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联盟向心力不足
俄罗斯是欧亚经济联盟的主导力量,俄的能力和吸引力,决定着整个联盟的向心力。但俄经济低迷,发展模式落后,技术水平不高,其他成员国发展与外部联系的愿望强烈。
1、俄罗斯经济恐长期陷入低迷。2012年俄罗斯经济增长3.4%,2013年增长1.3%,2014年0.6%,2015年下降约3.9%。俄经济低迷将是长期的:一,对能源的依赖短期无法改变,甚至还会加深,而能源价格维持在中低位将是常态;二,俄与西方关系难有实质性转圜,双方的互信度低,经济合作难回到过去,俄外部发展环境欠佳;三,俄劳动人口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制约生产和消费;四,俄资源驱动型增长模式潜力告罄,且是落后的。对其他成员国来说,俄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吸引力,更不具模仿性。
2、哈等奉行多元外交,联盟的离心力强。主要表现为:(1)各国均没有跟随俄罗斯制裁乌克兰、土耳其。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多次表示,愿与乌克兰保持友好关系。2015年10月,乌克兰总统访问哈萨克斯坦,双方也谈友谊,论合作。“乌克兰危机”某种程度上加剧各国对俄罗斯的疑惧,担心俄以保护境外俄罗斯族人和说俄语居民的权力为由,在独联体地区“为所欲为”。2015年11月,俄罗斯对土耳其进行制裁而未与联盟国家商议,更让各国感到没有受到尊重。这种心态不利于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如果没有信任,任何一体化都会分崩离析”[30] ;(2)哈等继续加强外交多元化,与西方关系“热络”。与俄欧关系冰冷相反,其他成员国与西方关系或好转或热络。2015年3月底,吉尔吉斯斯坦总统访欧,吉向欧盟提出超普惠制待遇(GSP+)申请,如能获得批准,吉方将可向欧盟国家免关税或低关税出口约7000种商品。2015年5月,亚美尼亚与美国签订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而之前,欧盟已向亚美尼亚提供了超普惠制待遇。2015年4月,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国情咨文中表示,将努力拉近欧盟和欧亚经济联盟关系,建立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大欧洲”。2015年10月,欧盟宣布暂停对在白俄罗斯制裁4个月,双方关系有所缓和。2015年11月,美国国务卿克里首次一次性遍访中亚五国,并与五国启动了“C5+1”机制。2015年12月,中断了两年的“欧盟—中亚”部长级会晤在阿斯塔纳举行,哈与欧盟签署了新的“关于深化伙伴关系协议”。在对外政策上,各国不仅没有跟随俄罗斯,反而与俄的“对手”积极发展关系,欧亚经济联盟外交上的“一盘散沙”与欧盟一致对俄制裁形成鲜明对比。
3、各国都需要融入世界,而非限于一隅。联盟中的大国近两年才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分工程度低。如,俄罗斯2012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该机构的第156个成员国。 哈萨克斯坦2015年12月正式加入,是第162个成员国。而白俄罗斯迄今仍未入世。这意味着整个联盟全球化参与度不高,经济缺乏竞争力。要改变现状,就需要融入到世界经济大潮中。哈萨克斯坦入世后下调关税说明,哈的战略就是先在地区层面“练兵”,然后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最终实现“TOP30”的梦想。随着俄经济陷入困境,各国纷纷将经济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外部,而非联盟。另外,欧亚经济联盟虽有1.82亿人口,但只占世界的2.47%。2014年联盟GDP总计2.2万亿美元,也只占世界的3.2%[31][32] 。也就是说,联盟人口规模和市场容量都不够大,联盟成员国不会只见芝麻,不见西瓜。
正因为存在上述缺陷,欧亚经济联盟启动元年就遭到挫折。俄罗斯《报纸网》在评论欧亚经济联盟成立周年时表示“为对抗欧盟而成立的欧亚经济联盟第一年是失败的”[33] 。
三、欧亚经济联盟发展前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欧亚经济联盟对中国与各国贸易的影响尚不明显,需要关注的是联盟正将中国商品列为反倾销的主要调查对象。从中俄签署“一带一盟”对接联合声明看,在当前国际秩序重构的背景下,双方都有意合作,而非竞争。鉴于联盟缺乏“授人以渔”的能力,与中国的合作是联盟发展的积极函数,二者“对接”演变成“欧亚经济伙伴关系”亦有可能。
(一)对中国的影响
1、对中国与各国贸易的影响不大。2015年中国与欧亚联盟成员国的贸易出现大幅下降, 1-9月,中国与俄罗斯贸易下降29.%,与哈萨克斯坦下降37.4%,与吉尔吉斯斯坦下降17.6%。但客观看,由于俄、白、哈三国在关税同盟阶段就对中国提高了关税壁垒,联盟启动不是当前贸易下降的主因。而且在关税同盟建立后的2010-2014年间,中国与俄、哈贸易以及在各国进口的占比还有所提升。(见表4)
表4:中哈2010-2015年货物贸易情况(亿美元)
亚美尼亚 | 哈萨克斯坦 | 白俄罗斯 | 俄罗斯 | 吉尔吉斯斯坦 | 中国 |
35 位 (+10位) | 41 位(+36位) | 44 位(+13位) | 51 位(+26位) | 67 位(+35位) | 84 位(+6位) |
根据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哈萨克斯坦整理
俄罗斯的情况与哈的走势基本一致。有较大影响的是吉尔吉斯斯坦,据吉国家统计委员会数据,2015年1-8月,吉中贸易额为6亿美元,下降20.8%,在吉外贸的占比为16.5%,排在俄、哈之后,位居第三位,这是自2007年以来首次出现位次下降的情况[34] 。
2、欧亚经济联盟委员会反倾销调查主要针对中国产品。尽管贸易未受明显影响,但不可忽视的是联盟将反倾销调查集中在中国企业。2014年欧亚经济联盟启动了8项反倾销调查,其中有6项是针对中国的,2项是针对乌克兰的。针对中国的有:产自中国的不锈钢炊具和餐具;柠檬酸;油气、钻探和油气井使用的无缝钢管;履带式推土机;载重汽车轮胎。2014年还重启了针对大陆、港澳台地区生产的聚合涂层冷轧板材的反倾销调查。2015年欧亚经济委员会对三项调查作出决定:对来自中国的柠檬酸设立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税率从4.2%-16.97%;对从中国进口的推土机产品征收9.65%-44.65%的反倾销税,为期5年;对从中国进口的载重汽车轮胎产品征收14.79%-35.35%的反倾销税,为期5年。2015年11月,欧亚经济委员会表示拟对价值22欧元、重量1公斤的境外包裹收取15欧元税费。表面上称助联盟企业与全球速卖通等竞争,实际上更多地是针对中国电商。今后,俄罗斯企业可能会更多地借助反倾销调查,阻挡中国产品进入整个欧亚经济联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