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金融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8年第37期(总第861期)    2008年5月20日(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陆家嘴论坛:“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金融”
    -------中外专家论点集粹
     2008 年5月9-10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央行和银监、证监、保监三会在上海举办首届“陆家嘴论坛”,共有300多位中外金融界领袖、知名学者等佳宾出席,论坛围绕中国金融的改革与深化,机遇与挑战,与世界互利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将其中主要讨论内容加以收集精选,供研究人员参阅。
    一、金融创新与发展
    王岐山:要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在论坛首日作开幕主题演讲时,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表示,中国将继续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保持证券、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建设。逐步形成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王岐山在演讲中首次阐述了他关于“探索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的四方面思路——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继续深化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他表示,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金融发展的历史和当前次贷危机的发生均证明,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发展的永恒主题。  
     王岐山称,处理得不好就很可能引发金融动荡,影响经济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的稳定。金融安全直接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大局,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必须把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放在首要位置。我们将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继续强化金融监管,在有效监管、防范风险前提下,促进金融创新,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能力和水平。改进外汇管理方式,完善外汇管理的法律法规,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加快构建金融安全网,健全金融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加强全社会金融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
    中外专家对中国金融业发展改革献言献策
     1.金融创新才有生命力。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沈祥荣认为,大家知道要发展金融市场体系,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要创新。金融市场不创新没有什么生命力,也不能发展,对金融中心的建设也没有什么贡献,因此必须要创新,必须经常推出一些符合新的市场需要的产品出来,增加市场的容量,提高市场的功能,然后可以为金融中心的建设发挥商业的作用。这个创新的同时也创造了风险,很多中外的学者、专家都提出来风险的控制。联系到美国的次贷危机,我觉得必须要创新是大家一致的观点,但是也必须要加强监管,加强风险的控制,不要出大的风险、不要出大的危机。
     奥纬咨询公司合伙人因崔特指出,金融创新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有很多的益处,因为它能够使系统更加高效,几个人都已经在之前讲到过,金融体系在经济当中的作用就是帮助降低风险,并且有效地配置资源、配置资本,通过金融创新产品就能帮助金融系统更加有效地完成自己的职责。这有几种渠道,一个是通过专业化,不同类型的业务通过专业化可以提高效率。不一定要什么都做,才能够在金融界立足,比如说有的可以专注于贷款,可以专注于这个行业、可以专注于那个行业,有的人负责风险、有的人负责运营的。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有不同的专长,他们就可以对自己作的工作更加专业,而且可以提高效率。要比每一个机构无所不包,然后样样通、样样松要好很多。
     2.中国金融机构要抓住国际化的机遇。麦肯锡公司全球资深董事张曦柯认为,目前中国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是文化上面的挑战。就是文化的显著差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着政治层面上的风险和障碍。第二,人才的挑战。中国的金融机构人才国际化程度仍然是比较低的。第三,运作机制与模式的挑战。中国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模式和国际运作比较成熟的跨国机构还有比较大的差别。第四,中国金融机构参与海外投资上在风险预计和风险管理上比较弱。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的时间还比较短,坦白来说它的成效评价得与失还早一点,不能够完全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来简单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取得辉煌的成功,要看长期的发展。所以我们也综合分析的全球其他国家,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经验和教训,深入的分析中国非金融行业企业相对走出去比较早的这些企业,他们走出去的时间。我觉得中国金融机构要抓住国际化的重大机遇,有效解决我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挑战。  
