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需要能源供应新体制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8年第65期(总第889期)2008年8月26日(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原油泡沫”已经破灭了吗?
    短期油价可能跌破一百美元
     据美联社8月12日报导,由于美元升值势头有增无减,并有更多迹象表明中国能源需求可能下降,8月11日油价曾一度跌破每桶113美元大关,收盘时创三个月来新低。
     在早些时候的交易中,由于交易者关注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之间的冲突,油价出现波动。有人认为,俄格冲突可能会引起石油供应中断。但是,由于美元升值加速,且能源市场关注一份来自中国的报告(该报告称,中国7月份的原油进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上述担心不再引起人们的重视。芝加哥阿拉龙贸易公司分析师菲尔· 弗林说:“现在,我们开始关注供需平衡中需求疲软的一面。”美国DTN公司资深分析师达林·纽瑟姆说:“市场仍处在动荡中。”他说,经济减缓的迹象可能会使油价跌回到每桶100美元以下。
     日本《东京新闻》8月12日到报道则给出这样的题目:“原油泡沫”已经破灭?
     报道说,原油价格下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汽车大国美国经济减速,导致对汽油的需求减少。此外,美元升值和监管当局对投机资金进行限制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提高了石油产品的价格,为奥运会而进行的石油储备也告一段落,这些使得中国的需求增势趋于缓和。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嶌峰义清指出:“过去原油价格一直无视世界经济增长减速的事实而持续上涨,而今终于开始反映实际需求了。”他认为“原油泡沫”已经破灭。
    原油市场:盛极而衰?
     《华尔街日报》8月12日发表安妮·戴维斯的分析文章说,市场对欧洲、日本经济放缓将削减原材料需求的悲观情绪正在快速蔓延。交易员也担心随着这些经济体增长疲软,美元的再度走强将压低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的价格。
     自 6月30日以来,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价格累计重挫了18%,天然气价格则暴跌37%,降至8.349美元/百万英国热量单位。其他大宗商品也遭受了池鱼之殃。自6月底以来,黄金期货价格已下跌逾11%,部分工业用金属价格也出现下滑。农产品价格也降了下来,玉米、黄豆以及小麦价格分别下跌了31%、24% 和5.9%。
     许多市场观察人士都认为,供需基本面因素会为油价在远远高于去年同期的水平上构筑底部。当时油价还处在每桶70美元区间,金价每盎司670美元(8月11日金价报821.50美元),当时玉米价格为每蒲式耳3.33美元(8月11日报4.97美元)。市场人士认为,未来价格飞涨的可能性不能说不存在。
     但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的重挫表明,那些在今年早些时候推动商品价格升至前所未有高点的外部因素已经没有那么大能量了。8月7日,即油价创出数周最大跌幅的前一天,高盛分析师表示,当前正是买进时机。他们认为,今夏早些时候油价及玉米价格出现的从未有过的迅猛涨势导致需求出现“暂时”疲软,随着价格回落至较适宜的水平,消费需求会出现回升。就石油市场而言,虽然美国的需求量走软,但库存水平仍然非常低;表明美国需求疲软所带来的任何供应余量都会被新兴经济体吸纳。
     高盛分析师认为,直到明年玉米和黄豆库存仍将保持在低位,从而使价格较目前具备相当的上升势头。他们预测,三个月后原油价格将升至145.30美元,一年后将达到147美元。
     大宗商品的著名多头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他没有丧失信心。他说,我听他们说商品泡沫破灭已经听了7年了。或许商品泡沫是会破灭,但我认为不会也持续7年。他说,市场只是在调整。他指出,七十年代黄金价格也有两年的时间掉头向下,当时投资者纷纷抛售黄金,但后来金价反而升到了更高的水平。罗杰斯说,油价的这波牛市行情始于1999年,那之后曾出现多次回撤,“吓跑了很多多头人士”。
     各大银行在大宗商品价格持稳问题上各持不同看法。德意志银行全球宏观策略部门分析师7月31日表示,2009年第一季度,油价会从峰值回落到每桶100美元的价位,到2010年会进一步降至85美元。而该行大宗商品部门专业人士当时预计,第三季度某个时段油价将回落到135美元,他们还说,美国中西部库存减少表明,基本面因素正在吃紧,或预示着油价将趋稳。
     蒙特利尔银行(Bank  of  Montreal)全球投资部策略师唐纳德·考克斯(Donald  Coxe)最近写到,当有沮丧的客户问他大宗商品的牛市行情是否已结束时,他回答说:肯定还没有。不过,在考克斯发表观点的同时,蒙特利尔银行资深经济学家萨尔·瓜提瑞(Sal  Guatieri)指出,大宗商品热潮“已告结束”。该行表示,瓜提瑞只认为商品价格将出现回调,而不会暴跌。
