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8年第50期(总第874期)2008年7月4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经济回调态势加深
据《香港商报》报道,国家统计局7月1日公布,6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已经连续两个月回落,并达到最近两年的最低点,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回调态势正在加深。数据并显示,2008年5月份的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113.3,处于稳定状态的“绿灯区”,即稳定增长。5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则为 94.3,高于上月数据9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对上述数据分析认为,宏观调控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经济增速从升温转向有所降温,“如果未来对国内需求调控得当,预计企业的市场环境会出现好转,经济增长的回调应该不会很深”。
制造业PMI指数是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否则反映经济衰退。反映未来贸易走势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更是达到50.2,逼近衰退边缘。
“今年以来经济增长出现了回调的态势,主要原因是持续的紧缩性政策迭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近两个月的回落,除去季节性特点外,也反映了经济增长回调在企业采购经理方面的反映。”张立群表示。在分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20个行业中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个行业回落到50%以内。
伴随着新订单回落,生产增速减缓。6月生产指数比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采购活动亦同时减少,本月采购量指数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同时,积压订单指数较上月下降了2.2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较上月上升了0.8个百分点,反映企业成本的购进价格指数却攀升1.8个百分点,达到75.7,为2005年以来新高。张立群表示,产品库存指数、购进价格指数等均较上月提高,表明企业经营的状态在向不好方向发展,这些从微观角度会影响到经济增长态势。有分析说,前5个月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长速度较去年同期下降,由于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公司盈利受到影响,预计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从2007年的 11.9%,回落到10.3%。同时企业盈利的减低将减少企业投资。
“如果未来对国内需求调控得当,预计企业的市场环境会出现好转,经济增长的回调应该不会很深。”张立群称。
统计局公布最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信号图显示,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已连续5个月亮起“绿灯”,即稳定增长。与此同时,用于对经济未来走势进行预测的先行指标近来出现略微回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有所回落,国民经济仍在平稳快速区间运行。”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近日通报今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时指出,国民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运行。据统计局测算,以100为理想水平的宏观经济预警指数5月份为113.3,与过去4个月持平;预示经济未来走势的先行指数5月份为102.35,比4月份下降0.15,比3月份下降0.45。去年9月份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连续4个月亮起偏热的“黄灯”,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处于120左右的高位。中央明确提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
