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经济管理 >> 正文

产权—市场结构、技术进步与国企改革——基于企业和行业视角

http://www.newdu.com 2019/5/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2期 王曙光 王… 参加讨论
二、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影响创新效率的内在机制探讨 
    (一) 技术创新概念的厘清 
    自熊彼特在20世纪初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全球关于创新的研究层出不穷,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探讨尤其集中。我国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技术创新作出了明确的定义: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具有创造性、高收益性、高风险性、扩散性和系统性五大特征,其中技术创新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企业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有科技推动、社会需求拉动、供给和需求双重作用三种模式。科技推动即供给方面的推动,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研究和由此产生的技术发明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但一般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仅仅在外在环境上为企业提供了开展创新活动的便利。社会需求拉动模式则更加强调社会对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新需求给企业带来的创新和变革的压力,创新会带来企业对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利用,各类要素的生产效率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但这种模式仍然是企业对外在社会需求的被动性适应。推拉双动的模式则采取了折中的意见,强调科技推动和需求拉动两种作用力的复杂影响。 
    (二)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种创新效率的区分 
    在探讨传导机制前,应当先对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种创新效率加以区分。企业创新是指以企业为单位,利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取新的原材料供应、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模式等方式获得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和超额利润。企业层面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维度。制度创新是指通过企业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的调整,降低企业内外部的交易成本,帮助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减少资源的不必要损失。这种创新的投入和成果都难以量化,因而本文对企业层面创新效率的探讨主要是指技术创新方面。技术创新是指通过新技术和新生产要素的开发,提高原先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创造新产品的行为,使企业主要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发生变革。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是提升自身市场地位、取得长期获利的能力,体现在财务指标上就是企业的盈利数据——净利润水平。基于数据可得性限制,研究产权结构时选择企业盈利能力作为体现创新绩效的变量。 
    产业层面的创新则是企业群体创新活动的集合。相比于企业创新,产业创新的系统性特点更强,不仅包含全部企业共同依赖的基础技术,也包含企业各自特色的技术。从创新活动的流程上来讲,产业创新活动也多出了产业化的过程,也即在行业范围内应用新技术并形成新的增长点。产业技术的创新往往带动产业整体的结构变迁甚至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证回归市场结构影响创新效率时,选择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创新产出计算创新效率的指标。 
    (三)影响创新效率的传导机制分析 
    1.产权结构影响创新效率的机制分析 
    产权结构主要是通过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作用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对创新效率的影响路径有创新战略的决策、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创新成果的评价三个方面。 
    创新战略决策:创新活动往往涉及成本高昂的前期投入、较长期限的研发过程、相当概率的研发失败的风险,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处于规避风险、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考虑,制定创新战略时更加偏向保守的决策。对股东而言,创新活动的投入与其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一致。股权集中度更高,可以更好地防止内部人控制,有效监督经营者作出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创新决策。从股权性质上看,一方面,若实际控制人为国有主体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制定创新决策时除了具有决策效率高的优势外,也会更多地将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纳入考虑,落实国家对于创新和重点技术的导向。同时,国有企业背后有国家提供担保和研发资金支持,因而对研发风险的容忍度更高。但国有股东目前还存在所有者缺位、行政干预复杂的劣势,国有股东出于业绩考察的压力,可能会使其在面临失败风险较高的创新项目时趋向保守。从股权集中度方面考虑,股权集中度越高,实现股东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越容易实现,从而企业更有可能作出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创新决策。 
    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资源配置是完成关于创新活动、创新战略的决策后,向具体的创新项目配置人力、物力资源的过程。与制定战略决策不同,具体执行项目时,若股权集中度过高,企业的经营人员就会缺乏足够的自由度灵活配置资源。例如,招聘研发人员、购买研发设备的具体决策通常要求经理人员根据市场情况、研发人才的需求迅速作出响应和决策,股权过于集中、企业所有者对日常经营的监督和干预过度通常会延长决策作出的时间,降低配置资源的效率。若为国有性质的企业,则其获得的政策支持和创新资源支持更加有利于企业按照创新活动的需求及时配置资源。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性质的平台,可以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加入研发项目,获得更优的人力资本。 
    创新结果评价: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对于创新成果的评价和反馈,并进而调整创新决策的过程。对仅仅持有公司股份的股东而言,只能从公司财务数据反映的盈利情况、产品销售情况获得关于公司研发活动的绩效情况,对研发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机会却知之甚少。此时若股权集中度较高,使得大股东可以安排代表进入董事会参与决策,成为内部管理层,则可以掌握更多关于研发项目开展的细节信息,进而对研发创新活动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而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创新活动详细的项目信息很有可能只被内部经营人员获得,不利于股东参与创新活动的调整过程。 
    2.市场结构影响创新效率的机制分析 
    经济学领域关于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关系存在着著名的熊彼特—阿罗争论。 “熊彼特假说”认为:垄断有利于创新的实现;规模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动力。具有垄断势力的大企业才能够从创新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作为回报,因而会积极地将留存利润用于创新研发活动。熊彼特认为,基于技术创新高风险、高投入的特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小企业支付庞大的研发费用压力更大,因而很难在技术上获得突破。而阿罗通过创新激励模型的构建证明,竞争厂商从事研发的动力高于垄断厂商,这是因为垄断厂商通过创新获得的超额利润仅仅是作为此前垄断利润的替代,而竞争厂商的创新活动一旦成功就会获得从无到有的超额利润。垄断不仅造成了静态的福利损失,还可能延缓技术进步。不同于熊彼特和阿罗的理论,曼斯菲尔德在1968年提出的倒U型假说认为,无论是垄断还是竞争对创新效率的促进均存在阈值,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与创新效率间不存在完全正相关的关系。中等竞争程度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创新,就企业规模而言,当企业规模超过一定值后,企业规模和创新效率不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该值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关于熊彼特—阿罗争论以及曼斯菲尔德观点,参见:Mansfield,1968)。曼斯菲尔德的观点提示我们,可能在市场竞争结构中存在一个最优的企业规模阈值,在这一阈值内企业适度规模会促进企业研发效率提升,而超越这一阈值则可能造成对企业创新的抑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产权—市场结构、技术进步与国企改革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