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叶文辉等:资源错配的经济影响效应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经济学动态》杂志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来 源:《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1期
    内容提要:本文在简要分析资源错配的传导机制、产生原因及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资源错配与过度投资、内需不足以及产业结构失衡的内在理论逻辑,从新的视角探讨了资源错配的经济影响效应;以此为基础,运用1978-2011年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面板数据模型,从计量的角度验证了它们之间的统计相关性,从而得出结论:(1)若资源错配水平减少1个单位,那么可使消费需求平均增加0.62个百分点,缓解过度投资需求6.84个百分点; (2)更进一步地,在优化第二产业结构4.32个百分点的同时提升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近2.16个百分点。
    关键词:资源错配 错配指数 产业结构失衡 过度投资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的增长过程是稀缺资源在经济主体间的合理配置过程,如何最有效地安排这种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初衷。目前,中国经济转型中出现了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不仅与中国在该时期特殊的制度安排有关,更与这种特殊制度安排方式下形成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关。(1)中国的要素市场改革过程是一个要素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然而,与日趋完善的商品市场相比,要素市场的发育还略显滞后,政府参与和动员资源配置的方式与被人为压低的要素价格一道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过低的资本价格不仅产生了资本的过度形成现象,政府为主的投资方式更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中小企业“倒闭潮”);(2)过低的劳动要素价格和逐年下降的劳动收入份额与收入差距的逐年扩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与高储蓄高投资一起,成了内需不足和挤出私人消费的主因;(3)需求决定产出的反馈结果又使产业结构产生了非均衡发展,使微观、中观和宏观经济产生了连锁反应。
    如图1所示,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还是居民消费占消费需求的比重,亦或是消费需求在内需中的比重都呈连年下降趋势。与之相伴的是,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逐年下降,占GDP的比重由1984年的53.6%下降到2011年的44.9%。同时,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3-2013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平均达到了0.481。从投资的角度来看,1978-2013年,中国形成了三次投资高峰,而三轮投资高峰与要素的配置过程密切相关,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改革初期,以土地要素改革(土地联产承包制)为标志的要素市场改革,不仅开启了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而且极大地释放了压抑许久的生产力,该时期的资本形成率平均达到了35%左右;第二个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的联动发展带动了劳动要素由农村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第三个出现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代表,投资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于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投资率达到了40%-50%。这三个时期中,特别是2000年以后的投资增长率远大于GDP增速,投资过热的现象显而易见。
    与本文相关的文献中,(1)一类研究认为资源的非效率配置会通过一系列间接因素(包括收入差距扩大、转型期收入、就业、社会保障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内需不足产生影响(Valle & Oguchi,1976;Musgrave,1980;Cook,1995;Edwards,1996;宋铮,1999;龙志和,周浩明,2000)。(2)在过度投资引起资本配置效率低下的研究中,张军(2002)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的过快形成和投资收益率的持续下降促使经济增长的技术路径偏离了要素配置的自然结构;秦朵、宋海岩(2003)认为过度投资和投资的配置效率低下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很大关联,而地方间的攀比效应又强化了这种关系。(3)关于资源错配经济影响效应的文献大多集中于2007年以后,以研究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居多(Hsieh & Klenow,2009;陈永伟、胡伟民,2011;袁志刚、解栋栋,2011;朱喜等,2011;袁富华,2012等)。
    既然转型期的内需不足、投资过度和产业结构失衡是伴随着资源的重新配置而来,那么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资源的错误配置是否与转型期特有的经济现象(“民工潮”、“民工荒”、中小企业“倒闭潮”、过度投资、收入差距扩大)相关?是否会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机制和路径如何产生?其表现形式是什么、影响程度如何?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创新点在于从资源错配的新视角重新建立了影响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理论逻辑。
    

二、理论框架


    (一)作用机制
    图2所示的经济系统由两种产业——产业一和产业二进行运作和维系,社会生产的要素投入分别是资本和劳动,Ⅰ和Ⅱ分别为产业一和产业二的等产量曲线,C-C 为初始一般均衡状态下的等成本线,C1-C1 和C2-C2 为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后两产业的等成本线,下标1、2表示产业一和产业二。下面我们分两种情况讨论资源错配的产生及其对经济系统的影响机制: 
    1.经济系统完全竞争(产品要素市场双竞争)。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点为A点,即要素的配置方式为 (K, L),因此,经济系统现有的资源各就其位,得到了最有效利用。若此时为了刺激经济,政府开出了宽松货币政策的药方,但同时劳资谈判结果决定提升员工工资水平,于是,资本相对于劳动的价格会上升,则在短期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产业一和产业二的成本曲线将分别变为C1-C1 和C2-C2,且将分别改在C点和B点重新安排生产,与有效率的C′和B′点相比,配置了过多的资本和过少的劳动。此时经济系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为:(K1 K2, L1 L2),这便产生了资源错配现象,即L> L1 L2,K< K1 K2 ,K1K2部分形成过度投资,而L1L2部分形成失业,与帕累托最优生产点相比,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社会总产出也出现了下降:Y Y>Y1 Y2。 
    2.产业一为垄断部门(产品要素市场双垄断),产业二为竞争部门。此种情况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的实际,假设垄断企业得益于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和超国民待遇,能够在低于市场利率的水平下融通生产所需的资本投入,同时垄断部门对劳动要素市场的垄断使得本部门的劳动能够参与收益分成,从而产生了高于市场竞争时的劳动价格。于是,产业一的等成本线变为C1-C1,资源配置方式为:(K1 K2A, L1 L2A),且满足L>L1 L2A,K<K1 K2A,K1K2A的部分形成过度投资,L1L2A部分形成失业,其中(K2A, L2A)分别为产业二在A点的资本和劳动配置数量。同理有产业结构失衡后的产出状况:Y Y>Y1 Y
    资源错配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会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路径,如图3,最初的帕累托最优生产点在总需求AD和总供给AS的交点A处,此时的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潜在产出水平为Y*。以上述第二种情况为例: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使垄断行业对投入要素的组织方式偏离了最佳的配置比例,因此,非效率的要素配置方式产生了非效率的产出水平——社会总供给与最优生产状况相比下降了,总供给曲线移向AS
     ……
     全文请阅读《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11期
    

Tags:叶文辉等,资源错配的经济影响效应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