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2023年05月24日
5月20日,第三届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中青年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新兴经济体现代化之路”,本次论坛由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承办,China & World Economy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多家机构的中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开展讨论。
会议现场合影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姚枝仲研究员发表致辞。他回顾了新兴经济体研究会的历程,强调了研究会的研究使命,指出研究会现在的中心任务是聚焦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和现代化,新兴经济体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在新兴经济体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理解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国际经贸格局深度调整,探讨新兴经济体如何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发展、深入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因此本次论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对于新兴经济体汲取更大的发展动力,完善合作机制,探索现代化之路以应对全球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研究员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文明的启示》主旨演讲,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世界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鼓励发展中国家依据自身国情,根据人民的意志,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不断丰富世界现代化文明的百花园。中国和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不仅是推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也是保障人民利益和文明发展方向的历史趋势。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春顶作题为《后疫情时代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的农业经贸合作》的主题演讲,总结了新兴经济体农业经贸合作过去的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农业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障碍、现有平台和发展优势,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吕越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推动全球贸易网络深化的问题。吕越教授团队通过全面详实的实证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之后提升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同和产业链合作六个机制的作用,有效促进了贸易网络深化,推动了沿线国家自身的贸易竞争力提升。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秘书长,国际关系学院经济金融学院院长、教授羌建新以《百年变局视角下的新兴经济体现代化》为主题进行演讲。他认为,新兴经济体的现代化实际上应是经济工业化、信息化与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融合推进的结果。百年变局下新兴经济体发展面临着多重约束,这意味着新兴经济体不可能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工业化、信息化以及绿色化“串联”发展的道路,要走工业化、信息化与低碳转型“并联”的发展道路,因此新兴经济体的现代化之路任务更加繁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李巍教授从产业竞争与大国兴衰、拜登政府友岸外包战略、超级企业推动产业迁移三个角度阐释了新兴经济体实现现代化面临的现状。他认为应清醒地认识我们所面对的亚太地区产业格局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在高端领域我们面对美、日、欧、韩以及中国台湾所形成的产业和技术联盟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在低端领域,印度、越南和印尼这三个主要国家将会成为西方国家推动友岸外包的主要受益者,这一现实对于中国产业现代化造成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刘斌分享了对《国际经贸规则演进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的看法。他认为,目前国际经贸规则的新趋势呈现出四个特点。第一,国际经贸规则分为多边和区域两个层面,多边经贸规则WTO的发展举步维艰,区域谈判兴起较快。第二,国内经贸规则呈现出两个断层:涉及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发展议题和发达国家主导的公平议题。第三,国际经贸规则逐渐向非传统贸易安排演进。第四,国际经贸规则的谈判更多的逐渐由一篮子协定转向单一条款协定。
本次会议分别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党委书记薛熠教授,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编审张支南和新兴经济体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秀军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魏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China & World Economy编辑部编辑张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办公室副主任田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赵家昌等专家参与了讨论。
原文链接:https://share.gmw.cn/www/xueshu/2023-05/24/content_36583504.htm (编辑:熊晨玮;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