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台湾面临衰退风险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8年第82期(总第906期)  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
    避免全球衰退的最佳处方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撰文称,我们的政治领导人下月将在华盛顿召开“布雷顿森林体系II” (Bretton  Woods  II)峰会。在过度沉迷于重塑资本主义之前,他们应当关注一下迫在眉睫的问题。自雷曼兄弟的倒闭引发全球银行业恐慌以来,美国和欧洲的政治领导人成功地在他们的银行周围拉起了封锁线,以预防金融崩溃。他们还没有做的是: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协调,以阻止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这才是亟待解决之事。
     美国的衰退是无法避免的。即使信贷紧缩有所缓和,美国家庭也不能再像近些年那样寅吃卯粮。家庭消费必然会急剧萎缩。楼市和股市逆转可能导致美国家庭财富缩水15万亿美元,由此产生的私人消费及投资的大幅下降可能达这一数额的十分之一。
     其它一些经济体也将遭遇自身原因引起的衰退,因为它们也允许国内出现房地产泡沫,而泡沫目前已经破灭。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或许还有西班牙,似乎就是如此。资本损失和楼市逆转导致美国以外地区支出下降,可能会使全球需求的首轮下降再多出3000亿至5000亿美元。
     然而,即便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出现急剧衰退,也不一定就会让全球陷入衰退。全球经济规模约为60万亿美元,因此,多达1.8万亿美元的首轮需求下降约占全球总产出的3%。如果没有抵偿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那么需求下降可能会再翻一倍,达到约6%——与4%的趋势增长率相比,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将衰退约2%。
     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便全球需求下降3%,也可以为亚洲和中东等盈余经济体所采取的扩张性政策所充分抵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直到最近,中国还一直奉行紧缩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抗击通胀。现在,中国必须彻底改变政策立场,促进国内需求,支持整个东亚协调一致的扩张。
     任何协调一致的扩张都应包括下列行动。首先,美联储(Fed)、欧洲央行(ECB)和日本央行(BOJ)应该将互换额度延伸至所有主要新兴市场,包括巴西、匈牙利、波兰和土耳其,以预防储备枯竭。其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应将低限制性贷款延伸至所有需要此类贷款的国家,从巴基斯坦开始。第三,美国和欧洲的央行及银行监管机构应与它们的大型银行合作,劝阻它们不要突然收回海外业务的信贷额度。西班牙可通过其在拉美的银行发挥作用。
     第四,中国、日本和韩国应进行协调一致的宏观经济扩张。对于中国,这意味着增加公共住房和基础设施支出。对于日本,这意味着不但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增加面向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贷款,为由日本或当地企业承建的工程提供资金。发展融资可以成为强有力的宏观经济稳定器。中国、日本和韩国应与亚洲地区的其它央行展开合作,促进由政府间贷款支持的扩张性政策。
     第五,现金充裕的中东国家应为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的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此外,尽管油价下跌,中东国家仍应维持国内支出。事实上,全球性宏观经济扩张越早实现,油价就会越快回升。
     第六,美国和欧洲应扩大提供给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信贷,这不仅可实践它们没有兑现的援助承诺,还可作为一种反周期的激励措施。发展中国家极度缺乏基础设施投资,对大型基建企业将是一场悲剧。
     最后,美国和欧洲尽管预算赤字规模庞大,但仍存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余地。美国扩张政策的重点应是基础设施和面向现金拮据的州政府的转移支付,而不是减税。这些措施不会阻止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出现衰退,但却能阻止亚洲和发展中国家陷入衰退。至少,它会为正在迅速增强的全球经济收缩划定一个底线。
                                               (FT,2008.10.30)
                         国际经济
    亚洲金融危机不会重演
     花旗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称,全球性衰退已然降临。美国、欧元区和英国的经济正在紧缩,2009年日本可能会经历GDP负增长。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外部危机的深化,亚洲金融市场正在急剧疲弱。截至10月22日,区域股票指数在一个月里平均下跌了25.5%;同一个月里,亚洲货币兑美元平均贬值了4%。长期债券收益率在印度尼西亚大幅走高,却在中国及香港、印度、韩国和泰国出现下降。  
     近期金融市场的急速恶化抛出了尖锐的疑问——亚洲会不会重演1998年金融危机的悲剧?正在兴起的亚洲会成为全球金融瘟疫的下一个受害人吗?  
