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们认为信息分散的经济中,价格体系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但格罗斯曼与斯蒂格利茨却证明正是由于信息成本的存在,才使得信息从拥有者传递到无信息者。信息成本的存在,使价格无法完全反映信息,竞争均衡与有效信息市场相矛盾。首先,假设信息有一定成本,交易者是否是信息拥有者取决于是否花费成本获得信息。如果开始信息拥有者的期望效用高于无信息者的期望效用,部分无信息者将变成信息拥有者,反之亦然。由于随着拥有信息的交易者数量增加,信息拥有者的期望效用相对于无信息者的期望效用将下降,均衡时,边际交易者选择成为信息拥有者或相反是无差异的。其次,在完全不变风险厌恶假设下,通过建立数理模型进行了均衡与比较静态均衡分析。结果表明,噪声越多,信息拥有者比例越大。若不存在噪声或信息完全,价格传递了所有信息,均衡不存在。当拥有信息者人群所占比例为0或1时,市场变得贫瘠。因此,他们认为价格无法完全反映有成本的信息,竞争均衡与有效信息市场是相互矛盾的。如果市场创造不需要成本,均衡将就永远不存在。有效市场理论认为信息无成本是价格完全反映信息的充分条件是错误的。如果有效市场假设正确,且信息有成本,那么竞争性市场将会瓦解,此时信息所有者所占比例为正的状态都不是均衡,因为竞争市场上信息所有者都不再花成本去获得信息,同时所有人都是无信息者也不是均衡,此时每个交易者都认为价格为给定的,那么都有动力成为信息拥有者。文章为研究信息不对称市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被视为信息经济学的拓荒之作。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与贸易方式》(1980) 保罗·克鲁格曼著 二战后,出现了许多新的国际贸易模式,无论是没有比较优势或资源禀赋相似的工业国家之间及产业内贸易量日益扩大,还是各国倾向于出口在国内占较大需求份额的产品,传统的贸易理论都不能予以很好的解释。本文对此进行了规范分析与阐释。克鲁格曼假设存在大量潜在产品、生产具有内生规模经济、厂商不增加成本即可差异化产品,垄断利润为零,消费者有多样化偏好。作者以D-S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内生规模经济与产品多样化的贸易模型。首先,克鲁格曼通过开放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对比分析发现,在两国偏好、技术水平与要素禀赋都相同,传统贸易条件不存在的条件下,在同一产业内贸易仍会发生并改进两国福利。这表明规模经济导致贸易产生,每个国家或厂商都进行专业化生产,没有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世界市场比国内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种类的产品,提高了福利水平。其次,引入运输成本扩展基本模型后发现,运输成本没有影响任何国家的厂商数量与产量,但导致了国内市场较大的国家工资率较高。在封闭模型中,厂商尽可能在它最大的市场附近进行专业化规模生产。最后,克鲁格曼将单一产业拓展为两个产业,发现不管分工完全与否,当两国进行产业间贸易时,每个国家都成了国内市场需求比较大的产品净出口国。克鲁格曼在垄断竞争、规模经济基础上对贸易模式的探讨构成了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他也因“在分析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区位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荣获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股价过度波动能根据其后的股利变化进行解释吗?》(1981) 罗伯特·希勒著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公司股票内在价值等于股票未来期望股利的贴现价值,但在资本市场上,人们经常认为,相对于股利,股票价格指数波动大,不能对任何客观的新信息做出反映,资本市场有效性受到质疑。为此,希勒利用方差边界检验方法,计量检验股价波动与股利变化的关系,以验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首先,假设存在理性预期,在完全有效市场上,p是p*的最优预测值,即p=E(p*),定义u=p*-p,那么,u与p不相关,根据统计学原理,可知var(p*)=var(u)+var(p),进一步可得var(p)≦var(p*),转化为标准差可得σ(p)≦σ(p*)。如果检验结果与此相反,则说明否定了有效市场假设,即可判定存在过度波动。希勒还发展了标准有效市场模型,度量了对未来股利不确定性影响,以便准确识别股票价格对股利新息(news)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希勒通过美国1871-1979年间年标准普尔综合股价指数和相关股利数据的方差与公司支付股利的方差对比,发现美国1871-1979年间股价波动是已实现股利分配波动程度的5-13倍,存在过度波动特征,即使在考虑了预期实际贴现率的变化和未来股利不确定性的度量问题后, 股价过度波动问题仍然存在,股票股利变动不足以解释股票波动,且有效市场理论对数据解释的失败不能归因于数据误差、价格指数问题以及税法的变化。这一实证发现激发了大量关于股价股利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Alchian, A.A. & H.Demsetz(1972),“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ER,62(5):777-95. Arrow,K.J.(1963),“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 AER,53(5):941-73. Arrow, K.J., et al(2011), 100 Years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The Top 20 Articles, AER,101(1):1-8. Cobb,C.W. & P.H.Douglas(1928),“A theory of production”, AER,18(1):139-65. Deaton,A.S. & J.Muellbauer(1980),“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AER,70(3):312-26. Diamond,P.A. & J.A.Mirrlees(1971),“Optimal taxation and public production I: Production efficiency”, AER,61(1):8-27. Diamond,P.A. & J.A.Mirrlees(1971),“Optimal taxation and public production II: Tax rules”, AER,61(3):261-78. Diamond,P.A.(1965),“National debt in a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AER,55(5):1126-50. Dixit, A.K. & J.E.Stiglitz(1977),“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AER 67(3):297-308. Friedman,M.(1968),“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AER,58(1):1-17. Grossman,S.J. & J.E.Stiglitz(1980),“On the impossibility of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ts”, AER, 70(3):393-408. Harris,J.R. & M.P.Todaro(1970),“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 AER, 60(1):126-42. Hayek,F.A.(1945),“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ER,35(4):519-30. Jorgenson,D.W.(1963),“Capital theory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AER,53(2):247-59. Krueger,A.O.(1974),“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 AER,64(3):291-303. Krugman,P.(1980),“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AER, 70(5):950-59. Kuznets,S.(1955),“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ER,45(1):1-28. Lucas,R.E.Jr.(1973),“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output-inflation tradeoffs”, AER,63(3):326-34. Modigliani,F. & M.H.Miller(1958),“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ER,48(3):261-97. Mundell,R.A.(1961),“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ER,51(4):657-65. Ross,S.A.(1973),“The economic theory of agency: The principal’s problem”, AER,63(2):134-39. Shiller,R.J.(1981),“Do stock prices move too much to be justified by subsequent changes in dividends?” AER,71(3):421-36. (作者:刘义圣 赵东喜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李仁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