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六稳”和高质量发展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政府工作千头万绪,国务院为什么要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列为一项重点工作,并且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加以再动员、再部署呢?李克强总理对此的回答是明确而坚定的。他指出,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最重要的还是要办好我们自己的事,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这就要靠改革开放把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出来、把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国内近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潜力挖掘出来。这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把“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六稳”的重要举措,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竞争力、释放国内市场巨大潜力,顶住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高质量发展。这包含着三层意思。第一,应对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关键在于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而办好自己的事情当前重中之重是“六稳”,妥善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有效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第二,办好自己的事情关键是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首要的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当前,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当地营商的“软环境”,特别是当地政府的诚信公正、依法行政和办事效率。第三,政府公信力的增强、营商环境的优化,将直接有利于更大地激发“三个力”,即市场主体活力、国内市场潜力、国际竞争力。从上海、江苏、浙江、深圳、贵州等地的经验来看,“放管服”改革搞好了、营商环境优化了,相比于过去的减免土地出让金、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对稳定和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对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更有力、更坚实、更持久的带动作用。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要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李克强总理在这次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放管服”改革重点任务的部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坚持底线思维,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当前,尽管各地“放管服”改革态势不错,但差距依然存在,因此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务必要把注意力和着重点放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紧紧扭住优化营商环境不放,再部署、再发力,这是完全正确的。这样做,既有对当前形势的准确把握,又有对历史经验的借鉴。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一项有生命力的改革举措,只有年复一年、锲而不舍地抓下去,才能真正推广开来、落地生根、大见成效,进而形成不可逆的制度化改革成果。
当前,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要把握什么?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做到“三化”和“一简”。“三化”,就是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市场化就要破除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法治化就要做到规则公开透明、监管公平公正、依法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合法权益,使市场主体有稳定的预期;国际化就要持续扩大开放,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促进提高国际竞争力。“一简”,就是政府审批、监管、服务都要行“简约”之道,首先要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坚决放给市场和社会;其次要将“简”的精神贯穿到监管的理念、规则制定和执法之中,并做到宽而不弛、疏而不漏;政务服务在程序、要件、手续等方面都要删繁就简、便民利企。同时,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任务,作出了具体部署。
一是更大力度简政放权。具体来说,要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再重点抓好六件事。一是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让市场主体自由进入更多领域,清单之外不得另设门槛,各种隐性限制必须消除,确保实现“非禁即入”。二是大力压减行政许可,今年中央层面再取消下放50项以上行政许可,把工业生产许可证种类再压减一半以上,大力清理简并种类过多、划分过细的资质资格许可事项。三是整治管理措施中的各类变相审批,今年先把涉及领域多、企业痛感强特别是管理内容重复的事项压减掉。对确需保留的要实行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开。四是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现“照后减证”,对经营许可证要尽可能多地按照直接取消、许可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三类方式进行处理,其他确需审批的要优化准入服务,将企业注册开办时间减到5个工作日以内。五是抓好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全链条压缩审批时间,把各类技术审查、强制性评估、中介服务等全部纳入,积极推行承诺制,加快推进“互联网+施工许可”。六是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形成优化营商环境合力。这些改革举措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有利于扶持和壮大实体经济,有利于更大地激发市场的内生动力。
二是实施公平公正监管。政府的监管要做到规范有效、公平公正,核心是按照科学合理的规则和标准依法监管。为此,就必须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规则,规范行政执法。只有这样,才能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促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重点监管等结合,推行“互联网+监管”,这些是已被许多地方证明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创新。当前,很有必要强调健全与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方式,对疫苗、药品、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严格监管。前者是扶持经济新业态、新动能的需要,后者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关切。还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按市场主体信用情况分级分类确定差异化的监管措施。要在更多领域加快推广应用承诺制,基于信用和契约实行宽进严管,提高监管效能,也方便企业和群众。
三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务服务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对此,企业和老百姓是认同的,同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一是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躬身为民”的服务意识,做到主动为人民服务、主动为市场主体服务。二是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打造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水、气、暖等公用事业要大力推行APP(应用程序)办事、移动支付等。还要大幅压减办电时间,这是世行对京沪两地营商环境评估当中关注的一项重点,各地也应努力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和社会力量作用,促进社会服务消费大发展,多方面满足民生需求。四是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并抓紧研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的法规规则。
这次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当前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应高度重视民生消费服务新领域,为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提供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服务。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发展家政、养老、托幼和“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拓展内需大市场。一些外国大公司来华洽谈投资时,对开辟医疗、家政、物流、零售等看似细微末节的服务业兴趣很高。这也说明,对这个内需大市场,尚未引起我们足够重视,而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扩大民生消费支出,不仅需要老百姓自掏腰包,更需要政府政策的拉动,而深化“放管服”改革就是强有力的撬动杠杆。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研究和部署了进一步促进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决定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大中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为居民提供餐饮、保洁、保健等多样化、便利化的配套服务,也将摆上政府的议事日程。这个领域将容纳数以千万计的就业者,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应急他们之所需,满腔热情地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