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70期(总第1958期) 2019年9月30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中国9月两大制造业PMI均反弹 印度经历海外投资“过山车” 日元不升值了,有什么理由? 逼中企退市或是美国施压新手段 香港经济面临技术性衰退
中国9月两大制造业PMI均反弹 [摘要:9月份,中国两大制造业PMI受益于需求回暖均反弹。在央行公开市场持续大力投放后,银行间流动性增强,资金面已企稳,央行逆回购顺势减量。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定调逆周期调节,由“适时适度”转为“加大力度”。]
9月制造业PMI双双反弹 国家统计局和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9月30日联合公布,宏观经济先行指标——9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49.8,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和上月的49.5,这是该指数连续第五个月处在荣枯线下方,但亦创下五个月高点。稍后公布的财新制造业PMI劲升至51.4,远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50.2和上月的50.4,且为一年半高点。路透报道指出,中国官方和财新制造业PMI在9月双双反弹,分别创下近半年和一年半高位,生产和需求均显现回稳迹象,尤其是新订单指数在季末效应和逆周期政策双重支持下,获明显改善,新出口订单亦有回升,经济下行趋势暂时有所缓解。
路透报道也表示,分析人士仍指出,PMI数据向好的可持续性尚待观察,一方面季末冲生产效应消退、房地产运行未来可能走弱,另一方面,围绕中美贸易战的外需不确定性依然没有消除,总体而言,经济内生动力仍不足,逆周期政策仍需继续落地支持。
“这期数据反映出状态还是偏积极的,外需没有继续恶化,内需有所改善,特别是建筑业新订单的上行反映出基建项目正在落地,应该说短期经济没有再延续下滑。”光大保德信基金首席宏观固收分析师邹强表示。但他同时指出,展望四季度整体的经济情况还是不敢乐观,房地产走弱的方向难以改变,加之贸易战影响的逐步落地,经济回落方向还是比较确定的。
具体指标中,官方非制造业PMI基本持稳,9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微降0.1个点至53.7,当月综合PMI产出指数则为53.1,略高于上月0.1个点。
“综合研判,受六稳相关政策力度加大的影响,市场需求和企业信心出现回稳迹象,经济下行压力有所缓解;考虑国内外形势的错综复杂性,未来应坚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尽快扭转经济下行态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称。
张立群指出,订单类指数回升,反映国内需求有所回稳;由于中美贸易谈判前景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是否显示出口好转,尚待观察。生产指数、采购量指数、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回升,表明企业信心有所改善,生产经营活动有所恢复。
9月官方和财新制造业PMI一致展现了向好的趋势,主要得益于需求的改善和生产的企稳。官方制造业PMI中的新订单指数回升0.8个点至50.5,新出口订单则升1个点至48.2;财新制造业PMI的新订单指数则创一年半以来新高,分析师认为数据显示随着逆周期政策逐步落地,内需有所增加,而外需状况短期没有继续恶化。
官方的生产分项指数则回升0.4个点至52.3,与高频数据显示的回升表现一致,而财新PMI的产出指数亦创下2018年8月以来最高。
“制造业PMI五大分项指数除供应商配送时间外,都显示增长动能短期有所恢复。但目前经济内生企稳动力不足,制造业PMI改善持续性还有待观察。”联讯证券分析师李奇霖、张德礼点评道。
他们指出,9月制造业PMI显示经济供需两端都出现回暖,核心动力有两个:一是因国庆节,企业加快生产,部分项目尤其是北方的项目赶工期,而9月制造业PMI统计的时间范围是8月26日到9月25日,节前停工和放假对9月制造业PMI的负面影响较小,国庆节因素对9月制造业PMI的影响整体是正向推动的;二是前期各类基建补短板政策逐步奏效,沥青表观消费、平地机销售等指标都明显回升,显示基建投资在好转,对内需有一定拉动。
从服务业PMI中的建筑业分项看,尽管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7.6,比上月回落3.6个百分点,但仍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建筑业新订单环比上升1.2个点至55.1,升幅远高于服务业新订单的0.3个点。
就企业规模看,制造业各类企业景气度均小幅改善,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景气度分别较上月回升0.4、0.4和0.2个百分点至50.8%、48.6%和48.8%。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称,大型企业PMI对制造业景气回升的拉动作用突出。
