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通胀是结构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7年第76期(总第803期)  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CPI持续上涨    通胀是否来临?
     今年1-8月,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累计上升了3.9%,超过了政府今年将其控制在3%以下的目标。其中,从3月份开始,月度CPI涨幅一直高于3%,6月份开始,食品价格飙升11.3%,到8月份达到18.2%,CPI也增长6.5%,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者价格的持续上涨,尤其是食品类价格的大幅上涨,引发了消费者价格上涨是否已造成通胀的忧虑。有关政策部门和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讨,我们将相关观点进行了整理,分两期发布,以供参考。
    权威机构解析本次价格上涨的性质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通胀压力继续加大
     人民银行 2007年8月8日发布的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面分析了各类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报告》指出,受粮食、肉禽蛋等食品价格较快上涨的影响,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总体上呈逐步上涨趋势。食品价格上涨是影响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同时2007 年以来服务价格也存在上涨趋势,值得关注。《报告》认为,本轮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成本推动的因素,也有需求拉动的因素,还有结构性因素。实际上,此次粮食、肉禽蛋价格的较快上涨均始于2006年11月,但粮食价格涨幅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渐趋稳定,而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从2007年 4月份以来屡创新高。目前,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因此有必要高度关注价格传染问题,防止价格全面上涨。
     除居民消费价格呈现上涨趋势外,2007年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势平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持续回落,而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此外,劳动报酬也出现了快速增长。
     2007 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价格上涨较快。人行《报告》指出,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实践均表明,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其传导途径主要通过改善进口品国内价格和贸易条件等。虽然这种传导会存在一定的时滞,但长期来看,名义有效汇率变化会对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产生明显影响。
    发改委:中国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据新华社北京9月4日报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毕井泉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说,虽然今年前7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 3.5%,但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动,物价总体上仍处于可控范围,没有出现由于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而引起全面、持续的价格上涨,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毕井泉说,去年四季度以来,特别是今年5月份以来,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推动了整个市场物价总水平的上升。5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3.4%,6月份上升了4.4%,到7月份上升到了5.6%,这是近10年来最高的。1-7月平均居民消费价格的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 3.5%,其中2.9个百分点是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的。
     他说,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促进生猪生产的恢复和猪肉价格逐步趋于稳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短期内就能够使价格指数回落到3%以内。因为农业生产有周期性的滞后影响,随着猪肉价格趋于稳定,物价指数上涨的幅度也会趋于稳定。“年初我们提出了要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以内的调控目标,这是一个预期性的、指导性的目标,高于预期调控目标的情况和低于预期调控目标的情况都是正常的。”