     一些短期动量因素也站在看跌派一边。所谓的非商业性石油交易商(比如对冲基金等投资者)已改变了一度看涨油价的投资策略。独立能源市场分析师斯蒂芬·肖克  (Stephen  Schork)指出,根据监管机构的数据,截至8月5日,非商业性交易商在石油期货交易中的看跌头寸达到了2007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随着市场转向,信贷危机加大了此类交易方守住大宗商品看涨头寸的难度,因为交易方参与交易要缴付一定的保证金。而且,随着国会讨论立法审查大宗商品市场,可能削减投机商的头寸规模,因此许多人纷纷解除头寸。与此同时,关于大型交易商结清头寸离场的传言已经让市场变得惶恐不安,大型石油交易商Sem  Group  LP  7月份提交破产申请更加剧了这种气氛。该公司证实其7月份已清空石油期货头寸。多次指出油价被高估的花旗集团分析师蒂姆·埃文斯表示,市场动能现在已转向空头。他说:石油市场正在考虑重回上升轨道,但它似乎难以抵抗目前的抛售动能。
    石油时代的终结并非近在咫尺
     《参考消息》8月15日转载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发表的前欧盟委员会能源总干事巴勃罗·贝纳维德斯的文章——“石油资源枯竭了吗”。
     文章说,在当前这种使用各种可再生能源流行的时刻,对于石油时代的终结的回答非常简单:显而易见,像其他自然资源一样,石油也是越用越少的能源,而且最终要面临枯竭的风险。然而,欧佩克创始人扎基亚马尼曾在无数场合不无幽默地评论指出:“石器时代的终结并非源于缺少石头,同样石油时代也不会因为石油枯竭而消亡。”这一说法过分夸张,但可能的现实情况却是,无论是亚马尼不合时宜的话,还是“石油悲观主义者”的预言都无法完全解释异常复杂和取决于多重因素的当前状况。
     石油储量将呈减少趋势
     截至2006年底,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至少已达到1.2万亿桶,其中7420亿桶位于中东地区,非洲1170亿桶,南美和中美洲1000亿桶,接下来递减的依次是俄罗斯、北美洲、前苏联其他地区、亚洲和欧洲。像其他数据一样,这组数据也并不准确,但是最起码它指明了使用当前技术条件和成本可采的常规原油数量。至于全球原油生产量,截至2006年底达到每天8170万桶。
     支持石油枯竭论的人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可替代逐渐枯竭的现有油田的疑似油田的数量很少。的确如此,便捷和廉价的石油时代无疑已一去不返,频繁发现大型油田的年代也已经过去,而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美国,其开采率和储量近20年来无法补救地一直没有停止一路减少的趋势。甚至在伊朗发现的南帕尔斯天然气田和哈萨克斯坦的卡沙甘油田也引发了地缘政治问题。按照当前的消费速度,如果想要满足到2015年的需求就必须在目前的产量基础上每天再增产大约6000万桶。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那将意味着需要再发现和开发出十几个北部油田规模的新油田。
     非常规石油开采成可能
     但是即便常规原油减少,也不能因此而断定石油时代的终结已经来临。全球不断增长的需求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指望其他非常规的石油。直到目前还被视为不可开采的非常规石油已经变成了一种必须的可能目标。例如加拿大艾伯塔省发现的油砂,其储量可能已经超过了沙特阿拉伯目前可开采的石油储量。但是油砂开采首先需要从地下挖出油砂岩石,然后在高温高压下通过化学方式将岩石中蕴含的沥青提取出来,这些沥青经过进一步提纯与炼化方能转化为可在炼油厂进行加工的石油。这一过程存在环境污染的风险。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正在等待开采和进入商业渠道,前提是现任政府的政策能够允许必要的庞大投资加入,以应对这一技术难题。深海或超深海原油也是类似情况。当前开采墨西哥湾、北海、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或安哥拉等地原油时遇到的技术困境根本无法与开采超深海油田相比。实际上,巴西在东南部桑托斯市附近发现的图皮油田是一个蕴含着大约80亿桶原油的超深海油田。油田的大部分都处于2000米岩层以下,深度达到6000米,其中  2000米是海水。这样一个特殊油田的开采成本绝不会低于500亿美元。
     几年前,一直有效开采北海油气资源的挪威宣布在最北端的水域内极其可能存在着油气资源,如巴伦支海,这将是对极地石油的补充。目前,仍很难估算出所有这些储量的可开采潜力,但是这并不能阻碍各北欧大国将目光瞄准在北极地区,将其视作重要的资源区,这不仅仅是因为这里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例如俄罗斯,已经将其国旗插在了北极的深海区,以此划定领土,对这一区域的界定和经济开发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国际纠纷。
     石油枯竭取决三大因素
