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几年前微信刚出现的时候,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但我们还是顶住了这种声音,决定先‘看一看’再规范。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了!”6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举此例,要求政府部门对待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要有“包容审慎”态度。本期“思与辨”就该话题进行讨论。 ■ 主持人:尹传刚
■ 嘉 宾: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张敬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包容审慎”的本义,就是清晰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界定各自的权利 主持人:如今,以互联网+、分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兴起,正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出现的新事物,为何必须得有“包容审慎”的态度?
匡贤明:新经济意味着新的不确定性,既有新的机遇也有新的风险。对新生的事物,有两种观察的角度。一是从风险角度看,新经济会对现有经济秩序带来的冲突,意味着某些传统产业会受到严重冲击。二是从机遇角度看,新经济意味着新的技术进步、新的市场的出现,也往往意味着经济转型升级。不同的观察角度往往会导致不同的政策出发点。前者对新经济有可能采取更多管制,而后者对新经济更有可能给予更多的空间。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发展新经济,需要更大的制度空间,政策支持很重要。对新经济、新业态需要更多地“看一看”,让其更充分地发展起来。
李长安:从根本上来说,新经济、新业态是否应该存在和发展,主要还是要由市场说了算。如果政府的管制过于苛刻,新经济、新业态就很难脱颖而出。“包容审慎”的本义,就是清晰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界定各自的权利。这也是新经济、新业态能否出现并顺利发展最重要的制度环境。
张敬伟:市场经济是包罗万象、包容并蓄的,只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就不能贸然反对,这是“包容审慎”的内涵。立法者和执法者要更新思维,从传统的管理思维升华到分享经济思维,要走出先立法规范然后发展新业态的僵化思维。否则,带着镣铐和紧箍咒的新业态,恐怕走不多远就会被“管死”。
互联网时代的工业革命才刚刚拉开帷幕,新兴业态唱主角的大戏还远未到高潮,全球资本和人才正在向新业态聚集。只有“包容审慎”,才能让新业态变成吸引更多资本和人才,才能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和创造动力。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