当地安排好两者间的优先次序,”智库Bruegel的Andre  Sapir表示。
                                                       (综合消息)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如何保“下限”?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美两国在谈到未来政策时口径发生变化,这让中国投资者深受鼓舞。
    今年累计下跌13%的上证综指在周三(7月10日)和周四分别上涨2.2%和3.2%,原因之一,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发表了偏宽松的言论,他暗示,美联储的货币宽松工具可能不会像一些人想像的那么快收缩。另一个推动股市反弹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周三强调要确保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不滑出“下限”。这与中国官方近几个月来的政策信号略有差异。今年以来,中国在经济问题上态度一直强硬,流露出愿意用更慢的增长速度换取更长远的均衡发展的意图。
     因此,当李克强谈到确保”下限“时,中国投资者很快积极回应。但中国能够容忍的下限具体在哪里?政府又准备如何缓解经济压力?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非正式目标一度是8%,这显然不适用了,因为现在已经“破八”,经济学家预计,下周一公布的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7.5%左右。中国政府提振经济的能力是有限的。新一届领导人不希望再看到“信贷狂欢”,上个月银行系统爆发的“钱荒”给中国领导人敲响了警钟:大规模的信贷扩张必须停止。
     中国政府可能利用财政手段来实现稳增长的目标。野村(Nomura)经济学家张智威称,政府可以扩大公共支出,允许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高出较为温和的2%的目标。汇丰也表示,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率远低于央行今年3.5%的目标,意味着政府有扩大教育、医疗健康、社会福利和公共住房等领域支出的回旋余地。这也是一个合乎情理的选择,毕竟新一届领导人一直没有效法前辈通过大举放贷来刺激经济。再者,增加财政支出也有利于中国经济从投资驱动型增长向消费型增长的模式转变。
                                                 (WSJ,2013.7.12)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13年7月12日收盘点(括号内为7月5日收盘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15464.30(15135.84)↑;纳斯达克:3600.08(3479.38)↑;标普五百:1680.19(1631.89)↑;英国FTSE100:6544.94(6375.52)↑;法国CAC40:3855.09(3753.85)↑;德国DAX:8212.77(7806.00)↑;日经225:14506.25(14309.97)↑;上证综合:2039.49(2007.00)↑;香港恒生:21277.28(20854.67)↑;台湾加权:8220.49(8001.82)↑;新加坡海指:3236.06(3169.73)↑;越南指数:493.99(485.66)↑;印度BSE30指数:19958.47(19495.82)↑;巴西BVSP:45533.24(45210.49)↑;南非金融时报40指数:36227.27(34684.73)↑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13年7月12日收盘价(括号内为7月5日收盘价):
    欧元/美元:1.3067(1.2829)↑;英镑/美元:1.5107(1.4890)↑;美元/日圆:99.2200(101.2000)↓;美元/人民币:6.1382(6.1328)↑;CRB指数:286.66(280.72)↑;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2013年8月):1277.60(1212.70)美元/盎司↑;WTI轻原油(2013年8月):104.91(101.24)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3月期):6940.00(6841.5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2013年8月)6.810(6.600)美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货运指数:1149.00(1099.00)↑
    (注:绿色下箭头表示收盘价低于上周五收盘价,红色上箭头表示收盘价高于上周五收盘价)
    (编译、整理:李彦松、王砚峰;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3年第51期(总第1371期)2013年7月13日(星期六)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中国如何保“下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