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数量与技术经济学 >> 正文

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二)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5期 林玮 张向… 参加讨论

    2.2  技术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一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在该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因此,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衡量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直接和最明确的指标,其内涵可以表示为:在国际技术密集型产品市场上,该国技术密集型产品销售额占世界技术密集型产品总销售额的比重,或该国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技术密集型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27]。比重值越高,说明该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表3  部分国家R&D人员投入情况比较

    国家

    R&D人员(万人年)

    2000年以来R&D人员平均增长率(%)

    2008年人均经费(当年价,万美元/人年)

    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人年/万人)

    中国(2008)

    196.5

    9.5

    3.4

    24.8

    日本(2006)

    93.5

    0.7

    18.9

    140.5

    俄罗斯(2007)

    91.2

    -1.4

    2.0

    121.5

    德国(2007)

    49.8

    0.4

    18.8

    119.5

    法国(2006)

    36.4

    1.8

    15.3

    132.0

    英国(2006)

    33.5

    1.9

    14.3

    111.8

    韩国(2006)

    23.8

    9.5

    13.5

    99.1

    加拿大(2005)

    21.4

    5.0

    11.5

    122.9

    意大利(2006)

    19.2

    4.2

    12.5

    77.9

    澳大利亚(2006)

    12.6

    4.7

    16.7

    116.8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相关统计资料整理
    表4  部分国家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别

    总价值(十亿美元)

    国际市场占有率(%)

    2009

    1980

    1990

    2000

    2009

    欧盟(27国)

    3 605

    -

    -

    42.8

    43.2

    中国

    1 125

    0.8

    1.9

    4.7

    13.5

    美国

    800

    13.0

    12.1

    13.8

    9.6

    日本

    508

    11.2

    11.5

    9.6

    6.1

    韩国

    323

    1.4

    2.5

    3.3

    3.9

    新加坡

    198

    0.8

    1.6

    2.5

    2.4

    印度

    107

    0.5

    0.5

    0.7

    1.3

    数据来源:根据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10》相关资料整理
    根据表4的统计数据可知,2000-2009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年均增长20%,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80年的0.8%激增至2009年的13.5%,而美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80年的13%下降至2009年的9.6%,中美之间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使得我国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第二大国。由此可见,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上已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带动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2.3  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竞争力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能力也可以表现为一国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竞争能力的大小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衡量。贸易竞争力指数TC=(E[i]-I[i])/(E[i]+I[i])。E[i]是产品i的出口总额,I[i]是产品i的进口总额。假如TC>0,表明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产品的出口能力较强,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强;假如TC<0,则表明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产品的出口能力较弱,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弱;假如TC=0,则表明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处于国际均衡状态[27]。笔者利用上述公式对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布的2006-2009年相关进出口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得到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见表5。
    表5  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技术领域