     四个重要因素将增加亚洲幸免此劫的希望。首先,鉴于各国政府日益倾向采取强力措施,全球金融市场有望相对较快地开始企稳。而全球市场的稳定对于提振亚洲市场的信心和防止资本外流至关重要。外部危机持续时间越长,亚洲就越可能被拽进金融巨灾之中。  
     第二,总体上,亚洲银行资本充足、流动性良好;亚洲公司的负债权益比率也处于历史低位。十年前的金融危机后,地区银行经历了较大的变革,包括采用国际标准会计体系和贷款分类方法,增加贷款准备金,引入存款保险制度,监控资本充足率,改善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如今,亚洲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已从昔年危机顶峰时的 20%-30%下降到10%以下。此外,绝大多数亚洲银行流动性状况良好。韩国是唯一存贷比超过100%的亚洲国家,当外部融资条件恶化时,这将带来更大的去杠杆化压力。亚洲金融危机的另一个后果,是公司显着削减了借贷,开始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现金流。比如,亚洲上市公司的平均负债权益比率,已从十年前的 80%降至20%——这意味着融资风险对公司运营和收益的影响减弱了。
     第三,亚洲经济体的外贸已得到了显着改善。十年后,几乎每个亚洲国家都从经常项目赤字转为经常项目盈余;亚洲货币也从被视为普遍高估变成了多数被低估;外汇储备方面,亚洲则从6000亿美元增加到3.7万亿美元。
     第四,中国将在区域经济和市场中起到更为重要的稳定器作用。十年前,人民币不贬值和中国经济稳固增长,为区域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次,中国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举例来说,中国已经是香港、韩国和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而中国的强劲增长定然有助于全球商品市场维稳。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减缓至 9%,引发了外界对中国经济陡然下滑的担忧。考虑到中国强大的宏观基本面和政府有望采取的强力措施,我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在8.8%左右。此外,中国对经济和金融稳定的贡献将不止于区域间的贸易联系。手握超过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国也许能通过增加对美国国债市场的投资来帮助美国的纾难计划。不过就现阶段而言,由于缺乏国际市场经验和危机可能尚未见底,中国政府并不鼓励中资机构大举买入海外金融资产。
     因此,我认为亚洲不会陷入另一场1998年金融危机,至少现在不会。但随着外部危机进一步拖延,亚洲遭受崩溃的风险也在增加。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现在的流动性风险或外部资金流风险最终是否会引起对国际收支状况或银行体系(或两者)的整体性信心缺失。
     就现在而言,几乎每个经济体都已受到这场危机的影响,其中一些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资金流依然是亚洲经济体最大的风险。举例来说,亚洲股市2008年的净流出已达到160亿美元,几乎抵销了2007年的净流入170亿美元。套息交易(carry  trade)平仓是最近韩元、印度卢比和印度尼西亚卢比走弱的原因之一。甚至在资本管制较严厉的中国,近来短期外汇储备的变化也引发了对热钱流出的猜测。
     外汇储备的变化确实最令人担忧。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一直持续上升——但近几个月,这样的趋势出现了逆转。事实上,2008年第三季度印度、韩国、马来西亚和台湾的外汇储备总共减少了100亿美元到200亿美元,其原因可能在于资本汇出,以美元计价的欧元、日元资产价值下跌,和央行为防止本地货币崩溃而进行干预。
     在新近逆转的趋势中,中国、菲律宾和新加坡仍是例外。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新增外汇储备970亿美元,少于第二季度的1270亿美元和第一季度的 1540亿美元。尽管如此,9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额已经超过1.9万亿美元,并且仍在增加。2008年第三季度,菲律宾和新加坡的外汇储备基本保持了稳定。
     其实所有这些变化与过去观察到的弱点一脉相承。从外部融资需求规模(或流动外资总量)与外汇储备比较来看,韩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是区域内最脆弱的经济体,紧随其后的是印度和菲律宾。按此标准,中国则是区域内最具弹性的经济体。
     由此不难看出,如果外部危机继续加剧,亚洲经济体和金融市场受创程度也将更严重。但基本面的改观降低了多数亚洲国家重蹈1998年覆辙的可能性。尽管如此,外部脆弱性更高的经济体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和更严重的资产贬值。与之对应,拥有更大国内市场和更强政策灵活性的国家有望保持强劲增长。预计以中国为首的多数亚洲政府将进一步放松货币和财政政策。中国和印度将提供两种不同的持续强劲增长范本;而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可能因为外部需求走弱而遭受更严重的增长放缓。  
     决策者担心经济放缓而投资者焦虑融资风险,这意味着亚洲货币目前将保持弱势,韩元、印度卢比,印度尼西亚卢比和菲律宾比索可能更快地贬值。但随着时间过去,整体上亚洲货币将恢复走强的长期趋势。事实上,一旦美国金融市场稳定下来,投资者便会接受更多风险,资金也将向亚洲回流。届时亚洲资产价格将迅速提升。
                                             (FT中文网,2008.10.31)
