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美贸易将长期博弈

http://www.newdu.com 2018/6/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2018年第36期(总第1833期)    2018年5月28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中美贸易将长期博弈 调查:美国经济未来两年陷入衰退的机率达31% 50年来法国家庭的生活水平到底变化了多少? 欧银决策者有可能同意年内结束QE 朝鲜真要改革开放了吗? 中国资管产品统计制度料年内出台
    
    中美贸易将长期博弈
    [摘要:中美两国就双边经贸磋商发表的联合声明标志着中美贸易战风险下降,但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中美的博弈将是长期的,贸易摩擦还会持续不断。]
    5月26日,中美两国就双边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声明称,双方同意将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中方将大量增加自美购买商品和服务,增加农产品和能源的进口。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表示,此次中美经贸磋商的最大成果是双方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美国财长努钦(Steven Mnuchin)27日则表示,在美国与中国同意搁置关税威胁,同时致力于更广泛的贸易协议后,两国“暂停”贸易战。
    据路透社报道,针对中美两国就双边经贸磋商发表的联合声明,分析师解读称,中国增加进口满足内需是一个接近于最优的结果,和中国既定的扩大开放目标并行不悖,而且双方达成“暂停”贸易战的共识,意味着短期负面风险下降,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将得到改善,有助于缓解贸易商的情绪,提升贸易活跃度。
    但中美经贸争端是否就此结束?分析师认为不宜过度乐观,联合声明并没有明确中美贸易差额压缩的目标和时间表,也没有提及中兴通讯事件是否有新进展;预计未来中国会降低对美顺差,但短期内降幅很难达到2000亿美元,除农产品和能源外,中国也将增加对美国其他商品和服务的进口。
    鉴于许多细节尚未敲定,还需密切关注双方后续谈判的进展。分析人士指出,中美两国经贸争端背后蕴藏着许多结构性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两国储蓄、消费和投资的行为差异才是导致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想要消除这些因素,必须依靠各自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和双方共同地、持续地努力。
    以下为分析师对中美联合声明的点评:
    中信证券分析师 秦培景、杨灵修:
    预计4月3日、4日美中双方发布的建议征税清单落地可能性极小,声明并没有明确中美贸易差额压缩的目标和截至日期,这已是中国在磋商中能争取到的很好的结果。虽然双方就贸易问题达成了许多共识,但就出现转机的“中兴事件”进展以及美国对华为的调查等问题,在联合声明以及刘鹤副总理的事后采访中均未提及。我们认为,本次谈判,双方在科技领域仍存在较大分歧,未来中美双方在科技领域会是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
    在联合声明中,中方表示将“有意义地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然而,单对能源和农产品增加进口,并无法有效缩减美对华贸易逆差。同时,双方贸易也并非强买强卖,我们认为未来中美进出口互补性较强的汽车、民用飞机以及集成电路等商品均会成为中国增大进口的看点。替代效应下,中国可能会降低这些产品从其它国家的进口。
    由于中国是沙特市场份额的重要决定因素,如果中美贸易关系好转,中国增加从美国的原油进口,会大幅抬升沙特的减产成本(即丧失更多市场份额)。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很可能迫使OPEC提前结束减产协定,油价高位的状态很难持续。
    光大证券宏观 张文朗团队:
    根据声明的表述,中国还将大量增加农产品和能源的进口,这意味着进口的步伐和力度将高于之前的预期;增加美国农产品有利于中国下游养殖业,但某些农产品可能因竞争加剧而短期受到影响。
    双方就扩大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贸易进行了讨论,同意为上述领域达成共识创造有利条件。这表明在农业和能源以外,中国还可能在其他方面扩大从美国的进口,但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从美国的比较优势来看,除了农产品和能源,美国在飞机、半导体、化工、汽车、医药等商品领域、以及旅游、金融、特许专利权等服务领域具有出口优势,未来中国或将在这些方面增加自美国的进口。