内生动力仍待恢复 尽管9月PMI释放积极信号,也初步显现逆周期政策发挥的正面效应,但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判断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已恢复还为时尚早,随着9月季末效应消退,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依然不减,四季度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存。
“近期‘六稳’政策有所发力,预计财政政策效果或在明年年初在基建增速上有所体现,目前地产调控仍然趋严,内需短期内大幅复苏概率不大,但国际国内的预防式政策或延缓经济的下行。”华泰证券宏观分析师李超表示,PMI如期小幅回升,经济动能有所企稳,但是经济短期仍存较大下行压力,库存周期的回升及实体相关数据的回暖仍待四季度末至明年一季度。他指出,贸易形势仍扑朔迷离,外需中长期趋势下行走势基本确认,通胀压力升温,加大了货币政策决策难度。但近期政策边际变化,需关注政策性金融发力的可能性,相关领域如旧城改造、保障房、市政建设和公路等都可能成为PSL投向领域。
“制造业景气度小幅回升显示9月经济数据可能出现小幅改善,这种改善一方面受前期地方债集中发行支撑基建投资回升推动,另一方面由于季末因素所致。因而9月实体经济数据可能保持平稳甚至小幅改善。”西南证券宏观分析师杨业伟和张伟表示。但他们认为,从趋势上看,信用收缩趋势下,需求将继续放缓。地方债对基建的支撑将在四季度减弱,季末因素消退,出口经济数据将在10月份再度走弱,经济依然处在放缓趋势中。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近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记者会上称,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货币政策主要是服务国内经济,决定货币政策也主要是“以我为主”,考虑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来进行预调和微调。财政部长刘昆则表示,从今年的实施情况看,减税降费的执行情况和预期基本相符,从减税量来看,比原来预计还会多一些。
央行灵活调控资金 在中国央行公开市场持续大力投放后,国庆前一周银行间流动性由紧转松,隔夜回购加权利率连创两个半月新低,而央行逆回购亦顺势减量。在央行的灵活调控下,资金面平稳跨季已无忧,不过货币政策依旧稳字当先,短期内再出宽松动作的概率较低。
分析人士并认为,近期通胀压力仍较大,加上人民币汇率也时有反复,贬值压力尚未有效化解,这也均对货币政策空间形成掣肘;而国内经济依旧未摆脱弱势,若稳增长必要性加大,宽信用政策可能仍是发力点,包括进一步调降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
华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冠南指出,央行此前连续进行14天逆回购确保平稳跨季,市场情绪亦随之稳定,国庆节后货币政策也难有明显转向,公开市场基本还是维持平稳操作。
申万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孟祥娟认为,四季度货币政策暂时进入观察期,预计年内货币政策宽松幅度再难超预期,政策的宽信用意图在加强,年内继续关注专项债扩发和使用情况。年内后期LPR和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仍有下行空间,但不宜期望太高。
齐晟亦表示,受汇率和物价等制约,四季度基础货币放松空间不大,如果明年专项债额度提前至今年发行,央行则可能会通过MLF或定向降准投放配合。不过央行当前政策意图还是通过LPR改革压低银行利差,让资金回流实体经济。
央行定调逆周期调节,由“适时适度”转为“加大力度”。9月25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了2019年第三季度(总第86次)例会。与前两季度保持一致的是,央行在本次例会中继续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同时,相较于前两季度的例会,本次例会在货币政策方面出现了几个显著且重要的变化。一是关于“逆周期调节”的措辞有所变化。本次例会中提出,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而二季度例会的提法是“适时适度实施逆周期调节”,今年一季度例会则是“坚持逆周期调节”。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认为,当前经济金融形势较年初变得更加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在此背景下,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性在加强。二是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有所强化。本次例会中提出,要“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今年一季度及二季度例会则均是“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对于如何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新LPR形成机制改革为监管层提供了“结构性降息”的新工具——此前主要依靠TMLF等政策工具,影响范围主要局限于小微企业融资。