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缓解全球油荒?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8年第48期(总第872期)2008年6月27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
    大摩:全球化通胀
     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Joachim  Fels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如果不出现金融动荡或是市场崩溃,欧洲央行看来必定会在7月3日加息25个基点。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两次的小幅加息是否足以遏制全球通胀的强大趋势。
     欧元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目前上升了3.7%,为16年来的最高增幅。今年夏季的CPI增幅可能达到4%以上,是欧洲央行认可的物价稳定水平的两倍。这种趋势短期内可能还不会结束。包括欧洲央行自己的预期在内,大多数预测都认为通胀水平在今明两年难以回落到人们能够接受的区间。
     其它许多央行也面临类似、甚至更为严重的问题。在英国,CPI涨幅今年夏季可能升至4%;在美国,今年晚些时候可能突破5%的关口。在许多新兴经济体如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南非和印度尼西亚,通货膨胀率已达到两位数水平。在设定了通货膨胀目标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80%的国家消费价格指数超过了目标值。
     传统理论认为,不断飙升的食品和能源成本几乎是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唯一根源。乐观派认为,一旦能源和食品价格回落,整体消费价格指数也将下降,目前的通胀恐惧将随之消退。但眼下不断上涨的价格水平可不仅仅是暂时现象。由于世界各国普遍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各种不利的结构性因素,全球通货膨胀形势正变得更加严峻。
     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结束于几年前的“黄金时代”,经济干预的减少、全球化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加速提高帮助各国央行控制住了消费价格。现在,经济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全球化推高了食品和能源价格,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也在放慢。黄金时代已成为历史;滞胀成了新的现实。真正推动全球通胀不断加剧的并非是需求导致的能源和食品价格暴涨,而是过于宽松的国际货币政策环境。在发达国家,罪魁祸首就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及其为应对信贷危机而采取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日本央行的低利率政策。
     亚洲、东欧和中东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更为宽松,部分原因在于其中一些经济体让本币与美元挂钩,或是采用了其它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当美元因Fed的宽松货币政策而走软时,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央行无法收紧货币政策,因为那会导致它们的货币兑美元汇率上升。这样一来,Fed就等于是向这些国家输出了其宽松货币政策和不断攀升的通胀。我们已经算出,GDP加权的全球官方利率为4.3%左右。而全球通胀率约为5%,因此全球实际的政策利率为负。
     这样一来,全球通胀不断加剧也就不足为怪了。食品和能源价格只是首先对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起了反应。其它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很可能随之而动。单个国家或欧元区这样的货币联盟很难让自己国内的价格水平不受全球大势影响。只有在央行愿意大幅加息,同时货币升值幅度足以抵销掉进口价格上涨的影响时,才有可能抑制通胀。但汇率变化通常难以预料。而且历史经验表明,就算是最为强硬的央行通常也不得不适应高通胀率,以免经济触礁。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时期,就连德国央行也忍受了相对较高的通胀水平 ──尽管德国的通胀率还是低于其它大多数发达国家。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决定国内通胀率方面,世界范围的通胀大潮等全球因素比国内因素的作用更显着。全球市场在过去15年中日渐融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简而言之,当前的通胀主要是一个全球问题,而非局部现象。
