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数量与技术经济学 >> 正文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本站原创 佚名 参加讨论

 

顾凤岐/王爽

【内容提要】

文章以中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为依据,在借鉴和比较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基本原则,从经济发展、管理民主、生活安康、设施改善、乡风文明、生态良好六个方面设置53项个体指标,并确定其对应目标值。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初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

【关 键 词】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响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是科学地评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基础。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地探索性研究。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提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无疑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的重要探索。虽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但是新的历史时期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新的丰富内涵。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本质特征,包括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1]。就操作层面的具体建设任务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涉及硬件建设,也涉及软件建设。应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和新精神风貌。
        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工程,目前还不可能用很少几个指标来描述系统的状态和变化,因而需要用多个指标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描述系统的发展状况。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除要符合统计学的基本规范外,还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要求指标体系覆盖面广,能全面综合地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发展特征和发展状况。因此,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要体现全面性,能以多维的角度构造出全面而综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即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应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其它方面。
        (2)先进性原则。指标的设置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把握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如突出信息化、生态环境以及以人为本等反映时代特征的指标。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过去一些重要的指标,在今后的发展中,地位可能逐渐降低,甚至失去存在的价值;一些目前不太重要的指标,以后却有可能成为非常重要的指标,如家庭电脑普及率等。
        (3)可比性原则。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不仅要对某一确定区域进行时间序列的纵向比较,还要对区域的空间地域进行横向比较,这就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比性,才便于地区间比较。另外,每一项指标的设置都应在某一方面反映某一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某一侧面,而这一侧面的实现程度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所以,设置指标不应过于强调创新,而应强调所设置的指标能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性特征,从而提高指标体系的使用范围。
        表1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表
        
        (4)可操作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应用,对于一些指标,从理论上讲很有意义,但缺乏现实可行性,实践中很难用某项确切的指标来描述,这样的指标体系则无法发挥其科学描述、准确评价的作用。另一方面,指标的设置还应充分考虑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或可测性,虽然某项指标很重要,但难以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就无法判断实现程度,设置这样的指标也就没有意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为基础,按照系统科学层次分析方法而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层次性。它是由许多同一层次,不同作用、特征的子系统,以及不同层次的复杂程度、作用程度不一的个体指标构成的。根据笔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内涵、目标、任务的理解,指标体系分为总系统、子系统和个体指标三个层次[2]。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是总系统,子系统为第二层次,分别由经济发展、管理民主、生活安康、设施改善、乡风文明、生态良好六个子系统组成。第三个层次为各子系统下设立的个体指标,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结构。指标体系详见表1。
        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包括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两个方面,目标是为了发展经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进而提高综合国力及人民生活水平[3]。选择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非农从业人口比重、非农增加值占GDP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综合农业机械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标准覆盖率、农产品商品率、龙头企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9项指标,从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产品标准化和商品化等角度反映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及潜力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由于所设置的指标数量多且复杂,本文仅对某些关键性指标进行解释:
        1.科技进步贡献率。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有效成为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有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在产出增长速度中,科技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是反映经济品质、经济结构和资源消耗等状况的重要指标。
        2.农产品标准覆盖率。该指标是指现行正式生产的农产品种中已制定有相应生产标准的品种所占的比率,反映农业标准化的建设水平。
        3.龙头企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该指标是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组织、带动农户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的龙头企业所实现的总产出与辖区农业总产出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管理民主指标
        管理民主是指对村内的社会事务、经济建设、个人行为等的管理,是保证村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的基础,能增强村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发挥村民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主体作用。选择村民对村级管理的满意度、村民自治制度完善率、村党支部双推双选率、三级政(村)务公开率、村党组织书记与村主任“一人兼”比例、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6项指标。
        (三)生活安康指标
        生活安康是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标尺,指农村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衣食住行不断改善;农村文化、医疗和保险等公共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差别缩小。主要选择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家庭电脑普及率、有线电视入户率、镇村卫生院所达标率和设备升级完成率、村级服务大院或为民超市建有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等14项指标。
        1.恩格尔系数。该指标作为衡量和评价物质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其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二食物支出/生活消费总支出。根据国际粮农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的判定,恩格尔系数50%~60%为温饱型,40%~49%为小康型,20%~39%为宽裕型。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5%,已步入低水平小康社会。
        2.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护资源供给与人类需求相平衡,人口问题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通过提高人口素质进而达到控制人口数量的目的往往需要以一定的社会进步为基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目前主要从控制人口数量入手。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项重要指标。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该指标是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重要形式,它通过农民自愿筹资,国家和集体扶持,建立乡、村级医疗卫生点(站),医疗费用由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负担,以解决农民看病难、就医难问题。
        (四)设施改善指标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包括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洁净能源、饮水安全、环境卫生、“一池三改”(建造沼气池、改厕、改灶、改牲畜圈)等。所以,本文将基础设施改善单独设为一个子系统,重点分析与研究。主要选择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自来水入户率、垃圾集中处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社区环境(卫生)达标率等8项指标。
        (五)乡风文明指标
        推进文明素质建设有利于加强村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村民[4]。重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农村居民破除迷信、远离邪教、移风易俗、崇尚科学,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和诚信教育,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主要选择农村居民社会安全满意度、计划生育率、村建成文明和谐村比例、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等6项指标。农村居民社会安全满意度是对村民居住环境的社会法制健全状况和治安情况的一个全面反映,它是一个主观指标,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资料。
        (六)生态良好指标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入手,选用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旱涝盐碱治理率、农村社区环境(卫生)达标率等10项指标描述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包括乡镇集体企业发展加重的农村污染;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合理资源开发增加的环境污染。
        1.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该指标指常用耕地与基期相比的变动比率。当常用耕地面积增加时,比率为正值;当常用耕地面积减少时,比率为负值。常用耕地是指耕地总资源中条件较好,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能够正常收获的土地。作为常用耕地,一定要严格保护,不应当随意改变其用途,要做到基本稳定,动态平衡,力争略有增长。
        2.乡镇所在地大气质量、流经乡镇主要河流水质。根据GB3095-1996,大气质量达到二级,计10分;主要河流水质符合GBZB1-1999Ⅲ类,计10分。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目标值的确定
        构建指标体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确定评价标准,即用什么目标值作为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平及进程。由于我国地区间自然条件差异大,发展很不平衡,所定目标对于发达地区可能偏低,而对中西部地区可能偏高,但只有用同一目标来衡量才有可比性,才能看到本地区的发展水平,了解所处的发展阶段。目标值的确定,首先以202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依据,再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必须找到合理的参照标准,既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过低。因此,2020年目标值的确定应依据三点:
        1.对于可比指标,大体按照2000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相关指标的平均水平。这与我们国家提出的,从2000年至2020年使主要经济指标翻两番的目标比较吻合。当然,这里也有合理的趋势预测和可能。
        2.对于缺乏国际间比较的指标,则主要参照先进文明国家的通行做法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特点,进行合理预测来确定。
        3.还要遵循整个指标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本文确定的目标值基本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并注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但该目标值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核心,按照国民经济相关部门发展规划,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估算的,难免存在一定主观性、局限性,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还要不断加以完善。

 

【作者简介】顾凤岐王爽东北林业大学统计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Tags: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