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政策中国】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加快数字化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有助于整合基层数据资源,创新治理手段,缩小城乡差距,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数字赋能缩小城乡空间结构差异
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进,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逐渐形成并得以巩固。城乡之间无论是在空间结构、社会结构还是在经济结构上都呈现出了明显差异。其中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和乡村各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和乡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乡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大多数乡村因区位劣势导致社会开放程度偏低,生活在乡村的群众在经济生产和思维模式等方面仍然沿袭传统模式。而且城乡之间各类社会资源的流动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没有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实现实质均衡。
进入21世纪以后,互联网在城乡的全面普及破除了城乡之间的空间壁垒,以物联网、云计算、地理空间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社交网络、网动全媒体融合通信终端为工具的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成为城乡发展的主要方式。政府运用互联网发布可向社会公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为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多元社会主体间共享提供信息支撑。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以信息化为支撑,逐步建立起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乡镇政府以城镇社区和行政村为单位,对本辖区内的公共服务供需建立数据档案,通过网格管理员随时追踪供需的发展状况,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迅速搜集整理公众的社会需求,实时更新各类公共服务供需的最新数据,对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进行合理资源配置,最大程度提升治理的效率与精准度。
二、数字赋能推进城乡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必然趋向。所谓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群众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方位富裕,既要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分配差距;又要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均衡城乡文化资源。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3.0%,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32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未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是农村的未成年人和老人。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农业生产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引领下,正不断实现数字产业化的全方位变革。提升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业生产的活力,同时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的推广,也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流通体系。
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除了更新生产关系外,还需要培育具备现代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依托网络教育平台和线上教育资源开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民夜校,既有助于拓宽受训农民的覆盖面,又可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此外,通过打造微信交流平台、QQ交流平台、电话交流平台,建立和完善培育后续跟踪服务模式,定期跟踪回访,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之间、上级培训部门与新型职业农民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培训工作的后续跟进实施情况,有助于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培训效果的及时反馈。
乡村振兴需要振兴乡村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城乡精神文明要实现均衡发展,就必须将数字技术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中,激发乡村文化活力。运用5G、4K/8K超高清、VR/AR、全息互动投影等现代媒体技术,建立乡村文化智慧平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既对传统文化予以传承保护,又可以提升文化产业对乡村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
三、数字赋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乡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将数字化元素融入乡村治理可以实现乡村数字化管理、提高决策水平和建立“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首先,衡量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数字化管理的实现程度。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数字技术将乡村党建、政务、教育、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内容汇集起来建立“互联网+”的乡村治理智能云平台。“互联网+党建”,通过定制APP,内设党员信息库、党费收缴、党员培训等模块,村民在手机上安装APP后,即可打破传统党建工作的场域限制,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管理。“互联网+教育”,在乡村学校开设网课班,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实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学校对接,打破了地域界限,乡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同步共享相同的教育资源。此外,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弥补了乡村素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缺憾,从而促进城乡学生综合素质同步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互联网+服务”,建立涵盖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的网络公共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收集乡村群众的信息,对各类人群分类建立动态数据库,精准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实现最大化的均衡。
其次,决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决策者对被管理者需求信息的掌握程度。大数据赋能乡村治理有助于从源头收集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热点、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实时掌握社会问题的动态发展变化情况,从而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制定治理措施,真正实现源头治理。同时,由于职能部门对群众的诉求有比较精确的把握,因此,其所制定的治理措施具有针对性,可以达到精准治理的效果。
最后,乡村治理的目标是建立“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数字赋能可以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益,所谓“效益”是指,能否实现预先设定的数字乡村建设目标。将“自治”与“智治”相融合,通过网络政务平台对政务信息公开,精确掌握社会多元主体的诉求,不仅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使多元社会主体从过去的被动式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理。法治乡村建设必须依托于法律制度的普及和村民们对现代法治理念的社会认同。数字赋能乡村法治建设主要是通过数字多媒体,以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同时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法律制度和案例资源,群众在不断濡化的过程中对现代法治理念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自愿地以现代法律制度指导日常行为,从而为建立法治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乡村管理者中有很大一部分非体制内精英,这些人在群众心中享有较高的权威性,非体制内精英既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微博等实时了解村民思想动态,成为舆情管理者,也可以运用自媒体对村民的思想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将德治有机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
通过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有助于破除城乡二元壁垒,有效填平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实现城乡之间商品、服务、信息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促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极大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构建数字乡村,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文系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数字建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
Tags:【聚焦政策中国】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