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7年第95期(总第822期)2007年12月21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
年内第六次加息:效果分析
路透中文网分析员冯涛撰文称,临近年底,央行于周四(12月20日)晚间宣布2007年以来的第六次加息。此次加息也成为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另一只落地的“从紧”靴子。虽然各界就11月份CPI指数再创新高,对加息呼吁甚嚣,近期也有传言加息,但此时加息仍然颇为出人意料。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来,“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就是重中之重,国内各界人士呼吁抑制通货膨胀,抑制经济过热,减少流动性泛滥,缩小财富分配过于明显的不均衡状态。
此时加息,剑指通货膨胀,但却无法阻挡泛滥的流动性,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通过加息减少流动性无异于与虎谋皮,央行想挑战世界流动性过剩,这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人民币存款利率提高,加剧了境内外的利差,会诱使热钱进入中国赚取汇率与利率的双重收益,从长期看,很有可能加大基础货币供应量。国际投资者的热钱与国内金融机构、企业,在利润市场的驱使下,也都会去拆借国外低息货币或者利用外汇资产,以各种方式回流中国,为过剩的流动性再添一把柴。
目前一年期存款的利率按复利率算为4.14%,已经不低。世人对加息通常的理解是,只要加息就是存款人受益,但常识未必就是事实。中国央行加息产生的一个现象就是,银行们的收益在不断提升,除了受惠于托管费用等中间业务之外,最重要的收益仍然来自于利差。目前我国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于两大块,中间业务与利息收入,其中利差占银行利润的绝大部分。
加息背景下,造成银行利差继续扩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目前国内流动性过剩局面,迫使全国人民都成为了投资者。不管是投资股市还是楼市,总之在通胀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人们不愿意将钱定期存在银行,导致我国的存款活期化现象明显。据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显示,从 06年以来,银行存款活期化有加速趋势。二,从07年以来,算上此次加息,央行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累计上调了 162基点,一年期贷款利率累计上调了135基点;而活期存款利率累计上调幅度为零。
目前银行体系中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超过 60%,一年期存款利率的上调是增加了银行成本,但是活期利率的下调将很大程度对冲了这部分成本,本次加息甚至造成了银行资金成本“明升暗降”。再加上本次贷款利率也上调了18基点,实际上银行的利润在增加。而且我国贷款有中长期化趋势,07年以来贷款增速明显快于存款增速。这其中固然有房价飚升的缘故,但是这里要说的就是,银行息差不缩反增,利润大幅提升。
在大部分老百姓将微薄的收入省吃俭用投入到资本市场或者贷款供楼时加息,事实上所起的作用就是使银行在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继续坐收渔利,目前市场中银行股所占权重就能说明这一切。
此次加息对流动性过剩的国内信贷市场不会产生什么冲击。存款利息沿袭上涨27个基点的传统,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数次加息并未导致银行实行紧缩政策,近期的信贷紧缩主要原因是从紧货币政策以及央行行政式的窗口指导。
此次加息同样不会冲击资本市场,相反,从国际大背景来看,此时加息,更加坚定了市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给国内外投机套利者留出了更大的空间,意味着资本市场将拥有源源不断的后续资金。
总之,加息并不会改变目前中国股市的大局。从今年以来的加息效果已经表明,我国的加息与股市关联度越来越远,甚至抵不上某某领导的一席话或者新华社的一篇评论。
此次“非周末”加息,可以理解为我国对于11月CPI指数再创新高的独特反应,其效用并不体现在收紧过剩的流动性,而是中国货币政策独步世界的再次展现。在抑制经济过热、缓解资产泡沫上,通过提升国人的福利,可以部分化解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此举应为上策。政府提高公共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大幅提升工薪阶层的薪酬,采取让利于民的方法,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大投入,使得民众可以通过人民币国内购买力的增强受益,而不是忍受人民币购买力国外升值、国内贬值的煎熬。虽然政府已有这方面的规划,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我国的公共产品投入金额在世界上的排名仍让人不敢恭维,教育等更是常年垫底。