    双方同意鼓励双向投资,将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这一点比较符合市场预期,双方在投资方面的讨论值得关注,若能达成进一步的共识,也将减小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如果双方高层能保持沟通,通过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则征收关税的概率将会下降,对两国的出口型企业都将是利好。
    中美经贸争端是否就此结束?不宜过度乐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美两国经贸争端背后蕴藏着许多结构性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其实,储蓄和消费的行为才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想要消除这些因素,必须依靠各自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和双方共同地、持续地努力。
    年初以来,中国明显加快了开放的步伐,在扩大进口、降低关税、放宽准入、吸引人才、鼓励创新方面的政策加速落地。这些政策选择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必然要求;人口红利消失、金融周期转向,未来经济增长的动能将来自于以新经济为代表的创新和科技,这些正是机会所在。
    中金公司研究部宏观组:
    中美达成贸易共识,短期负面风险下降。从宏观层面看,中美贸易摩擦有望缓和,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将得到改善。联合声明中只提出中国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并未给出具体数额目标,预计未来中国会降低对美顺差,但短期内降幅很难达到2000亿美元。
    中美农产品和能源贸易合作仍有很大空间。除农产品和能源外,中国也将增加对美国其他商品和服务进口。中美达成共识将减少双边贸易和投资的不确定性,市场对此前301调查中重点涉及的航空航天、信息及通信技术、机械等领域的悲观预期有望得到改善。中国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吸引外资并促进国内创新,提高中国自身经济竞争力。
    双边贸易顺逆差减小并不意味着两国对外贸易总差额下降,如果中美两国储蓄率和投资率没有大幅调整,降低双边贸易不平衡未必改变两国对外贸易总差额。考虑上述宏观平衡因素,中国如果在短期内大幅增加对美国进口,可能需要以降低对其他地区进口为代价。但是动态看,中国进口总额仍在快速增长,年初以来进口同比增速接近20%,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并积极增加进口,未来几年仍有可能实现10%的进口增速,进口额每年将增加2000亿美元以上。
    从长远看,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仍未结束。近一段时期中美贸易摩擦较为频繁,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原因包括:中国相对于美国经济地位的快速追赶,全球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以及不少国家收入分配和财富不平等的恶化。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相对于美国不断增长,贸易摩擦仍有可能再次抬头,但此次双方经贸磋商取得共识对中美乃至于全球经济都是积极因素。
    具体来看,对航运行业来说,中美贸易战停火有助于提振市场情绪,预计中美联合声明将有助于缓解贸易商的情绪,提升贸易活跃度,同时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减弱,也有望提升资本市场对于航运和港口股票的风险偏好。联合声明强调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将利好航运需求和港口吞吐量增长,但具体事项仍将等待美方“赴华讨论”,也并未给出具体数字或目标。
    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罗志恒:
    最大成果是双方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避免了最坏情形的发生。最大进展是缓解中美贸易失衡:中国主动扩大进口,美方在贸易上的大部分诉求得到不同程度满足,有利于满足中国人民消费需求和削减美国贸易赤字,努力寻求共赢。中国扩大农产品和能源进口,有助于缓解资源环境紧张,降低国内农产品和能源价格成本,提升人民福利。如果中国进口范围能够扩大到美国限制的医疗、高科技产品等领域,将有助于中国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最大原则是守住了底线:中国制造2025,不拿核心利益做交换,坚决抵制遏制美国的霸权行为,为中国制造业升级赢得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单方面作出努力就能解决美国贸易赤字吗?虽然中美贸易谈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未解决:美国过度消费、美元霸权、美国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