     石油是否枯竭基本上取决于三个因素:全球需求的变化、技术知识和价格。无论来源于哪里的估算都指明了同一结果,即未来12年内的世界能源需求将以接近每年2%的速度增长。国际能源机构在2007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将世界能源需求的年增长率定为1.8%,到2030年世界能源消耗量将剧增55%。在这一可预见的能源需求增长中新兴国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该机构予以特别关注。“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将负担80%的需求增长,中国的能源进口量将增长4倍,印度3倍。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量将趋于平稳,能源的有效利用将起到遏制需求的作用。
     为满足运输而增加的能源需求构成了石油消耗量的主角,虽然无论是汽车还是飞机都从根本上改善了对燃料的消耗,但增长将继续。
     如果对技术问题加以浅显地概括,就必须强调在石油生产的各个阶段,即勘测、钻探、开发远海油田和生产阶段中均引进了各种完善技术。
     最后是价格因素。1998年11月,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是每桶不到10美元,2008年2月27日已经达到100美元,即使最悲观的人士也没有预料到油价会这么早就达到这个高位。无论未来油价如何发展,大家都寄希望于这一水平能让我们有机会寻找替代解决方案。
     石油枯竭了吗?
     石油时代的终结并非近在咫尺,目前也无法预见到。但不管怎样人类都逃不脱这样一条金科玉律: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事,还要提前顾及到子孙后代的福祉,当然还要依赖我们的经济能力和理性。
    谁在操纵世界油价走势?
     《参考消息》8月21日发表《石油战争》一书作者威廉·恩达尔的文章“谁在操纵世界油价走势?”
     文章说,高油价中至少有60%是极少数金融公司与美英石油巨头联手操纵市场的结果。在美国精英人士看来,石油就像五角大楼战争机器一样完全是一种施加控制的武器。在美国11月的大选之后,估计油价会在操纵之下再度上升,或许会到200美元。世界需要一个以合理的价格向类似中国这样的消费国提供石油的新体制。
     自 2003年美英占领伊拉克以来,我们看到全球油价大幅上涨。仅自今年1月以来,北海布伦特原油和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的期货合约价格已从每桶90美元激增到 7月中旬的147美元高点。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和美国政府宣称,个中原因是根本性的供求失衡,其言下之意是,迅猛增长的需求,尤其是中国的需求,超过了世界供应增长的步伐。
     恩达尔指出,情况根本不是这样。高油价中至少有60%是极少数金融公司与BP或埃克森美孚等美英石油巨头联手操纵市场的结果。之后,其他一些人也对投机因素在油价中占据的比重作了类似估计。也就是说,在几周前的每桶127美元的油价中,多达90美元是交易商未受监督的不当行为造成的。
     石油定价控制秘而不宣
     作为华尔街高盛公司的前董事长,亨利·保尔森深知,驱动油价的是未加管制的期货投机行为,尤其是通过国际商品交易所(ICE)展开的投机行为。国际商品交易所是几年前由高盛公司和开展衍生品业务的几家主要银行创建的平台。在这里需要介绍一些背景,因为对石油定价的控制可能是除海洛因定价之外世界上最秘而不宣的行当。
     2000年,《商品期货交易现代化法》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这是25年来衍生品交易监管领域最为激进的放松管制措施。该法律规定,能源期货合约这种衍生品的场外交易可以不受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监管。这项法律被人称为“安然漏洞”,因为正是现已破产的安然公司给了国会议员数以百万计的美元来影响该议案,从而为安然渴望的对能源期货市场的可耻操纵敞开了大门。在此之前,法律规定一切期货交易活动都必须在经CFTC监管的交易所,例如纽约商品交易所进行。
     在所有石油期货交易商中,仅有约30%被确认为正规的市场交易商,他们买卖石油并且需要通过对冲来防范风险。其余的70%都是投机性质的。自2003年美国占领伊拉克、中东局势出现动荡以来,衍生产品投机者很容易就能拿战争或中东爆发新战争的风险作为油价上涨的理由。众所周知,除非得到管理,无论粮食或石油领域的期货市场都非常容易受欺诈或操纵行为的影响。
     操纵行为真正发生变化是在2006年。有证据表明,刚从高盛公司来到华盛顿的财政部长保尔森要么知道、要么协助他人对当时居于高位的油价进行了操纵。2006年7月,高盛公司改变了能源所占权重很高的高盛商品指数。这迫使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大型基金迅速作出调整,慌忙出售石油,否则就将面临巨大亏损,从而导致油价大幅下跌。