(Reuters,2007.12.21)
国际经济
格林斯潘:美国经济出现停滞性通胀征兆
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前美国联邦准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12月16日在接受ABC的This Week节目采访时说,美国已浮现停滞性通胀的初步征兆。
格林斯潘说,美国已浮现“停滞性通胀”(stagflation)的初步征兆。而所谓“停滞性通胀”,是指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此时一国的经济增长缓慢,但物价持续攀升,进而引发企业获利和民间消费支出萎缩、失业率攀升等负面现象。这个名词源起于197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机爆发。一般而言,当经济增长力道强劲时,物价会随之缓步上扬;景气陷入盘整时,物价则会保持平稳,所以景气低迷和通货膨胀这两个现象,过去认为不可能同时并存,但当时的情况彻底推翻这种看法。
格林斯潘接受ABC电视台专访时表示,目前美国虽然还没有真正到停滞性通胀的阶段,但初期的症状已浮现。他并未特别呼吁政府要减税,但要求政府挹注资金到疲弱的房市。这种注资的方式通常就是透过减税或新预算案执行。格老指出,Fed应该要竭尽所能地抑制通胀,他认为目前通胀应该不至于立刻激增,但中、长期显然会窜高。
他也重申,美国经济步入衰退的机率虽然接近50%,但美国企业的债务水平还相当不错,所以应该能安然度过信用紧缩危机。长期利率已经走低一段时间,有助于企业筹措大部分短期债务所需的资金,同时解决低成本的长期负债,对信用的需求就不会那么大。
伦敦摩根士丹利公司全球共同首席经济学家费尔兹表示,先进国家接下来恐怕会面临一段停滞性通胀时期。Fed和各国央行都将面临两难的局面,是要降息救经济,还是要升息压抑通胀?但降息可能助长通胀,升息却会抑制经济发展。
另据据香港《大公报》报道,全球经济正面临衰退和通胀加剧并存的风险。摩根大通经济师表示,本季和下季的全球经济增长,可能为四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时通胀可能创下十年来的最快增速。摩根大通全球经济协调部门董事韩斯利认为,在通胀升温和需求放缓的市况下,央行却缺少足够的灵活性。他负责的部门预期,本季和下季的全球经济增幅为2.4%,通胀升幅则达到3.5%。
哈佛大学教授费尔德斯坦则认为,目前的市况并不算严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早期,油价曾飙升十倍,引发失业率和通胀升逾一成。经济是否陷入滞胀,取决于对滞胀的定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目前的经济状况好过八十年代初。全球经济增长在1982年仅为0.7%,而通胀年增幅则达到13.7%。但是美联储和其它央行仍然面临抉择难题。全球央行需要认真考虑,全球经济下滑和物价飞涨,哪一个因素对全球经济危害最大。
期货市场交易员表示,虽然上周政府通胀数据显示,美国十一月消费价格指数,创下两年来的最快增速,但是美联储仍将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重要经济目标。
另外,格林斯潘亦表示,他对美国政府用现金帮助按揭贷款者的方案表示欢迎。现金救市会加剧财政赤字,但是可以避免使用扭曲房价和按揭利率的手段帮助房贷者。格林斯潘的提议有异于美国财长保尔森的方案。后者建议冻结部分次按利率,而无需动用政府的资金帮助房贷者或金融机构。有经济学家指出,格林斯潘的提议可能需要花费数百亿美元,并且会产生不良后果。
(综合信息)
日本央行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周四(12月20日)投票一致决定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因为该行依然担心美国经济放缓可能阻碍日本经济复苏。这是日本央行6月以来在投票中首次达成全体一致,因而将进一步增强市场对日本央行近期内不太可能加息的预期。
日本央行行长福井俊彦和政策委员会成员们可能认为,由于全球市场继续动荡,而且最新国内出现企业信心疲弱等令人担忧的迹象,他们需要更多时间来仔细评估日本经济前景。日本央行维持0.50%的基准无担保隔夜拆款利率不变,在七大工业国(G7)中其基准利率水平最低。
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日本央行此次维持利率不变的决定已为外界普遍预料到。市场观察人士将把关注焦点转向央行行长福井俊彦将于格林威治时间0630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以期从中获得下次加息时间的线索。许多观察人士预计,至少在明年春季以前央行不会加息。即便是央行政策委员会中立场最为强硬的水野温氏(Atsushi Mizuno)此次也未呼吁立即加息,而他在前六次会议上均提议加息。日本央行还将每月买进日本国债的额度维持在1.2万亿日元不变,并维持伦巴德利率(Lombard Rate,相当于贴现率)于0.75%不变。