“宏观调控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经济增速从升温转向有所降温,但依然保持一个比较快的速度,投资、消费、出口以及节能减排的形势都还不错。”张立群认为。
(香港商报,2008.7.2)
国际经济
全球股市上半年惨淡收场
路透社纽约6月30日电:已爆发将近一年的全球信贷危机今年上半年抹去全球股市约3.3兆(万亿)美元的市值,投资者对于下半年反弹的乐观情绪在快速减弱。
全球各地的指标股指创下六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最为糟糕的上半年表现。最突出的是道琼工业指数,它在截至6月30日的六个月累计下跌14.4%。对有些市场来说,这是近40年来最差的上半年走势。即使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大型等新兴国家股市也未能幸免。
投资者持续担忧,在油价和食品价格高涨刺激通膨加速,以及利率上调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将加剧放缓,于是纷纷抛出股票、新兴市场资产和公司债券等一切蕴含风险的东西。企业获利前景不佳,最近更是令股市承压。这使得全球多数股市在网络泡沫破裂后首次进入或接近熊市,而且几乎没人认为最糟糕时期已经过去。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联合执行长Mohamed El-Erian接受路透采访时称,“现在称已经达到长期底部,还为时尚早。”美国以外的市场人气也不太好。荷兰银行亚洲本地市场研究主管Irene Cheung称,“在这种环境下,市场压力仍然非常大。过去一年我们经历的跌势可能不会很快消失。”Cantor Index人士David Buik称,“我们已完全失去了信心,人气很差。”
年初以来,MSCI全球股市指数(MIWD00000PUS)累计跌11.9%,相当于市值蒸发了3.3兆(万亿)美元。虽然该股指较去年10月创下的收盘纪录高位下跌了17%,但目前尚未进入熊市区域。通常情况下,跌20%或更多是进入熊市的标志。
其它股指也不乐观。年初以来纳斯达克综合股价指数下跌13.6%,虽脱离了年内低点,但自2月以来一直处于熊市之中。泛欧绩优股指标 FTSEurofirst 300指数上半年下跌20.3%,自1月以来即处于熊市区域。亚洲也难逃厄运。日股日经225指数(N225)自1月起即处于熊市,上半年跌11.9%,为1995年以来最差的上半年表现。香港股市恒生指数跌20.5%,为1994年以来最糟糕的上半年表现。
但它们的跌幅与中国大陆股市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年初以来沪综指已跌48%,至少是1992年以来最惨的上半年表现。印度指标股指BSE指数上半年跌逾33%。
尽管美国绩优股具有股市避风港的美誉,但也难逃厄运。6月30日道琼工业指数(DJI)收盘时接近两年低点,创下1970年以来最差上半年表现,较熊市区域仅高出18点。
金融市场的低迷凸显了全球信贷和楼市危机的严重性。美国房屋市场的崩溃,被指为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拜其所赐,今年迄今全球金融机构已减记资产逾4000亿美元。美国证交所证券股指数(XBD)上半年约下跌30%,较去年8月信贷市场隐现危机信号时下跌40%。
El-Erian说,“我们深陷于金融机构历时弥久的减债泥潭中,且当前实质经济困顿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尚未完全显现。”
实际上,在金融市场动荡引起的放贷标准缩紧之际,负债累累的美国消费者还要同时面对房价下跌和汽油及食品价格上涨。6月30日原油价格触及每桶143美元上方的纪录高位。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局势加剧,推升了市场对供应面的忧虑。
信贷标准缩紧和消费者支出减少,对业已低迷的经济成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将美国推向经济衰退。较2001年历时八个月的衰退相比,本次衰退虽然可能比较温和,但或将持续更长时间。
不过这并不能吓阻投资者远离股市。Payden & Rygel投资管理公司主管Chris Orndorff预期标准普尔500指数。SPX还将下挫5%。该指数6月30日收于1280点。但他说“我正准备进入股市”。
Orndorff 认为很难确定股市何时触底,不过他相信金融市场正接近底部,“现在市场弥漫悲观气氛,而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市场已经足够接近底部了,所以我们正在买入,如果股市像我预计的那样再跌5%,我还会买入更多。”不过他没有介入金融类。他说,“金融股急剧下挫基本告一个段落,不过我认为得等到第四季才可能触底。” 但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驻伦敦的分析师Peter Dixon目前还不想买进,“股市还会继续下挫,然后才会出现反弹。”
(Reuters,2008.07.04)