     当然,从中期来看,单个国家央行仍有可能控制通胀。但考虑到国内通胀率与国内经济状况的低关联度,央行若要逆全球通胀大潮而动,就会造成重大衰退。大多数央行可能都下不了这样的决心。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暗示7月份将会加息,其蕴含的信息是欧洲央行将不会坐视通胀不断创下新高。但是,除非其它国家央行也加入紧缩的队伍,否则欧洲央行的举措对欧元区通胀只会产生很小的影响。同时,自欧洲央行提高了紧缩言论的调门以来,欧元的外部价值不是走强而是走软了。风险在于,无论小幅调高利率对通胀有什么影响,都会因欧元走软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而被抵消掉。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欧洲央行及其它国家央行的通胀目标是否过头了。大多数通胀目标都是在良好的结构性力量将通胀控制在低水平的情况下设定的。嘴上说得好听,但却迟迟不能实现这些目标,最终将损害央行的可信度。
     相反,决策者们应该认识到,全球性的力量会导致通胀率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提高,他们应该相应调整自己定下的通胀目标。如果小心地作出解释,并承诺会对通胀目标进行动态管理,欧洲央行就可以重获公众信任。现在正是特里谢及同侪面临考验的时候。
                                         (WSJ,2008.6.24)
                             国际经济
    OPEC:油价年底将下降
     据《香港商报》报道,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主席卡利尔在6月26日的一次采访中称,油价在未来数月最高可能涨至每桶170美元,但不太可能达到200 美元,且今年年底应会下降。美国能源部则发表最新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对能源的需求会增长五成,每桶油价会升至186美元。报告说,未来20年,全球仍无法摆脱对石油和煤炭燃料的依赖。
     卡利尔告诉法国电视台,“预计今夏油价将达到每桶150-170美元,年底可能会下降。”卡利尔预计美元兑欧元将下跌1%-2%,进而导致每桶油价上涨8美元。他表示,美元贬值是导致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且包括伊朗和伊拉克在内的地缘政治问题也令油价承压。卡利尔称,市场投机“肯定存在”,问题在于它对石油市场的影响程度有多深。他并表示供需和库存方面均存在问题,但这些无法完全解释油价的上涨。目前市场上很难找到实际买家。卡利尔表示,如果市场有实际需求,OPEC将在9月的会议上采取必要措施来加以满足。
     美国能源部的报告对 2030年国际能源供应远景进行预测,由于石油和煤炭燃料将长期作为发电和交通运输的主要燃料,届时世界能源需求将比现在增加50%,国际原油价格可能从现在的每桶140美元涨到186美元,煤炭仍将是主要发电燃料。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增长最快,届时将比现在增加85%。
     从能源种类上看,液态能源(主要为石油)的日需求量到2030年将达到1.13亿桶,比目前的水平增加近三分之一。而煤炭的需求则将比目前增加近三分之二。预计到2030 年,全球核电站发电量将比目前增长三分之一;天然气将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石油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全球对液化天然气的需求将增长,其生产将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全球可再生能源在电力领域的应用将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长。
     报告称,如能达成国际间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协议,对石油和煤炭燃料的依赖可能会减轻。但报告指出,达成这种协议的可能性不大。
                                     (香港商报,2008.6.27)
    美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美联储6月26日决定维持短期指标利率2.0%不变,并称经济急剧下滑的可能性降低,与此同时通货膨胀风险则升高。
     为挽救低迷不振的美国经济,美联储于去年9月起展开一连串积极降息动作,大幅调降联邦基金利率,这次是首度中止降息举措。有关声明反映美联储更为关注通胀问题,暗示未来若调整利率,应是加息而非减息。
     在美联储一如市场预期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并发表对美国经济的好坏参半评估后,华尔街股市三大指数26日皆收红,道琼工业指数终场小涨4.04点,收在11811.83点,涨幅0.04%。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6月26日以九比一表决通过这项决定,强化了各界先前的揣测,即美联储正略微倾向升息,但尚未准备采取升息动作。委员会呼应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评论,即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依旧低迷不振,但灾难性崩盘风险已降低。
     委员会发表声明说:“虽然经济增长下滑风险依然存在,但似乎略微降低,而通胀和通胀预期攀升的风险则升高。委员会将会持续监控经济和金融情势发展,并采取必要行动,促进持续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尽管这项声明未释出美联储下一步动作的明确讯息,但部分经济学家主张,美联储正在为升息铺路,很可能于今年稍后升息。其他经济学家则表示,伯南克只不过是口头上强硬,试图压抑通胀预期。