    中美贸易摩擦暂时缓和,为中国赢得了战略机遇期的时间窗口: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争取一个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更长的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动中国结构转型、防化风险、改革开放、精准扶贫等事业;另一方面,如果处理不好导致外部环境恶化,冲击国内经济,国内货币财政政策面临重新被动转向放松的压力,日本80年代末的殷鉴不远。
    瑞银证券宏观团队:
    经贸磋商妥协大致符合预期,但细节尚未公布,预计今年中美最终会通过谈判达成协议,避免发生全面的贸易战。虽然细节尚未公布,但仅靠中国增加自美农产品和能源产品进口远不足以将中美贸易顺差减少2000亿美元。随着美国落实财政刺激方案,美国整体贸易赤字是否能够大幅降低也存在较大疑问。此外,中国将进口来源地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至美国,这将对全球贸易和多边贸易关系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也尚不清晰。
    中美联合声明意味着中美双边贸易关系取得积极进展,爆发大规模贸易战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不过,还有许多细节尚未敲定,且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些核心分歧也依然存在,包括中国的产业政策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等。短期而言,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取决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变动;长期而言,中美贸易协议的推进可能会加快中国经常帐户顺差下降的速度(不过一季度的经常帐户逆差应该只是暂时性的),并一定程度上加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
    此外,虽然最近美国对中兴的制裁是因为其违反了美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制裁协议、名义上与中美贸易摩擦无关,不过这也加剧了市场对贸易摩擦影响全球科技产业链的担忧。以上不确定性都会影响未来的中国以及相关经济体的贸易和投资模式。
    国泰君安证券 宏观团队:
    此次谈判是使得在贸易战这个问题上,一方退让、一方前进的“纳什均衡”局面更加清楚;超预期之处在于对于“实质性”减少美方贸易逆差达成的“规模(大)与速度(快)”。
    声明中提出“为满足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中方将大量增加自美购买商品和服务。”需注意的是,没有明确规模,但具体的贸易逆差减少规模可能已经明确,我们需要推演“大量规模”后续带来的影响。
    “双方就扩大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贸易进行了讨论,就创造有利条件增加上述领域的贸易达成共识。”表明双方在这点上并没有非常确定性的成果。产业的竞争是在位国和新兴国遏制和反遏制争夺的主要战场。这也预示两点:在中国制造业2025等领域的关税、敏感领域投资等问题上双方仍将有摩擦;中国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扶持与发展仍是方向。
    “中美贸易战”一定程度上是中美关系的信号与表征。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的判断,不会因为此次“和解”而改变,能否跨过“修昔底德陷阱”是未来外交的核心主线之一;中美关系新周期下“外交”、“内政”的平衡更需要艺术,此次更需关注背后的战略考量。政策之变延展经济韧性,年内经济不仅能横住,关注“后翘尾”可能。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郭磊:
    中美经贸磋商联合声明发布相当于第三只靴子落地,就短期看,中国增加进口满足内需是一个接近于最优的结果。联合声明意味着就短期来看,贸易摩擦有实质性的缓和;对于此次贸易摩擦来说,扩大进口是一个短期接近于最优的结果。