全球金融危机的四大问题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在一篇评论的开头这样写道——“我们跟你说过会这样。”他继而介绍到,国际清算银行(BIS)早就警告过无节制的信贷增长和资产价格通胀的危险。在今年的年度报告——最后一份在长期担任其经济顾问的加拿大人威廉?怀特的指导下写就的年度报告——中,该行毫不讳言自己的正确性。不过,它表现得很克制:“当务之急并非分清责任,而是认真思考该如何应对。”
该报告正是在进行这样的思考。但它也描述了那些不听警告的人造成的烂摊子。报告指出:“当前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发生的市场动荡,在战后时期是没有先例的。鉴于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风险,加上许多国家通胀急剧上升,人们日益担心全球经济可能正处于某种危急关头。这些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正如国际清算银行年度报告的读者所能够预想到的,这份报告很好地回答了四大问题。
首先,为什么会发生危机?报告指出:“质量日益下降的贷款发放出来后,被卖给了轻信而贪婪的人——他们经常依靠杠杆操作和短期融资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利润。这本身就构成了一大弱点。更糟糕的是,由于过程不透明,风险最终落在何处往往并不明显。”显然,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存在不足。报告问到:“一个庞大影子银行系统的形成,怎么会没有让官方明确表示关注?”的确,怎么会这样呢?此外,这场危机的特征之一是,证券化贷款的销售范围事实上非常广泛。谁拥有它们?它们价值多少?近一年来,围绕这些问题的不确定性一直在冲击着货币市场。然而,报告坚持认为,引发危机的与其说是新鲜事物,不如说是旧有的弊端: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资产价格通胀以及快速的信贷增长。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还有它的结论:各央行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报告中还告诫各央行结束这种局面。我上周在国际清算银行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曾提出,实行汇率目标制的国家所积累的大量储蓄和外汇储备,也是本世纪初美国长期实际利率处于低水平以及能够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
接着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眼下的风险有多大?答案是:非常大。这部分是因为,全球经济正处于某些高收入国家金融及房价通缩与全球性商品价格通胀的夹击之下。同样惊人的是许多巨大的不确定因素。近期商品价格飙升是短期泡沫还是会长期持续?美国家庭会大幅缩减开支吗(在2003至2007年期间,私人消费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0%)?美国及其它高收入国家的去杠杆化过程能否平稳进行,而不会引起高通胀?还会出现多少坏账?新兴经济体会否通胀上升步伐过快而不得不放弃干预汇市?如果是这样,美国长期利率会大幅上升吗?新兴经济体是否比许多人预料的更容易受到美国进口放缓的冲击?金融市场何时能复苏?股市对未来的风险是否有充分的评估?对于可能出现的结果,人们的分歧非常之大,没有人敢断言未来将会怎样。大规模风险重估与全球通胀压力并存的局面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相当令人惊慌的。
第三大问题是目前我们需要什么政策。国际清算银行的观点是,货币政策的正确倾向应是“减少宽松性”。该行认为,即使全球经济大幅放缓,也好于通胀急剧上升。我同意这个观点。但是,该行同时强调,在如今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一种货币政策是不可能普遍适用的。各央行必须评估本国形势。这本身就是新兴大国放弃盯住汇率制的好理由。报告还将矛头指向美联储(Fed)的政策。美联储是以防范不愉快后果为前提来决定采取什么政策的。这种做法的危险在于,如果不会出现极端情况,在多数时候,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可能都是严重错误的。国际清算银行还强调,政策制定者和私人部门必须正视如下现实:“如果资产价格处于不切实际的高位,最终必然会下跌;如果储蓄率处于不切实际的低位,就必然会上升;如果债务不能得到清偿,就必须勾销。”
第四个,也是最大的问题涉及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组成部分。但我不认为,过去10年股市和楼市的巨大泡沫是正常的。而且,即使这是正常的,它们的下跌都是不是人们所希望的。在对教训的分析中,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国际清算银行不是着眼于新的东西——现代金融系统的装备,而是针对旧有的内容——“金融系统内在的顺周期性和信贷的过度增长”。这里的要点是,修补监管机制的细节或者加强对个别机构的监管,并非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整个系统的运作。