     议息结果公布后,利率期货市场预测,下次美联储议息会议(8月5日)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于2%不变的机率,由一天前的65.2%,下降至60.7%;相反预期加息0.25个百分点至2.25%者,由32%增加至37.8%。
    花旗表示,估计美国今年经济增长将放缓至1.6%,及至明年进一步降至1.4%,预测当地今明两年通胀率分别为4.2%及2.7%。不过估计美国今年会继续维持息口不变,至明年首季才将现为2%的联邦基金利率调高至2.5%。另一方面,欧洲央行总裁特里谢25日警告,欧洲有劳工成本价格螺旋上涨的严重风险,坚持下月3日有“微幅”加息(暗示加息0.25个百分点至4.25%)需要,但强调这并非代表持续加息的开始。
                                         (联合早报,2008.6.27)
    欧元区经济终现疲态  
     6月23日公布的欧元区6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欧元区商业活动五年来首次出现萎缩,主要受油价高企、欧元走强以及加息阴影拖累。
     欧元区6月份PMI出人意料地大幅下降,当天公布的德国经济研究所(Ifo  Institute)商业景气指数也出现了下滑。两项指标表明,欧元区经济正面临着全球经济放缓的严重冲击。经济学家表示,这种状况将给欧洲央行(ECB)遏制通货膨胀的工作带来困难。
     欧元区6月份PMI从5月的51.1降至49.5,自2003年7月份以来首次陷入萎缩水平。PMI衡量的是欧元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新订单数与产出等商业指标;该指数高于50.0表明行业处于扩张之中,低于50.0表明出现萎缩。
     调查显示,法国商业活动明显下降是欧元区PMI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近期的经济动能也在逐渐消退。而欧元区其他两大经济体──意大利与西班牙已经历着明显的经济下滑。
     德国Ifo商业调查显示,6月商业景气指数从5月的103.5下滑至101.3,降幅大于预期,为2005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调查显示,德国企业预计未来六个月商业状况或将恶化。Ifo总裁汉斯-维勒?辛恩指出,飙升的油价正日益压迫着德国经济。他谈到,德国主要制造行业预计,受强势欧元拖累,未来几个月出口或将放缓,但不会出现骤降。
     尽管面临着美国经济放缓、金融市场动荡、能源价格高企以及欧元升值等不利因素,但欧元区经济不久前还表现得非常稳健。只是这种弹性似乎正在逐渐消退。巴克莱资本驻伦敦经济学家尼克?马修斯表示,两项指标都清楚地显示,欧元区正在经历明显的经济放缓。目前多数经济学家还认为,欧元区经济只会经历一段时期的低增长,不会陷入衰退。
     经济学家认为,商业活动遭遇困境将总部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逼到了两难境地。欧洲央行已经暗示,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可能会在7月3日的下次政策例会上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4.25%;但贷款成本上升可能会进一步挫伤商业活动与经济增长。受能源与食品价格不断上涨推动,欧元区5月份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3.7%的高点,远远高于央行不超过2%的通胀目标。
     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驻伦敦经济学家雅克?卡尤说,这是欧洲央行历史上首次出现央行政策如此偏离实际经济指标的情况;如果央行7月份上调利率,欧元区经济增长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下行风险。
     经济学家们认为,周一(6月23日)公布的疲软商业调查可能还不足以促使欧洲央行改变7月份加息的想法,但经济增长的低迷势头却可能令决策者们打消年内再次加息的念头。经济增长放缓一般会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与美联储不同,欧洲央行并没有推动经济增长并维护物价稳定的明确使命。
     受调查结果影响,周一盘中欧元一度跌破1.55美元关口,但随后收复部分失地,略高于这一水平上方。上周五(6月20日)欧元还在1.56美元左右波动。
     今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了0.8%,但经济学家预计这种强劲增势难以维持。欧元区经济的弹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德国出口直到最近还在持续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俄罗斯等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对德国资本商品的强劲需求。但随着欧元不断走高到远远超过1.50美元的水平,德国出口业也承受着日益沉重的压力。
     许多人士预计,今年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将出现萎缩,这不同于第一季度,因为当季的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德国建筑业异乎寻常的强劲表现推动。许多经济学家还预计第三季度经济将接近停滞边缘。
