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列第三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8年第36期(总第860期)  2008年5月16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经济面临通胀考验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吴钉撰文称,中国正面临着近12年来最严峻的通货膨胀。4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达8.5%。这一指标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过8%。食品价格上涨仍是拉动CPI的主要力量。4月,食品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22.1%,但较3月环比下降0.1%,显示上涨趋势略有放缓。
     尽管4月的涨幅较2月8.7%的高点有所回落,且猪肉、鲜蛋等前期涨幅较大的食品价格出现企稳迹象,但未来几个月的通胀形势仍不容乐观。中国官方将今年物价涨幅控制在4.8%左右的预设目标很可能将会落空。
     首先,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产品传导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食品、能源价格上涨对终端产品的影响还未充分显现,高通胀条件下的工资上调也未到位。目前很多制造业企业还在以压缩利润空间而不是涨价的方式,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靠盈利生存的企业最终将把上涨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4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升至 8.1%,创3年来新高。显示工业品价格仍在加速上扬,未来消费物价(CPI)的上涨压力有增无减。
     其次,由于广泛存在的价格管制,目前的通胀数据仍然没有完全反映市场中实际的物价上涨要求。为了控制物价涨幅,中国政府对粮食、成品油、电力、天然气、公共交通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实施严格管制。在煤、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价格管制已使电力、石化等行业的利润消耗殆尽,靠财政补贴维持运转,这种情况难以长期持续。而一旦价格管制松动,如启动“煤电联动”,势必引发新一轮涨价。
     再次,近期国际市场食品、能源和资源类商品价格连续大幅攀升,加大了中国通货膨胀恶化的风险。由于存在价格和出口管制,尽管日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20美元,大米价格突破每吨1000美元,对中国市场尚未造成明显冲击。但这只是暂时的。中国经济和国际市场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随着粮食出口国开始限制出口,化肥、燃料价格上涨,中国农产品价格将居高不下,给食品价格带来新一轮上涨压力。由于中国半数石油依赖进口,这一重要能源价格的上涨,也将令诸多任务业和运输部门的成本进一步上行。
     严峻的通胀前景令中国宏观经济决策面临挑战。一方面,通货膨胀将造成经济过热,使国民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另一方面,高物价引发民众不满,将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奥运前夕,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物价问题更成为决策者的“烫手山芋”。上周末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副总理王岐山、央行行长周小川都强调反通胀是目前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周一,4月 CPI数据公布后仅数小时,央行就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6.5%,显示继续紧缩货币供给的决心。
     人民币升值、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行政性价格管制——对于遏制通胀的政策选项,专家依然莫衷一是、争论不休。在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运用受到各种条件制约,控制通胀没有万灵药。今年以来,央行多次使用准备金、央票等数量工具,而非利率这一价格工具,正是对中美利率倒挂后,对国际“热钱”流入有所顾虑。
     控制通胀的关键是控制住货币供应量,这需要多种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而其中的权衡取舍则是对货币政策制定者经济智慧的考验。
                                       (FT中文网,2008.5.13)
                         国际经济
    IMF:发展中国家应提高利率  
     《香港商报》发文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敦促发展中国家的央行提高利率,以应对燃油和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据悉,该表态特别针对的是通胀加剧的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中国和东欧国家。
