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领导力是国际行为主体间的引领性影响力,具有源于实力又高于实力的相对独立性,是由社会主体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社会历史现象。它具有主体间性、博弈性、引领性、建构性、过程性特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要素及其结构。马克思主义注重领导力的先进性、深刻性、整体性、博弈性和价值观特征。国际领导模式包括组织内和组织外两种,先进性是基础,树立典范是根本,处理利益关系是抓手,根据矛盾区别对待是重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导向,组织平台是载体。中国国际领导力是随着民族复兴,按照独立—融入—引领的逻辑形成发展的,其核心是中国道路的领导力,目前需应对生产方式升级、守成大国遏制、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不足、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欠缺等问题。中国国际领导力未来发展需要在构建先进生产方式、创立新型国际交往模式、升级国际统一战(治)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八个方面进行建设。
关键词:国际领导力/先进性/生产方式/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陈鹏(1979-),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奚洁人(1947-),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会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40
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曙光”计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思想中的领导权问题研究(编号13SG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际领导(力)现象源远流长,伴随着国际社会的形成发展。近代以来,随着世界生产力——交往关系——上层建筑矛盾的发展,原来分散的地域性实践系统逐渐连成统一的世界体系,世界历史随之进入新阶段。当今国际局势正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几大力量中心具有不同层次的国际领导力。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已达到量变向质变跃升的关键点。无论从国家利益出发,还是从回应世界和平发展需要出发,国际领导力问题已摆在中国面前。马克思主义为正确认识把握国际领导力问题奠定了科学基础,但与国际交往实践结合需要具体分析。相关问题系包括:什么是国际领导力?国际领导力的特征和规律?中国如何形成、发展国际领导力?我们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揭示国际领导力本质规律,提出增强中国国际领导力的方略。
一、国际领导力是国际行为主体间的引领性影响力 要弄清何为国际领导力须弄清何为领导力。管理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从领导特质论、行为论、权变论到基于愿景、变革、文化的领导力理论,形成了系统研究范式,但和国际问题尤其是中国国际战略的结合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领导特质论认为,领导力是特定主体的素质;行为论聚焦于主体行为方式;情境论认为领导的关键是定规(initiating structure)和关心(consideration);权变论认为领导现象取决于主体行为和环境的关系;领导力理论则认为领导现象基于愿景、变革和文化。但是主体特定素质并不必然导致领导的成功,正如斯托格第尔(Stogdill)证实的:“领导(力)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社会情境中的人们之间,在一种情境的领导者可能并不必然成为另外一种情境中的领导者。”①领导行为由主体内在驱动同时受环境制约,主体与环境变化会使同样行为产生不同后果。情境论、权变论注意到关系和环境,但对深层原因没有解释。领导力的本质是什么?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说:“领导力就是人格。”②约翰·科特(John Kotter)认为领导力就是“通过非强制性手段带领团队向特定方向前进”的能力。③领导基于非强制性,与基于强制性权力的“管理”相区别。④管理针对当下复杂性,而领导面向未来变革和发展。领导力和权力不能画等号,它既包括基于权力的支配性影响力,也包括非权力感召性影响力,后者更为重要。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领导关系是一种主体交往关系,领导力是一种主体间的引领性影响力。它有五个特征:首先,领导(力)现象是主体(个体、群体、国家或组织)间关系现象;其次,领导力具有博弈性,其机制是需要和利益博弈;第三,领导力具有引领性,其方式是引领而非胁迫和诱导;第四,领导力通过主体双向甚至多向交往关系建构实现;第五,领导现象具有过程性,会经历不同阶段。人类社会为什么存在领导现象?这是由社会主体发展的不平衡决定的。有些主体具有特定优势和先进性,有将其意志和群体意志结合的资格和意愿。另一些主体认为在领导关系中可以更好、更快、更安全、更有秩序地满足需要,于是领导关系得以建构。马克思将社会比喻为乐队:“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⑤“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⑥恩格斯说:“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的公共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体的监督之下,却不能不由个别成员来担当。”⑦没有权威领导的统一指导意志,合作是不可能的。所以领导现象是基于社会主体存在发展的需要。正如约翰·科特所说:“领导满足人们基本的人类需要,从而激励他们。”⑧这是领导现象的共性。
那么什么是国际领导力呢?美国学者伊肯伯里(G.John Ikenberry)将国际领导力定义为“在国家间交往中推动合作、形成社会目标共同体的能力”。⑨约瑟夫·奈将领导关系界定为由领导者、追随者和互动环境三要素组成的社会关系,领导力是帮助群体“创建并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⑩而布热津斯基将“领导”作为“主宰”的对立面深入分析,(11)提出美国必须摒弃“主宰者”心态,回归“领导者”方式。国际领导力源于实力又高于实力。国家实力衍生出领导力,但领导力不等于实力。汉斯·摩根索曾说:精神联系是政治权力的本质,一旦诉诸武力,政治关系中的精神因素就不复存在了。即实力是基础,但从实力衍生出的威望才是领导力。领导力具有相对独立性,领导国往往实力下降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失去领导力,国家实力强大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形成领导力。一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最强国,但直到二战后才取代英国成为领导国。美国布什(George W.Bush)总统时期倚重硬实力奉行单边主义,虽然国家实力没有明显减弱,但国际领导力受到明显侵蚀,这也说明领导力与实力的不同。
如何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概括国际领导力?国际领导力具有领导力共性特征,但是“国际”限定了问题域。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国际领导力,是指特定国际行为主体(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之间的引领性影响力,或人类整体实践系统中主体性实践子系统间的引领性影响力。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