在保持涉房地产利率稳定的背景下,1年期LPR的持续下调有望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对央行而言,当前的工作重点是着力推动新LPR实际使用,让企业感受到贷款利率确实在下降。”王青判断。陶金认为,除了在存款利率环节进行长期有序改革,在贷款领域,要打通政策利率体系内部的传导,进一步完善利率走廊建设。三是新增关于物价的表述。本次例会中提出要“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这也是近年来的货币政策例会中首次提及。“今年以来,CPI增速加快,其中7月份和8月份均达到2.8%,处于近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附近,由此,物价表述进入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王青分析。
(综合消息)
印度经历海外投资“过山车” 新加坡媒体报道,印度经济增长持续低迷,促使海外投资者纷纷决定撤离这个南亚市场。过去六年在印度股市投入450亿美元的国际财富经理,如今正以最快的速度撤出资金。自6月以来,他们已出售了45亿美元的印度股票。
印度总理莫迪2014年上台后,国际投资者原本寄望他能推动印度释放其经济潜能。然而,印度经济增长已连续五个季度下降,今年第二季经济增长率为5%,是自2013年初以来最小的涨幅。此外,印度的汽车销量正以有纪录以来的最快幅度下滑,其资本投资骤降,失业率上升到45年来的最高水平,印度银行体系也因其不良贷款率太高而陷入瘫痪。
报道称,9月16日,全球油价因沙特阿拉伯石油设施遇袭而上升,更令印度这个大部分石油靠进口的国家雪上加霜。瑞士隆奥投资管理公司在伦敦的首席投资策略师萨勒曼指出:“在2014年之前围绕着莫迪上台的喜悦感已经逐渐减弱。”报道认为,虽然莫迪并非对国家经济疲弱坐视不理,但投资者认为,他并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展开连串印度迫切需要的改革。他们日益担心,印度经济会出现结构性减速,进而冲击股市。尽管印度的许多问题早在莫迪上台前就已经浮现,但抨击者认为,他处理国家经济的方式是令人失望的。报道介绍,2016年,他决定废除市场上流通的86%货币的举措被广泛视为毫无意义,反而导致国家经济增长放缓。2017年,莫迪推行的商品及服务税改革,则被抨击为过于复杂;他要简化土地与劳动法令的努力也面对民众与政敌的反对。孟买科塔克证券分析员普拉萨说:“结构性改革对于提高经济增长将是重要的,这是因为政府可能已快要耗尽可能推行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另据新华社报道,印度财政部9月14日宣布,将出台系列刺激政策稳定经济增长。分析人士认为,本轮印度经济大幅放缓主要是由影子银行危机导致的流动性紧缩所致,上述刺激政策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影子银行的流动性,无法推升社会总需求,短期恐难见效。报道称,在印度,影子银行是银行的重要补充,也是消费者获得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众多购房者、购车者以及房地产开发商、汽车生产商都从影子银行获得贷款。去年9月,印度基础设施租赁和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因无法偿付相关债务,触发了一系列违约和评级下调,影子银行危机正式爆发。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日前有文章评论认为,影子银行的债务问题抑制了印度的商业活动和消费开支,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印度经济短期内难以摆脱困局。
就在海外投资者以“最快”速度撤离印度之际,印度突然释放这一消息后,外资大批进场。台媒称,印度总理莫迪近日意外祭出200亿美元减税措施,令全球投资人大受鼓舞,不是加码印度股市,就是抱股不放。
台湾《经济日报》9月24日报道,正当外资开始抽离对印度股市这六年来规模450亿美元的投资之际,莫迪政府近日意外宣布调降国内企业税率,由30%降为22%,借此提振经济。孟买股票交易所敏感指数狂涨。报道称,外资近日狂买4.61亿美元印度股票,对比之下,外资本季至9月17日止在资本市场抛售50亿美元,是1999年来最大单季抛售。报道介绍,法国巴黎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总监普拉尚特·巴亚尼发布报告说:“鉴于外资这两个月连续抛售,国内基金现金部位又高,减税可提升投资人的信心。”“我们会渐渐加码印股。”大华银行私人银行部门投资总监也在印度宣布减税之后由空翻多,并表示:“减税可刺激更多企业投资。”
不过,Merian Global Investors(UK)全球新兴市场主管尼克·佩恩说:“未来几个月的考验是,企业是否分出部分获利能力来提振经济,无论是借扩大投资,或是借产品降价提振需求。”他预料,印度政府继减税后,会进一步推出振兴措施,特别是有助改善经营环境的办法,并降低贪腐的情况。
(综合消息)
日元不升值了,有什么理由? 9月18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启动追加降息,接下来的9月19日,日本银行(央行)决定维持货币政策不变。理论上“日美利率差缩小→卖出美元买入日元”,但在19日,日元兑美元仅出现0.4日元左右的升值。2019年,美元兑日元汇率的单日波动幅度超过1日元的情况至今仅16次,降为2018年的一半、3年前的1/7。