     3.货币政策要有所取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当前各国货币政策开始相互影响,流动性过剩或紧缩很可能已是全球性问题,中国在货币政策上要有所取舍,古典的货币政策已不太好用,目前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方。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说,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都实现了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可兑换过程中找到经验,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是因为中国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去照搬照抄外国的做法,而且也没有一个模式可以给我们套用。因此推进可兑换必须立足于我们的国情。
     纽约大学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认为,热钱不仅仅影响货币市场的稳定。尽管中国金融体系已经开始市场化的进程,但是一些经济活动还是由政府来控制的。比如说资源配置扭曲的问题,这也导致人民币被低估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国目前实际利率为负值,这对房地产市场、其它的市场都会有负面影响。中国需要更多的汇率政策的灵活性。
     在应对方面,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认为,中国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去释放这些多余的流动性,比如开放资本市场。中国市场需要对货币、资本项目等进行市场化改革。否则,这种不稳定还会持续下去,而且变得更加严重。
     4. 建立亚洲统一货币非常必要。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所长李扬指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非关键国家货币政策面临很大困难,建立亚洲统一货币非常必要。李扬表示,发行关键货币的国家存在着一个机制,可以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嫁危机、转移经济规模,这个我们经历多次,眼下发生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新的例证。而且我们不能摆脱,也摆脱不了,因为这样一个转嫁机制是通过他们货币在世界上有大权的机制而发生的。
     他同时表示,广大的非关键国家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就很难,汇率、利率非常难确定,都在讨论利率,不知道这个利率该怎么说。我们和美元、欧元地区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他们那里货币当局只要制定一个政策,而在我们这里必须要制定两个政策,就是本国的货币政策,然后本国货币和其他关键货币的汇率政策。这样两个政策常常是矛盾的。
     李扬认为,在推进亚洲货币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非常多的努力。但是至今为止,我们的国际货币合作都还是防范危机,还没有达到建立新的制度。所以我觉得在下一步防范危机的机制稳定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建立亚洲统一的货币,这是非常必要的。建立统一的亚洲货币首先需要有统一的亚洲经济,经济一体化是货币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4.资金流动要有效监管。伦敦金融证券交易所的首席执行官克劳拉·菲思女士提出,要使双向的资金流动进一步地深化和扩大。另外要能够使中国市场进一步深化,同时还要有一个非常平衡的监管体制。双向的资金流动要有一个更加多样化的资金流动,要有朝内的,同时也要有外向的资金流动,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我们一直是帮助公司能够获得各种资金,在我们伦敦的情况是,我们有欧元期的机构投资者,它事实上对我们流动性是一个补充,并不是竞争的,它能够对发行者以及整个市场发挥作用。那么证券市场也是要求更高的公司治理标准,也是需要一些成功的,如果是境外上市也是有助于在国内的交易所的发展。为了能够将资本流动平衡,使中国机构投资者可以享受境外增长的收益,并且将他们的证券投资组合多样化,QDII 的组合就可以发挥这种作用。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可以通过QDII越来越多到国外来。
     5.金融要支持小企业的发展。原世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强调,要把注意力从国有企业转移,要鼓励小企业、私营投资者的快速发展,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是如此。所以我们要为这些企业建立一个融资的框架,我认为应该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6. 金融机构要重视人员管理。日本新生银行前董事长兼总裁八城政基指出,银行的雇员经常从一个部门向另外一个部门转移,因为他们有技能有经验。但是现在我们要关注一点就是,如何从宏观的角度从整体的角度来管理银行,怎样确保长期的稳定有盈利的增长。我的建议就是,中国的银行业要建立管理的发展体系:首先银行的高层要挖掘年轻、具有潜力的雇员,年龄在35岁左右到40岁左右。第二点,要建立一个五年的管理层培训计划,来满足每一个人的业务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7. 要实现公司治理和透明度。美洲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肯尼斯·刘易斯认为,一个开放的市场要有效运作,就必须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如何实现呢?就是要实现公司治理和透明度。有效地治理就意味着每个公司要制定这样一个体系,来确保管理的有效,来确保不同利益相关者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从而能确保公司内外的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和结论。
     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麦克指出,现在的挑战就是要提高效率。现在中国遇到很多结构性的挑战,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方面,这些挑战也就是在资本的流动和使用方面的效率比较低下。中国在生产领域已经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在资本市场方面还是比较薄弱。银行的领域还有这些资本领域必须要加强透明度,加强监管。随着外资的机构进入就会带来更多的挑战。