     6 月份PMI调查还显示,过去两年强劲增长的欧元区就业市场目前已基本陷入停滞,但企业原材料成本却在以近两年最快的速度上涨。工资与薪酬等服务业成本的增速也达到了2000年10月以来的最快水平。由于公司会将成本上升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因此这可能会进一步推高消费物价水平。
                                             (WSJ,2008.6.24)
                           国内与港台经济
    警惕粮食成为下一个中国通胀推手
     路透社评论员顾蔚撰文称,中国油价正在逐渐向国际市场看齐,而国内小麦价格还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大米也低于国际价格。国内国际粮价相差那么大,不免让人忧虑。在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大升的压力下,中国粮价一旦和国际接轨,可能引发下一轮通胀,而粮食对通胀的推力会远大于猪肉。
     国际通胀看油价,中国通胀过去看猪肉,未来看粮食。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老百姓花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比较高,中国消费物价指数(CPI)里食品占34%,而美国是 15%。现在猪肉是CPI里的一个大项,但粮食的地位更重要,未来粮价一提高,中国的CPI就会随之往上窜。
     不难理解中国最高领导人对粮食问题的高度重视。中国农牧业龙头企业新希望集团总裁王航透露说,5月12日温家宝总理从北京飞成都地震灾区前两个小时,刚从河南看完夏粮情况回到北京。“粮食的丰收,能不能做到5亿吨粮食,事关中国经济的稳定”,王航指出。
     中国通货膨胀在4月份摸高之后开始回落,但粮食价格则稳步上扬。去年12月,粮食价格同比上升5.5%,而今年5月达到8.6%,经济学家们担心务农成本上升和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会使得粮价持续走高。中国工资上升的速度快过其它国家,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剩下老人种田养猪。国际油价暴涨也刺激了化肥价格的倍增,提高了生产资料成本。中国去年消费的粮食只有0.3%来自进口,如果未来中国产量没法喂饱13亿张嘴,从粮食出口国变成进口国,国际粮食价格必然暴涨。
     有每年5亿吨粮食垫底,中国可以自给自足,现在还看不到粮食短缺的风险。从2006年初开始,中国从粮食受捐赠国变成了捐赠国,主要农产品供给也实现了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政府制定了粮食收购最低价,杜绝“打白条”(指欠款),逐渐减免包括农业税在内的各类税费,中国还对种粮实施了多种补贴。
     政府补贴和出口限制使得国内居民免捱国际粮价飞涨之苦。2007年来国际小麦价格从每吨306美元大涨64%到503美元,而国内小麦价值不过从200美元一吨小幅上升17.5%到235美元.最近一轮成品油价格提升以后,中国国内汽油价格与美国有 30%左右的距离,而化肥价格则有200%的差别。国际化肥价格已经涨到每吨700美元,中国国内价格还停留在2004年的240美元左右的水平。
     用中银国际经济学家黄少明的话说,粮食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武器,石油多一点少一点关系还不大,没有粮食就什么都没有了。因此相信中国政府会想方设法稳定粮价。中国政府现在对农业的补贴不过相当于2004年中国对油价的补贴,是2007年油价补贴的一半,短期内完全补得起粮价,但长期就不一定。
     “在农业领域,中国通过价格管制给出的补贴要超过其它领域,”麦格里中国经济学家保罗·卡维说。“这些补贴保护了农业利润,使得农产品价格增幅保持在10%以下,但明年后就难说了,因为就算是中国也没有办法无限制地提高补贴。”卡维估计今年下半年通货膨胀会趋于缓和,但2009年会卷土重来,因为粮食价格有可能补涨。
     对农民的补贴可以抵消一些生产资料上升的压力,但农产品价格不大幅上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就没法大幅提高。补贴农民不如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猪价涨了之后,中央只是简单地补助每头母猪,这等于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危中要抓机,这个机在哪里?就是把规模化养猪培育起来,”新希望的王航说。“借着这个机会,你就补规模化猪场,不要撒胡椒面。”
     人多地少是中国无法回避的长期矛盾,频繁的自然灾害更是给中国粮食自给自足增添了不少难题。中国人的口粮尚能保证,但工业和饲料用粮可能存在缺口。如果中国人肉蛋奶的消费比例和发达国家接轨,那么在养殖方面消耗的粮食就不是现在的每年1.9亿吨了,可能至少要2.6亿吨粮食,这样粮食缺口就大了,可能会造成粮价大波动.解决办法在于提高工业饲料的比重,提高规模养殖的比例。
     相对欧美国家的大农场,中国农业还停留在小农耕作,家庭化作坊的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这种做法难以维系。粮食问题涉及到国家安全,中国不愿意依赖进口。粮食问题有关千家万户,中国也不愿大幅提高粮价,那就只有走提高生产效率一条路。否则城市快速发展,消费水平提高,最后农业跟不上,小马拉大车会出大问题。
                                     (Reuters,2008.6.25)  
    中国缓解全球油荒?