引发全球关注的日美的大举动没有引发市场波澜,这一点令人感到意外。
在外汇市场,此前利率差被视为最重要的因素。但是摩根大通银行的佐佐木融表示,“日元汇率对利率差作出反应的程度逐渐缩小”。
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证券的植野大作表示,背景是“围绕日元的供求结构变化”。日本维持经常项目收支的顺差,同时贸易收支容易出现逆差。以前是日本企业把在海外赚到的钱汇回日本国内,“基于实际需求买入日元”推动日元升值。而最近突出的是在海外扩充设备等直接投资。企业买入日元的需求呈现减少态势。
金融机构也在加快海外投资的速度。由于大规模货币宽松的长期化,在日本国内利息被“消灭”。如果把过去购买的国债到期后所获的资金再次用于购买国债,将无法获得收益,因此投资对象正在转向海外的金融产品。日本财务省的对外与对内证券投资数据显示,截至9月上旬日本对海外中长期债券的净买入额约为18万亿日元,增至2018年的5倍。
此外,“避险带来的日元升值”也日益难以出现。在日本利率特别低的时代,通过日元筹集资金之后,以高利率货币进行投资的日元套利交易增加。用于偿还在避险局面下撤走的投资资金,回购日元的需求曾引发日元升值。但现在日元以外的低利率货币增加,与套利交易伴随的日元需求也变得有限。
日美央行会议前后的日元汇率缺乏方向感,背后存在着这种供求层面的日元卖出因素和日美利率差等此前主流的日元买入因素的博弈。
回顾过去,美元兑日元汇率在英国决定退出欧盟(EU)的2016年6月瞬间突破100日元以后,一直没有剧烈波动。
如果将日元汇率缺乏波动称为汇率稳定,那么对于受到出口概念股影响巨大的日本股市来说则是好消息。如果日元汇率不拖后腿,市场会更易于把目光对准其他积极因素。
当然,波动的萌芽仍然存在。负利率等的副作用开始突出,据称日本央行推进新一轮货币宽松的阻碍很高。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斋藤裕司表示,如日本央行在世界范围内的宽松竞争中失败,“日元将相对变强,这种预期没有消失”。
同时还存在政治风险。美国总统特朗普为取得本国出口产业的支持,容易对美元升值显示出排斥反应。摩根大通的佐佐木表示,如果中美摩擦重燃、世界经济出现迅速放缓或陷入经济衰退,“日元可能升值至突破1美元兑100日元”。但是,如果不考虑结构变化、过于关注眼前的风险,有可能误判日元汇率的走向。
日经Veritas此次对外汇专家进行了采访。在2019年底之前可能带来日元升值的因素大量存在,但体现出日元买家消失的倾向,没有受访者认为年内会突破104日元大关。
(日经新闻,2019.9.28)
逼中企退市或是美国施压新手段 据彭博社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讨论如何限制美国投资者的资金流向中国,其中一个考虑的选项是将中国企业从美国证券交易所除牌;如果真的落实,相信将导致中美贸易紧张急剧升温,其冲击力或许比关税战还大。
彭博社报道,三名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有意限制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注资,考虑采取的措施包括取消中国企业在美国的上市资格、减少政府养老基金对中国股市的资金投入。具体的执行机制尚未确定,但据知情者反映,特朗普本人对讨论此事已经开了绿灯。
特朗普官员也正在研究如何对美国企业管理的股票指数中的中国成分股设下限制,但目前还不清楚具体该如何实施,近期内也不会就此有任何决定或行动。不过如果这么做,将对数十亿美元与主要股指挂钩的投资产生冲击。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被收入面向大量投资者的主要股指中。例如自去年以来,陆续有数百家中国公司被纳入MSCI系列股票指数;今年4月,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债券指数开始纳入中国债券。这引起了佛罗里达州共和党参议员鲁比奥及其他议员的质疑,他们主张对美国养老基金和股指中的中国成分股施加更多投资限制,并加大监督力度。鲁比奥当时说:“我们不可再容许北京包庇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任由这些企业不遵守美国在维护财务透明度与财务问责制所定下的法律与条规。”美国监管机构曾指出,鉴于中国的国家安全法规定,外国人在获取中国企业的账簿和审计报告时受到很大限制。今年6月,美国国会民主党和共和党议员提交法案,强制要求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接受美国监管,包括允许美方监管审计,否则面临被除牌。
截至今年2月,共有156家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其中包括11家中国国营企业。特朗普政府考虑取消中国企业上市资格的消息传出后,在美挂牌的中国企业股价周五纷纷受挫,阿里巴巴下跌5.2%,京东下跌6%,百度跌幅3.7%,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则跌至三周来的新低。
有分析指出,美国如果真的限制资金流向中企,其引起的冲击或许比关税战还要大。一些美国政府官员认为,上述考虑中的举措能增加美国在贸易谈判中的筹码,但也有一些官员不认同将两者混为一谈。
特朗普政府本身目前也仍在犹豫,因为担心这会使本已脆弱的美中经济关系走向决裂。美国财政部和国家经济委员会的官员尤其担心这类举措会吓跑投资者,他们正试图安抚利益相关者,要他们对美国法治保持信心。