    如果最终结果是双方对于出口互加惩罚性关税,一则会直接影响出口产业链,并通过出口产业链传递到国内经济;二则双边出口的缩减会进一步带来全球贸易环境的收缩以及全球经济的风险,最终会进一步作用于外需。从经济学角度,这一负向过程肯定是存在“乘数-加速数”效应的,不排除会引发全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扩大进口对短期GDP和国内部分产业有一定负面影响;但一则进口直接转化为外部经济的需求,最终还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外部环境的稳定;二则进口品会存在结构上的“鲶鱼效应”,推动承压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对消费者也会有福利效应;三则扩大进口也有助于改善中国经常帐户的长期失衡所带来的副作用。
    日经中文网中国总局局长高桥哲史:
    处在贸易战边缘的中美两国只是就“暂时休战”达成了一致。中国表示增加进口美国产品,美方则暂时放下制裁大棒。但在制裁中国通信设备企业等问题,双方分歧似乎没有变化。中美在日前的第二轮磋商急于达成形式上的协议,显露出面对6月12日的美朝首脑会谈,各自心怀不同的想法。美国总统特朗普在5月21日的推特中表示:“中国同意了进口大量农产品”、“第一次让中国的贸易壁垒和关说下调了”,夸示取得了成果。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在5月20日的电视节目中明确表示“当前保留贸易战手段”。关于向500亿美元中方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的制裁方案,告诉中国只是暂时搁置。中美于5月17-18日在华盛顿举行的贸易磋商处处都显得不同寻常:在磋商结束后拖了一天才发表联合声明。无论是美方要求的贸易逆差减少2000亿美元这一数字指标,还是中方不能退让的放宽对中兴通讯(ZTE)的制裁,都依旧维持原样。
    (综合信息)
    
    调查:美国经济未来两年陷入衰退的机率达31%
    路透调查显示,美国经济未来两年陷入衰退的机率接近三分之一,经济分析师指称为时已久的景气周期、利率上扬及贸易壁垒令人忧心。
    路透于5月16-24日对逾100名分析师进行的调查显示,美国2018年经济成长率料平均为2.8%,为三年来最快增速,受自198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减税措施所带动。
    但这种预料中的提振效果料为时短暂,与月度调查显示的情况一致。明年美国经济料将丧失一些动能,成长率平均为2.5%,2020年料进一步放缓至1.8%。
    当被问及美国经济未来12个月陷入衰退的机率时,对一项额外问题作出回复的逾70位分析师的预测中值为15%,与过去几年的预估相去不远。
    但分析师预计美国经济未来两年陷入衰退的机率却倍增至31%,最悲观的预测甚至达到70%。“经济在一年后或2020年某个时点陷入衰退的风险确实上升,因为到时会开始看到财政刺激效应开始消退,”美银美林资深美国分析师Joseph Song称。
    “那是恢复至趋势或者潜能增长(低于2%)的时候,如果受到某种负面冲击,无论是正常的石油方面冲击,还是美元冲击,那么你就开始看到增长受到伤害,并有可能转为负值。”
    预测经济周期的转折点并非易事,但从2007-2009年毁灭性金融危机的复苏却罕见地长久,最新调查显示,有迹象表明当前的经济扩张不久后就将结束。
    相比此前几次调查,有越来越多经济分析师预期美联储将在2020年某时开始降息。不过根据上次政策会议记录,经济持续强劲已令多数决策制定者目前仍支持“很快”将再次升息。
    受访的110位分析师中,除一位以外,其余均预期美联储6月将升息。根据调查中值和多数受访者,之后今年还有两次升息,使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来到2.25-2.50%。
    若这些预测成真,今年将总共升息四次。美联储本身的点阵图预测是升息三次。
    虽然与前一次调查相较,通胀预期并未改变,不过通胀率料将在下一季达到联储的2%目标。
    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升幅第三季料达到2.1%,明年平均将略高于该水平,来到2.2%。最近公布的核心PCE物价指数升幅为1.9%。该指数为美联储偏好的通胀评估指标。
    与全球经济相较,已然成熟的美国经济扩张可能很快就会变得愈加明显,而全球经济扩张也显示出成熟迹象。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威胁不容忽视。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将在11月前提出新的减税举措。他日前宣布对进口汽车展开调查,可能像进口钢铝一样对进口车征收新关税。
    但许多分析师再度警告,在目前的景气阶段,并没有充分理由减税,因经济接近充分就业。这些分析师的看法与去年底税改通过前所做调查中、一面倒的反应如出一辙。
    “财政刺激是个可怕的想法。调整税负,试图将其简化,并调降边际税率,实际上是值得论证的;但在理想状态下,它应该以不影响赤字状况的方式进行,类似1986年的改革方案那样,”High Frequency Economics首席分析师Jim O'Sullivan表示。“但显然目前是在没有必要进行财政刺激的周期阶段中增加刺激。应该要以提振经济的供给面为目标,绝对是如此。但经济目前并不需要需求面的刺激。”
    (Reuters,2018.5.25)
    50年来法国家庭的生活水平到底变化了多少?
