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智能化应对的实现路径 一些观点认为,现阶段智慧医疗发展处在起步阶段,尚不成熟,在应对重大疫情中是“解不了近渴的远水”。这类观点明显缺乏长远意识。应该看到,我国人口众多,生活习惯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社会治理综合能力有待增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长期存在,系统性防控难度大。实际上,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人力成本攀升,利用人工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无人配送、区块链等智能化技术实现“机器换人”成为我国必将面对的战略选择和市场趋势。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使得实现智能化、无人化应对更为迫切。从供给层面看,我国已基本具备相关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能力,下一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医疗系统乃至整个应急管理体系中推广应用这些智能化技术和设备。为此,要鼓励医疗机构、各类企业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积极试用智能技术和无人设备,并对提供效果良好、具有推广价值技术和产品,为抗击疫情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紧研发,重点突破,积极试点,全面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应对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智能化产品研发能力
制定“十四五”专项规划,聚焦医疗健康机器人、配送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重点方向,瞄准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整合细分领域优势资源,着力提升服务型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和质量稳定性。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与医院、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搭建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提高产品的场景适用性,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及核心部件瓶颈,增强自主产品供给能力。引导医疗机构、快递公司、电商企业、零部件企业、主机(装备)企业、系统集成商等多方力量联合攻关,“一条龙”推进服务型机器人研发应用,建立上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进产业链配套发展。
(二)加快产业化发展,激活市场需求
综合运用财税、投融资政策工具,完善新产品新技术服务体系,促进人工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无人配送、区块链等领域产业化,尽快释放潜在市场需求。率先在公立医院和养老机构推广智能产品应用,拓展5G远程操控手术机器人实时手术应用场景,将智能设备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支持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先进医疗装备、智慧健康养老等重点项目。开展机器人应用宣传普及活动,支持消毒配送等服务机器人、安全应急等特种机器人在医院、机场、火车站、居民社区等地示范应用,拓展市场空间。在慈善系统的物资捐赠和配送过程中逐步开展区块链应用试点,提高物资捐赠的公信力,改进物资配送的精准度。
(三)试点示范,建成一批高水平智能化的无人病房
“十四五”时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重点依托大中城市的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胸科医院等)和部队医院,探索建立配备智能医疗系统和无人化服务体系的新型隔离病房。以无人病房的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广人工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无人配送等新技术,尝试在一般病房内逐步普及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机器人智能护理、无人车智能配送等新应用,全面提升病房的智能化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前期预案、运行测试、技术培训等工作,稳步推出可复制的方案,大幅减少一般性传染疾病防治的人力投入,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智能化应对的实战能力和综合水平。
(四)推动政策创新,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坚持立法先行,广泛吸收专家学者及消费者的意见建议,加紧修改完善现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合理界定智能设备在应对重大公共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责权,允许在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发生时,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配送设备享有“道路通行权”。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要求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加快形成智能化救援力量。鼓励地方政府将智能化应用作为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的重点,引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智能化设备应用于监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分析典型病例,识别影响传播的关键因素。
(五)加强人才培养,组织开展专项培训
面向智慧医疗系统,积极组织医院、公安、城市管理、物流运输等部门人员,就人工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无人配送、区块链等智能化技术使用展开专题培训,增进“人机互动”体验。在公共卫生、医疗、护理等专业,增设面向在校生的智能技术知识课程,普及智能医护的新理念新模式,强化人机协同意识。根据科学实用原则,适应不同层次培训的需要,编写智能化技术应用相关教材,加大实务与案例教材编写力度,积极开发社会组织教育培训示范性教材。为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开发在线课程,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尊重社会从业人员职业特点,丰富培训方式,突出实践教学,运用现场观摩等途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深化国际合作,促进智能化应对成果国际共享
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国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联防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构建互利共赢的智慧医疗和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网络。积极推动基于人道主义的国际抗疫合作,创新医疗援助模式,搭建多元化合作平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重大传染性疫情智能化应对的中国经验,在国际疫情防控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加大产品标准建设投入,主导形成公共卫生领域智能技术和产品的国际标准,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无人配送、区块链等领域部分成熟技术产品的对外出口,提高我国企业在智慧医疗市场中的国际影响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