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8年第49期(总第873期)2008年7月1日(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拐点”已现?
今年,经济运行呈现了比较复杂的走势,部分观点认为,今年将出现经济增长的“拐点”,围绕“拐点”这个主题,经济学家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王建:投资周期已过显现拐点征兆
新浪财经报道,2008年1月20日,由21世纪经济报系主办的2007资本市场投资年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秘书长王建在演讲提到,目前进入了本轮经济增长高潮的高峰点。因为我们从03年开始的这轮投资周期,走到现在大概经历了五年,这轮投资周期主要投在重工业项目。他提出了几个征兆:
1. 从工业生产速度看,2007年6月份是最高点,19.45%,11月份到了17.3%,11月份进入四季度以后的工业增长速度的明显下滑,是在06年的四季度就是一个低谷的基础上出现的。因为06年的四季度是两个14.7%,一个14.5%,工业的当月增长速度都在15%以下。在低谷的速度上又下滑,说明速度的下滑比较明显的。
2.投资在07年的下半年进入到一个低谷阶段。新上项目投资的增长速度,在本轮投资周期的开始,2003年上半年是70.5%,到了2006年1-10月份的时候已经是3.7%了,到12月份实际上全年进入到了负增长。2007年也是一个明显的低谷,2007年 1-11月份是3.7%,这个和2003年上半年的70%以上的增速显然是大不相同了。经济的波动是由投资造成的,而投资周期过去以后,投资需求就会回落。生产能力同时释放,我们在十五中间建设的一大批项目,应该就是在十一五周期,就是2007-08年这一段比较集中的释放。当它进入到了投资下滑,生产供给能力迅速提升的时候,就会碰到总供求的拐点性的变化。
3.如果世界经济发生问题,它纠正起来对中国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王建提醒,一定要关注2008年是不是会进入到一个拐点性变化特别剧烈的年份。他认为2007年下半年已经开始进入到了这么一个过程,已经显露了各方面的痕迹。当内部需求下来的时候,外部投资也下来,这个对中国的影响肯定是非常巨大的。
杨涛:“拐点”是描述经济现象“质”的变化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在4月3日《新京报》撰文说,进入2008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经济出现“拐点”似乎已无可避免。拐点一词,虽然在数学上需要进行概念商榷,但已被经济学家普遍用来描述经济现象“质”的变化。对于GDP来说,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增长率变动剧烈,呈现大起大落的状态,二是趋势发生变化,并且在时间上有所延续。
从趋势上看,虽说中国经济仍处于强力增长的中后期,但周期性波动、螺旋式上升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从外部因素来看,始于2003年的全球经济“盛宴”已经落幕,以2007年美国次贷风波为导火索,各国经济于今年都将进入 “降温”期。另一方面,从内部因素来看,最新数据都表明宏观经济整体增长开始放缓,工业利润、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增幅纷纷回落,而研究表明,内生性投资需求可能出现持续下滑。此外,今年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1、2月份均下降了1.3点。2月份消费者满意指数下降了0.7点,消费者预期指数也下降了1.8点。因为有利于消费持续增长的制度环境尚未建立,在通胀率高企的情况下,2007年以来强劲的消费需求也 “独木难支”,甚至难以为继。
在拐点日趋明显的情况下,最为棘手的是,与此前历次的“过山车”状态不同,本次拐点的到来,同时也伴随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面临的困局,与上世纪 70年代末的美国有类似之处,也没有政策的“万用良方”。在具体政策中,不仅着眼于总需求管理,而且应重视供给面政策,另外在保持偏紧货币政策同时,应把多年事实上的偏紧财政政策适当放松,以防止经济“硬着陆”。
刘煜辉:劳动生产率加速进步趋势出现拐点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结构金融室副主任刘煜辉在2008年5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发表文章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加速进步趋势,在今年(2008年)出现了明显拐点。这种拐点基于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快走到尽头,只有当新的增长模式出现,新的劳动生产率进步趋势才可能重新开始。
过去劳动生产率进步主要是靠低要素价格支撑的高投入,资本密集度增加。很明显,过去支撑长期劳动生产率进步的因素现在也快耗尽了。
之前,由于大量资源消耗型产业向中国转移,使得短期内中国制造业急剧膨胀,国内初级产品对外依存度急速上升。中国经济不得不与可能是全球最不稳定的货币—— 美元拴得越来越紧,美元长期疲软,原油、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成为中国企业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的主要推手。此外,在环境、社保等方面,有关部门不得不回头弥补历史欠账,中国企业由于成本外部化导致产能高速扩张的景气期已经结束。