     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表示,过去虽然强调市场要行业自律,要规范化,实际上基本上没有自律。过去特别强调对于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评级机构要进行相应的、正确的评级,但不幸的是从去年的经验当中我们学到了一点,就是虽然大家一直讲要行业自律,但是在资产证券化方面,至少在这个行业自律是行不通的。我们经常会看到整个金融行业会处于两个极端,要么是过度的监管,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监管。他认为,在资产证券化之后,需要实现自律与监管之间的一种平衡。作为监管机构来说,需要思考一下到底需要多少自律和监管之间的结合。今后还要继续发展的话,要保证这些资产证券化的产品有严格的标准、规范,能够进行场外的、合理正常的交易,避免出现过度的风险和提前赎回的大规模风险。
     8.保证金融稳定之路在于有效平衡风险。2008年5月12日《第一财经日报》的社论指出,对于中国而言,来自次贷危机的恰当警示在哪里呢?一种睿智见解认为,应对危机、保持金融稳定的根本在于金融机构的健康,指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开放是培育健康金融机构的必由之路。另一种很有见地的观点是,对于美国而言,次贷危机的教训是金融创新过了头,而对于中国而言,教训却不应是金融创新方面放慢脚步,因为我们的金融创新还远远不足。不过,在创新的进程中,有意识地平衡风险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瑞士银行亚太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谭信乐认为,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对来说是比较窄的,差不多2/3的金融资产都集中在银行领域。那么这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的20%到40%的情况相比差别很大。这其中有一个风险就是缺少分散风险的机构。
     9. 建立健全预警系统。经济学家汤敏强调,要建立预警系统,预防风险的出现。目前已经有一些预警系统但还不够,仅仅局限于一些政府部门建立一些系统。应该让更多的研究机构也建立一些预警系统。我们在目前还要防止出现资产泡沫,其他国家都是资产泡沫导致巨大的危机,一旦出现这个苗头的时候,应该重拳出手。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行长格·史蒂文斯指出,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如果存在套利空间,就应当及时弥补漏洞,控制风险。
     瑞士银行亚太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谭信乐认为,中国下一个挑战就是要扩大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这个主要措施是能够创造更多的融资渠道,让机构能够对风险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价,这样就可以提高流动性。我觉得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这样做可以保证资本的配置更加的有效。这样可以帮助中国实现它更多的以消费拉动为基础的增长模式。另外这样做也可以在银行体系当中引入更多的竞争。能够让这些家庭和公司有更多的融资选择。
     10.可发展机构投资者的私募股权市场。高盛高华证券公司董事长方风雷强调,政府特别是监管机构在考虑公众市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公众利益问题。所以如何建立一个非常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发展机构投资者的私募股权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把成熟的机构和有经验的管理人结合在一起了,他们又能够跟公司的管理层做一个很好的合作。从美国次级债来看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发展私募市场。如果这个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在中国可能跟公开募集的资本市场有相互平行但也互相联系的,包括和银行市场、股权投资市场,可能对中国建立一个有效均衡有效率的金融市场非常有效,对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企业的重组都会起很好的作用。
     11.降低税收非常重要。英国贸易投资总署金融服务业咨询委员会主席罗伊·莱顿说,税收对于一个金融中心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个税收在公司税和个人税方面,征税的水平都要具有吸引力,而且要比最严峻的竞争对手的税收水平要低,这样才能吸引真正的业务。
     清华布鲁斯研究院的肖耿教授也指出,降低税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中国附近就有新加坡、香港很多的市场,他们的税率是非常低的,中国不降税的话基本上没有办法吸引人才和公司来到上海集聚。另外要促进资本市场的板块联系,要建立基础设施。最后就是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及资本帐户全面开放。但是做到这一点之前可能要花相当的时间。在这个过渡时期怎么样促进中国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呢?我们这里实际上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和大家讨论的都非常相关,就是说中国现在有很多企业都是在海外上市。这些企业,中国老百姓是很难买卖他们的股票。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是完全的可开放,人民币还不是完全可兑换。如果中国的企业在全世界所有的证券市场上市的话,这将是一个非常分散的关系。市场就会支离破碎,怎么样把支离破碎的资本市场整合起来,这个中国是需要做工作的。
     12. 人民币存款利率已到开放阶段。上海交通大学的潘英丽教授强调说,目前情况下人民币存款利率已经到了非放开不可的阶段。以前存款利率上限不放开原因是前几年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有巨大的坏账,金融体系有比较大的不稳定因素,实际上把存款利率人为地压得低一点。但2006年银行的盈利已经是2004年的10倍了,而且资本充足率也基本上达到10%以上,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现在人民币业务已经对外资银行开放了,那么是不是要用中国老百姓的钱给外资银行也来个补贴呢?