    法国近日在纪念1968年的五月风暴运动50周年,《世界报》Les Décodeurs栏目经过对1968年到2018年法国人的人均寿命、婚姻状况和生育年龄等方面的对比,来看法国社会50年来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50年来法国人口从5080万增长到了6720万(不包括马约特岛),增加了1640万人。人均寿命增长了11岁。1968年人均寿命为71.5岁,男女的平均寿命差距比较大:男性为67.8岁,女性为75.2岁。2017年,法国人均寿命为82.5岁,男女的平均寿命差距缩小(男性79.5岁,女性85.3岁)。Gilles Pison在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INED)的人口和社会第553号文中解释道,这主要得益于50年来医疗技术的发展,成年人死亡率降低。1968年,低于20岁的人口占三分之一。2018年的时候这一比例还不足四分之一,人口老龄化。
    女性生头胎时的年龄增长,平均生育数量减少。1968年的时候(更准确地说是依据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1967年的数据)女性生头胎时的平均年龄为24.2岁。育龄期女性平均生育2.5个小孩。2017年,女性生头胎时的平均年龄为28.7岁,比1968年增长了4.5岁。人均生小孩的数量也在减少,平均每人生育1.9个小孩。50年前,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是在21到23岁的时候生第一个小孩。30岁以后为人母的女性不到10%。如今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是在30岁以后生小孩。
    1968年,女性还很少采取避孕措施。25%的女性不使用任何节育或避孕措施,16%的人用计算安全期或其他方法来避孕。关于服用避孕药的纳维尔特法令(La loi Neuwirth)1967年末才投票通过,但是社会上服用避孕药还未公开化,并且避孕药物不能报销。如今避孕已经很普遍,口服避孕药物更是风行(2000年,56%的女性服用过避孕药),在2010年,避孕药的使用受到一些争议,但避孕环和避孕套的使用增多。
    1968年,婚姻还是普遍的社会法则,是建立家庭的前提,那时候“私生子”(非婚生)非常少,只占出生孩子的6.2%,并且经常得不到父亲承认。50年以后,法国非婚生的小孩占了大多数,达到 56%。几乎所有非婚生的小孩出生后都得到了父亲的承认。2016年只有4%的小孩没有被父亲承认。1968年,法国每年有35万新婚夫妇,绝大部分都是头婚。离婚很少见,平均只有六分之一。如今结婚率降低,有多于四分之一的夫妻(28%)是再婚。并且,离婚率爆炸式增长了3.5倍,每年有12.3万对夫妻离婚。近20年来,传统的婚姻形式得到了补充:1999年开始实行《民事同居契约》(le pacte civil de solidarité,简称Pacs),2013同性婚姻合法化。算上Pacs,每年注册结婚或同居的人数比1968年有所增长。
    (文中引用数据来源: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INED)
    (欧洲时报,2018.5.26)
    欧银决策者有可能同意年内结束QE
    路透社5月25日引述消息人士透露,虽然欧元区经济增长放缓,且意大利政局堪忧,但欧洲央行官员仍相对一致地认为,今年将结束量化宽松(QE)计划。不过,欧央行拒绝评论有关消息。
    路透报道,欧央行决策者就今年结束QE基本达成一致,购债计划的未来或在欧央行7月26日的会议上决定。但欧央行加息速度可能受到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经济数据低迷加大了加息时间推迟的风险。消息人士对路透表示,最近的经济指标疲软显示经济增长正在放缓,但表现仍优于潜力,这将继续产生通胀。该消息人士还说,油价上涨和欧元走弱,可能意味着下月欧央行的一些总体通胀预测会增加。但当新的预测数据公布后,核心通胀预测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且增长预测数据将会降低。
    欧央行5月24日公布的4月会议纪要显示,欧元区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已经上升,经济增长可能进一步放缓,但政策制订者仍相信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大体平衡,增长依旧稳固且广泛。
    今年一季度,受恶劣天气、欧元走强和罢工等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速回落,是2016年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增速。路透此前对经济学家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近一半受访者认为欧央行没有控制好通胀,但经济学家仍认为欧央行将于今年年底前结束QE。经济学家还认为,至少在2021年之前,预计通胀不会达到欧央行的目标,欧元区经济增长也不可能大幅加速。
    欧央行执委魏德曼一再指出,欧央行应赶快宣布结束QE,因为通胀平稳地接近欧央行的目标前景,今年结束购债计划“似乎是合理的”,货币政策正常化不应受到不必要的推迟。荷兰Rabobank宏观策略主管认为,假设未来几个月欧元区经济不再进一步恶化,我们会认为欧央行购债计划将延至12月底,但结束该计划的主要原因在于债券市场的供应限制,而不是欧央行“战胜”了通胀。
    (香港商报,2018.5.26)
    朝鲜真要改革开放了吗?