    2006

    2007

    2008

    2009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

    0.52

    0.56

    0.59

    0.57

    生命科学技术

    0.10

    0.16

    0.25

    0.08

    生物技术

    0.25

    0.14

    -0.10

    -0.10

    材料技术

    -0.52

    -0.41

    -0.23

    -0.26

    光电技术

    0.27

    -0.07

    -0.33

    -0.30

    电子技术

    -0.57

    -0.55

    -0.49

    -0.49

    计算机集成与制造技术

    -0.75

    -0.65

    -0.59

    -0.59

    航空航天技术

    -0.69

    -0.67

    -0.61

    -0.68

    其它技术

    0.16

    -0.03

    -0.18

    -0.25

    合计

    0.06

    0.10

    0.10

    0.10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相关统计资料计算整理
    从表5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基本持平。其中,材料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与制造技术的产品竞争力都略有提升,而生物技术、光电技术产品的竞争力逐渐下降。在2009年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只有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生命科学技术产品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它领域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都低于国际水平,在国际市场中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而且各领域的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存在结构性缺陷。
    2.4  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环境
    (1)资源环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劳动力、土地等支撑技术密集型产业持续发展的要素资源的供求状况发生了变化。在劳动力资源方面,2008年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劳资关系进一步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致使原本充足而且成本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优势日趋减弱,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民工荒”、“技工荒”现象就是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集中显现。此外,提高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的高端人才,如技术研发、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咨询服务、现代管理等领域的人才,依旧存在较大缺口。在土地资源方面,随着建设用地规模的严格控制、农田保护制度的大力推行以及土地供应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全国范围内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土地供应紧张的局面不断出现,交易价格迅速攀升[28]。因此,资源供应局面的日趋紧张,导致技术密集型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产业竞争力的持续增长。
    (2)市场环境。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消费市场依然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国内消费者的需求重点正在从衣、食等基本需求延伸至住、行等高端层次,体现出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的温饱消费向发展型的享受消费过渡,消费结构的转型带动了汽车、计算机等一大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同样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市场表现则比国内市场表现疲软得多。海外市场需求不振使得衰退在产业间传导,部分发达国家为了降低金融危机对本国造成的冲击甚至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健康和有序发展。因此,海外市场需求萎靡不振以及贸易壁垒林立给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扩大海外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带来了严峻挑战。
    (3)政策环境。对于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竞争主体成熟程度不同的国家,政府政策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竞争主体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政策只是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因素。而对于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竞争主体不成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政策就是决定性因素。我国现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市场主体尚未发育成熟,加上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时间较短,经验很不充分。因此,政府政策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5]。政府有选择、有重点地实施一些扶持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对于推动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缩小国际差距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26]。总而言之,为实现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的目标,全面提升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必须依靠政府政策的调控作用。
    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域分布极不均衡
    从技术密集型产业2009年的产值来看,东部地区产值规模最为庞大,达到5.16万亿元,占全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总产值的85.37%,中部和西部地区产值分别为0.49万亿元和0.39万亿元,只占全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总产值的8.1%和6.5%。中西部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相比前几年虽然略有改善,但势头依旧不尽如人意。从业人数方面,2009年东部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0.48万人年,中部地区4.69万人年,西部地区3.76万人年,三者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78.3%、12.05%和9.65%。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汇集着我国大部分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人才资源,是我国经济和技术最发达的区域,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技术密集型产业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因此,加快改革开放和产业发展的步伐,让中西部合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后发优势,使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提升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3.2  技术密集型产业研发投入不足
    从上文分析可知,2008年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投入的R&D经费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4%,而美国的这一比重在2006年就已达到16.41%。R&D经费投入悬殊显然是导致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R&D人员投入方面,虽然近些年我国的R&D人员总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无论是每万名劳动力中的R&D人员数量,或者是R&D人员的人均R&D经费,都远远低于其它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因此,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R&D人员投入强度不高,R&D人员队伍质量偏低等问题。此外,我国技术密集型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方面,2010年在发明创新方面的专利授权数量仅占国内授予总数的10.77%,而国外企业发明创新专利的比例高达74.58%,数据上的巨大落差突显出我国企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
    3.3  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结构失衡
    纵观近年来的贸易数据,将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按要素密集度进行分类,其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29]。面对国外森严的贸易技术壁垒和严苛的政策法规,我国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限制,只有少部分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经过上文对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只有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生命科学技术产品在出口中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中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9年分别为2 090.06和15.81亿美元),其它领域的技术密集型产品都表现为贸易逆差。由于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结构严重失衡,因此,要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必须从改善出口产品质量、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以及攻克国外的贸易技术壁垒等方面下工夫。
    3.4  资源供给成本日渐上升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时期。相比其它国家,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但随着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这些廉价的资源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资源廉价时代已经步入尾声。“民工荒”、“技工荒”等现象以及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一次次为我们敲响资源短缺的警钟,资源供应价格的不断上涨使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履薄冰。技术密集型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并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合理配置与利用现有资源,在日益规范的市场活动以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寻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3.5  市场需求结构亟待调整
    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三者此消彼长又缺一不可。当今世界仍处于经济危机的阴霾之下,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复苏进程显得缓慢而曲折,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来势汹汹,世界经济复苏将面临更大风险,有学者甚至认为世界经济有陷入“二次衰退”的可能。外围经济环境的动荡和不确定性仿佛一层挥之不散的迷雾,使我国的出口产业进入一个充满风险的、复杂的市场环境,日趋疲软的海外市场、形式多样的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等,都会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和阻碍。相比之下,虽然我国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消费市场依然保持着健康和旺盛的态势。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渐得到释放,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的温饱消费向发展型的享受消费延伸,由此带动了国内一大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企业日后参加国际竞争提供了生存条件,并积累了发展动力。由于国内外市场表现的巨大差异,使得我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必须考虑如何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平衡与协调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结构,有效地保障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安全度过经济危机。
    3.6  产业政策有待完善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够成熟完善。同时,由于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许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很不充分,对国际市场形势缺乏准确判断,时常导致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要改变这一现状,全面提升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逐步培养和提高我国技术密集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提升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4.1  营造有利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要营造有利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首先必须制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技术密集型产业包含众多行业,但每个行业的成熟度、行业特点和地理分布都不尽相同。因此,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政策扶持难以一步到位。政府可以在现有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制定分行业、分地区的专项扶持政策,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产业政策的覆盖面,又能提高产业政策的针对性;第二,在世贸组织的规则框架下进一步优化财税政策,设计和调整对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利的税率结构,加大对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合理保护力度[30];第三,健全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创业板规模,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31],引导和鼓励技术密集型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整体研发水平的提高;第四,灵活运用政府采购政策,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制定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可以帮助企业迅速树立品牌形象,缓解资金压力,从而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乃至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4.2  以产业转移谋求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合理布局
    产业转移是一柄双刃剑,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必须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的承接能力,包括环境承接能力、产业承接能力和人才承接能力等。环境承接能力是指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会对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如果盲目承接会导致中西部地区环境急速恶化,从而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而违背社会和谐发展的初衷;产业承接能力是指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会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生态造成冲击,可能会破坏中西部地区原有的产业链;人才承接能力是指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会对中西部地区人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东部产业转移必须在考虑中西部地区人才资源承接能力的基础上,有选择、分批次地逐步转移,避免对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市场形成较大的压力。因此,在承接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问题上,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当地环境、产业和人才等资源状况,通过优惠的财税政策等鼓励东部产业附加值高、产业链长、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西移,通过学习和借鉴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避开东部地区产业发展曾经走过的弯路,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以更均衡的产业格局全面提升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Tags: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二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