    美国经济何时能够复苏?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随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正式出现收缩,市场的关注焦点也已经转移到了经济下滑的严重程度以及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推动经济复苏上。但目前看来,似乎最糟糕的时刻尚未来临。美国第三季度GDP较上年同期收缩0.3%的消息公布后,大多数经济学家都预计,经济负增长局面至少还会持续两个季度。
     摩根大通的雷哈特(Abiel  Reinhart)表示,第三季度经济下滑也预示着更坏的情况即将到来。我们现在预计,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将平均较上年同期收缩3%,将是自1981-82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预计,2009年第二季度美国GDP将为零增长,2009年下半年将有所回升。但他们仍然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将在一定时期内低于趋势水平。
     预测机构Macroeconomic  Advisers预计,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将分别较上年同期收缩2.8%和1.4%。该机构认为,如果2009年政府推出新的财政刺激举措,那么经济在下半年会出现复苏。但他们也警告说,如果政府真的出台财政刺激措施,那也不会很快见效,不足以明显改善未来两个季度的GDP走势。
     Mission  Residential的理查德·穆迪(Richard  Moody)也认为,经济要到2009年下半年才可能复苏。他表示,解冻信贷市场是必要的第一步,但美国和全球经济已经蒙受的创伤还需要时间去弥合。
     刚刚步入第四季度之际,整体经济曾面临着三大问题:不断上升的能源价格、信贷紧缩以及住房市场持续恶化。随着衰退迹象日益明显,能源价格已经回落,信贷市场也出现了暂时的好转迹象。
     摩根士丹利的大卫·格林劳(David  Greenlaw)表示,我们仍然认为目前实施的政策举措以及有望实施的措施足以促使信贷状况出现一定程度的好转,并最终增加整体经济的稳定性。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目前经济活动仍在下滑中。
     然而,住房市场问题依然挥之不去。在10月份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前,住房市场曾显示出了一些持稳迹象。但更加收紧的信贷状况、不断增加的失业人数以及日益疲软的经济可能会对房价进一步施加压力。许多经济学家表示,如果住房价格没有触底,经济是不可能复苏的。
     因此,即便大多数经济学家现在预测经济将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复苏,美国经济仍然面临着下行风险。
                                               (WSJ,2008.10.31)
    欧元区10月份CPI升幅继续下降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欧元区10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增幅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从而为欧洲央行在经济疲软时减息铺平了道路。欧盟统计局(Eurostat)周五(10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10月份CPI初值为上升3.2%,低于9月份3.6%的升幅,略高于3.1%的预期。但CPI升幅依然连续第14个月高于欧洲央行目标。欧洲央行对CPI升幅的目标是低于但接近2%。
     欧盟统计局将在11月14日公布10月份CPI数据的详细分类数字。另据该局周五(10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信贷紧缩及经济走软预示就业前景并不乐观,但欧元区9月份失业率仍持平于 7.5%。上周接受道琼斯通讯社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欧元区9月份失业率将小幅升至7.6%。数据显示,9月份德国的失业率降至7.1%,8月份为 7.2%,上年同期为8.3%。法国的失业率从8月份的8.0%降至7.9%。
                                         (WSJ,2008.10.31)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无需担心经济下滑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张斌发文称,次级贷款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美国、欧盟、日本的实体经济持续衰退,比发达国家更脆弱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能否抵挡资本抽逃和外需减缓则是更大的问号。现在,中国面对的外部环境比当初东南亚金融危机更加凶险。
     出口和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现在已经面临非常显著地下滑。数量众多的出口加工厂倒闭和随之而来工人失业已经取代了此前的“民工荒”,没有房地产商再把房子捂在手里,新房已经成了烫手山芋,现金为王才是硬道理。商业银行也开始惜贷,连信誉卓著的跨国公司也很难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地从银行获得贷款。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很短的时间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下滑,避免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虽然中国经济前三个季度累计GDP增长率仍然高出过去三十年平均水平的9.9%,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严峻内外环境下,提早行动不失为未雨绸缪。问题在于,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未雨绸缪?