当各种要素红利耗尽后,经济推动力也就失去了动力。意味着既有经济增长模式下的劳动生产率进步已经走到了尾声,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空间被封杀。未来中国只有从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才可能重回进步的轨道,也就是实际汇率重新上升。当然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结构调整期。可以预期,在增长模式的转型期,随着理顺价格的改革展开,通胀压力逐步释放,很可能的结果是名义汇率贬值压力开始显现(实际汇率上升=名义汇率上升+通胀)。
梁小民:中国经济出现拐点难以避免
据经济观察网网络版2008年5月30日专稿,5月29 日,经济学家梁小民在2008长三角金融地产论坛上提出,中国经济出现拐点难以避免,短期内后果或许是灾难性的,但是从长期看,这个“阵痛”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健康。
梁小民说,对宏观经济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拐点,每年10%以上的增长将至少持续30年。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热,不会持续增长下去。长期看好,但短期内即在一、二年内将会出现经济观点。
他支持后一种观点,原因有三。第一,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但是高速增长到某一点后,必然会下滑。如果能够把经济速度放下来,实现软着陆,是最好的。但是这两年宏观调控的效果并不明显。2005年以来,年年调控,温家宝总理每年制定的指标都没有超过8%,但是,增长速度一年比一年快。由于我国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加息等经济手段难以起到作用,而行政手段在现实中也不完全见效,经济并未放缓。所以在一直高速增长下,到达某一点后,必然会下滑。
第二,经济增长快,但只是数量上的增多,质量并不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国家再三提出要实现经济转型,但现在看来转变还没有成功。长期经济增长追求数量,没有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必然会出问题。
第三,从国际形势看,这两年经济增长都在放缓。次贷危机会影响全世界。美国次贷对中国经济影响程度还很难说。对中国直接影响并不大,但有间接影响。美国是我们的出口大国,美国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影响美国的购买力,会影响中国的出口。
但是,梁小民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出现拐点的话,并不是外来原因,而是自己造成的。有人认为中国的通胀是输入型通胀,但中国与世界的关联性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通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内部的原因。这两年经济一直过热,经济的过快发展引起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同时劳动力成本也上升。
同时,梁小民表示,虽然中国经济出现拐点在短期内不利,甚至是灾难性的。但是长期看,是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机遇。也为很多企业提供了机遇。中国企业的规模太小,难以创新。在拐点中,企业能够重组兼并,把自己做大做强,企业都是在磨难中成长。在拐点中,将会出现有创新能力的大企业。这样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会更加健康。
梁小民强调,拐点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资本运作是企业重组的重要机会。现在是企业从小到大的时候。过了拐点,中国经济将更加繁荣。
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论坛:激辩“拐点论”
《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6月24日报道,在一季度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之后,中国经济将掉头下降出现拐点,还是仅仅是又一轮高速增长之前的高位调整?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论坛”上,学者和官员对“拐点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成认为,2008年将是此轮经济增长周期的拐点,中国经济将进入收缩期,谷底会在2009年出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6%,比2007年全年11.9%的经济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
张连成表示,首先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受到了资源短缺的制约,“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已经短缺,不可能再支持中国经济以高于11.9%以上的速度来增长了,所以今年经济必定要掉头向下。” 从拉动增长的三驾马车方面来看,高通胀降低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而投资环境的恶化和投资成本的提高,降低了投资者信心指数,在投资的增长速度方面也必然会下降;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必然对中国的出口形成负面影响。而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将开始显现。
