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香港评级上升 创历史新高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8年第58期(总第882期)  2008年8月1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称,在厄运继续蔓延市场之际,重新探讨“脱钩”问题是值得令人关注的。对于普及“脱钩”和“再挂钩”一说,我们高盛是有责任的。起初,在2006年下半年很长时间以及2007年全年,我们支持全球其它经济体和市场(与美国) “脱钩”的看法。而到了去年年底,我们提出了“再挂钩”的可能性,理由是我们预计全球其它一些地区到现在将发现自己很难无视美国的经济放缓,而其它股市的估值吸引力也相对大大低于美国股市。
     如今情况怎样?当然,我们需要把“脱钩或再挂钩”整个概念放在合适的背景之下。鉴于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近30%,因此,对于那种认为全球其它地区能够让自己不受美国经济变化影响的看法,我们必须谨慎。从某种程度而言,这可能是2008年迄今全球许多股市表现大大逊于美国的原因,许多发达市场(如欧洲)和如今一些大型新兴市场的表现更为疲弱。实际上,今年迄今为止,中国和印度主要股指跌幅是美国的两倍多。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可能是一个令人困惑不解的图景。看看最新的报告,2008年全球 GDP预测几乎未动。今年全球经济增幅预计接近4%,与去年末的预测大致相同。由于美国和日本在今年上半年的增速好于预期,我们略微上调了我们对2008 年的预测。至于2009年,各界对全球经济的普遍预测有所下降,我们也调降了我们的预期,但仍高达3.9%——以历史标准衡量,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虽然不像 2004年至2007年那样迅猛,但依然看好。
     全球经济仍表现良好的核心原因是中国。尽管中国第二季度的实际GDP增幅低于上一季度,为 10.1%,但中国经济走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出口增速放缓,从全球角度而言,这是人们所乐见的。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消费似乎没有出现放缓的迹象。今年前 6个月,中国零售销售增长23%,经过通胀调整的实际增幅为15.1%,为10多年来最高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的消费者支出明显与美国“脱钩”,对于许多其它国家而言,特别是那些喜欢出口的国家,这也让它们能够与美国“脱钩”。如今,中国零售支出对全球需求的贡献大于美国。再加上其它金砖四国(BRIC),其影响力在扩大。
     那么,如果全球经济正在脱钩,市场为何不是如此?原因可能有三。首先,尽管我列出了上述证据,但许多市场参与者就是不相信全球经济能与美国脱钩。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对于新兴世界通胀进一步加剧的最新证据已经变得高度敏感,因为这可能迫使各国收紧货币政策,进而可能遏制国内增长。
     其次,市场参与者如今担心,尽管美国面临信贷危机,但由于通胀不断上升,美联储(Fed)的下一举措将是加息,这实际上意味着美国肯定将面临一轮延续多年的需求疲弱期,而这对于“脱钩国”而言,意味着挑战仍将继续。
     第三,出现上述两种担心的同时,美元和美国股市的相对估值表明,在更为正常的情况下,你可能会考虑购买美国资产,而非出售。这让投资者更为谨慎,是否应该把脱钩论作为可持续投资的指南。
     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例子,经济和市场得出了相同结论,而非常遗憾的是,这个例子是英国。各方下调了对英国经济的普遍预测,调降幅度大于其它七国集团(G7)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股市的表现也同样逊于其它G7成员国。外汇市场是不是应该注意这点?英镑汇率不太可能在2美元附近维持更长时间。
                                       (FT,2008.7.31)
                         国际经济
    美国经济:产出未萎缩,也会衰退吗?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指出,美国房产价格跌个不停、就业市场一派低迷、汽油价格在每加仑4美元左右的高位徘徊、金融市场也正经历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动荡局面。经济衰退肯定来到了,不是吗?或许是,也或许不是。事实上美国经济正在扩张。政府定于周四(7月31日)发布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先期数据,当季GDP较上年同期的增幅有望超过2%。(注:美国商务部7月31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因素调整后,第二季度GDP折合成年率增长 1.9%,增幅低于华尔街预期。)