     中国应该继续鼓励出口吗?继续鼓励出口政策的后果包括:首先,由于外部需求的下降,维持或者是增加出口只能通过降价才能实现,而短期内降价部分只能靠出口补贴(而不是技术进步)或者是挤压利润和工资才能实现。中国的贸易条件会因此恶化,中国将用私人和公共部门资源补贴国外消费者。第二,刺激出口政策将引发进口国的报复性措施,比如进行货币贬值,或者提高贸易保护壁垒。第三,即便短期内外汇和经济增长得以维持,但这和中国国民福利改善并没有太大关系。第四,中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将继续存在,甚至进一步恶化。最后,出口工厂的工人可能暂时避免失业,但是如果他们仍然在那些最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未来仍然无法逃脱被淘汰的命运——假如他们现在20多岁便失业,以后可能是30多岁失业;但年龄的增加将让他们更难学习新的技能和找到新的工作。
     中国应该继续鼓励投资吗?由于短期内消费一贯地平稳,有必要保持投资增长防止经济过度下降。房地产是投资里面的大项,而且牵涉行业很广,需要避免房地产投资过度下滑。然而,当前各种鼓励消费者买房的优惠政策看似补贴了购房者,结果是减缓了房价的下跌,最终受益的却是房地产开放商,而房地产商未必因此就增加新的投资。如果利用政府资金和优惠政策启动廉租房建设,受益的是最需要得到救助的社会底层,而且将更直接地拉动经济。
     出口投资之外,中国的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当前受到行政力量严格管制的产业当中都面临严重的供给不足,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问题在于这些行业对私人部门不开放,行业内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把私人投资挡在门外。如果能尽快推进这些部门的放松管制,出口部门被迫转移出来的资源和劳动力就找到了新家。一旦中国能成功地把资源重新配置到这些服务业部门,整个国家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源将服务于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消费者;更大规模的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将会大大减轻中国的环境和交通压力;更好的医疗、教育和文化娱乐会让中国人生活地更加健康快乐,更有信心应对老龄化的到来。
                                                 (FT中文网,2008.10.28)
    中国加快经济转型无退路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出口创汇,经济发展亦以出口导向为战略,即使过度压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也要保住出口。但这样做造成了不少不良后果,一是导致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忽略消费,令经济在外需出现严重困难的时候难以持续平稳发展;二是积累了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大量外汇储备,但美元却在不停地贬值。所以,出口的道路越走越窄。
     中国社科院世经所所长助理何帆指出,中国现在作为一个穷国,在给最富的国家美国提供最终贷款者角色,这是非常无奈的选择,中国牢牢套在里头,已到了亟待调整的时候了。不能再靠美国的市场,还是要靠国内投资,靠扩大内需,内外平衡,才能让中国经济更平稳地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却不知道怎么花的问题。
     要启动内需市场,首先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人们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过去,对卫生、教育等投资不足,导致这些公共服务的价格奇高,质量下降。居民为了应对未来在医疗、教育和养老方面的不确定性,被迫增加储蓄,因此不敢增加消费。其次,要提高与内需有关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这涉及另一个重要问题,即收入分配。因此,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要更多地关注民生。第三,要抓紧理顺价格,实施资源税改革,让政府从能够施加影响的领域逐步退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纠正价格体系的系统性扭曲,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内在的价格形成机制。
                                                   (大公报,2008.10.28)
    台湾面临衰退风险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台湾可能因此陷入2001年以来的首次经济衰退。就业市场的急剧恶化已经促使央行采取了大幅降息的举措。台湾央行总裁彭淮南周四再度将利率下调了25个基点,这是该行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为应对经济放缓而第四次减息。
     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影响对台湾的出口需求,主要是电脑或手机等科技产品。很多人因此而失业,而原本已经十分低迷的个人支出变得更加黯淡。
     台湾市场份额最大的职业介绍机构一零四(104  Corp.)董事长杨基宽(Rocky  Yang)表示,眼下就业市场低迷的程度和波及范围都比 2000-2001年经济周期时更加严重。自10月以来,就业市场急转直下。而且这种状况影响的不仅仅是蓝领职位,白领们也未能幸免于难。
     台湾“行政院”主计处普查局(Bureau  of  Census)的副主任Jiann-Jong  Huang表示,台湾9月份失业率触及4.27%的三年高点,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失业率达到4.12%的三年高点,这与历史情况不同,一般情况下失业率数据在经历了夏季的高峰后通常会回落。Huang表示,这一次失业率上升的幅度要远远高于2000年。台湾9月份领先指标连续第六个月出现下降,景气对策信号为代表衰退的蓝灯。与此同时,9月份出口订单仅增长2.8%,为2002年3月以来最疲软的月度增幅。
     彭淮南表示,8月份以来失业率的异常上升预示经济显然已出现减缓。该行在一份声明中称,将继续密切监控银行系统的流动性状况,以确保其稳定。
     在台湾“央行”周四(10月30日)减息之前,曾于9月16日下调了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这一举措标志着为期四年的紧缩政策周期宣告结束。之后,台湾“央行”分别于9月26日和10月9日降息。
     部分经济学家预计,7-9月份台湾本地生产总值将较上年同期下降,出现自2003年第二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当时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俗称:非典型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很多地方,其中以亚洲所受的冲击最大。该数据将于11月中下旬公布。1-4月期间台湾本地生产总值较上年同期增长4.32%。
     Calyon  Credit  Agricole  CIB 驻香港的经济学家Sebastian  Barbe警告称,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二季度之间台湾经济可能会出现衰退。她表示,台湾高度依赖出口,所以受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很大。糟糕的是,台湾的消费状况一直低迷不振,无法抵消外部需求疲软的不利影响。
                                               (WSJ,2008.10.31)
    (摘编: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8年第82期(总第906期)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台湾面临衰退风险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