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前副部长希特斯告诉彭博社,把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除牌或限制资金流向中企,对金融市场和中美双边关系都将产生巨大影响,其效果“非常具有破坏性”,类似于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华为展开的封杀行动。
瑞杰金融集团首席经济师布朗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指出,中美双方以往都曾在谈判临近时,采取强硬的措施,所以特朗普有意限制资金流向,很可能是“讨价还价的伎俩”,但这种做法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对商业投资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布朗(Scott Brown)批评美国此举:“极具破坏性,只会加剧不确定性,且对商业投资构成极大负面影响。”布朗提醒,美中双方过去在谈判之前都采取了“激进的举动”,“你永远不知道这是不是为了获得某种杠杆的策略”。
多家美国媒体引述专家的分析称,此举如果实施,将对美国股市和市场造成极大破坏,白宫当日并未对此置评,美国财政部发言人莫妮卡·克劳利(Monica Crowley)通过电邮发表声明说:“政府目前(at this time)没有考虑阻止中国公司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然而,她所说的“目前没有”也予人无限遐想空间,即美国并不排除这么做的可能性。
多家媒体随后分析,这可能是特朗普政府与中国谈判的新“施压手段”。中国《环球时报》则引述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分析,“逼中国企业退市”像是美国对中国经济极限施压的最新版本。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则指出,美国强行驱赶中概股摘牌的做法在实操层面几乎不可能。他说,美国资本市场对摘牌退市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如果美国违反法律、违反市场规则逼中国企业退市,中概股企业也可以以暴制暴,采取将美国及国际投资者手中股票变为废纸的办法退市,美国政府势必受到投资者的法律诉讼和巨额索赔。
(综合消息)
香港经济面临技术性衰退 香港社会动荡持续三个多月仍未见停息,财政司长陈茂波发网志再次警告,香港经济面临技术性衰退风险,但港府仍会适时考虑推出逆周期措施纾解民困,不排除本财政年会出现赤字。
陈茂波近期已多次警告香港可能出现经济负增长,他9月29日在网志上说,虽然第三季GDP的预估数字在10月底才发布,但大致情况大家也许已“心中有数”。
他透露,根据政府统计处最新数字,香港出口连跌10个月,8月份跌幅6.3%,是连续三个月跌幅超过5%。零售销售连跌六个月,跌幅由5月份的1.4%,急速扩大到7月份的11.4%,8月份数字将在本周三公布,但也难言乐观。一连串的社会事件,令本地营商气氛变得极度悲观,政府统计处编制的中小企业务收益动向指数在8月份急跌至32.1,是自2011年6月有调查以来的纪录新低。他重申,香港第二季的GDP按季呈负增长0.4%,若第三季再次呈负数,香港经济将陷入技术性衰退。
在就业率方面,香港的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合计失业率达到4.6%,比去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远高于全港2.9%的整体失业率。建造业就业人数跌幅也比较显著。这意味着整体而言,香港劳工市场受到的压力将会更大。
不过,陈茂波强调对香港经济中长期的看法是“审慎正面”,虽然两大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和惠誉都下调了香港的评级,但他并不认同它们的理据,并认为香港近几个月的社会事件没有影响到“一国两制”在港的有效落实,香港的核心竞争力也仍然良好。两家评级机构也均认同特区政府的财政实力稳健,联汇机制有助稳定香港的金融市场运作。
事实上,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最近发表的2019世界数码竞争力排名中,香港的全球排名第八,升了三级,主要是因为香港在“科技”及“知识”这两项的评分中分别排名第七及第四,表现不俗。
然而陈茂波也坦承,短期而言,不利因素将继续困扰着香港的经济表现,企业盈利受压将影响税收。他举例说,启德一幅商业用地,上周再度流标,可见全年卖地收入存在变数。
财政司原本估计2019/20财政年度可能有160多亿港元(28亿新元)的盈余,但考虑到上述情况,连同政府近月推出纾缓措施的支出,本财政年不排除会出现财政赤字。
即使如此,政府财政实力稳健,在这时候不宜削减开支,会善用多年累积的财政储备,适时考虑推出逆周期措施,刺激经济、纾解民困。
同日,香港政务司长张建宗也透过网志透露,即将于下月发表的港府《施政报告》,将是一份不一样,不因循,不守旧,以改善民生为主轴的施政报告。张建宗称,这份施政报告将以新思维及政治勇气,致力处理香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及矛盾。
(联合早报,2019.9.30)
(编译、整理:李彦松、张佶烨;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9年第70期(总第1958期) 2019年9月30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