     经济的持续增长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这是不是美国首次在经济产出并未出现萎缩的情况下经历衰退?美国第一季度的GDP增速达到了1%,反映出美元持续贬值对出口所产生的积极影响。GDP的上升也击破了某些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将从第一季度起出现萎缩的预言。
     何为衰退?最常见的定义是GDP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如此一来,预计即将出炉的第二季度GDP数据将使得该定义在今年上半年再无用武之地。美国政府稍晚些时候会发布修正数据。
     但是非营利机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预计各个领域的经济活动都将出现严重下滑,这种情况将持续数月时间之久。NBER的任务之一就是判断美国经济是否已陷入了衰退。
     NBER 的商业景气数据委员会(Business  Cycle  Dating  Committee,BCDC)表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GDP、收入、就业率、工业产值、零售额以及批发销售等。这个委员会有七名成员,大多为学术机构的经济学家,即便GDP仍处升势,他们也可以参照其他数据宣布衰退已经到来。
     上述指标中的大部分都表现疲软,近几个月尤其如此,有的则直接就落入了负值区间。举例来说,全年的就业市场都有所萎缩,预计周五(8月1日)发布的7月份非农就业人口将连续第七个月出现下滑。(注:美国劳工部7月31日公布,经过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截至7月26日当周的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增加44000 人,至448000人,达到2003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劳工部8月1日公布,根据商业机构的一份调查计算,7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51000 人,与6月份减少幅度相同,且波及范围较为广泛,包括  制造业、建筑业及服务等行业的就业人数都有所下降。5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47000人。5月份及6月份的数据经修正后降幅都略有缩减。另据一份针对家庭的调查显示,7月份失业率上升0.2个百分点,至5.7%,为2004年3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该调查还显示,当月就业人数下降72000人,而失业人数则增长了285000人。)
     生产率的持续提高能推动经济增长。当雇主可以从单个劳动力身上获得更多产出时,即便就业人数减少,总产量仍有可能实现增长。但是生产率的提高恐怕无法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持续推动产值上行。
     BCDC 委员、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弗兰考尔(Jeffrey  Frankel)表示,眼下经济的表现多少还算是说得过去,这是因为美国的GDP在政府经济刺激方案以及强劲的出口带动下仍实现了缓慢增长。他指出,在过去30年中,美国经济数次滑向衰退边缘,但每次都涉险过关,但是这一回,经济面临的不利环境似乎较以往严重。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霍尔(Robert  Hall)表示,已发布的数据非常清楚地证明,美国的就业减少、实际产出持平,这一切都很像是经济衰退的特征;而就业市场降幅尚属温和,触底之时尚未到来。过去30年中,霍尔一直在主导有关判断经济衰退日期的讨论。
     该委员会有如下几个选择:即便GDP出现了上升,也基于其他关键指标将当前情况定性为经济衰退;或选择三缄其口(不宣布衰退),将过去的一年定性为在严重金融危机打击下出现的经济增长放缓。而倘若GDP在今年晚些时候或明年年初出现下行,该委员会可以将衰退的起始日期追溯至就业下行的起点──今年1月份。若果真如此,则将成为1981-82年经济发生衰退以来最长的衰退期。这个专家小组也可能在GDP尚未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宣布美国出现了短时经济衰退。
     各位委员表示,他们并不确定自己是否会把当前的经济状况划归衰退之列。弗兰考尔表示,在他自己看来,现在每个季度的GDP都在增长,而没有下滑,若现在宣布经济出现了衰退未免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BCDC 另一位委员维克多?扎诺维茨(Victor  Zarnowitz)表示仅考虑到就业市场的疲软表现是不够的,不过该数据确实已令事态发展倾向了衰退一端。这位来自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从1952年就在BCDC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经济学家表示,GDP出现负增长会使他笃定地相信美国整体经济确实是在走下坡路。