     IMF副总裁利普斯基在纽约外交关系协会会议上说,对那些货币与美元挂钩、被经济过热困扰的新兴经济体来说,需要收紧宏观经济政策,以便应对广泛的通胀压力。他说,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要实行弹性汇率。
     这是他在近两个月中就全球经济发表的第二次重要讲话,不过此次讲话与上次有些相互矛盾的地方。利普斯基在3月的讲话中曾敦促IMF成员国做好准备增加支出,以便刺激经济增长,并在住房危机恶化时拯救受到冲击的金融机构。而在这次的讲话中,他强调了通胀问题,而几乎没有提及增加支出。利普斯基表示,IMF正努力调查威胁增长的各种因素。他说,各方似乎正在形成一种一致的看法,即经济在放缓,不过通胀风险似乎更令人不安。
     分析人士指出,IMF这种更为直言不讳的态度显示出该机构影响全球经济政策的手段发生了变化。过去,IMF通过发放数十亿美元的贷款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巨大影响。不过随着这些国家逐渐偿清贷款,IMF不得不转向公开地劝说,而且表达自身立场的方式更为坦白而强烈。
     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家迈尔策此前经常批评IMF的做法。这次他仍认为,IMF提出的利率新建议是错误的,因提高利率将削弱需求,并加深经济低迷的可能。他说,央行的任务不是要制造衰退,而是要防止衰退。
     针对迈尔策的批评,利普斯基强调指出,IMF的建议是恰当的,因IMF所指的那些国家存在经济过热的危险。他说:“我认为,我们计划的那些措施并不意味着会有引发经济低迷的风险。”
     利普斯基在讲话中还指出,目前全球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年涨幅约为5.5%,而过去几年只有4%。IMF认为,通胀的加剧反映出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它们的价格可能会保持在高位,但未必会加速上升。他说,最近价格上涨中有很大一部分很可能会持续下去,不过它们并不一
     对于IMF货币紧缩建议并未针对美国和欧洲的疑问,利普斯基表示,美国的利率已经大幅下调,通胀形势和通胀预期将成为FED的关注点,实际上FED最近发出停止降息的信号也正出于此。另外,欧洲的通胀前景已经在欧洲央行考虑政策取向时占有了“适当的核心地位”。欧洲央行上周四宣布将利率维持在4%不变。利普斯基说,他预计日本央行也不会很快改变政策。目前日本的核心通胀率为0.1%。
     利普斯基表示,目前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仍很强劲,原因是中国、印度和其它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购买力增强。自2003年以来,新增石油需求中大约有95%来自发展中国家。利普斯基认为,各国应减少对燃油的补贴和价格控制,以便让消费者充分感觉到价格上涨的后果,进而减少购买。他说,一些补贴“减轻了价格大幅上涨对消费者的冲击”。他同时敦促中东石油出口国将支出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以便增加对市场的石油供应。
     为减少食品价格的压力,利普斯基敦促降低生物燃料补贴。IMF估计生物燃料需求的增加在推动玉米价格上涨的因素中占了70%,在大豆价格上涨中占了40%。利普斯基并敦促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率,停止对大米出口的限制。
                               (香港商报,2008.5.12)
    全球粮价首次出现企稳信号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不断上升的粮食价格在过去一年已经引发了全球政治经济动荡,而现在,它们终于发出了首批试探性的企稳信号。
     由于小麦、牛奶、糖以及大豆价格下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粮食价格指数在4月份出现了15个月来的首次下跌。这一指数被认为是衡量全球食品通货膨胀的最佳指标。粮农组织农业及消费者保护部助理总干事Jose  María  Sumpsi在本周早些时候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除了玉米和大米,食品通胀似乎已经“达到高峰”。但他并不认为价格将开始回落。
     他的这番评论受到了联合国其他高级官员的支持。这一评论以及粮价指数的下降,是去年夏天爆发全球粮食危机以来最鼓舞人心的信号。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已经结束。
     粮农组织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发布4月份的粮食价格指数。据一位已经看到指数数据的官员表示,在过去12个月上升了52%后,该指数在4月份降至216.7点,低于3月份修正后的217点。
     粮农组织月度粮食价格指数上一次出现下跌,是在2007年的1月份,但现已证明那只是一个暂时现象。不过,这一次,官员们更加确信粮食价格将停止上升,甚至将开始下跌,因为农民们抓住粮价达到创纪录高位的机会,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而今年的天气状况也好于去年。
     农业专家警告称,由于生物燃料行业对农作物的需求不断上升,加上恶劣天气的影响(如缅甸的风暴),世界粮食价格可能会继续上涨。他们表示,即使粮食批发通胀企稳,零售价格也可能会继续攀升,因为企业要把此前的价格上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FT,2008.5.15)
    美国衰退或许还很遥远  
     《华尔街日报》发文称,经济走向衰退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它转了个弯。至少,持这个观点的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其中一些人不久前还认为衰退几乎无可避免。他们强调说,自联邦储备委员会(Fed)3月初插手干预,令贝尔斯登公司免予破产之后,股票和信贷市场都稳步好转,而一系列经济报告也好于预期。