     13.债券市场需要快速发展。高盛副董事长兼亚洲区董事长麦克·埃文斯称,中国在金融市场改革当中的一个重点,就是以人民币定价的债券市场的发展,目前差不多所有的信贷都来自于银行机构。在未来中国的企业可能会从资本市场直接获得所需要的资金。那么在美国的债券市场总额是25万亿美元,其他很多的发展市场情况类似。债券市场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目前中国已经取得了很重要的进步。所以中国要继续这个方向,继续债券市场的发展。中国需要有一个更加发达、更加成熟的债券市场来配合其蓬勃发展的股票市场。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吴冲锋认为,债券市场是目前资本市场的一个短板,应该快速发展。参考全球金融市场的情况,在整个金融市场里交易规模最大的是债券衍生品,而目前国内这方面还是零,这也将是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裁朱云来认为,资本市场要进一步发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还需要有不同的产品适合于不同的需要。目前债券市场体系还不够顺畅,发行批准的机制分设在三个甚至更多的部门分管,评级方面也没有市场的基础信息体系和严肃的评级体系,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今后发展资本市场需要改进的地方。
     14.资本市场还要更加壮大。2008年5月12日《上海证券报》的报道披露了在此次论坛中业界人士对今后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七大主要目标:第一,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可以做得更大,也一定要做得更大;第二,资本市场产品数量还是太少,交易方式太单调,还应更丰富。未来,包括股指期货等衍生品都要推出;第三,人民币债券市场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第四,IPO的发行方式和定价制度还不够市场化,今后应该要更进一步市场化;第五,机构投资者的数量、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第六,商品期货市场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并且在国际上取得更大影响力;第七,资本市场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二、如何建立国际金融中心
    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具备的条件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认为,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的要素:
     一、要建设一个国际通用的法律和制度的环境。这个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经济金融的运行和监督能够符合国际的惯例,能够被别人所理解,能够为大家所操作。
     二、拥有一个对内、对外都十分开放的和比较完善的一个金融市场体系。具有一个较大范围的辐射力和对各个时区市场的连接力,能够敏捷、高效而又大批量地处理金融交易和小批量的特殊业务的需求。
     三、应当拥有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有很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质,能够大量地、实时地、客观地反映关于市场、机构、工具和产品变化发展的信息。
     四、应当是一个能够凝聚和聚集一流的国际金融人才这样一个竞争的能力。因为现代金融业的竞争和所谓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引进、留住金融人才和监管人才的这样一个良好的吸引力和机制。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史美伦表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组成部分是三方面,第一是产品、第二是资金量、第三是人员,再加上一定程度国际化。她从监管、市场的角度看,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是由产品、资金量、人员组成的。
    如何将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
     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现任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要素市场体系,与全国各地金融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屠光绍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备了四方面有利条件。首先是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当然,金融期货正在准备上市交易)、黄金、保险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第二个是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成为中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主要集聚地。第三个是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成为中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第四个标志是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东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西室泰三认为,中国和日本是邻国,而且上海和东京都是亚洲的金融城市,两者之间应密切合作,现在在亚洲已经有了一些金融中心,其中一个当然是香港,另外一个是上海,还有新加坡,这些都是重要的金融城市。这些城市应该发展成战略联盟,并且作为伙伴互惠互利。上海和东京应该密切合作,增加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且不要把彼此看作是竞争对手,而是把自己看成亚洲的核心证券市场,我觉得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第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外汇体制的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的水平。第二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各类金融市场的发展。