    着眼于6月美朝首脑会谈后的对朝制裁有望放宽,朝鲜似乎开始摸索以中国和越南为模板,推进经济改革开放的路线。朝鲜劳动党委员长金正恩希望在维持体制的同时引入市场原理,实现经济增长。中国也支持朝鲜改革开放,以提高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
    以金正恩的亲信、朝鲜劳动党副委员长朴泰成为首的考察团日前访问中国,考察了被称为“北京硅谷”的中关村地区。5月16日,考察团还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举行了会谈。金正恩似乎是预测到对朝鲜的经济制裁将放宽,让朴泰成来中国学习改革开放的经验。
    金正恩给人以好战的印象,但实际上很关心经济。朝鲜一直在走核开发和经济建设的双轨路线,但在2018年4月的党中央委员会的全体会议上放下了核开发的大旗,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新路线。
    据韩国媒体《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金正恩在4月27日的南北首脑会谈上对韩国总统文在寅表示,“希望走越南式发展道路”。越南从1986年开始实行的“革新”政策也是效仿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越南于2007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步入了经济增长轨道。
    “朝鲜希望在(流经平壤的)大同江畔建设特朗普大厦,在平壤开设麦当劳。只有这样美国的军事威胁才能消除,安全才能得到保证”,文在寅的外交智囊、总统统一外交安保事务特别助理文正仁在讨论会上这样表示。朝鲜的经济专家分析称,“金正恩似乎认为,相比核开发,改革开放更能保障体制安全”。
    朝鲜的教育水平较高,地下资源也十分丰富。韩国统一部前部长李钟奭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朝鲜实行改革开放,“年15%的经济增长速度至少可以持续10~20年”。但朝鲜此前也曾与韩国共同开发了开城工业区、在中朝边境附近的罗先建设了黄金坪经济特区,但又担心影响国家体制,一直未能下定决心改革开放。如果朝鲜的行动半途而废,不可能会像中国和越南一样成功。
    (日经中文网,2018.5.22)
    
    中国资管产品统计制度料年内出台
    据路透社报道,尽管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尚未完全落地,但被视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已行在途中。继上月初国务院要求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后,中国央行正快速开启新一轮金融统计检查,旨在实现综合统计全覆盖以更好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和宏观审慎政策。
    据路透获得的由央行印发的《关于开展2018年金融统计检查的通知》,央行将在5月至10月期间开展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统计管理情况、数据质量情况以及对去年统计检查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等的检查。另有接近监管层的权威人士透露,目前资管新规已经发布,为实现对所有资管产品全面有效监测,预计年内资管产品的统计制度将出台。
    “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是央行判断形势和开展调控的基础,也是金融监管的重要依据,地方央行最近都忙于开会安排数据统计工作。真正实现了金融数据统筹综合统计之后,各种金融活动就很难逃出监管当局的监控。”一位地方央行人士对路透表示。他并直言,此前在“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下,“三会”并不愿意和央行全面分享数据,这是央行难以有效实施好货币政策调控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原因之一。
    根据上述通知,此次检查的一大看点是金融统计数据质量情况,包括全科目资产负债统计数据质量、专项统计数据质量、理财与资金信托专项统计数据质量三部分。
    具体来看,在全科目资产负债统计数据质量方面,重点检查五部分:存贷款统计准确性;同业往来统计准确性,主要是交易对手分类的准确性;债券资产统计准确性,主要是债券发行主体分类的准确性;股权投资和特定目的载体份额投资统计准确性;以及其他资产与负债统计准确性。
    专项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包括委托贷款统计、涉农贷款统计、房地产贷款存量统计、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统计、中长期贷款相实际投向统计等,重点检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调整落实情况及普惠金融领域贷款统计的准确性。
    在理财与资金信托专项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包括募集信息、资产负债表项目分类信息、股权明细信息、贷款明细信息和收益率信息的完备性和准确性,重点检査理财和资金信托收益率信息、股票及其他股权信息的准确性。