据日本央行周五发布的有关商业信心情况的短观调查显示,日本大型企业的负责人对商业状况的乐观程度处于两年来的最低水平。短观调查还显示,中小型企业已经受到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因为这些企业迫于竞争压力而不能将新增成本转嫁至商品价格。
鉴于经济前景变得越来越不明朗,日本央行的长期增长预期面临挑战,本财政年度加息的可能性越发渺茫。日本内阁府经济规划协会一份调查显示,70%的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下次加息最早在明年5月份。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统计的利率掉期数据显示,市场预期日本央行在福井俊彦明年3月份离职前加息的概率仅为11%,而离职后6个月加息的可能性升至51%。日本央行上次加息是在今年的2月份,当时将基准利率水平由0.25%上调至0.50%。
据一位接近日本央行的人士上周称,关键问题在于次级贷款危机是否已对消费支出状况带来负面影响;消费支出减少可能会累及资本支出。他表示,美国经济所面临的下行风险一旦成为现实,则可能对日本经济带来冲击。
福井俊彦强调了逐步加息的必要性,因为长时间维持宽松政策可能会带来一些经济风险。他在本月早些时候曾表示,与2%左右的经济增长率相比,目前0.50%的利率水平偏低,维持适应性货币政策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经济更加动荡。不过他还表示,央行会酌情放缓加息步伐。这一论调暗示,在次级抵押贷款问题后续影响仍未消退的情况下,日本央行对本国的经济状况并不怎么看好。
(WSJ,2007.12.20)
欧盟指金融动荡开始蔓延
据《香港商报》报道,欧盟委员会12月1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已经开始蔓延到其它部门,使得非金融行业和家庭消费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贷款困难。
欧盟委员会在当天发表的欧元区季度经济报告中指出,尽管目前金融市场动荡的消极影响基本上被控制在金融行业,但有迹象表明其它经济部门也开始受到影响。银行不仅相互间不愿拆借,而且也收紧了对非金融行业和家庭购房等消费的放贷条件。
报告指出,受这种信贷紧缩局面影响最大的是长期贷款和为大企业提供的贷款。报告预测,今年第四季度,28%的银行将进一步收紧放贷条件。欧盟委员会在当天的报告中认为,尽管欧元区经济今年第三季度增速加快,但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里,欧元区经济由于金融市场动荡、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欧元升值等不利因素影响会出现减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次按危机爆发后,欧元区企业和消费者对经济的信心已明显下滑。
同日,欧盟委员会还出台了一项计划,其目的在于推动各成员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整合,以促进欧盟范围内跨国房贷业的发展。欧盟委员会当天在一份有关欧盟房贷市场现状的白皮书中说,目前欧盟各成员国房贷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依然较低,突出表现为供求双方的跨国信贷活动受到种种制约,其中的原因包括消费者喜好、贷款机构的经营策略等。
白皮书指出,欧盟将从4个方面重点推进房贷市场整合:取消不必要的跨国贷款障碍和降低额外成本、提高贷款产品的多样性、通过加强保护消费者进而增强消费者信心、方便消费者更换贷款机构。欧盟委员会表示,欧盟住房贷款市场整合的举措将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中充分吸取教训。
(香港商报,2007.12.20)
IMF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因技术原因下调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因对各国经济产出的计算方法发生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今年的全球增长预期将下调0.5个百分点。
本周早些时候,IMF的姊妹机构世界银行(World Bank)在对146个国家的物价进行了更透彻的分析之后决定,调整其对各国经济增长幅度的计算方式。该行修订了所谓的购买力平价统计方法,以求更合理地比较各国间的贫富程度。新的统计方法考虑到了不同国家各类商品和服务的不同价格,比如,在北京理发的价格就比在波士顿便宜很多。
这次重新计算之后,对全球经济的官方描述将有可能因此发生改变。该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表示,IMF的章程规定其要采用世行的购买力数据,因此,IMF十月份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的5.2%的预测值将调整为4.7%,虽然其中各个国家的增长率均未作向下调整。考虑到次贷风波及全球信贷危机的影响,最终数据可能会更低。新的正式预测数据将在下个月末公布。