     经济学家们还将迅速的政策响应视为可能缓解经济下滑的因素,这类政策包括Fed大幅下调利率,从去年9月的5.25%一路降到2%,以及向数百万美国人提供财政补贴。
     说起信贷市场危机和贝尔斯登崩溃,Wachovia  Corp.的全球经济学家杰伊?布赖森说:“几个月前,我们好像站在悬崖边上。现在情形已经有了变化……最近的一些数字已经不像几个月前我们认为的那样糟糕了。”Wachovia现在预测经济陷入衰退的几率为45%,比4月份预测的90%大大下降,并预计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折合年率为0.6%,下半年将达到1.2%。虽然他预计不会出现衰退,但表示今明两年的增长将十分疲软。
     事实上,正如一蹶不振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和表明选民不安情绪的调查结果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许多经济警兆依然存在。食品及其他商品价格的高涨令美国人缩减开支,也加剧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忧。据汽车组织AAA统计,截止周二,原油价格的飙升已使汽油达到平均每加仑3.73美元。房价继续下跌,许多经济学家预计这一因素会抑制未来几个月的开支。
     5月13日,Fed主席伯南克强调自Fed采取措施以来,近几个月市场状况已有所好转,同时也警告说市场仍远未恢复正常。
     不过,布赖森和其他经济学家们注意到,虽然经济的两大支柱──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开支──都出现萎缩,但并未像在以前的衰退中那样崩溃。商务部周二表示,4月的零售额仅较上个月下降了0.2%,这一降幅主要是由于汽车销量大幅下滑。不包括汽车的话,零售额上升了0.5%。
     与此同时,失业情况也不如通常的经济衰退那样严重。政府最早预测第一季度GDP增幅为0.6%,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个数字将会上调。在分析了零售数据后,位于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的预测公司环球透视(Global  Insight)的经济学家们预测,政府将会把第一季度的GDP增长年率上调为1%。他们预计消费开支会继续增长,部分原因在于退税和其他刺激措施。
     今年2月,环球透视与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UBS)和美林先后宣布美国将陷入衰退。现在,环球透视的布莱恩?贝休恩说,虽然公司仍预测经济将出现衰退,但自他和其他人开始对美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发出警告以来,政府推出了众多应对政策,因此衰退或许可以避免。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布鲁斯?卡斯曼说,虽然经济在今年早些时候有陷入明显衰退的势头,但现在出现衰退的机率只是略高于50%。他说,即便是在信贷危机和油价的极大拖累下,经济仍显示出了弹性。
     由于通常都要等痛苦降临到消费者头上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正式判定衰退,因此问题依然存在。衰退的通常定义是国内生产总值(GDP)至少接连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但负责为官方确定衰退起止时间的非盈利机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给衰退的定义是:GDP、收入、就业和零售额等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显著衰退,并持续数月,这段时间就可称之为衰退。
     穆迪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约翰?朗斯基说,最近的劳动力市场数据和信贷危机有所缓解的迹象令他比几个月前多了几许乐观。5月WSJ.com对经济学家们进行的最新调查中,朗斯基认为衰退的机率为60%,比他在4月的调查中所预测的90%大为下降。
     他说:“最近的迹象表明经济或许有可能在夏季之前稳定下来。”本月早些时候进行的调查中,55位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预测的衰退机率平均值为62.7%,较上一次的70%有所下降。
     经济衰退期间,每周申请失业救济人数通常会上升至400,000人以上,但实际上目前的数字远远低于这个水平,上周还出现了下降。除此之外,经济也没有像紧缩时期通常的那样,每月减少几十万个工作岗位。4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20,000人,失业率也有所下降。
     就连4月初曾表示美国正处于“衰退阵痛”之中、正经历二战以来最为艰难的危机的格林斯潘最近也缓和了口气,说美国衰退势头甚微。长久以来都坚称美国将陷入重大危机的乔治?索罗斯最近也表示,危机的“急性期”现在已经过去了。
     当然,就连变得更为乐观的经济学家们也表示,美国可能会进入一段增长缓慢的时期。雷曼兄弟公司经济学家德鲁?马特斯说:“我认为问题才刚刚开始。”他提到高油价和日渐严格的贷款标准,表示长时间的经济停滞可能比衰退更糟。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加里?斯特恩时问到美国能否避免衰退,斯特恩说:“不能。”但又表示“衰退本来就是一次接一次……普通民众并不能分辨出经济是增长了0.5个百分点还是1.5个百分点……重要的是,民众的感觉如何?”
