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机制建设看,欧亚经济联盟的确是仅次于欧盟的一体化组织。它建立了超国家机构,确立了“四大要素”自由流动的中期目标,并为此构建了落实“路线图”。在对外交往中也体现了一定的集体议价能力,多国希望与之签署自贸区协议。但联盟的地缘政治色彩浓厚,成员国间的利益诉求各异,联盟内部存在诸多“例外”、障碍和漏洞。更重要的是联盟的“主发动机”俄罗斯经济陷入低迷,成员国发展与外部经济技术合作的愿望强烈。哈萨克斯坦等对联盟的政治化保持警惕,无意让渡政治主权,欧亚经济联盟转型为欧亚联盟的希望渺茫。目前联盟没有“授人以渔”的能力,其机制化再好也只是一个“低级别的联赛”。鉴于欧亚经济联盟是俄罗斯振兴的战略依托,无论如何困难俄都不会放弃,“死不了,活不好”可能是欧亚经济联盟的常态。
关键词:欧亚经济联盟 一体化 地缘政治 俄罗斯
2015年1月1日,欧亚经济联盟启动。同年实现了扩员,并与越南签署了自贸区,初显集体议价能力。联盟的机制构建日益完善,形成了中期发展路线图。但欧亚经济联盟的地缘政治色彩浓厚,而各国的经济诉求差异大,内部障碍和分歧多,成员国发展与外部经济科技合作的诉求大于内部。组织的经济吸引力有限,其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一、欧亚经济联盟顺利起航
有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的铺垫,欧亚经济联盟的启动和扩员是顺利的,机制建设是成功的。欧亚经济委员会执委会委员瓦洛瓦娅称,欧亚经济联盟是仅次于欧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若从机制建设看其言非虚。具体如下:
(一)俄罗斯多年努力终有成果
1、整合独联体的称手工具。
苏联解体使前苏空间经济联系中断,客观上有一体化的诉求。直至今天,对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来说,其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仍鲜有竞争力,主要市场仍在独联体。但在解体之处,各国自顾不暇。主导力量俄罗斯不断“甩包袱”,削减对独联体国家的“能源补贴”,一体化想法多停留在纸面上。普京执政后,随着国力的回升,俄开始大力整合独联体。2000年10月,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成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亚美尼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为观察员国(乌兹别克斯坦曾加入但后又退出)。但欧亚经济共同体发展并不顺利,多数时间是在空转。2010年1月,俄决定“另起炉灶”,变相“裁员”。与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组建了关税同盟。同年7月,关税同盟海关法典正式生效。俄在更小范围搞一体化的阻力变小,成果开始显现。关税同盟也成为俄罗斯撬动独联体地区一体化的杠杆。2012年1月,三国过渡到统一经济空间。2012年2月2日,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超国家机构——欧亚经济委员会开始运作。2014年5月29日,俄、白、哈三国在阿斯塔纳签署了《欧亚经济联盟条约》。2015年1月1日,欧亚经济联盟如期启动,俄多年努力终有收获。
2、成功实现扩员。
2014年10月10日,亚美尼亚签署入盟条约,2015年1月正式加入。2014年12月23日,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入盟条约,2015年8月正式加入。至此,欧亚经济联盟形成了总人口1.825亿、面积达2000万平方公里的一体化组织。目前,塔吉克斯坦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扩员对象。塔总统拉赫蒙表示,塔正研究相关文件及入盟的可能性。2015年7月,叙利亚表示希望加入欧亚经济联盟。
3、获得多数民众的认可。
据欧亚发展银行一体化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联盟内多数民众支持欧亚经济联盟。其中吉尔吉斯斯坦民众的支持率最高,达到86%,哈萨克斯坦为80%,俄罗斯为78%,白俄罗斯为60%,亚美尼亚56% [1]。关于支持的原因,上合组织前秘书长伊马纳利耶夫的分析较有代表性,他表示,除了加入该联盟,没有更好的选择。而且衡量一个经济联盟,不应只看经济指标,价值观、文化和历史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民众的认可表明联盟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并非只是高层精英的意愿。从独联体到欧亚经济共同体,再到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最后到欧亚经济联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俄罗斯通过“收缩裁员——重点整合——再度扩员”的迂回战术,成功撬动了欧亚经济一体化,使之进入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