     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表示,自从1月份许多月度经济统计数据见顶,美国就已开始滑向衰退。不过,这位即将于下月卸任NBER总裁的经济学家指出,如果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出经济确实是在萎缩,那么 GDP负增长倒也并非宣布经济步入衰退的先决条件。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GDP将在年底前开始下降,因为届时政府110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的“药劲”已过,诸如就业减少、通胀升温、薪资水平受限、信贷收紧之类的其他问题又会再度发威。美林经济学家大卫?罗森博格(David  Rosenberg)表示,美国在过去6年时间里就走完了一个本应长达20年的信贷周期,史上最大的房产泡沫就在我们眼前由盛到衰……现在美国的经济正不稳定地徘徊于“零点”附近。罗森博格认为衰退从今年1月份就已拉开了序幕。来自摩根士丹利、曾在今年早些时候即预言美国经济将出现衰退的经济学家们仍是不改初衷,他们现在预计衰退将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一直延续到2009年年初。
     BCDC不会很快就对美国经济衰退与否给出定论。该委员会现在已开始通过邮件针对就业滑坡始于何时的问题征询意见;尽管金融市场和媒体对当前形势众说纷纭,但这个专家小组不会贸然宣布美国经济已然陷入衰退。
                                           (WSJ,2008.7.29)
    印度深陷赤字泥沼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增速放缓的印度经济正开始经历又一重打击:不断扩大的政府赤字将危害其薄弱的基础设施所急需的投资、推高通货膨胀、威胁经济增长。
     一长串支出帐单是印度财政问题的主要根源,尤其是十年一次的公务员加薪──标准普尔公司估计印度中央政府290万公务员的工资涨幅可能高达40%。如若这一加薪幅度获批,标普预计它将相当于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2.4%。而印度各邦政府随后也可能相应调薪。
     油价也抬高了政府开支。印度政府向石油和化肥企业发行了规模相当于GDP  3.6%的债券,以此补贴它们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在国内销售产品而遭受的损失。尽管今年6月份上调了部分燃料的价格,但印度国内的燃料价格仍大大低于国际售价。
     还有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印度执政联盟中占据领导地位的国大党可能会在明年5月举行大选前放松对财政资金的管控。目前其帮助许多印度农民消除债务的计划已经获得了批准。
     摩根士丹利估计,总体而言,包括中央、各邦及预算外项目在内,印度今年的财政赤字在截至明年3月31日财年的GDP中所占比例将升至11.4%,而据估算上一财年的这一比例为7.7%。
     政府开支增加或许将在多个方面损害一直以来增势强劲的印度经济。它可能还会推高通货膨胀,目前印度的通货膨胀折合成年率已经超过了11%。而这将促使印度央行继续加息,或是采取其他措施抑制通胀。许多经济学家估计,考虑到其他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印度本财年的经济增速可能由上财年的9.1%放缓至7%到 7.5%。
     国家开支增加还会有损印度为解决一些长期问题而付出的努力,包括其打算五年内改善其港口、道路、电力系统、机场和电信基础设施的计划。在可能遭遇推迟的项目中,旨在发展基础设施的Bharat  Nirman计划便是其中之一,它致力于改善印度农村地区的饮用水、电力、道路、电话通讯和灌溉状况。许多经济学家指出,印度必需改善基础设施才能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印度也出现过财政赤字增加的情况。那时一大关键因素也是十年一次的公务员提薪。在接下来缩减赤字的过程中,政府减少了基础设施投入,这给制造商带来了尤其严重的影响。对政府而言,缩减公路、医院和学校方面的开支要比降低公务员工资和减息容易。
     长期以来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一直不够,政府估计要改善这一状况今后几年所需开支可能高达5000亿美元。政府希望提供其中的大部分资金,其余则来自民间融资。但高盛的一份报告认为,政府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这对大幅增加投资率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兆头。财政状况的恶化可能影响到印度的借贷能力,以及一些重要公司的借款前景。惠誉国际评级(Fitch)最近将印度债券的一项主要评级从稳定下调到了负面,称其举动是基于中央政府财政状况的严重恶化。