     美国劳工部5月13日表示,商品价格的上升累及进口价格,后者4月较前一个月上升了1.8%,而3月修正后涨幅为2.9%。进口价格较2007年4月上涨了 15.4%,这是该数据自1982年首次发布以来年度涨幅最大的一次。即使排除汽油,进口价格仍较上年上涨6.2%,为1988年以来最高涨幅。随着油价上涨,美国人已经开始减少用油量:4月加油站销售额较上月下降0.4%。
                                       (WSJ,2008.5.16)
    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超过预期
     据《欧洲时报》报道,欧盟统计局5月15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尽管受到金融市场动荡、美国经济减速和石油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今年第一季度欧元区 15国国内生产总值仍较前一季度增长了0.7%,明显快于去年第四季度0.4%的增速,大大超出了经济学家们此前的预期。与2007年同期相比,欧元区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为2.2%,与去年第四季度持平。
     欧元区第一季度经济提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德国经济表现抢眼。今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德国经济比前一季度增长了1.5%,远高于去年第四季度0.3%的增速,为过去12年来同期最强劲增速。
     德国联邦统计局认为,推动第一季度德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国内,主要表现为企业投资增加和消费开支较快增长,但是对外贸易表现平平。
     此前,德国政府预测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1.7%,德国一些著名经济研究机构的预测数字为1.8%。由于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出人意料地强劲,分析人士开始对德国经济增长前景作乐观估计,认为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应在2%以上。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还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欧盟27国经济也比前一季度增长了0.7%,快于去年第四季度0.5%的增速;同比增速则为2.4%,略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2.5%。
     据法新社报道,法国经济增长率为0.6%,经济部长拉加德5月15日上午对欧洲1台表示,这一数据令她“非常高兴”。
     几个星期以来,欧元强势已经减弱,欧元对美元汇率的上一个纪录是4月22日创下的1.6019。但是也有其它欧盟国家经济并没有得到恢复,荷兰在今年第1季度的增长率为3年来的最低水平,仅为0.2%。西班牙经济状况也很困难,主要原因是房地产行业遭受重创以及内需下降。英国经济研究机构经济学家麦克考文认为,“意大利经济第一季度很有可能遭受倒退。”
     分析人士指出,人们不应对欧元区及欧盟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数据过于乐观,因为企业和消费者信心等其他数据正在恶化,这预示着欧元区及欧盟经济难以在今后几个季度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欧洲时报,2008.5.16)
                             国内与港台经济
    地震能否“震动”中国经济?  
