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领导力研究 >> 正文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国际领导力问题探析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陈鹏 奚洁… 参加讨论

    5.国际领导力作用模式
    如何进行正确领导?根据马克思主义,成功的领导关系基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认识、能力和选择,需要在尊重社会客观规律基础上,在先进价值观指引下建构。领导力的增强、保持或衰减取决于先进性的形成、保持和发展。领导首先要以先进生产方式为依托。在国家、阶级和个人关系中阶级性是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既突出主体间性,又避免了个体失之过窄、国家失之过泛对问题本质的掩盖。但绝不能脱离生产方式谈阶级,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本质是生产方式分析。生产方式中不同阶级扮演不同角色,构成功能整体。所以只能在博弈性阶级组合中而绝不能孤立研究阶级。特定生产方式和阶级组合是一体的。生产方式的新旧更替伴随阶级组合的新旧更迭。国际、国内领导力的根本依托都是以特定生产方式为核心的历史实践集团。所以,国际领导应科学分析世界生产方式及阶级状况,推动以先进生产方式为核心的世界历史实践集团的形成发展。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专政不只是对剥削者使用暴力,甚至主要的不是暴力。这种革命暴力的经济基础,它的生命力和成功的保证,就在于无产阶级代表着并实现着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劳动组织。实质就在这里。”(16)
    其次,主体需要争取领导权。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的侧重点,强调先进主体掌握领导权是决定条件和根本保证。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相互依存的不对称是国际权力的来源。那么领导权是否源于相互依存的不对称呢?这值得商榷。先进领导者不会因依存的不对称才掌握领导权,这不符合逻辑。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需要不对称也是不辩证的。相互依存的不对称的确可使特定主体在博弈中掌握主动,但这并不能推导出领导力和领导权。事实上它们源于主体发展的不平衡。在马克思主义那里,领导者应向被领导者揭示规律和趋势,通过价值观引导建立道义合法性,提出愿景目标和实现路径,组织人事角色分工以制度整合秩序,并及时调整改进。
    国际领导机制包括领导关系、领导目标、领导力优化、领导策略等。领导与被领导者是需要互补关系,含组织内和组织外两种模式。组织内领导有严格的理念、章程、制度和纪律,是构成统一主体的领导模式。其优势是组织严密,执行力强。组织外领导有理念、政策引导,但没有严格的制度、纪律,是多主体协调模式。其优势是集思广益、促进协同。两种模式各有适合的领域和情况,如军事领导一般采取组织内模式,国际领导多采取组织外模式。两种模式虽然不同但可“对接”,如在领导机制核心层采取组织内模式,在中间或外围层采取组织外模式。一般情况下往往将两种模式以不同比例方式结合。领导目标是领导行为指向的任务。领导者要围绕主要矛盾和特定历史任务选择被领导者,并在领导过程中调整关系、优化领导力。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是进行国际领导的主要内容。
    6.国际领导力实现方式
    国际领导力实现方式随历史发展而演进。主要是:领导国基于实力引领、组织国际行为体协调行动和关系,创设和维护以制度、组织为框架的国际秩序,提出愿景、形成文化价值观感召力等。这些方式往往结合采用。现实主义认为霸权是国际领导的主要方式,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通过国际制度可能实现“霸权后”领导,建构主义强调国际文化的建构。扎卡利亚认为“国际问题有诸多不同的应对办法和解决渠道,因而会形成不同层次的稳定机制”(17)。领导国应因事制宜地运用“照单点菜式的多边主义”维护领导力。而戴维·辛格认为国际领导方式靠三P:认知(perception),预测(predictions),偏好(preferences)。(18)从马克思主义来看:
    (1)树立典范是领导方式的根本。即领导者可供被领导者借鉴效仿,启示其发展方向。如美国曾为资本主义世界树立了典范,即“华盛顿共识”。近年来中国道路(模式)被西方学者概括为“北京共识”,虽然这种概括值得商榷,但从国际领导力角度看,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或新的发展模式)能在世界的一定范围内获得认同和支持,并产生积极影响,是该国家国际领导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2)处理利益关系是主要抓手。国际领导应围绕需要利益进行实践结构分析,在关系中寻找路径。领导和被领导者利益的一致性是领导关系的基础,但在具体利益上仍可能出现分歧。这时需以整体根本长远利益为转移的具体分析,或领导者优先或被领导者优先。如国际整体利益和领导国利益的矛盾需要综合统筹权衡。可以采取将共时性转化为历时性的方式解决。所谓共时性问题指各方利益在结构中出现矛盾,这时优先满足一方(或几方)利益,在随后历时性发展中补回之前让步方的利益。这就避免了利益僵持,但后续补偿须有保障。很多时候领导国需进行利益让渡,因为领导力本身包含责任成本。
    (3)根据矛盾区别对待是方式重点。被领导者的差异、层次主要根据与领导者的利益关系来区分。利益基本一致的是核心基础层,部分利益一致的是中间层,根本利益不一致,但某些情况下某些问题上可以和领导者合作的是外围层。领导者对不同被领导者应重点区别对待。如历史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工农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核心层,民族资产阶级是中间层,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外围层,我党对其分别采取了不同策略。国际领导也遵循这一原则。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导向。马克主义领导思想强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19)列宁曾指出: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20)有两种同盟军,一种是直接可以团结的力量;另一种是间接的即敌人营垒中的矛盾。毛泽东领导思想也强调这一点。另外,特定情况下做非原则性妥协、消除弱化消极因素是重要策略。可以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扩大夯实领导基础是基本导向。
    (5)组织平台是国际领导力载体。马克思主义自创立起便具有国际视野,强调世界先进主体的联合。《共产党宣言》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强调“努力争取全世界各国民主主义政党之间的团结与协议”。(21)列宁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世界革命不仅是无产阶级的“联合行动”,而且是“各先进国无产阶级”同“不发达的、落后的和被压迫的民族”的联合行动。(22)采取何种领导形式呢?国际共运史上曾建立多个“国际”,如第一国际、共产国际,采取了不同领导方式。第一国际采取间接指导协调的方式,共产国际曾采取直接干预人事和政策的方式。从历史经验教训看,由于国情差异问题具体,国际组织对各国直接领导很难做到。但各国领导者至少应形成某种协调,至于组织形式可根据历史发展而定。至少目前国际领导采取“统分结合”模式最合理、最可行。今后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有可能形成全球性领导平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国际领导力问题探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