这就是为什么国际清算银行坚持认为,在信贷增长过快和资产价格猛涨之时,必须收紧货币政策,即使这会令通胀暂时降至目标水平以下。国际清算银行认为,这将是对政策工具更为对称的应用。报告强调“宏观审慎”政策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它们针对的不是具体机构的不当行为,而是系统风险,例如在共同冲击下共有的风险,以及机构之间、市场之间以及机构与市场之间潜在的负面相互作用。
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既不是要防止机构破产,也不是要消除盛衰的轮替。前者是不受欢迎的,后者是不可能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降低危机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说问题可以留待事后解决是不够的。那种说法太自满,也太片面。我们不能给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国际清算银行至少界定了恰当的问题,对此,它应得到肯定。
(FT,2007.7.3)
日本短观经济指数超过预期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日本央行公布最新季度短观报告指数跌至5点,低于上季的11点,连续第3季下滑,但优于市场预期,彭博经济员调查为跌至3点,反映日本大型制造商信心指数持续下降,但有所改善,日本出口商料期可以应付美国经济放缓,以及原材料涨价。
日本及亚洲依赖出口为主,在高油价及美国经济放缓情况之下,出口商受到影响,需求减少,拖累企业盈利。麦格理证券分析员表示,在现时环境,企业获利的确很困难,但其实需求并无完全消失,很多人可能对经济感到过份悲观。日本最近期的经济衰退于2002年结束,大型制造商指数仍然处于负面,1998年短观报告跌至负51,当时亚洲区爆发货币危机。
东京瑞穗银行经济员指称,大部分企业现时都无沉重负债,手头现金富厚,日本企业透过裁员及减薪节省开支,因此相对以前,企业较有能力应付任何内部震荡。尽管如此,美国经济放缓开始影响欧洲及亚洲,日本出口增长疲弱,能源及商品价格高企,分析员相信日本上个季度经济收缩,因为出口减少,家庭收入无升之余,汽油及食品价格不断上涨,日本人惟有减少开支。
季度短观报告公布后,日元兑美元升近3 周高位,在东京交易时段,日元兑美元报106.28,一度见105.24高位,纽约市曾经升至104.99,为6月9日来最高位。市场揣测短观报告反映制造商信心续跌,日本央行本年加息机会不大。日元兑欧元报167.26,纽约市一度升至166.08日元,是6月16日来最高位。在第二季度,日元兑美元贬值6.1%,原因是投资者购买海外资产。相对欧美利率水平,日本保持超低利率,美国现时是2厘,新西兰是8.25厘,澳洲是7.25厘。根据摩通利率掉期计算,投资者料日本央行加息机会有三成。反而,经济员普遍预测,欧洲央行7月3日会加息四分一厘。
投资者忧虑原料价格高企将会侵蚀日本企业的盈利,抵销了日本资源股的升势,日经平均指数在收市时下跌18.18点,或0.1%,收报13463.2点,并已录得连续第九天下跌,跌浪是自从 2004年九月份以来最长,而蓝筹股指数东京证券交易所指数(Topix)收市时亦微跌0.03点,跌幅低于0.1%,收报1320.07点。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日本短观指数较市场预期为佳,但是,投资者入市的意欲仍然不大,单看7月1日防守性较强股份的表现,便可见一斑。
(大公报,2008.7.2)
欧洲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至4.25%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欧洲央行7月3日将基准利率从目前的4%上调至4.25%,此举符合市场的普遍预期。欧洲央行没有立即说明作出这一决定的理由,但行长特里谢将在格林威治时间1230的发布会上发表讲话。欧洲央行自2007年6月以来一直维持利率不变,其间正值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时期。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加息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到了中期物价稳定所面临的上行风险,并强调了欧洲央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的强烈决心。特里谢还特别向商品生产商和服务提供商发出警告,反对其将物价上涨的部分进一步转嫁给消费者。他还表示,参与薪资谈判的各方也要保持克制,以控制第二轮物价压力。特里谢称,欧洲央行将密切关注物价走势的一切动向。但他表示,他不会提前承诺再度加息。他同时还表示,虽然通货膨胀令人担忧,但经济增长也面临下行风险。
