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踏上新征程,既要加大经济与物质文明建设,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更要推进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农村文化资源配置,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乡村特色,不断提升农村文化供给能力,促使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全面丰收。 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是打破城乡壁垒,实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在城市发展优先于农村发展的传统格局下,要树立并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必须调整传统思维,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倾斜力度,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方面给予更多保障,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高度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一、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和谐,必须加大乡村振兴 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加速推进城市化发展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意义重大。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世界城市人口比例已从1960年的33%上升到2016年的54%;同时,我国在城市化的发展浪潮中也进展迅猛,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攀升至2016年的57.4%。城市化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乡村衰落问题也逐渐显现。就目前来看,我国村落数量不断减少,自然村数量从2000年的360万个减少至2010年的270万个,平均每天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乡村人口数量下降趋势明显。2005年我国乡村人口74544万人,较城镇人口多出18332万人。2011年则城镇人口开始多于乡村人口,且逐年增加。2015年中国乡村人口60346万人,比城镇人口少了16770万人。在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往往以青壮年人口的迁移最为突出,导致留守农村的大多以老人和小孩为主,造成农村老龄化、兼业化、空心化严重。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城镇人口中的占比为11.69%,而在乡村人口中的占比则为14.98%,高出城镇3.29个百分点。这一情况的存在不仅严重消减农村生产发展活力,而且使农村社会也由于高质量人口的流失而活力不足,引发城乡差距并使之呈现扩大趋势,成为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和优先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重大问题之一,尤其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较为明显。据研究,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一直在3倍以上,2007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扩大到3.33∶1。最近几年虽有降低,但依然处于高位,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72∶1。如果将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内容纳入福利测算的指标体系,则城乡之间的实际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逆转这种趋势,则不仅对社会和谐造成严重制约,而且对社会发展的健康度和公平性形成负面冲击。为此,必须通过发展和振兴乡村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并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