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有效性与中国实践(国家社科基金)

http://www.newdu.com 2018/3/16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海明 佚名 参加讨论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内生技术视角下的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动力系统及其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13CJL003)旨在对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创新和赋予时代性的思考,课题主持人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海明副教授。
    本课题力图使用经济学中发展得已很成熟的宏观经济动力学方法,借鉴国内外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高水平新成果,结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再生产理论,寻找一个基于马克思思想的增长理论体系来理解当今中国和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新老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增长下滑和人口老化等。
    显然,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及其运行规律的分析最为完善和深入,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批评也最为响亮,这方面在国外经济学界形成了一股虽不强势但甚为顽强的经济学传统(属于非正统经济学中的一个主要分支)。课题主持人在2013—2014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经济系访问了一年,那里的这种学术传统根基就甚为扎实,不少学者借助主流的方法和阵营,得到了与主流经济学对话的机会,并引起了主流学者和社会的关注。
    我们发表在《经济研究》2014年11期的论文《一个古典-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中国经验》就是把国外学者有关马克思经济增长思想的思考,同中国现实结合起来进行了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我们表述了一个在最近十余年来在国外得到极大发展而国内涉及很少、基于古典-马克思传统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这一框架中,Foley & Michl(1999)建立了一个马克思有偏技术进步和固定工资份额的古典经济增长模型,Duménil & Lévy(2003)则提出了实际工资和技术进步理论。这些研究重新思考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长期趋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资本价值构成的提高,利润率的下降(尽管利润总量会增长)。从长期看,发达资本主义经济遵行马克思提出的历史轨迹。
    这一分析框架把技术变量与分配变量,同资本家的投资决策结合起来,用来确定产出与就业的演变路径。总体上来讲,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实际工资率提高,利润率的下降必然通过影响资本存量的积累而导致经济增长减速。
    这种研究给出了对古典-马克思增长理论有效性检验具有经验可行性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经济统计数据,判断长期经济发展是否存在以劳动生产率上升、资本生产率滞后或降低为特点的马克思有偏技术进步(Marx-Biased Technical Change),同时在给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X和资本生产率增长率Y条件下,比较实际利润率与X*(1+Y)/(X-Y)的大小,如果前者更小,则古典-马克思增长理论是有效的;如果二者相等,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无效的;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两种理论都是无效的。
    Basu(2010)对OECD国家,Marquetti(2003)对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荷兰,以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表(Penn World Tables,PWT)中的世界各国,Mendoza Pichardo(2007)对阿根廷、比利时、智利、哥伦比亚和墨西哥五个主要拉美国家与美国,Sasaki(2008)对东亚、拉美、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明显的马克思有偏技术进步,新古典理论经常遭受拒绝。
    中国经济能否经受这种检验?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经济体,虽然我们的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本的不同,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选择了一条市场经济道路,而马克思增长理论在研究和解释市场经济的性质和趋势、在理解劳动与资本收入分配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在当今中国不断趋向经济发达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增长逐年降低的大环境下,我们认为古典-马克思增长理论还是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参考价值的。
    论文研究了中国1978—2012年的数据,发现了劳动生产率的稳定增长、资本生产率的逐年下降、劳动收入份额的整体下降、实际工资率的总体上升和利润率的轻微下降。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的技术进步呈现马克思有偏技术进步模式,即节约劳动、使用资本的技术进步。其中,整个1990年代主要是一种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按照古典-马克思增长理论的有效性条件进行检验,模型的有效性也是成立的。
    古典-马克思增长理论也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进行了解释。在一个标准的固定工资份额假设模型中,如果劳动收入份额不变,技术进步采取马克思有偏模式,在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产出资本比不断下降的同时,实际工资率会上升,利润率会降低,导致总资本增长率下降,总产出增长率和总劳动增长率也会下降,且速度更快。
    标准模型逻辑是严密的,但前提是要求劳动收入份额不变,这一假设对中国经济来说并不完全适用。在考察的30多年里,劳动收入份额是有所下降的(或许从更长时期存在固定劳动收入份额情形)。
    我们对这一假设进行了修改,即假定工资份额下降,在马克思有偏技术进步条件下,利润份额上升而资本生产率下降,结果利润率(等于利润份额乘以资本生产率)的趋势并不确定。事实上,中国数据中利润率下降趋势也不明显。我们认为,很可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抵消了一部分利润率下降趋势。如果是利润份额上升速度快于资本生产率下降速度,则会出现利润率下降趋势。
    如果利润率下降趋势成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会受制于这一约束条件,马克思趋势会表现得更明显。实体经济增长放缓,收入差距进一步变大,经济泡沫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变高。当然,如果维持目前较微弱的利润率下降趋势,这些问题可以得到缓解但无法根除。这或许意味着一个隐含的政策推演是,遏止利润份额上升速度(或提高工资收入份额)。当然,也并不排除通过其他手段来阻碍利润率下降,但不可置疑的是,利润率下降在经济趋于发达的过程中会成为大势所趋。

Tags: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有效性与中国实践(国家社科基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