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业层面的产权结构与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
本文主要关注“中国制造2025”相关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问题,选择的中国制造样本包含Wind数据库“工业4.0”和“高端装备制造”概念下的共99家A股上市公司。本文选择2014—2016年的研发投入及经营表现等财务数据,因部分企业上市年份晚于2014年,故删去其中数据不足的样本,最终的中国制造样本中包含285个样本点。
1. 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选择总营业收入作为因变量。企业的研发效率最直接地体现在企业拥有的专利、新产品等自主创新成果上,但该类变量目前无法准确量化进行实证研究。现实中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投入研发资金的重要目标是通过新产品、新技术提高经营效率,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现金流入。而营业收入可以有效地反映企业当年的经营成果及市场占有情况,故以营业收入作为反映当年研发成果的代理变量。
解释变量:本部分实证分析的目的在于验证不同产权结构的公司研发效率的差异,而产权结构包括实际控制人类别、不同性质的股东占比份额和股权集中度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文选择state变量作为区分国有/非国有的虚拟变量,实际控制人代表国有经济则为1,其他类的实际控制人state变量取值0。此外,选择前十大股东中国有股东的占比份额statecap来表示国有资本在公司经营中的话语权。 反映股权集中度的指标为股东的H指数,即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owncon,该值越大表示股权集中度越高。本文使用研发投入research和以上三个变量的交叉变量作为三个关键的解释变量。
控制变量:首先,引入国有/非国有企业虚拟变量state、前十大股东中国有股东的比例statecap,其他影响公司营业收入的一般性变量均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引入,包括总资产totalasset、作为营业外收入的政府补助govgrant、研发投入research、表示时间效应的年份变量year2014和year2015。
2.模型设定
初步回归后显示,年份变量year2014、year2015系数不显著,故排除年份虚拟变量。
3.实证结果及分析
从微观层面分析,企业个体的研发活动整体而言是有效的,研发投入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并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相比于传统制造业,中国制造概念下的制造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更快,技术变革能够带来的成本降低和收入提升也更加显著。在传统制造业中,企业改善经营成果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投入更多资产和劳动力提高产能,因而对研发活动的重视和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中国制造的概念则更多地强调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从生产要素来看,制造业逐步从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向信息密集模式过渡;从生产方式来看,制造业经历了手工化到机械化再到智能化的变迁;从市场需求来看,制造业面对多元需求,不仅应实现大批量生产更应满足多品种生产的要求(卢锐等,2017)。以上的变迁反映了对企业技术迭代和技术应用能力更高的要求,以新产品和新生产工艺开发为主的创新成为中国制造的核心。在产业政策方面,中国制造概念下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倾斜,政府通过包括税收优惠和直接补贴等方式推动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目前来看,企业的研发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对经营绩效的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除此之外,应当从长远的角度评价研发成果,致力于掌握关键产业的核心技术,构建完善的创新研发体系。
从企业所有权性质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的研发效率更高,但国有性质股权比例的增加却对创新效率产生了抑制作用。国有/非国有企业的划分主要依据Wind数据库中给出的实际控制人信息,国有性质股权的比例是指前十大股东中国有股东的持股比例总和。国有性质的企业整体研发效率较高的原因在于,首先,国有性质的身份本身就是企业的一种资源,能够为国有企业在技术引进和技术应用上提供便利,国有企业的研发平台更容易汇聚优秀的研发人员和先进的研发设备,同样地研发投入能更有效地转换为创新成果。其次,相比于民营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体量更大,研发投入和风险承担能力更高,同时也能在多个研究项目间产生协同效应,提高研发成功的概率,小企业则只能集中有限的资源专攻部分研究项目。对国有和非国有的企业而言,国有股份的份额提高对企业的研发效率反而会产生抑制作用,这与上一条结果之间并不矛盾。仅有国有股份比例的提升不足以使得企业获得以上两种优势,而更加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国有股份比例增加带来的所有者缺位、决策治理机制低效、行政干预增加等负面影响。因而最理想的股权结构应当是国有股份占据相对控股地位即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入民营和外资产权并增加其在经营、研发决策中的话语权。
从股权集中度的角度分析,researchowncon系数为正,股权集中度提高有利于研发效率的提升。相比于股权分散的企业,股权相对集中和稳定的企业面对市场变化和技术革新能够更加及时地应对,并且更加有效地作出研发和投资决策;同时大股东也更有动力监督后期研发项目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