     毕井泉说,今年夏粮是丰收的,比上年产量增加了43.9亿斤。秋粮的播种面积也是增加的,目前的长势良好,预计可以取得较好的收成。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粮食供给是充裕的,保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的物质基础是具备的。
    社科院报告:我国已进入价格上升阶段
     2007 年10月11日《上海证券报》报道,中国社科院10日发布《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年秋季报告》(简称《报告》)称,由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价格上升阶段。当前要密切关注2008年价格变动趋势,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2007年年初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持续走高。至8月底CPI已经累计上升3.9%,8月当月同比上升6.5%,大大超过年初3%的预期。
     《报告》认为,尽管目前CPI上涨主要由于猪肉以及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但其背后隐含着不容忽视的通货膨胀压力,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是存在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一直明显高于下游产品的涨幅,加之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些因素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其次,由于种种原因,流动性过剩问题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缓解,相对过多的货币供给可能带来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第三,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速一直高达 10%以上,但宏观经济的高增长主要通过工业、投资的高增长实现,我国在投资与消费比例结构、三次产业结构长期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在此状态下,过高的经济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第四,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实现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成本价格上升。此外,国际市场某主要商品价格上涨也会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这五个通胀压力因素已经存在,在过去一段时期中积累起来,它们的影响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报告》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消费价格乃至总体价格水平都可能比本世纪初的前几年高。课题组的一位专家也指出,由于上述通胀因素的存在,应该说我国已经进入价格上升阶段,所以今后即使猪肉价格平稳了,通胀也可能找到其他表现途径。
     《报告》指出,总的来看,2007年CPI上涨幅度可以控制在温和水平,对于2008年可能出现的价格上涨,要及时采取强有力措施。“2008年应该把控制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缓解通胀压力,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专家学者关于价格上涨的分析
    谢国忠:中国进入通货膨胀时代  
     经济学家谢国忠在9月3日出版的《财经》杂志(总193期)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又一次进入了通货膨胀时代。这场通胀将持续下去,直到出现1997年至1998年间那样的经济低迷。  
     在三种情况下,经济低迷有可能发生:第一,通货膨胀失控导致宏观政策急刹车;第二,全球经济崩溃导致中国出口经历一次严重的衰退;第三,产能持续以高于总需求的速度增长,继而发生产能过剩导致的通货紧缩。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把上述三种情形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并尽可能延长此轮经济增长周期。  
     通货膨胀机理  
     谢国忠指出,很多人认为,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反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就是说,通胀对货币升值有替代作用。这部分是正确的。然而,我对“汇率升值将降低通胀”的说法抱有怀疑。
     一年前,印度在通胀率达到7%之后,让其货币升值了10%,但通胀率仅回落到5%,而且只是暂时性的。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都曾令其货币升值达30%至50%,却未能克服通胀。通货膨胀就像一条河流,而货币升值如同暂时阻断流水的大坝,当坝内的存水漫到边缘,通胀就会再次发生。  