     卡萝拉?霍约斯(Carola  Hoyos)为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基础经济学理论认为,燃料零售价格的上涨会让司机惧怕更高的成本,从而减少需求。中国宣布上调汽油和柴油价格之后,国际基准原油期货价格6月19日下跌4美元,支持了这一观点。但就中国而言,交易员应当小心:至少在短期内,转向自由市场燃料价格事实上可能产生与直觉相反的后果。
     中国政府6月19日将政府管制的汽油和柴油价格上调17%至18%,目的是减轻一些炼油商的经济负担:炼油商必须按国际价格购买原油,却不能以市场价格出售成品油。
     在国际油价已升至每桶130至140美元时——过去一年上涨了一倍,中国一直继续对零售价格实行上限,炼油商被夹在中间,遭受了巨额亏损。一些规模较小的炼油企业已经停业。这项政策限制了通胀,但也有不受欢迎的副作用:造成燃油短缺。
     一些分析师认为,零售价格上涨会促使炼油商提高原油加工量,或甚至恢复生产,解决一些短缺问题。麦格理期货(Macquarie  futures)驻纽约高级副总裁诺曼?巴拉卡特6月19日表示:“我认为,总的来说,这对油价有支撑作用。首先,中国炼油商将需要更多原油进行加工。其次,虽然此次涨价幅度似乎是实质性的,但我认为中国的司机们还能够负担得起。”
    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可能依然不足美国的一半,但就需求增长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需求增长是最近油价飙升的一项关键因素。
     分析师预期,今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增长5%至10%。可靠数据的缺乏增加了做出此类预测的难度,许多人认为,中国被压抑的需求水平相当可观,一旦短缺问题得到解决,这些需求可能就会显现出来。
     中国并非唯一对燃料进行补贴的国家。印度、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其他许多亚洲国家都对居民实施了保护,以免他们承担油价的全部涨幅——从而帮助将通胀水平置于掌控之下。中东国家(特别是石油美元丰富的国家)和一些拉美国家(特别是委内瑞拉)也对燃料实行补贴。
     合计而言,实行燃料补贴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一半,燃料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对价格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当前的需求增长全部来自实行燃料补贴的国家,因为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地区的需求不是持平就是缩减,当地司机承受了没有补贴的燃料成本上涨的全面影响。
     这使得补贴国家的任何政策变动都尤为重要。分析师认为,长期来看,政府让燃料价格反映市场状况的决定会降低需求——即便在中国——因此最终也会降低国际油价。这还会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
     最近几个月,许多国家均已被迫上调价格,或者是像中国那样,因为国有炼油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或者是因为补贴给政府预算带来的压力已膨胀至不能承受的水平。
     提价决定已引起政治反弹和街头抗议。它们对需求的影响尚不明朗,但随着欧洲愤怒的司机与渔民也开始走上街头,这会产生全球后果。
                                             (FT,2008.6.23)
    (摘编: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8年第48期(总第872期)  2008年6月27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中国缓解全球油荒?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