     这样的影响是短暂的,很快出现的一个新因素推动价格到达引人注目的新高。2006年,CFTC批准位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ICE从其伦敦的分支机构ICE欧洲期货交易所(前身为国际石油交易所)出售一种产品。这种产品就是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的期货合约。CFTC决定,它不需了解在ICE的美国石油期货交易中谁持有何种交易头寸的具体情况,因为从法律上说位于伦敦的ICE期货交易所应由英国管理,而英国的管理是非常松散的。
     这就意味着,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交易必须每天向CFTC报告的同时,高盛或摩根士丹利之类的银行可以经由亚特兰大的ICE从事同样的石油交易,无需得到审查。WTO商品的期货交易业务因此激增。此后,流入石油和其他矿产和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资金增长了4倍。
     “一种施加控制的武器”
     《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一书指出,美国政府最高层和华尔街都把油价的控制而不是供应的安全视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安全问题。在美国精英人士看来,石油就像五角大楼战争机器一样,完全是一种施加控制的武器。
     英美权力集团是上世纪70年代油价冲击的幕后推手。它也是1986年推动油价大幅下跌的力量,当时部分是为了确保乔治·H·W·布什的当选,部分是为了削弱苏联的经济。前国务卿、洛克菲勒家族的门客亨利·基辛格曾用这样的话表述上世纪70年代美国精英的意识形态:“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整个国家或国家集团。”今天的情况也是如此。
     简言之,当前的高油价体制是一项深思熟虑的政策。埃克森美孚、雪佛龙或BP公司的巨额利润还不是主要原因 ——它对布什-切尼核心圈子的内部人士来说是不错的额外好处。就像上世纪70年代一样,采取这项政策是为了让美国精英更好地控制正迅速摆脱美国控制的世界经济。这听起来相当复杂,其实不然。
     上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撕毁了布雷顿森林协议,使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而是与F-16战斗机和“艾布拉姆斯”坦克挂钩——与美国称霸天下的军事实力挂钩。自此以来,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便处在缓慢但却致命的衰退中。
     入侵伊拉克是为了控制石油,美国要对中东那些石油不在美国控制之下的国家实行军事统治。这次行动失败了,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未来的历史学家将视之为美国在全球的滑铁卢。华盛顿的终极目的是希望能够控制中国的经济未来。这是它目前最大的担心。
     世界已不那么依赖美国
     华盛顿和华尔街的那些人认为,如果能让石油、同时顺便也让粮食的价格增长100%、甚至200%或更多,他们就可以使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臣服在其脚下。他们又开始玩上世纪70年代的那套把戏,当年,正是这些人操纵油价涨到原来的4倍,并使世界粮食价格飞涨。
     恩达尔说,油价的上涨虽然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但这一次他们的问题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此期间已崛起为生机勃勃的现代工业国家。我在最近访问中国时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我看到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活力四射,那是上世纪50年代末我作为一名年轻人曾在美国看到的那种活力。
     美国的那种活力今天已变成悲观沮丧的情绪。政府实施放松管制、玩忽大意的政策,支持给极其富有的人减税却给其他人增税,甚至在受过良好教育、拥有熟练技能的中产阶层人士中失业者也越来越多,银行靠欺骗性的住房贷款大发横财,引发所谓的次贷危机,在房主无力还贷时将他们踢出家门。
     恩达尔认为美国正处在新的大萧条的开始阶段,这次大萧条比上世纪30年代的那次更严重。这将如何影响世界其他国家仍然有待观察,但对中国等国家来说关注焦点正转向欧亚大陆,转向中东、欧洲、非洲和拉美。简言之,世界其他国家已不那么依赖美国作为增长的发动机,这是件好事。
     如果没有美英两国政府的串通一气,没有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将不可能出现当前的油价飞涨局面。从一开始,美国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唯一伙伴便是托尼·布莱尔以及占据伊拉克南部产油区的BP 公司,这绝非偶然。现在我们知道了,布莱尔和乔治·布什一起在萨达姆是否构成威胁问题上撒了谎。真正的原因是想要控制石油。
     美英金融利益决定油价
     在这场极端的价格投机中,谁赢了,谁输了?