     在理想状况下,价格水平等于经济中的货币量除以被出售的商品和服务量。这就像计算蓄水池的深度,它等于蓄水量比水池面积。然而,一个经济体比蓄水池要复杂得多。货币流通取决于企业、金融机构、家庭和政府何时以及如何使用钱财的决策,而这些决策是由各种情感和期望驱使的。在长期中,货币流通速度应该稳定。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人类行为的惯性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可能性。当央行增发货币时,人们可能不会理解其对价格的影响效果,因此不会要求提高工资;而由于额外的货币所创造的需求,企业可以挣到更多钱并雇用更多员工。要到劳动力市场饱和时,工资才会开始上升,从而推高价格水平。因此,增发货币可以刺激经济活动,即货币政策发生了作用。  
     货币政策有效性建立在愚弄公众的基础上,但人们不会总是受骗。当通货膨胀开始时,人们试图用暂时性的因素解释;当通胀继续升高,人们会相信其持久性,转而囤积耐用品或硬资产,减少手中持有的货币。这样的行为会导致通胀加速。如果政府想要结束通胀,就必须通过一次严重衰退使人们相信其目的——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克尔所做的那样,以此扭转人们的预期。  
     过去六年中,全球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导致高通胀,全球通胀水平始终保持在3%以下,而房产、股票、债券和大宗商品等资产价格却持续升高。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之间的联系看似被打破了,资产价格与货币供应的联系却表现得非常紧密。这为中央银行提供了通过影响资产价格调控经济的可能性。当经济低迷时,中央银行可以发行货币以提高资产价格,再通过财富效应引起更多的支出。  
     谢国忠说,在我看来,通过资产价格调控需求的方法仅仅是一种魔术。之所以有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两个暂时性因素造成的。  
     第一,随着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迁移,资本对劳工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使工资暂时对货币供给不敏感。然而,当产业转移完成,被替换的工人找到其他工作后,劳动力市场即恢复正常。例如在美国,虽然经济增长缓慢,但劳动力成本仍在以五年来最快的速度提升。  
     第二,在科技股泡沫破裂后,为寻求新的利润源,华尔街以利差交易等用“别人的钱”(other  people’s  money,或OPM)的方式来投资。OPM是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关联紧密的原因。随着越来越多的OPM被用来购买价格已然膨胀的资产,泡沫就变得越来越大。泡沫总是会破的,例如美国信贷泡沫就正在破裂。由此带来的巨大痛苦让OPM趋于消失,这会切断货币供给和资产价格间的联系。
     确凿无疑的通胀  
     上述说明尚未充分解释中国的通货膨胀周期。中国是一个有着过度投资倾向的巨大的发展中经济体,这造成了“通缩-通胀”周期。在通货紧缩时期,中国的货币供给持续以高于GDP的速度增加。但通缩预期增加了货币需求,迅速的货币增长却并没有导致通胀。由通缩到通胀预期的转换是非常复杂的。  
     首先,这一循环过程开始于房产价格的升高。在1994年到2000年间,房产价格持续走低,例如上海的房价降低了超过60%。下降的房价使建设停步,导致供给下降,而GDP增长引发需求增加。我相信,2002年中国曾达到房产的供需平衡点。当时,房价因收入增长而开始逐渐升高。上涨趋势最终吸引了投机者的关注。自2003年起,上海房价开始急剧升高,  2005年这一势头蔓延到北京和深圳,现在则扩散到了大多数省会城市。  
     房屋价格是引发通胀预期的重要原因。虽然没有体现在CPI中,但家庭在房屋方面的支出平均可能占到家庭终身收入的25%到30%。现在,中国正向着中产社会发展,房产价格对于通胀预期的重要性才刚开始显现。  
     第二,全球经济的繁荣导致了原材料价格的猛增。有人可能会说,成本推动的通胀是暂时性的。当更高的原材料成本被完全消化,通胀就会结束。但是,这种趋势会改变人们的通胀预期,使他们变得更愿意消费,更能接受价格增长。加上货币供给由于之前的通货紧缩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由此可能产生持续的通货膨胀趋势。  
     第三,股市在2005年随房市的变化开始激升。流动性并不会自动产生资产泡沫,是乐观情绪和流动性的结合才产生了泡沫。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加上 2008年奥运会已近,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期望有所加强,大众对牛市的预期变得越来越强烈。这种情绪最终引起对股票需求的增加。与房产类似,股市的走高吸引了投机者,将牛市很快变成泡沫。  
     当人们看到房产、股票和越来越多产品的价格升高时,他们开始接受涨价。这相当于降低了需求方的价格敏感度。企业突然意识到,他们可以在不牺牲销售的情况下提高价格。此前,残酷的价格竞争让中国企业深怀恐惧,它们对于任何问题条件反射似的反应就是降价,然后为保生存而通过降低材料品质来压缩成本。近来产品质量问题的泛滥可能便由此滋生。它们惟一的出路就是提高价格。而现在,需求方的变化支持了价格的持续增长。因此,通货膨胀在中国才刚刚开始。  
     有两个反对通货膨胀的观点。一是认为中国仍处于产能过剩状态。然而事实上,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远小于统计数字所显示的程度。中国发展得如此迅速,以至于从前的生产能力可能很快变得陈旧过时。统计数字显示出的产能过剩在不同时期可能代表不同含义,其原因在于需求的升级。例如,汽车工业中,一方面有些种类的汽车价格持续下跌,而另一方面需求却同时转向更高品质的汽车。为获得更准确的判断,人们必须关注需求的动态变化。  