     雷曼兄弟亚洲主权信贷分析师Yang-Myung  Hong指出,评级机构可能不会急于下调印度的主权评级。但他认为,如果财政和通胀状况都进一步恶化,我们会看到评级将面临额外的负面压力。Yang-Myung  Hong称,印度主权债务评级的下调可能会损害ICICI  Bank  Ltd.等商业银行,因为它们与主权评级的联系十分紧密。ICICI  Bank是印度最大的私营银行。
     分析师警告说,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印度企业可能面临国内利率上升的局面,因为政府为赤字融资的努力也许会令债券市场陷入困境。这尤其会影响到希望为大型资本项目融资的工业企业。证券公司 Kim  Eng  Securities  Ltd.驻孟买研究主管Jigar  Shah表示,因预计利率将走高,一些公司已经开始缩减开支。他称,容易受到借贷成本上升影响的企业包括国营石油销售公司Indian  Oil  Corp.和水泥公司ACC  Ltd.及 Ambuja  Cements  Ltd。
                                             (WSJ,2008.7.29)
    日本失业率接近两年高位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日本失业率已缓慢接近两年高位,这进一步表明,该国自二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轮经济复苏可能正在放缓。上述不尽人意的数据出台之际,日本《每日新闻》7月29日援引日本央行副行长西村清彦的话称,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能正步入一场技术性衰退。这使得西村清彦成为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中第二个使用“衰退”字眼的人。被视为日本央行最强硬决策者之一的水野温氏上周表示,日本可能会陷入轻度衰退。西村清彦还强调称,他预计只是一种轻微、暂时的衰退。他表示:“出现(经济)严重低迷的可能性很小。”日本6月份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失业率上升0.1个百分点,至4.1%,这促使日本厚生劳动省10个月来首次下调了其对该国劳动力市场的评估。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6月份出口出现了55个月以来首次下降,这突出表明,已在艰难应对投入成本上涨及国内消费者信心脆弱的大型制造商正面临着很多问题。大多数经济学家表示,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强劲增长后,今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可能出现了下滑。自2002年年初以来,日本经济或多或少一直在以2%左右的幅度增长。不过,日本政府预计,在截至2009年3月的一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仅略高于1%。
                                           (FT,2008.7.30)
    欧元区7月份CPI升幅创历史新高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欧元区消费者价格不断上涨的势头7月份仍在延续,当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升幅创出了历史新高。欧盟统计局(Eurostat)7月31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欧元区7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4.1%,高于6月份4.0%的升幅,但略低于4.2%的预期值。 7月份CPI较上年同期升幅创出了欧盟统计局1997年开始编制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目前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欧洲央行“低于但接近2%”的通货膨胀调控目标的两倍。7月31日公布的CPI数字是一份初步数据,欧盟统计局并未提供详细情况来说明哪一类商品价格上升最快,但CPI飙升可能主要归因于能源价格上涨。欧盟统计局将在8月14日公布7月份数据的详细情况,这或将受到市场密切关注,因为其中还包含剔除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货膨胀率。
                                             (WSJ,2008.8.1)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下半年将减息  
     深圳控股有限公司首席营运官、观察家张化桥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称,今年下半年中国会进入一个出人意料的减息周期。而且,最近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将会进一步促使政府放松信贷,降低利率。