ING Capital Markets 驻纽约的外汇策略部门主管约翰·麦卡锡认为,到目前为止美元上涨是受特里谢讲话的影响。特里谢称,加息反映出第一季度经济强劲增长,但第二季度的经济可能疲弱得多。他称,特里谢的表态暗示了欧洲央行不大可能进一步加息,而这对美元构成利好。
(WSJ,2008.7.4)
OPEC主席估油价年内涨至170美元
据《香港商报》报道,OPEC主席、阿尔及利亚石油部长克利勒近日表示,受美元持续贬值和政治冲突影响,到今年年底前,国际原油价格将上涨至每桶170美元。
克利勒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进入夏季后美国等主要石油消费国的消费量将增加,同时美元兑欧元又持续贬值,因此原油价格涨至每桶170美元是完全可能的。”同时他认为一些政治不稳定因素也是导致未来原油价格继续飙升的重要因素,比如伊朗面临的政治压力等。
近一年来国际油价已上涨一倍,至上周末,纽约原油交易市场的油价已蹿升至每桶142.99美元。之前,OPEC的部长们一直认为油价上涨并非原油供应不足,而OPEC主要产油国沙特为了平抑市场价格已经决定从7月开始每天向国际市场增加20万桶的原油输出量。但全球主要产油国之一的委内瑞拉却认为目前全球国际市场的原油供给并不短缺,而利比亚甚至打算适当削减原油产量。
克利勒亦表示,目前的高油价与原油产量并无直接关系,“国际市场的原油供应是完全充足的”。
与此同时,英国第三大石油与天然气生产商----英国天然气集团(BG)则认为,油价过高已难以为继。该集团CEO查普曼表示:“如果看一下石油生产潜在长期的边际成本,就会发现眼下油价太高了,已无法持续下去。由于地缘政治引发人们大量具有投机性质的担忧,这就哄抬了油价。”他说:“我们预测每桶油价将下跌30美元。如果抛开市场焦虑因素,油价在55美元左右将得以维持。”
据最新的路透调查显示,油价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保持涨势。这是首次分析师平均预期油价在未来数年还会延续升势。调查显示,美国2008年原油均价将为113.24美元,较上次5月底的调查上涨了约6美元。分析师同时预期 2009年的均价将在113.25美元,2010年料为115.59美元。油价去年的均价为72.30美元。分析师对今年美国原油价格的预估值差别约为 30美元。富通银行对短期内油价的估值最高,预计今年美国原油均价将为125.70美元,明年为171.50美元,2010年料在224.90美元。高盛预期今年美国原油均价将为125美元,明年料为148美元。
(香港商报,2008.6.30)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大幅加强资本管制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7月2日宣布大幅加强资本管制,以求限制投机性“热钱”进入中国经济,破坏中国政府控制通胀压力的努力。
中国外汇监管机构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在其网站上宣布,企业出口收汇应先进入特别的账户,待官方核实相关资金确为真实贸易所得。
根据新规则,从现在起,出口商若想将美元兑换为人民币,将需要提交书面证据,证明其商业发票系基于真实的商务交易。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用于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的新电脑系统将于8月4日起在全国范围投入运行,7月14日起试运行。该机构网站上的声明未说明新的核查程序需要多久。
作出这一决定之前,近期透露的数据显示,过去两个月来流入中国经济的资金达到创纪录水平,官员们相信,其中一部分资金属于非法流入,其途径就是企业夸大自己的出口收汇。中国政府早已实施严格的资本管制。不过,由于目前中国利率水平高于美国,而人民币预期将稳步升值,中国对海外投资者和企业都颇有吸引力。
据路透社数据,中国外汇储备在4、5月份创纪录地增加1148亿美元,使储备总额增至1.8万亿美元。尽管不可能计算出流入资金中有多少是短期投机资金,但这些数据远高于贸易盈余和外商直接投资两项之和。这些资金的流入,增加了中国经济管理的难度,尽管近几个月来中国国内通胀居高不下,但中国央行仍不愿提高利率,原因就是担心吸引更多热钱。
中国官方通过发行债券和提高银行准备金率,迄今得以防止资金流入引发货币供应增长过快,导致通胀加剧。不过,发行债券代价高昂,而某些经济学家相信,储备金率不会再大幅提高,否则一些较小的银行将陷入困境。中国官方还担心,一旦众多投资者同时决定从中国撤走大量资金,将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形成冲击。
在私营部门的经济学家圈子,越来越多的讨论围绕这样一个命题:中国官方应否出台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升值举措,以求遏制投机。不过,许多经济学家相信,在部分出口领域已经遭遇困难之际,政府将非常不愿采取这样的步骤。
(FT,2008.7.3)
(摘编:李彦松、王砚峰;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8年第50期(总第874期) 2008年7月4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