     其二,有观点认为中国仍存在过度的劳动力供给,并且工资水平应保持稳定,以防范“价格-工资”螺旋。当然,我不同意 “中国已不存在过剩劳动力”的说法——中国城市化率仅43%,很难相信劳动力剩余在城市化初期就已消耗殆尽。但是,存在劳动力剩余不意味着工资不可能上升。在生活成本因通胀上升时,及在服务业与制造业对劳动力资源的竞争下,工资尤其是有经验劳动力的工资将面对巨大的向上压力。
     亡羊补牢之策  
     供需的动态变化、劳动力市场的平衡以及需求方心理,都显示中国进入了一个可能持续若干年的通胀时代。坦白地说,现在采取行动阻止通货膨胀为时已晚。中国可以做的就是减缓通胀速度,并防止过度投资。  
     中国的通胀水平可能会在2008年内直达7%,这一数字对处于经济高增长下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常见。目前,中国的当务之急是降低通胀预期。如果对通胀上升的预期变得不容改变,劳动力、产品和服务市场就可能出现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对经济的猛烈紧缩和硬着陆。  
     为稳定通胀预期,政府必须一方面采取紧缩政策显示其控制通胀的意图,一方面让资产价格膨胀降温。例如,必须在接下来的18个月中大幅加息,幅度至少为200 个基点,甚至300个基点可能也是必要的;而且,政府应尝试使利率增长速度快于通胀率增长。如若不然,货币政策就达不到紧缩银根的效果。当人们认为政府并无采取紧缩政策的诚意时,通胀预期就可能疯狂上升。过去的降温措施虽然起到一些宣示作用,但并不十分奏效。房产和股票市场在过去三个月中都有所加速。  
     谢国忠表示相信,中国必须通过阻止并扭转房产价格上升来控制通胀预期。新建房价格和家庭收入之比的平均值在很多城市已达到15,这意味着房价每提高10%,就相当于1.5倍的家庭收入。这产生了强烈的货币贬值信号,并使消费者对通货膨胀有所准备。如果通胀预期失控,硬着陆或许就不可避免。
     生产过剩在通胀期间可能会进一步增大,并且在经济遭遇冲击时导致硬着陆。当通胀很高时,通常导致较低的实际利率,并产生两方面重要影响。  
     第一,企业会更愿意贷款,特别是它们想以贷款来购买升值的资产,比如土地。事实上,每一次贷款泡沫都是在高通胀时为获得金融资产而发生的。对于家庭而言,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目前尚未偿付的抵押贷款大约为3万亿人民币,占GDP的8%,这一数量还没有庞大到威胁经济稳定的程度。但是,房地产开发商为储备土地而做的银行贷款难以估算,官方数据可能低估了其真实值。在过去三年中,很多传统企业扩张到了房地产领域,而银行可能并未区分其房地产方面的债务。  
     谢国忠说道,中国国土资源部已多次声明,已出售的土地与未来多年的房屋需求相当。在短期内,土地囤积行为降低了房产供应,使房产价格膨胀,并束缚了大量银行贷款资金。一旦土地价格反向变化,那些贷款有可能变成坏账。我相信,现在是中国经济最脆弱的时候。如果政府不控制住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狂热,必将迎来银行危机,即便其发生可能是在若干年之后。  
     第二,企业利润迅速增长。由于实际利率在过去五年中降低了4个百分点,这使企业应付利息总共减少了约8000亿元,成为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因,令企业扩张意愿变得更强。而由于高利润率源于通胀这样一个暂时性的因素,企业就被误导进入过度扩张状态,导致资本支出泡沫;当泡沫破裂时,企业不得不降价以保销售,而其下降的收入可能不足以偿付贷款。  
     国家发改委是防止产能过剩的看门人,任何重大项目都需要其批准。对依靠官僚机构预知需求,我们应格外小心。更好的解决办法是运用市场力量。应培养中国各银行在放贷时评估相关项目长期商业前景的能力。总之,健全的银行制度是应对过度投资和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武器。
    叶檀:中国通胀是结构问题  
     叶檀在10月12日《新京报》上评论指出,同时出台的两份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报告让人无所适从,对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可能的应对举措,有关方面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国家发改委公布9月份商品价格监测报告,猪肉价格出现今年5月以来的首次下降,主要由食品带动的CPI在连续4个月大幅上涨、8月涨幅创下6.5%这一10年新高后回落。因此以北大教授宋国青为代表的宏观经济研究者认为,通胀洪峰期可能已过。
     而中国社科院10日发布《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年秋季报告》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由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价格上升阶段。当前要密切关注2008年价格变动趋势,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就意味着这些撰写报告的专家认为中国通胀风险未过,政府应该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防止明年继续出现CPI大幅上涨的局面。
     一方为对决策有责对经济发展影响大的官方机构,历来态度谨慎;一方为官方智囊,进行的是决策咨询,相对而言可以进行独立研究放言结论,结论不同不足为奇。问题是,中国继续是维持高热还是拐点已现,按照不同的判断所得出的预期大不相同,政府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是继续紧缩,还是稳中趋紧?