    FOST咨询研究部指出,对比以往,本次金融统计检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覆盖范围广,几乎囊括所有金融机构;二是注重数据质量。由于全科目上报统计制度明确了统计指标与会计科目之间的核对关系,大部分统计数据直接来源于报送机构的会计账户和台账信息,因此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限制了统计人员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的空间;三是严查各类统计违法行为。他们并认为,今后统计检查不仅应当注重数据真实性审核,更应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上此前包括银行和信托等金融机构,统计数据出现问题的现象多有曝出。例如去年11月,央行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榆林市分行因未按照《金融统计管理规定》报送金融统计数据、漏报委托贷款专项表,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罚款;去年10月,央行对丽江古城富滇村镇银行违规处以人民币1万元罚款,违规行为正是金融统计数据错误21笔,金额13,399万元。
    中国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明确,由央行牵头负责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统筹实施监管,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将建立覆盖所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活动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实现全流程、全链条动态统计监测。
    一位监管官员指出,新形势下统筹金融统计工作面临更多新挑战。央行维护稳定的职能更加突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发现一些统计数据存在缺口,统计信息不足导致各国在应对危机时措手不及,且无法监测危机的传染程度。
    “就中国而言,统计数据的覆盖范围存在缺口,如没有纳入创新金融产品,信息共享基础薄弱,统计体系标准不一。同时,尽管各个监管部门有良好的沟通协调,但实际中由于各部门不能形成协调一致的统计信息,信息共享发挥的作用有限,不能以宏观的视角审视市场状况。”他称。
    同时,宏观调控对金融统计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金融统计框架适应市场需要扩充统计范围;另一方面,产品和机构创新快速发展的背后正导致产品复杂度上升,金融风险急剧扩散并日益复杂化。
    此外,金融改革开放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统计的配合,对金融统计的框架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动态、全面化的框架体系。
    在他看来,传统统计框架亦面临新的问题:统计制度存在割裂,标准不统一,数据组织分散,信息归集和使用比较难;交叉性金融活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存在监测不足;宏观风险统计基础薄弱,政策评估效果不充分;部分金融活动如交叉性、跨业活动还游离在统计范围外,需要对制度进行完善。
    据路透了解,央行统筹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的任务包括:构建交叉性金融产品统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计、金融控股公司、完善金融业资产负债表、资金流量和存量统计以强化宏观杠杆率的统计基础,开展对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统计等多方面任务。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指出,近期(2018-2019年)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统计为突破口,推进交叉性金融产品统计,实施跨市场产品全流程、全链条统计监测;推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及金融控股公司统计,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关键环节统计监测等。
    (Reuters,2018.5.24)
    (编译、整理:李彦松、张佶烨;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8年第36期(总第1833期)          2018年5月28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Tags:中美贸易将长期博弈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