     从表面上看是像高盛这样的华尔街机构、像BP公司这样的石油巨头(它们控制着ICE石油期货交易所)目前在世界上占据优势地位。纽约商品交易所建立了迪拜交易所,后者目前也正式免受CFTC的监督,可以在美国买卖期货合同而不受监管。迪拜交易所受纽约商品交易所控制。这意味着今天的世界油价不是由通常的供求关系决定,而是由英美的金融利益决定。
     从2007年4月时的每桶65美元到现在,油价增长了一倍还不止。在这段时间里,美国、甚至中国抑或全球的需求并没有增长一倍。需求的增长几乎为零。供应也没有大幅减少。沙特阿拉伯等地方的大型新油田正在取代其他地方供应的不足。供应和需求是平衡的。
     英美的石油业巨头制造了一个巨大的骗局。他们想告诉我们,我们快要用完轻易到手的廉价石油了,石油是有限的商品。这些散布“石油巅峰”论调的人是宣传家,不是严肃的科学家。这并不是个中的原因。然而,“石油巅峰”论已被媒体广泛报道,大多数公民无奈地接受了这种理论。
     油价可能再上升至高位
     油价会保持在这样的极高水平吗?恩达尔指出,我的估计和欧佩克及其他一些专家一样,即如果未来若干年我们能确保一个(比如说)每桶60美元的油价底线,那么世界找到的石油将超出未来几百年经济增长的需要。其他一些措施可能也会有帮助。
     最近几周,布伦特或WTO原油的期货价格已下降了约14%,从顶峰时的每桶147美元跌至110多美元。这是一种新趋势吗?一切很清楚,正是那些操纵石油投机泡沫的人导演了最近的油价下跌。它可能和11月的美国大选有关,共和党人麦凯恩面临一场激烈的竞争,需要油价下跌的景象来给他帮助。这也可能是一个诡计,意在缓解来自航空公司、货运公司和农业领域的日益增大的压力。后者要求堵住“安然漏洞”,迫使国会关闭石油期货领域的投机性赌场。
     高盛公司6月曾“预测”油价会达到200美元时,高盛公司能获得有关谁持有何种期货头寸的内部信息。它不受监管。在诱惑投机性投资者入市之后马上策划一次价格的暴跌,实属轻而易举。下跌过程并结束。8月到10月期间,油价可能会短暂降到甚至100美元以下的低位。在美国11月的大选之后,估计油价会在操纵之下再度上升,或许会到200美元。
     中国需要能源供应新体制
     目前,我们没有充足的可替代石油的能源来推动我们的经济增长。我们的工业,我们的农业,全都依赖碳氢化合物产品。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都不是科学的解决方案。相反,根据世界银行一项新研究,美国自2006年以来决定提供补贴激励人们把玉米等粮食用作生物燃料,这是推动包括大米在内的粮食价格飞涨的主要因素。
     对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有其他一些替代方案可以确保自己获得充足并且能负担得起的石油和天然气,推动经济的迅速增长。可以通过多种办法与伊朗、苏丹、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等石油供应国建立起长期的稳定关系。这项工作的完成可以独立于受英美金融和石油卡特尔控制的期货交易所。
     最主要的一点是,世界需要一个以合理的价格向类似中国这样的消费国提供石油的新体制。这是一个政治意愿的问题。纸上的石油需要再次被真正的石油取代。当前,油价是美元在世界市场上的主要支撑之一。这也是华盛顿人士重演1973年、1979年、1986年和1990年时的情景,推动目前的石油“冲击”的一大动机。        (完)
    2008年第65期(总第889期)  2008年8月26日(星期二)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中国需要能源供应新体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