     叶檀认为,抓住结构二字则一切可以了然。发改委的结论尽管有详实的数据支撑,但是由于目前CPI数据与中国经济一样存在着结构性失衡,可能社科院的结论更加接近真相。
     我国的经济从表面上看一直处于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态势,从2003年到2006年,CPI平均为2.1%,加上今年上半年,平均也不会到3%。报告即使提示了通胀风险,估计我国的2007年和2008年CPI分别上涨4.5%和4%,考虑到10%以上的GDP年增长率,这一CPI数据并非不可接受。
     按照发改委食品、工业原材料的数据,涨跌互现;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猪肉价格比8月下降5.6%,粮食、副食品价格总体上保持稳定。而农业部公布的9 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和“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出现了今年5月以来的首次下降。主要能源价格略有上涨,化工类产品价格略有回落。
     但这不意味着价格上升趋势的停止。事实上,食品价格上涨受到抑制是因为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迅速的手段,对于猪肉、奶牛等立竿见影地实行了补贴与保险措施,这样,食品价格上涨才不会成为中低收入阶层的巨大负担,从而成为中国社会的不可承受之重;能源等价格上涨之所以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政府对于主要能源价格实行了政策管制措施,为避免CPI恶性上涨,拟议中的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已被延后,只有中国经济稳中偏紧,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才可能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如果不是政府对于能源与食品价格进行控制,只要看看国外原油期货的涨幅,以及英国等国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以及国内基本未受到重创的房地产价格,就能够窥知中国CPI上涨的潜在压力巨大。我国的CPI数据已被结构性缩水,中国的通胀风险不是被高估了,而是被低估了。就这一意义而言,社科院报告的警示作用有其价值。
     在本轮通胀风险传递到食品领域之前,谁也没有意识到通胀早已是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定时炸弹。通胀风险早就存在,不过是给掩盖起来了。中国近两年的基础货币发行量一直居高不下,又通过乘数效应被加倍放大,但我国的价格却一直惊人惊奇地企稳,原因除了上述的上游原材料产品价格管制、下游竞争性工业领域恶性竞争导致价格无法上升,形成价格体系的扭曲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资金被藏到了资本市场,以前的资金沉淀在居民炕头,而现在则是流入了资本市场,成为所有投资者的纸面财富。结果很明确,目前中国的实际财富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无法支撑上万亿的纸面财富兑现的,只有不断地维持高涨的投资预期,才能使得投资者继续让财富在纸面循环。一旦兑现,资本市场就将进入除泡过程,使纸面财富迅速缩水到经济可以承受为止。
     正因中国通胀反映的是结构性问题,仅仅采取严厉的货币政策无法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因此,笔者并不主张一味采取货币紧缩政策。政府进行结构性控制,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但由于未触及更深层次的变革,如货币的传导机制、国有大企业对利率的不敏感等等,从而带来更多的结构性风险。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使扭曲的价格体系回到正轨,货币政策与能源价格的改革最终将不可避免。在此之前,政府所要做的是帮助市场完成价格形成与发现机制,通过管制争取到的是改革的时间,而不是为了管制本身更有效。从目前来说,政府保持资本市场的循环是明智之举,这可以避免货币释放为真实的需求,使通胀无法控制。与此同时,通过资本市场使国有企业彻底市场化,而不是让急着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财富再分配,则是重中之重。
    (待续)
    (摘编、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7年第76期(总第803期)  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中国通胀是结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