约翰逊说,虽然预测统计数字有所调整,但全球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并未改变。中国仍将是推动全球增长的最大的单一经济体,对今年全球增长的贡献率是27%,印度的贡献率在9%左右。
不过他说,从统计得到的部分新兴经济大国的经济实力状况将有所削弱。受中国高速发展的鼓舞,人们以为全球经济也同样一片大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根据新的统计数字,世界银行本周早些时候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规模没有以前估计的那么大,它们在全球经济产出中所占的比例可能也要相应下调。根据以前的购买力平价统计数字,中国和印度的比例分别是14.8%和6.3%,而根据对2005年产出数据的最新统计结果,这组数字分别是9.7%和4.3%。美国所占的份额则从原来的20.8%上升到22.5%,显示世界经济强国与新兴经济体的差距比人们以前认为的要大。
统计数字的改变将对现实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IMF原本正在重新计算成员国的投票权,以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大的发言权,但如果新兴经济大国的经济规模并不像人们原来以为的那么大,则这一努力的意义将要打个问号。
IMF和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也将取决于对一个国家贫困情况的精确计算,以确定如何制定最佳项目计划。新的统计数字将使贫困统计变得复杂化。
(WSJ,2007.12.21)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房地产突然入冬?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李倩撰文称,中国最大的地产商之一—万科,最近率先启动楼盘降价,又称中国地产业已经进入拐点。如此言行,不单得到了不少地产商的唱和,过去大半年房价不断冲高的一些中国一线城市,也传出“跌”声。
基强联行董事总经理陈基强认为,作为上市公司,万科更注重于按照市场波动行事,最终目的是让每年的盈利和每年实现的增长,能够从股价里表现出来,符合投资者的期待——如果没有达到,降价促销就再所难免。而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则认为,眼下中国地产商的卖房行为,不过是银行信贷收紧的状况下,因为资金链紧张抛售存货。地产商发现它们的股价和房产买方无关,只要地产公司拿到地,它们的股票就会涨。一旦贷款被抽掉,又需要向政府支付地款,地产商就必须得卖房。这样会洗掉一大批房地产商,很多人会破产,“这个时候知道割肉,才活得下来”。
业内人士表示,最近央行银监会颁布的房贷管控政策,只会对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些影响。因为北京和上海的二手市场抢卖的情况比较严重,抵押付款有很大市场,而对重庆和成都等二手市场不是太活跃的城市没有太大的影响。大福证券的Mark则认为目前的政策主要针对炒楼者,对于买房自己住的人没有太大影响。陈基德也认为年底降价与其说是政策层面的,不如说是市场层面的。降价其实还要根据当地市场实际。广州和深圳最早进行房改,市场成熟度非常高。在越成熟的市场上,价格波动就越灵敏。好则增长快,反之也然。陈基德表示,“由于用于住宅的公用土地供应没有上升,绝对看不到在扔货。”
谢国忠认为,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增加供应”。要让房地产商藏地有成本,藏地成本比造房子的成本更贵才行。这可以依靠税收杠杆。国家需要开征一个新税:不管房子开发情况如何,在土地出售之前,按照土地拥有量每分钟计税——要卖了之后才不交税。
陈基强认为,判断拐点是否出现,要看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GDP。如果中国经济仍有每年7%-8%的增长,中国房地产最起码的消费力还是在的。第二是城市化。只要中国继续让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再加上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要置办房产,融入城市,这个需求非常非常巨大。第三,中国的投资产品奇缺。中国人赚了钱不是买股票就是买地产,不像国外有许多金融产品可以选择,可以疏导投资的需求。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的房地产会继续向好。
谢国忠认为,如果不增加供应的话,房价会越来越高,最后不可收场。中国有的是地,但有效的地可能不是那么多。上海在南汇有很多地,因为交通设施缺欠,发展房产条件不够。其次是地方政府的利益。中国的地方政府不能发债——在它们的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许会与宏观调控逆行。
(FT中文网,2007.12.20)
(摘编:李彦松、王砚峰;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7年第95期(总第822期) 2007年12月21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