     首先,石油价格开始下挫,原因是全球经济明显放缓,市场预料石油需求会随之下降。当然这会降低全球的通货膨胀预期。本来想加息的美国联储和欧洲的中央银行突然没有了借口。而与此同时,它们要面对经济滑坡和银行的坏账危机。7月24日,新西兰储备银行五年来第一次减息,以解决信贷过紧和经济放缓的问题,尽管该国通货膨胀4%,高于中央银行的目标区间1%-3%。
     第二,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仍在继续下降。这就意味着全球许多直接或间接地持有与美国房地产按揭有关的所有资产的银行将继续流血。它们的坏账还会一个季度又一个季度地暴露出来。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必须面对由此带来的信心危机,信贷收缩,市场利率上升,大量的企业倒闭和失业。注意,这可不仅仅是次按的问题。当房地产价格滑坡时,正常的按揭也会出问题,而且以正常按揭为基础所发行的大量衍生金融工具也会贬值。所有这些都会迫使西方国家增印钞票,减息,或者至少不加息。
     第三,西方国家的经济困境会削弱中国的出口,影响沿海地区的经济和就业。这些地区已经因为多年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变动,特别是行政干预而导致的营商环境的恶化而叫苦连天。去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意味着它们融资困难,资金成本上升。虽然官方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只有7.6%,但大多数企业实际负担的利率远远高于这个水平。自由市场的利率水平最能反映信贷的松紧程度。现在民间借贷的利率普遍在年息20%以上。这样的资金供求当然会导致股市、楼市的下跌。大家知道,资产的价格与市场利率是呈反向变化的。
     今年6月底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仍然比去年同期增长17.3%,看似很高,但除了存款余额因为利息积累而增加的2-3%的因素之外,还要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所以真实的货币供应量并没有太多的增加。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惯性和时滞,现在的货币政策已经过紧。
     最近两个月粮食和猪肉价格的绝对下降,特别是去年下半年的基数效应决定了今年下半年中国CPI通货膨胀会大幅下跌。2009年,通货膨胀就不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到时候的基数是2008年。当然,中国政府可能会继续上调石油和电力的零售价格,但这些都是一次性的变动,不会导致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且,这种上调早就应该进行,借以抑制消费,减少浪费和减少环境污染。
     对货币政策和利息的走势进行预测,不能光听中央银行的官员怎么说,因为他们跟大家一样也有看错的时候。当他们发现错了的时候,他们是会改正的。正如美国联储从来也没有想到会把短期利率降到2%那么低,可是严峻的经济现实(次按,贝尔斯登,“两房”等等)逼得他们别无选择。
     实际上,货币政策的任何调节手段最终的结果都是一回事。比如,人民银行近两年较多地使用公开市场业务和提高存款准备金,而较少地提高利率水平。当然结果是信贷紧张,利率上升(特别是市场利率上升),这与直接提高利率是一回事。虽然官方的利率提高得比较少,但只有很少的企业能用官方的基准利率借到钱。国内资金紧张,利率上升,中国企业当然也就有足够的动力去海外寻找“热钱”,并与游资里应外合。
     在正常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具有自我毁灭的功能,因为它在鼓励供给,以及替代品的出现,抑制消费和减少浪费。可是我国所实行的限制油价,电价以及食品价格的做法就摧毁了通货膨胀的自我毁灭功能。这是很遗憾的,其结果是延续通货膨胀。当局不应该对物价上涨大惊失色。任其自然,它会自生自灭。
                                               (FT,2008.7.29)
    人民币,只升不跌?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评论称,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与美元脱钩而采用一篮子货币浮动管理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该日调整升值2.1%,过去三年来,几乎每个月,甚至每周都有关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升值、破记录的报道。于是有人认为,人民币汇率只升不跌,至少过去三年就是如此。不少文章,包括投资大师级的人物都大力推荐增持人民币。
     以2005年7月21日之前的1美元兑8.2765人民币与今时的6.8271相比,人民币兑美元的确是升了近21.23%,但这只是人民币兑美元,如果看人民币兑欧元就得另当别论。欧元兑人民币在2001年平均是1兑7,如今却大约是1兑11,换句话说,人民币兑欧元是贬值的!  