第三要积极采取有利于机构集聚、人才集聚、资金集聚的鼓励政策,吸引境内外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上海应该作为大平台、大市场为金融从业人员创造比较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第四要积极鼓励出台金融创新的产品、技术,努力在各个领域不断地创新,以创新的手段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第五要加强一行三局的监管合作,为加快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第六,也是那天我跟俞书记提的建议,希望上海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要转变观念,加大开放的力度,要大气大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把诚信建设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上海自身也需要加快做好相应的自身建设。第一要优化整个信用文化的建设。推进信用文化的建设,这就需要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来推进理念的转变,为信用文化的建设做出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安排。第二、要进一步优化上海这个地方金融服务的软环境。第三、要进一步完善高等和专业的金融教育,使它能够具备新的国际水准。第四、我想应当是增强为全人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打破我们现在的行政范畴的框框,努力去吸引、培养和真正地留住金融业的人才。我想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根据估计纽约华尔街的金融从业人数大概在40万左右,伦敦也在25万到 30万左右,而上海到去年年末大概只有十几万人。更重要的主要是专业素质和服务的质效、敬业的态度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清醒地来对待我们面前所要做的功课。
     渣打银行集团首席执行官冼博德强调指出,有五个重要的因素决定上海能不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一是内在的优势。比如说你处在的时区,或者说你是不是有一个很庞大的国内市场。第二是好的基础设施,比如说交通和通讯。第三就是政府的支持,是不是能够比较关注和满足企业的需求。第四是一个非常稳健又灵活的法律框架。第五要有深厚的人才基础。在其中的三方面我觉得上海已经是做得不错了。它有着非常巨大的内在优势,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庞大,充满活力。而且整个基础设施迅速发展,非常好。第三从这个论坛当中就可以看到,政府是非常支持的。那么到底现在有什么主要的挑战呢。第一、就是监管和法律框架;第二、专业有技能的人才。
    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数量之辩
    观点一:一个中心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中心,但是更多的城市把金融环境搞好是应该努力的。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徐滇庆教授指出,国际金融中心正在被误读,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不等于国际金融中心。所谓国际金融中心,每个地区只能拥有一个,例如北美地区的纽约,欧洲的伦敦,而目前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较为分散,中国香港、日本东京、印度孟买和新加坡都有成为金融中心的可能,而北京还没有具备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内功”。这就像踢世界杯,每个国家只能选出一支球队,而从现在看,我们最应该选出的是香港。
     徐教授说,回顾美国的发展史,最初的金融中心在费城,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金融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纽约,这并不是政策使然,而是市场规律的作用。金融中心应自然演化而成,如果说政策因素,那么,美国的金融中心是不是应该在华盛顿?显然不是。一个金融中心的形成,靠的不是政府的主导作用,而是靠开放的金融环境的建立和历史积淀。
     天津市政府金融服办公室副主任刘宁指出,我们希望看到北京早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个人觉得,要提到国际金融中心,那一定要有一个国家层面的调整,不要自己一个城市来说,如果都宣布自己是国际金融中心,那就乱了。
    观点二:双中心论与多中心论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表示,现在有一个中心论,香港或者上海;有两个中心论,即香港和上海;三个中心论就是香港、上海和北京;四个中心论是香港、上海、北京加上深圳。“双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是最好的,实现两种货币体系下的合作。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则强调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心有大中心和小中心,不能说这么大的中国只能有一个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不是靠“自封”,是市场逐渐形成的过程,最终还取决于市场竞争的结果。
     美国伦敦金融城市长特别代表睿雷顿则指出,北京打造金融中心,不会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构成竞争。在中国,建立一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很正常,关键是在城市定位上要有所区别。目前,北京聚集了大部分中国国有银行的总部,有较好的金融环境;而上海的工业和金融服务业比较发达,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要素市场的金融机构也比较集中。因此,两者定位不同,共同发展是件好事。事实上,在英国也有伦敦、爱丁堡两个金融中心。打造成功的金融中心应该在整个司法管辖地提供前台、后台、风险管理、监管等全面的一条龙服务,而不能只局限在某个城市。睿雷顿进一步指出,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房屋租赁、劳动力成本比较高,比较适合前台服务提供商;而爱丁堡相对比较僻远,更适合后台服务、风险管理等提供商。对上海而言,应该更多地考虑提升城市的金融竞争力。        (完)
    (编写:叶红;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8年第37期(总第861期)                                        2008年5月20日(星期二)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金融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