     在毫无预计的一个下午,5月12日,四川汶川县爆发的7.8级大地震迅速地震动了整个中国。无论北京、上海、还是贵阳、台湾,从北到南都真实地感受到了这场空前灾难的强度。截至本文发稿前,官方统计的地震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2万人──超过了自1988年以来中国任何一次地震的死亡人数。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发生的强度相仿的7.6级地震只导致743人死亡。
     汶川地震会不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年初的南方雪灾相比,地震是否将造成更严重的冲击?出于对灾害因素的考虑,中国有无可能会对趋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作出调整?经济学家们为FT中文网读者进行了及时的分析。
     经济学家们普遍相信,汶川地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有限。瑞银高级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解释说,虽然地震造成了严重的财产和生命损失,但它对经济增长影响不会太大。原因在于,地震影响的是一个“存量”,而GDP增长是一个流量。所以,地震一方面造成了有的行业、部门在一段时间里中断生产,另一方面,灾后重建又增加了需求和支出。总体来看,对中国下半年经济增长影响比较小。花旗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指出,如果把主要受灾区──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和湖北加起来,虽然人口占到26.7%,但占全国GDP的比重只有18%,因此对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雷曼经济学家孙明春援引1995年日本发生的6.9级神户大地震表示,从历史经验来看,虽然地震对日本的工业生产造成了暂时性干扰,但生产活动在接下来几个月里很快复苏。
     今年初中国南方遭遇到罕见的暴风雪天气,不单造成了百余人死亡,也直接造成了超过了1500亿元经济损失。此次地震带来的将大过年初的雪灾吗?汪涛认为汶川地震在三个方面有别于南方雪灾,分别是地区更集中,覆盖领域相对较小和延续时间比较短。沈明高表示,雪灾主要是集中在中国中部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游偏南地区,而这次受地震影响的主要是西部地区──因而对两个重要资源造成了影响,其一是矿石和能源,其二是人力。西部地区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地震致使一些基础设施受到破坏,而在灾后重建期间,大宗商品、矿石的运输也会让路于其他灾后重建物资的需要。资源类和大宗商品价格因而将有所上升。而四川、重庆,也是外来劳动力重要的提供者,灾情可能让不少外来劳动力从沿海地区回撤,导致沿海地区出现用工出现紧张,从而增加人工成本。
     然而,对于地震会导致怎样的宏观政策变化,经济学家们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就在汶川地震爆发当日,中国公布了四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8.5%,高于市场预期的8.2%。
     不少分析认为,鉴于中国通胀压力还没有减弱,政府会继续保持紧缩立场。汪涛表示,虽然人民银行已经表态会尽量满足灾区的资金需求,财政也会拨出更多的救灾款想,但这些都属于微观层面的调整。“我觉得地震不会影响到中国宏观财政或货币政策的定位──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谨慎的财政政策都不会改变”,汪涛说。
     沈明高则认为,中国在宏观政策上存在一定的“两难”。一方面政府为灾后重建增加投入,会适当放松信贷控制。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投入品价格已经上涨了不少,如果地震造成能源矿石金属和劳动力工资进一步上涨,可能对通货膨胀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也指出,地震有可能会降低短期内加息概率,推高近期通货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降低短期内经济活动和紧缩政策力度。
     孙明春相信地震可能会对中国通胀──特别是食品价格,造成更大的影响。根据雷曼,四川和重庆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量的8.2%,2006年两地谷类产出占全国产量的9.2%──两地的大米产量更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4%。鉴于全球大米市场近期供不应求,恐慌情绪可能会导致米价继续上涨并加剧中国食品价格通胀的压力。
                                       (FT中文网,2008.5.14)
    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列第三  
     据《香港商报》报道,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在周四发布的2008年《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中称,尽管美国经济可能会陷入衰退,但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在IMD的竞争力年度报告中,美国经济已连续第15年排名第一。
     尾随美国之后的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瑞士和卢森堡。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略有下降,由去年的第15位降至第17位。印度从第27位降至第29位。
     这项报告根据4个大指标及其下属的300多个小指标来进行竞争力评估。4个大指标分别是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IMD教授 Stephane  Garelli称,尽管FED和美国财政部向陷入困境的金融市场快速挹注流动性,但可能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来避免更大的危机。他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很大,2008年将是艰巨的一年。”
                                     (香港商报,2008.5.16)
    (摘编: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8年第36期(总第860期)  2008年5月16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列第三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