     由此观之,在两大储备货币中,人民币兑美元是只升不跌,兑欧元是有升有跌,跌多升少。显然,问题不在人民币,而是美元。
     市场对人民币未来走势的看法是一致的,就是兑美元将会继续升,至于一年升值多少,应该会是中美问题的一部分,毕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其中有些政治因素,并非纯粹是经济现象或是市场主导。
     在最近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双方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有理由相信人民币汇率可能在中美问题的比重略为降低,果真如此,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应该会放慢。
     对于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可以说是应了中国的一句话,“此一时,彼一时”。不过,在探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时,我们或许应该站得更高一点来看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民币何时能成为储备货币?当然这其中是有个大前提,就是人民币必须能自由兑换。至今,各种迹象显示,这并不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大家应该给予关注。
     在香港,由于港币与美元挂钩,港币的汇率跟随美元,几乎兑所有货币都贬值,兑人民币更是跌个四脚朝天。作为个人,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获利。
     由于政策问题,人民币在香港的银行存款利息超低,不到1%,但在国内却最少有3.5%,许多香港的银行都提供客户在香港开国内分行人民币户头,并将香港户头的人民币转到国内户头作定存,收取服务费。一年后扣除离境税,利息加上币值升幅,换回港币,可赚取不少于6%的回报,银行与客户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与此同时,有些银行还提供零售人民币(兑美元)不交收远期外汇合约买卖,扣除手续费,过去一年的资料显示,回报率超过6%。这些都是市场竞争下的零售银行产品,几乎无风险,在今时今日的严峻投资环境下,对个人来说,绝对是久旱逢甘雨。但是这些产品好像只限于香港,新加坡因缺了近水楼台的优势,暂时没有,也没辙。
                                               (联合早报,2008.7.25)
    香港评级上升  创历史新高
     香港《文汇报》报道,外围经济及投资市场不振,香港本财政年度首季出现财赤、外汇基金上半年表现“见红”,但香港及中国内地前景仍被外界看好。评级机构标准普尔7月31日调高香港及内地的主权评级至历年来最高水平,分别由“AA”升至“AA+”及由“A”升至“A+”级别,不过仍低于亚洲区内新加坡的 “AAA”评级。标普指出,若香港经济及财政状况继续保持强劲,不排除日后会进一步上调至最高的“AAA”级别。
     标普分析师陈锦荣于电话会议中表示,调升香港的评级,主要是反映内地中央政府的信贷质量进一步改善,及港府保持稳健的财政状况。香港经济强劲,财务特质稳定,也支持港府的信贷评级。该行又预计香港明年经济增长4.5%。不过,标普也指出,香港最大弱点是依赖波动的收入来源,以及来自内地的风险,若发现香港财政表现恶化,或内地信用评级遭下调,香港评级也将被下调。
     标普同时将中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调升一级至“A+”,其评等展望为“稳定”;短期信用评级调升至 “A-1+”。陈锦荣解释指,调高内地评级,因内地财政与外部信用水平均有所改善,政府资产负债表获得改善后,将更有能力应对经济急剧下降的可能变局,及突发经济下滑带来的冲击。
     但该行也警告,影响内地信贷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由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引发的经济放缓持续,令国际收支面临逆转风险。由于内地政府主要依赖行政手段管理宏观经济,令风险可能变大。若政府决策是基于不正确或非及时的经济形势分析,宏观经济的动荡也将加剧。
     该行又预计,中国第二季经济增长年率达10.1%,受到出口降温的影响,增长率连续第4季下滑,明年则为9%。虽然中国经济短期仍有挑战,但仍看好内地经济表现,指基建需求强劲及居民收入增长,可增加内部需求,减少外围经济对中国的影响。若内地经济结构改革能成功令主要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经营及财政状况持续改善,不排除会再次调高主权评级。
     该行料内地通胀今年会高企7.25%,未来数月人行可能透过加息压抑通胀,加上预期今年内地中央会以大量资金用作四川灾后重建,估计今年未必能录得财政盈余。随着内地及香港被调高评级,内地及香港的多家企业也相应被调升信用评级,包括中移动、中海油集团、中海油、中海油财务的评级也由“A”调高至“A+”。机管局、持有五隧一桥的  Hong  Kong  Link  2004、九铁、港铁的评级由 “AA”调高至“AA+”,展望俱为稳定。  
                                                 (香港文汇报,2008.08.01)
    (摘编:李彦松、王砚峰;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8年第58期(总第882期)  2008年8月1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香港评级上升,创历史新高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