张连成认为,今年的经济增速预计将在10.5%左右,2009年的经济增速将取决于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否进行调整,如果对从紧政策进行调整,波谷年的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8.5%以上,否则有可能降到8%以下。
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兆木则表示,考虑影响出口、投资、消费三大需求的增长,预计今年GDP增长可能会比2007年回落一点几个百分点, “估计增长率会在10%左右,这是属于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正常调整,也仍然在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区间。” 林兆木表示,明年如果不计外部环境需求的话,国内投资增长向下浮动,GDP增长率可能回落到8%到9%,但是再往下走的可能性不大。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司长万东华也认为,目前的增长速度还是基本适度,总体上还是适度较快的增长空间。
万东华表示,一季度增长虽然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1.1个百分点,但是增速还是比较适度的。和2003年到2006年的一季度同期对比速度来看,2003 年到2006年一季度的增速分别为10.8%、10.4%、10.5%和11.4%,2008年第一季度10.6%,目前还属于较快的增长速度。
其次与过去30年的基数对比,1991年到2007年平均增长速度是10.2%,2001年到2007年平均增长速度10.2%,“目前这种增长速度不管是和过去的同期相比还是近20年、近10年这种增长速度来看都是比较正常的。”万东华表示。
万东华认为,目前增长速度的回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策主动调整的结果,而且增长速度的回落主要体现在一些高耗能行业,钢铁、有色、化工,1月到5月份,高耗能行业比2007年同期回落5.7个百分点,影响整个规模上升的速度大概为1.7到1.8个百分点。“同时,经济增长的回落并没有对其他方面造成大的冲击,比如现在的财政收入、企业利率、城乡居民收入包括外汇储备等等都处于较快增长。”万东华表示。
对于下半年的经济走势,万东华认为,经济增长的前景继续看好,动力依然强劲,从投资消费出口来看,仍然保持在比较快的增长区间上,1月到 5月份投资增长25.6%,增幅与2007年基本持平,灾后大规模的恢复重建,预计全年的投资还会保持一个快的增长。而1月到5月份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1%,比2007年同期加快了5.96个百分点。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则认为,对于是否拐点,涉及到经济周期的波形问题,“波形比较简单,即一起一落,其中只有一个高峰,可称为单峰型波动。我国经济过去多是单峰型波动。”另外一种经济周期则为多峰波动,美国从1990年到2001年即为这种波动的典型,出现了四个波峰,四个波峰之后都出现了速度的短暂下降,但是并非都是拐点,只有2001年的3.7%可以称为拐点,因为此后美国的经济增速下降到了0.8%,彻底结束了这个周期。刘树成表示,目前一致看法是,中国经济在2008年GDP增长有可能放缓,但是放缓不等于说就是“拐点”,也可能属于高位调整。
宏观调控将尽可能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刘树成与张晓晶在《光明日报》2008年6月17日发表的文章“本轮宏观调控的新特点及其面临的新挑战”中,除了如前述关于拐点问题的的观点外,还就宏观调控的新特点进行了阐述,其中指出,宏观调控努力把握潜在经济增长率并多次小步微调。文章指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时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会有所提高,但经济波动幅度可能会加大。宏观调控的任务就是努力把握好潜在经济增长率,既要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不大起、不过热,又要防止经济增长速度严重下滑。为此,宏观调控要适时适度,采用多次小步微调方式,使市场活力得到有效保护。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正常限度被充分利用且不引发严重通胀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潜在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现实经济运行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如果现实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就会过热;低于潜在增长率,就会偏冷。使现实经济增长维持在潜在增长率周围而不发生大的偏离,这是对宏观调控的重要考验。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长达十年的“新经济”繁荣,一方面体现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体现了美联储所采取的适应性、多次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我国本轮宏观调控也是认识到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水平,采用多次小步微调方式,以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完)
2008年第49期(总第873期) 2008年7月1日(星期二)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